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_第1页
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_第2页
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_第3页
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_第4页
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及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TOC\o"1-2"\h\u17773第一章引言 2267011.1研究背景 23064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26632第二章可再生能源概述 3314442.1可再生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363792.1.1太阳能 363712.1.2风能 3125962.1.3水能 3273322.1.4生物质能 353672.1.5地热能 4139302.2可再生能源的优点与挑战 4173722.2.1可再生能源的优点 441762.2.2可再生能源的挑战 411785第三章太阳能研发进展 4264533.1太阳能电池技术 4289253.2聚光太阳能系统 5114063.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517581第四章风能研发进展 6242064.1风力发电技术 6251224.1.1空气动力学设计 6153414.1.2控制系统 6144384.1.3电力电子技术 6161574.2风力发电设备研发 7106314.2.1风力发电机组 7219614.2.2叶片材料 763864.2.3发电机 762304.3风电场规划与优化 775494.3.1风资源评估 7108134.3.2风电场布局优化 7319524.3.3风电场运行优化 829265第五章水能研发进展 87845.1水力发电技术 846655.2潮汐能技术 884485.3水流能技术 932411第六章生物质能研发进展 9194326.1生物质燃烧技术 9260686.1.1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 9138346.1.2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技术 9166836.2生物质气化技术 9275016.2.1气化炉设计优化 1032996.2.2气化工艺改进 10323216.2.3气体净化与利用 10178166.3生物质发酵技术 1018396.3.1微生物选育与优化 10322026.3.2发酵工艺改进 1085216.3.3产品提取与分离 1013449第七章地热能研发进展 1116687.1地热发电技术 1178267.2地热供暖技术 11227437.3地热能勘探与开发 1123916第八章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2177798.1工业热能应用 12154208.2工业电力应用 12232248.3工业原料应用 132155第九章可再生能源政策与市场分析 13283689.1政策环境分析 1331579.2市场前景预测 1392379.3投资与风险分析 149371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41680910.1研究成果总结 142785110.2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5254910.3研究展望与建议 15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能源危机不断加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各国及科研机构关注的焦点。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生产中的潜力与挑战,为我国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目的:(1)梳理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2)探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途径,提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3)预测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意义:(1)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水平,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2)降低工业生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3)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二章可再生能源概述2.1可再生能源的定义与分类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恢复或人为再生,且在利用过程中不会耗尽的能源。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以下是可再生能源的具体定义与分类:2.1.1太阳能太阳能是指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能量,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太阳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于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空调等领域。2.1.2风能风能是指地球表面大气运动产生的能量。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主要通过风力发电机转换为电能,应用于电力系统、风力提水、风力制氢等领域。2.1.3水能水能是指地球上的水体运动和水位差所产生的能量。水能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水能主要通过水力发电机转换为电能,广泛应用于水电发电、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领域。2.1.4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指生物体在生长、繁殖和死亡过程中所储存的能量。生物质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中的化学能。生物质能可以通过燃烧、发酵、气化等方式转换为热能、电能和燃料等。2.1.5地热能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储存的热能。地热能可以通过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温泉等方式利用。地热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2.2可再生能源的优点与挑战2.2.1可再生能源的优点(1)清洁环保:可再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降低温室气体排放。(2)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广泛分布,总量巨大,可满足人类长期、大规模的能源需求。(3)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会耗尽资源,有利于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4)经济效益: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逐渐降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2.2可再生能源的挑战(1)资源分布不均:可再生能源资源在不同地区、国家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不同。(2)技术瓶颈: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尚不成熟,部分领域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技术创新。(3)资金投入: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需要和社会的持续投入和支持。(4)市场竞争力: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在市场竞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需要政策扶持和引导。第三章太阳能研发进展3.1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发进展。目前太阳能电池技术主要包括硅晶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柔性太阳能电池等。在硅晶太阳能电池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提高了电池的转换效率。例如,采用多晶硅材料、PERC技术、N型硅材料等,使得硅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双面发电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提高了硅晶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功能。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弯曲等特点。目前主要有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薄膜材料和制备工艺,不断提高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柔性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具有可弯曲、轻便等特点,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能源供应。目前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选择和制备工艺方面。如采用有机材料、纳米材料等,以及采用印刷、涂覆等制备工艺,提高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功能。3.2聚光太阳能系统聚光太阳能系统是一种将太阳能聚焦至一定区域,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光伏发电技术。目前聚光太阳能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光器设计、跟踪系统、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在聚光器设计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聚光器的光学功能,提高聚光效率。如采用菲尼尔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实现高效聚光。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聚光器,如线性聚光器、点聚焦聚光器等,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跟踪系统是聚光太阳能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使聚光器始终保持对准太阳。目前跟踪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跟踪精度、降低跟踪能耗等方面。如采用闭环控制、模糊控制等算法,实现高精度的跟踪控制。在太阳能电池方面,聚光太阳能系统对电池的抗光衰功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研究人员在提高太阳能电池抗光衰功能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如采用抗光衰材料、优化电池结构等,提高聚光太阳能电池的长期稳定性。3.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用于供暖、热水、工业生产等领域。目前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泵、太阳能热发电等。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储热水箱等关键部件,提高了热水器的功能。如采用真空管集热器、热管技术等,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率。太阳能热泵技术是一种将太阳能与热泵技术相结合的供暖方式。研究人员通过优化热泵循环系统、提高压缩机效率等,提高了太阳能热泵的功能。太阳能热泵在低温环境下具有较高的供暖效率,适用于寒冷地区。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一种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方式。目前主要有太阳能塔式发电、太阳能槽式发电等。研究人员通过优化聚光系统、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等,提高了太阳能热发电的功能。太阳能热发电具有可调节性,可满足电网的调峰需求。太阳能研发进展在太阳能电池技术、聚光太阳能系统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科研技术的不断突破,太阳能将在工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第四章风能研发进展4.1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风力发电技术主要涉及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等方面。在空气动力学设计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叶片形状和结构,提高了风力机的捕风效率。控制系统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则使得风力发电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并具有较高的电能质量。4.1.1空气动力学设计空气动力学设计是风力发电技术的基础。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功能进行优化。通过优化叶片形状、翼型、叶尖修正等参数,可以提高风力机的捕风效率,降低能耗。4.1.2控制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负责调节风力机的运行状态,以实现最大功率输出和系统稳定运行。目前常用的控制策略有恒速控制和变速控制。恒速控制通过调节风力机的叶片角度来保持恒定的转速,适用于风速变化不大的场合。变速控制则通过调节发电机转速,使风力机始终工作在最佳叶尖速比附近,提高发电效率。4.1.3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包括整流、逆变、滤波等环节。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可以提高风力发电系统的电能质量,实现与电网的无缝对接。4.2风力发电设备研发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设备的研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代表性成果:4.2.1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是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风力发电机组在容量、可靠性、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提高。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风力发电机组容量已达到3MW以上,部分产品甚至达到10MW级别。4.2.2叶片材料叶片材料是风力发电设备的关键材料。为了提高叶片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新型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有效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的功能。4.2.3发电机发电机是风力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装置。发电机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如永磁同步发电机、双馈异步发电机等。这些新型发电机具有高效率、低噪音、维护简便等优点,适用于风力发电系统。4.3风电场规划与优化风电场规划与优化是提高风电开发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以下是风电场规划与优化方面的几个关键问题:4.3.1风资源评估风资源评估是风电场规划的基础。通过对风资源的精确评估,可以为风电场的规模、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风资源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等。4.3.2风电场布局优化风电场布局优化旨在实现风力机的最佳布置,以提高风电场的整体发电效率。研究人员通过优化风力机之间的距离、排列方式等参数,实现了风电场布局的优化。4.3.3风电场运行优化风电场运行优化涉及风力机的运行控制、电网调度等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运行控制策略,可以提高风电场的发电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风电场与电网的协调运行也是风电场运行优化的关键。第五章水能研发进展5.1水力发电技术水力发电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发进展备受关注。水力发电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水轮机发电技术和新型的泵蓄能发电技术。在传统水轮机发电技术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水轮机的效率和稳定性。目前水轮机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叶轮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叶轮设计方面,通过对水轮机叶片的优化设计,提高其水力效率,降低能量损失。材料选择方面,采用高强度、耐腐蚀的材料,以提高水轮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制造工艺方面,采用精密铸造、焊接等先进工艺,提高水轮机的整体功能。在泵蓄能发电技术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提高泵蓄能系统的转换效率和降低系统成本。目前泵蓄能发电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泵蓄能机组的设计与制造,通过优化机组结构,提高转换效率;二是蓄能介质的研究,摸索新型蓄能介质,提高蓄能效率;三是控制系统的研究,实现对泵蓄能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5.2潮汐能技术潮汐能技术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研发进展同样受到广泛关注。潮汐能技术主要包括潮汐发电技术和潮汐能利用技术。在潮汐发电技术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潮汐发电设备的效率和稳定性。目前潮汐发电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潮汐发电机组的研发,通过优化设计,提高发电效率;二是潮汐发电站的布局与规划,实现潮汐能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三是潮汐发电系统的控制与保护技术,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在潮汐能利用技术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潮汐能的多元化应用。目前潮汐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潮汐能海水淡化技术,利用潮汐能驱动海水淡化装置,实现淡水的生产;二是潮汐能综合利用技术,将潮汐能与渔业、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5.3水流能技术水流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水流能技术主要包括河流能技术、海洋能技术等。在河流能技术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河流能转换设备的效率和稳定性。目前河流能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流能发电机组的研发,通过优化设计,提高发电效率;二是河流能电站的布局与规划,实现河流能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三是河流能系统的控制与保护技术,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在海洋能技术方面,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海洋能的多元化应用。目前海洋能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洋能发电技术,包括波浪能、温差能、潮流能等发电技术;二是海洋能综合利用技术,将海洋能与渔业、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三是海洋能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保证海洋能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生物质能研发进展6.1生物质燃烧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生物质燃烧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转换方式,成为生物质能研发的重要方向。生物质燃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直接燃烧和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两种形式。6.1.1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生物质直接燃烧技术是将生物质原料直接进行燃烧,以产生热能。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投资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生物质直接燃烧的燃烧效率较低,燃烧过程中易产生污染物。因此,研究者们致力于优化燃烧设备、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6.1.2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技术是将生物质原料经过成型处理后,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密度的新型燃料。成型燃料具有燃烧值高、燃烧稳定性好、污染物排放低等优点。目前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成型设备成本高、成型工艺复杂等问题。6.2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生物质原料通过热化学转换过程,将其转化为可燃气体。生物质气化技术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燃料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以下为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几个研究方向:6.2.1气化炉设计优化气化炉是生物质气化的核心设备,其设计直接影响气化效果。研究者们通过对气化炉结构、操作参数的优化,以提高气化效率、降低能耗。6.2.2气化工艺改进生物质气化工艺包括空气气化、水蒸气气化、氧气气化等。研究者们通过改进气化工艺,提高气化效果,降低能耗。6.2.3气体净化与利用生物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含有一定量的杂质,需进行净化处理。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气体净化技术,以提高气体品质。同时研究生物质气在工业、民用等领域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率。6.3生物质发酵技术生物质发酵技术是将生物质原料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以下是生物质发酵技术的几个研究方向:6.3.1微生物选育与优化微生物是生物质发酵过程的关键因素。研究者们通过选育高效、适应性强的新型微生物菌株,提高发酵效率。6.3.2发酵工艺改进发酵工艺包括固态发酵、液态发酵等。研究者们通过改进发酵工艺,提高发酵效果,降低能耗。6.3.3产品提取与分离生物质发酵产生的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需进行提取与分离。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对生物质燃烧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和生物质发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物质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但是生物质能研发仍面临许多挑战,如设备成本高、工艺复杂、技术成熟度不足等。未来,需在政策支持、技术研发、产业协同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推动生物质能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第七章地热能研发进展7.1地热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热发电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地热发电利用地热资源产生的热能,通过蒸汽或热水推动发电机转动,从而实现电能的转换。目前地热发电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闪蒸式发电技术:该技术利用地热井口的高温热水,通过减压闪蒸产生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闪蒸式发电技术具有投资相对较低、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等优点。(2)双循环发电技术:双循环发电技术将地热井口的热水与另一种低沸点的工作介质(如氨、氯仿等)进行热交换,使工作介质蒸发成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发电。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但投资成本较高。(3)干热岩发电技术:干热岩发电技术利用地下高温岩体的热能,通过地下井注入冷水,使岩体产生蒸汽,再通过地面井回收蒸汽发电。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但勘探和开发难度较大。7.2地热供暖技术地热供暖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热资源为建筑提供热量的方式。相较于传统供暖方式,地热供暖具有清洁、高效、环保等优点。目前地热供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直接供暖技术:直接供暖技术将地热井口的热水或蒸汽引入供暖系统,为建筑提供热量。该技术简单易行,但受地热资源温度限制,适用范围有限。(2)间接供暖技术:间接供暖技术通过热交换器将地热井口的热水与供暖系统中的循环水进行热交换,实现供暖。该技术可以克服地热资源温度限制,适用于更广泛的地区。(3)复合供暖技术:复合供暖技术将地热供暖与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形成多能互补的供暖系统。这种技术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率和环保功能。7.3地热能勘探与开发地热能勘探与开发是地热能利用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地热能勘探与开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地质勘探技术: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查明地热资源分布、温度、水质等特性,为地热能开发提供依据。(2)钻井技术:钻井技术是实现地热能开发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发出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钻井技术,如高压钻井、高温钻井等。(3)热储工程:热储工程包括地热井群的布局、热储层的改造、热储层的监测与调控等方面。通过热储工程,可以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效率。(4)环境保护与监测:在开发地热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监测,保证地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主要包括水质监测、地震监测、地表变形监测等方面。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不断研发和推广地热发电、供暖等技术,以及加强地热能勘探与开发,我国地热能产业将迈向更高的水平。第八章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8.1工业热能应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热能需求占据重要地位。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工业热能应用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前景。目前太阳能热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工业热能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太阳能热能在工业热能应用方面,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空气系统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热能消耗,减轻企业负担。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生物质锅炉、生物质气化等方式为工业生产提供热能。地热能则可通过地热泵、地热发电等技术为工业热能需求提供支持。8.2工业电力应用工业电力应用是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风力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电力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工业电力领域,为工业生产提供绿色、清洁的电力。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如生物质发电厂、生物质气化发电等,也为工业电力应用提供了新的选择。8.3工业原料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原料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可转化为生物燃料、生物塑料等工业原料,为工业生产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生物燃料在工业原料应用方面,主要包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这些生物燃料具有可再生、清洁环保的特点,可替代化石燃料,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生物塑料作为一种生物基材料,可替代传统塑料,广泛应用于包装、纺织、医疗器械等领域。生物质炭、生物质石墨等生物质材料也在工业原料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我国工业生产提供绿色、可持续的能源保障。第九章可再生能源政策与市场分析9.1政策环境分析可再生能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对其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包括补贴政策、税收优惠、价格政策等。这些政策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补贴政策方面,我国通过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进行补贴,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其盈利能力。还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给予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税收优惠方面,我国针对可再生能源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这些政策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价格政策方面,我国通过实行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政策,保证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在合理范围内获得收益。同时还鼓励地方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在当地的消纳和应用。9.2市场前景预测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可再生能源市场前景广阔。根据相关研究报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需求,可再生能源市场前景同样看好。在电力市场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逐步降低,其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不断提升。预计未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在工业领域,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将逐步增加。特别是在高耗能行业,如化工、钢铁、水泥等,可再生能源将有望替代部分传统能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9.3投资与风险分析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从投资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项目具有以下优势:(1)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风险相对较低;(2)市场前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