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讲-隋唐制度创新与魏晋隋唐文化(原卷版)_第1页
第04讲-隋唐制度创新与魏晋隋唐文化(原卷版)_第2页
第04讲-隋唐制度创新与魏晋隋唐文化(原卷版)_第3页
第04讲-隋唐制度创新与魏晋隋唐文化(原卷版)_第4页
第04讲-隋唐制度创新与魏晋隋唐文化(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04讲隋唐制度创新与魏晋隋唐文化【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基础知识】知识点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2)随着士族的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2.科举制(1)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4)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形成①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②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2)影响①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③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4.唐中后期: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实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知识点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3)隋唐: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4)唐朝中期: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②提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道教(1)兴起:兴起于东汉末。(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3.佛教(1)传入:汉代。(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②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危害严重。②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二、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诗: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李白、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艺术(1)书法: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唐代的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2)绘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3)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板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1)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4)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4)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唐朝。【考点剖析】考点一:选官制度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但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A.实现了社会公正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C.建立了文官政治答案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考点二:三省六部制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表明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考点三:赋税制度北魏政权在授田的同时又规定,“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是”。由此可见,均田制的推行A.禁止了土地自由买卖B.维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姓的士地买卖受到限制,这样地主阶级兼并土地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故选C项。考点四: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如图为著名画家吴道于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画作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A.反映了佛教传人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考点五:文学艺术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关健信息是题干中杜甫的诗句。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错误;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体现了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错误。考点六:科技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主编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我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比例尺、方位、距离、高程等,统称为“制图六体”。由此可知A.是我国第一部可考的历史沿革地图集B.裴秀被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C.“制图六体”从西晋到明代一直是我国古代编制地图的指导原则D.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开启了中国近代测绘技术的萌芽考点七:中外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收并蓄B.风格单一C.反映市民生活D.固守传统【过关检测】1.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答案2.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4.《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A.两税法实行,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C.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D.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5.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6.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7.魏晋时期,人们对悲情的音乐、诗歌情有独钟,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满载了古人悲政、悲志、悲思、悲离等浮生若寄,韶华易逝的伤感与悲痛。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创作主体的转变B.社会形势的影响C.佛教影响的扩大D.儒学地位的动摇8.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主张摒弃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而发起古文运动,强调在先秦两汉古文基础上建立新散文,提出“词必己出”“文以载道”。这场运动持续到宋代,历时二百多年。这场古文运动A.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政治地位B.强调了抒发个性和表达情感C.顺应了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D.反映了文学复古潮流的兴起9.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10.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据此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收并蓄B.领先世界C.源远流长D.影响深远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待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很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如机务”“专兵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就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