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02高分突破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答案】A【解析】A、海拉细胞悬液是癌细胞培养液,能用于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A正确;
B、噬菌体是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错误;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数量太少,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C错误;
D、蛙卵相互聚集在一起,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D错误。青檀是我国一种三级珍稀保护植物。下图是在我国某自然保护区调查青檀所得种群数量(注:径级是指按照测量获得的青檀主干茎基部直径,由小到大依次划分为Ⅰ到Ⅹ,共十个等级)。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应在该自然保护区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青檀的种群数量
B.由于阳坡地带阳光充足而使青檀各径级种群数量优势明显
C.阴坡地带的青檀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D.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死亡率较高【答案】C【解析】A.由题意可知,青檀属于乔木,应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如正方形的地块可用五点取样法,长条形的地块可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B.据图可知,并不是所有径级的青檀在阳坡的种群数量都占明显优势的,B错误;C.根据图形分析可知,阴坡地带幼龄个体多,成年个体少,说明阴坡地带的青檀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C正确;D.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数量较少,可能是因为阳光有限导致出生率较低的原因,D错误。
图甲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图乙是在调查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的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中若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5×106kJ,那么鹰所获得的能量为×106kJ
B.图乙中第9年所调查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
C.由图乙分析,第8年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D.第16-20年鼠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答案】C【解析】A.据图分析,草到鹰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其同化能之比,即,故鹰所获得的能量为×5×106kJ=×106kJ,A正确;
B.图乙中,0~4年,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4~10年,λ<0,种群数量下降,第9年调查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B正确;
C.图乙中,第10年时鼠的种群密度最低,C错误;
D.16~20年,λ-1>0,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正确。为了调查构成三裂叶豚草种群的个体在生长中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将发芽期和成熟期的个体的生物量从小到大排列,用横轴表示其排名,纵轴表示小于这一排名的所有个体的生物量之和,将两者进行拟合,这种曲线被称为洛伦兹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以下正确的是A.随着个体的生长,三裂叶豚草个体间的生物量之差会变大
B.随着个体的生长,三裂叶豚草个体间的生物量之差会缩小
C.在三裂叶豚草发芽的时候,生物量较小的个体基本上都会死亡,存活到成熟期的个体大小都基本相同
D.在三裂叶豚草发芽的时候,生物量较大的个体基本上都会死亡,存活到成熟期的个体大小都基本相同【答案】A【解析】A.随着个体的生长,由题图可知,三裂叶豚草个体的累计生物量由直线增长变成对数增长,可见三裂叶豚草个体间的生物量之差会变大,A正确;
B.随着个体的生长,由题图可知,三裂叶豚草个体的累计生物量由直线增长变成对数增长,可见三裂叶豚草个体间的生物量之差会变大,B错误;
C.由题图可知,发芽期三裂叶豚草个体的累计生物量呈现直线增长,无法推断生物量较小的个体的死亡情况,存活到成熟期累计生物量变成对数增长,可见三裂叶豚草个体间的生物量之差会变大,不可能个体大小都基本相同,C错误;
D..由题图可知,发芽期三裂叶豚草个体的累计生物量呈现直线增长,无法推断生物量较大的个体的死亡情况,存活到成熟期累计生物量变成对数增长,可见三裂叶豚草个体间的生物量之差会变大,不可能个体大小都基本相同,D错误。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一个岛屿上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社鼠种群在冬季时,因为天冷,繁殖能力减弱,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社鼠种群在夏季时,因为气候适宜,繁殖能力增强,种群数量增加
C.社鼠种群数量增加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且雌性死亡率低
D.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答案】D【解析】A.社鼠种群在冬季时种群数量比秋季少,属于衰退型年龄组成,但与冬季繁殖能力大小无关,A错误;B.社鼠种群在夏季时比春季时种群数量增大,与气候适宜有关,与繁殖能力无关,B错误;C.社鼠种群增大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说明雌性死亡率高,C错误;D.据图分析可知,秋冬季时雌雄比例较高,而种群数量在减少,说明雌雄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D正确。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可以流向生产者
B.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稳定性提高
C.测定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应计数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
D.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A、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A错误;
B、农田弃耕后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蒲公英总数除了计数样方内的,还要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的数量,C错误;
D、高山不同海拔地区所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不同,反映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啮齿动物是草地上主要野生消费者,为了合理利用草原,科研人员对呼伦贝尔草原的放牧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如图1、2、3;下表为不同放牧方式下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放牧方式连续放牧禁牧季节轮牧丰富度指数0.60±0.230.42±0.150.58±0.42丰富度指数计算公式:R=(S-1)/lnN,S为物种数,N为群落中所有物种个体数A.调查啮齿动物的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
B.三种放牧方式中连续放牧啮齿动物总捕获率最高,可能是连续放牧使植被变矮,易捕获
C.禁牧区啮齿动物的数量最低,且物种丰富度也最低,推测禁牧可能会降低种间斗争的激烈程度,使鼠害发生的可能性变小
D.三种放牧方式中季节轮牧更利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并且能够抑制鼠害发生【答案】C【解析】A.因啮齿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调查啮齿动物的密度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据图可知,三种放牧方式中啮齿动物总捕获率最高的是连续放牧,其原因可能是连续放牧导致草场植物高度变矮,啮齿动物易于被发现;此外连续放牧形成的条件适合草原黄鼠(或布氏田鼠)的生存,导致其快速增殖而使捕获率增加,B正确;
C.据图可知,禁牧区啮齿动物的数量最低,且根据丰富度的计算公式可知其丰富度也最低,原因可能是禁牧会使植被生长旺盛,造成种间斗争的激烈程度降低,种群数量能较快增长,使鼠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C错误;
D.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放牧方式中季节轮牧的捕获率和植被高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更利于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并且能够抑制鼠害发生,D正确。毒箭蛙产生的生物碱能与捕食者体内的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毒箭蛙自身突触后膜该受体中因某些氨基酸的替换,而具有了对此生物碱的“抗性”。同时,毒箭蛙鲜艳的体色也警示着捕食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毒箭蛙与捕食者的乙酰胆碱受体结构相同
B.该生物碱可使突触后膜产生正常动作电位
C.毒箭蛙产生的抗体能与生物碱特异性结合
D.毒箭蛙与捕食者之间实现共(协)同进化【答案】D【解析】A.受体具有特异性,A错误;B.由题意可知,该生物碱阻碍兴奋的传递,B错误;C.毒箭蛙的突触后膜的受体能与生物碱特异性结合,C错误;D.毒箭蛙与捕食者之间实现共(协)同进化,D正确。
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答案】A【解析】A、苯酚品红染液常用作观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形态的染色剂,所以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故A选项正确;
B、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故B选项错误;
C、用纸层析法分离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故C选项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但不能用于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故D选项错误。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A、从图示可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A正确;
B、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故大草履虫应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装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随机分布,B错误;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互利关系,不属于共生,C错误;
D、标志重捕法适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用血球计数板进行估算,D错误。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技术及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采用抽样检测法
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C.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染液
D.用淀粉做底物,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用斐林试剂鉴定最好【答案】A【解析】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A正确;
B、在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解离液,而染色在漂洗操作后,C错误;
D、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这样会影响实验对温度的控制,D错误。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
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
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
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
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物质循环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流动,二者同时进行,B正确;
C、在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1>X2>X3>X4,C错误;
D、能量流动具有能量金字塔特点,但数量不呈正相关,故食性动物①和②之间数量的变化不呈正相关,D错误。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
B.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消费者
D.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成正相关【答案】C【解析】A、动物的摄入能中包括同化能与方便中的能量,A错误;
B、生产者的固定的太阳能远低于太阳辐射的能量,即远低于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B错误;
C、与变温动物相比,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多,有机物的积累量较少,所以恒温动物的体重竞争中值一般低于变温动动物,C正确;
D、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如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D与B间以及D与C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
C.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答案】B【解析】A、甲图中D为细胞内液,B为淋巴,C为血浆,其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以与淋巴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血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以与血浆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
B、乙图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中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A占的比例为1-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从A→C→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ax÷20%÷20%,即25ax;按照A→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1-a)x÷20%,即5(1-a)x,则总共消耗A的量y=25ax+5(1-a)x=20ax+5x,B正确;
C、丙图中的B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营养级,C错误;
D、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生态学家研究了美国Mendota湖的能量流动。得数据如下表(单位:卡/cm2.y)。
浮游植物其他植物
入射日光能生物量呼吸生物量呼吸动物摄食量分解者分解量118.8722991002274210据表回答问题以下是根据表中数据所得的该生态系统的比率,其中最准确的是A.太阳能利用率约0.4%
B.散热量约159卡/cm2.y
C.第一营养级能量有大约13%流向第二营养级
D.湖底有机物沉积量是269卡/cm2.y【答案】A【解析】A.太阳能利用率约,A正确;
B.动物和分解者的呼吸消耗未知,只考虑第一营养级的散热量约100+7=107卡/cm2.y,B错误;
C.动物粪便量未知,所以动物同化量无法确定,只能粗略计算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向第二营养级的比例为:,C错误;
D.数据不足,湖底有机物沉积量无法计算,D错误。现有甲和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甲生态系统含有3个营养级,乙生态系统含有4个营养级。下表为甲生态系统第二、三个营养级的能量生产情况。营养级摄取量(J/hm2•a)粪便量(J/hm2•a)呼吸散失量(J/hm2•a)第二个营养级1.85×10117.35×10106.15×1010第三个营养级1.05×10103.50×1094.55×10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生态系统第三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为2.45×109J/hm2•a
B.甲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为5.645×1010J/hm2•a
C.甲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高于乙生态系统
D.若传递效率相同,则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相同【答案】A【解析】A.甲生态系统第三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散失的能量=(1.05×1010-3.50×109)-4.55×109=2.45×109J/hm2•a,A正确;
B.次级生产量(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散失的能量=(1.85×1011-7.35×1010)-6.15×1010=5×1010J/hm2•a,B错误;
C.没有乙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无法判断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的高低,C错误;
D.次级生产量(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靠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两个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若传递效率相同,则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同,但不知道呼吸消耗能量值,因此无法进行比较,D错误。猞猁以雪兔为食,如图为1850年~1940年的90年间,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情况,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种群数量波动方式属于非周期波动
B.气候、食物、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极为强烈
C.猞猁捕食雪兔后同化的能量属于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
D.雪兔属于小型哺乳类,因此其存活曲线与人类类似,接近凸形【答案】C【解析】A.从图形可以看出,两个种群的数量波动变化规律是基本一致的,变化周期也基本一致,所以应该属于一种规律性的周期波动,A错误。
B.气候和食物属于外源性因素,而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因素,B错误。
C.总次级生产量就是第二营养级从第一营养级同化到的能量,消费者之间同化的能量都属于次级生产量,C正确。
D.雪兔生存于自然环境,而人生存于人工环境,外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区别,雪兔的数量是周期性变化的,而人的数量是不断上升的,D错误。下列关于食物链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均位于食物链的起点 B.分解者均位于食物链的顶位
C.食物链是光合产物富集的通道 D.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效率越高【答案】A【解析】A.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所以均位于食物链的起点,A正确;
B.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分解者,B错误;
C.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道,是各种有害物质富集的通道,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与食物链长短无关,D错误。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所需要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B.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能够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A【解析】A、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A正确;
B、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鸟巢,不属于群落,所以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
D、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2019年11月,我国原创的治疗“老年痴呆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获准上市。GV-971是从海藻中提取的糖类分子经化学修饰而成的,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间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症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海藻体内的糖类分子,都能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GV-971药物分子不需要进入人体内环境,就能发挥作用
C.从海藻中获得药用原料,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不同肠道菌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共同组成复杂的营养结构【答案】B【解析】A、海藻体内的糖类分子并非都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如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组成核酸的成分,不能为海藻提供能量,A错误;
B、题干信息:GV-971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问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症状,可见GV-971药物分子不需要进入人体内环境,就能发挥作用,B正确;
C、从海藻中获得药用原料,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肠道中的微生物基本都属于分解者,相互之间不能构成营养关系,D错误。开荒,围湖造田扩大食种植面积;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环境护问题,实现业续发,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开发海洋,找新的粮食资源;
控制人口长,协人自然和谐发展;
利现代生术,培育具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答案】B【解析】口的过增长,带来了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能源危等一系列的题,因此我们应该适当控制人增长,使人自然和谐发展,了解粮生产和环保问题,现农业可持续,们可以合开发海洋,寻新的粮资源同时还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养高产品种,如袁隆平的产杂交水稻,大提高了水稻产量利解决粮食.开荒种、湖造田、多用农、化肥措施会染环境,坏系统,影生态平衡,不于期发展.可B符合题意.许多谚语、诗词体现了丰富的生态学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一山不容二虎”是由于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一山不容二虎”是由于虎的营养级较高,获得的能量少,A正确;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B正确;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正确;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D错误。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基因重组导致新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答案】B【解析】A、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A正确;
B、基因突变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基因重组不会导致新基因的产生,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0~20cm土壤均匀混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处理有机碳/g.kg-1全氮/g.kg-1铵态氮/mg.kg-1硝态氮/mg.kg-1对照6.880.693.5916.69秸秆表施8.710.853.8617.59秸秆表施+蚯蚓8.610.834.0921.13秸秆混施9.240.924.2918.98秸秆混施+蚯蚓9.390.914.2121.21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农作物秸秆回田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原理
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向各种无机氮的转化
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导致分解作用减弱【答案】D【解析】A、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A错误;
B、物质能循环,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
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但不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氮向铵态氮的转化,C错误;
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导致分解作用减弱,D正确.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答案】B【解析】A、由图可知,A=G+D;B=E+H;C=F+I,A错误;
B、狼的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吸收,即不属于C中的能量,故兔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B正确;
C、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C错误;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错误。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l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答案】生产者
二、三、四
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水平
①②⑤
c
a-b【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4)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因此①②⑤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5)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但是为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草原上,研究牧草→鼠→黄鼬这一条食物链。下图表示能量流经黄鼬这一环节的示意图,A、B、C、D、E分别表示研究人员在某一时刻测算的各部分含有的能量。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从生命系统的角度看,该食物链中黄鼬属于________层次,从种群特征考虑,该草原中的黄鼬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2)A表示黄鼬的摄入量,那么贮存在黄鼬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是________部分,用于________等生命活动。若只考虑植物→鼠→黄鼬这一条食物链,则要确保黄鼬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________。(3)流入黄鼬这一环节的能量________(填“是”或“不是”)都通过C返回无机环境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种群;出生率与迁入率之和等于死亡率与迁出率之和(2)E;生长、发育、繁殖;25B(3)不是;黄鼬的呼吸作用也使一部分能量返回无机环境【解析】(1)食物链中的任一环节的某种生物是指区域生活的全部该种生物,因此黄鼬属于种群层次;从种群特征考虑,该草原中的黄鼬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与迁入率之和等于死亡率与迁出率之和。(2)图中若A是摄入量,则B是同化量,C是分解者的分解量,D是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E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到20%,所以若只考虑植物→鼠→黄鼬这一条食物链,则要确保黄鼬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3)流入黄鼬这一环节的能量不是都通过C返回无机环境的,原因是:黄鼬的呼吸作用也使一部分能量返回无机环境。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能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图2为图1中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λ值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題:
(1)图1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由图中的______(填编号)所固定;B和C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有______(填编号)。
(2)请画出图1中的生物构成的食物链(网):______。
(3)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表示______。据图2可知,前8年该种群数量最小的是______点所对应的数量。【答案】(1)乙;竞争;乙、丙、丁(或乙、A、B、C、D、丁)
(2)
(3)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d【解析】据图分析:图1中,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图2中,λ<1,种群数量减少,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λ>1,种群数量增加。
(1)据图1分析,乙是生产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乙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图中B与C同属于第二营养级,有竞争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乙、丙、丁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据图1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乙。(3)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中,λ<1,种群数量减少,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λ>1,种群数量增加,故前8年该种群数量最小的是d点。果蝇肠道中有包括醋酸杆菌在内的多种微生物,对其进行了分离、研究。(1)分离醋酸杆菌: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甘露醇既可为醋酸杆菌提供________,又能抑制其它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可作为___________培养基用于分离醋酸杆菌。实验中剥取果蝇肠道并用__________(蒸馏水/无菌水/生理盐水)冲洗,将所得液体涂布于已制备的培养基中,分离得到醋酸杆菌。(2)为研究醋酸杆菌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者分别使用含肠道微生物(A组)、无菌(B组)、醋酸杆菌(C组)的培养基喂养无菌果蝇,测定蛹形成的平均时间,结果如图。据图可知,醋酸杆菌对果蝇蛹形成具有_________作用,酵母粉含量为_________时作用最显著。若研究者利用此实验证实醋酸杆菌在肠道微生物中起主要作用,则需补充D组的实验处理为_____________。(3)从细胞结构来看,醋酸杆菌属于_________生物,可在细胞的_________中将醇类、糖类分解为乙酸。醋酸杆菌可降解纤维素,有助于果蝇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果蝇采食时携带醋酸杆菌,利于其传播,二者形成了__________关系。(4)研究表明果蝇大脑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促胸腺激素(PTTH)在果蝇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促进蛹形成,预测醋酸杆菌可___________(提前/延迟/不影响)果蝇PTTH峰值出现的时间。(5)综上所述,醋酸杆菌影响果蝇生长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5月11日二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试题(网友回忆版)
- 第三方测试服务的合作策略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一级WPS公式错误排查试题及答案
- 未来嵌入式战略与发展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C语言重点难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二级VFP的复习经验与感悟试题及答案
- 零信任安全模型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四级考生备考攻略试题及答案
- 终止商业合同协议书范本
- 机械制图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测试
- 师带徒培训目标计划措施
- 人工智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 派出所民警培训课件
- 室外埋地聚乙烯(PE)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 医院培训课件:《ERAS在胃肠外科的应用》
- (新版)滑雪指导员技能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脑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查房
- 民法典介绍:解读中国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
- 解决多模穴流动不平衡问题之流道翻转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