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第五版)课件: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_第1页
经济法(第五版)课件: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_第2页
经济法(第五版)课件: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_第3页
经济法(第五版)课件: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_第4页
经济法(第五版)课件: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法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第二节自然资源法第一节环境法CONTENTS第一节环境法

一、环境与环境法概述环境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是对周围情况和条件的统称从法律的角度来讲,“环境”一词因各国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在立法上有不同的含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的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的,调整人们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得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环境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着眼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对权利义务的配置,构建起一套有利于环境的法律框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国的环境法体系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基础,以环境保护基本法、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的一系列单行法律为主干,以及以数量庞大的各种行政法规和具有规范性的环境标准为支干所组成的完整体系自然保护区制度主要体现在:(1)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体制。(2)自然保护区的分级管理制度。(3)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及保护制度特殊区域环境是对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美学、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特殊价值的区域环境,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国家公园、城市环境、乡村环境等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使特殊区域环境免遭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而采取的维护、保留、恢复等措施的总称由于特殊区域环境具有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特征,加强对特殊区域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整体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初就开始了这一方面的立法。目前我国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立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第一节环境法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三、环境法的基本法律制度(一)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二)特殊区域环境保护制度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环境法为确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构成环境法基础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国家干预、公民参与的原则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监督和管理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是宪法赋予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国家有义务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手段,对影响环境的行为进行管理、监督,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监督管理制度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国家监督管理环境的法律制度有下列几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环境监测制度现场检查制度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特殊区域环境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特殊区域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环境污染防治制度风景名胜区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风景名胜区是指依法划定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区保护制度主要有:(1)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体制。(2)风景名胜区分级制度。(3)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制度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环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岩溶、化石分布区,以及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5)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第一节环境法

环境污染防治制度环境污染防治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征收污染费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或资源开发项目等,其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该制度为我国首创,《环境保护法》第41条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另外,其他环境立法单行法规也都体现了这一制度的基本要求如1988年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三同时”制度适用于以下开发建设项目: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目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是国家掌握排污状况,并据此对排污总量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是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事先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排污的制度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近年来,多次发生牛奶河等重大事件,因此,对环境进行监测预警就尤其重要该项制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建立,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污费应当全部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依照法律规定征税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一、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法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可以被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与能量,如土地、水、大气、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按资源的用途可以划分为生产资源、风景资源、科学资源等按资源的属性可以划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物资源等按资源的现实可利用性按资源可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有限资源(耗竭性资源)和无限资源(非耗竭性资源)自然资源法又被称为自然资源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自然资源法是国家管理自然资源的法律工具,属于经济法范畴中一个专门性法律部门。它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资源权属关系、资源流转关系、资源管理关系和涉及自然资源的其他经济关系。根据自然资源法调整对象的范围,可将其划分为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渔业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法、矿产资源法等可分为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二、立法原则制定自然资源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重要资源国有原则——这是我国宪法确立的原则(二)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原则(三)遵循客观规律原则(四)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三、土地管理法(一)土地资源与土地立法现状土地是地球陆地的表层,通常指由地形、土壤、植被以及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所称的土地,是指全国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荒地、河流、湖泊、滩涂、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旅游及国防等特殊用地以及暂时还不能利用的其他用地等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是:幅员辽阔,但土地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大、农用土地较小、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土地管理法是指调整在土地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我国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立法主要有《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也有一些保护土地资源的规定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二)土地管理法的主要内容土地管理法的主要内容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权属制度土地规划及用途管制制度土地资源保护制度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有关规定确定。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为保护土地资源,首先必须明确土地的权属。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为保护土地的所有权,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为合理使用土地,发挥土地的最佳环境效能,《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另外,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鼓励合理开发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土地复垦节约使用土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复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无法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的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复垦森林资源概况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四、森林法森林森林是以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的,由乔木、灌木和花草等组成的绿色植物群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中国现有林业用地2.57亿公顷,森林面积1.3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不足14%,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4%;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7%尽管如此,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导致森林资源锐减,引起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发。总体来说,我国森林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森林法的主要内容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森林法森林法是调整在森林、林木的管理、保护、采伐、森林资源的利用和植树造林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目前森林保护方面的立法主要有:《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年森林采伐限额暂行规定》、《违反森林法行政处罚暂行办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林业建设方针和林业管理体制森林权属制度森林资源保护制度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草原资源概况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五、草原法草原草原是指中纬度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多年生耐旱、耐低温的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的总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第2条的规定,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我国有各类天然草原39283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0.33公顷,为世界人均面积的一半。由于不合理的利用,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草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原面积已达13500万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法草原法是调整在管理、保护、建设和利用草原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1985年颁布了《草原法》,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此外,还有《草原防火条例》等行政法规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草原法的主要内容草原建设方针和草原管理体制草原权属制度草原规划制度草原建设制度草原利用制度草原保护制度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草原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草原监督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可以设专职或者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监督检查工作草原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由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使用草原的单位,应当履行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义务。依法登记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犯为了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保证草原承包经营权的稳定,《草原法》规定,由集体所有的草原或者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由国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家庭或者联户承包经营。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转让草原的开发利用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向协调。因此,《草原法》确立了草原规划制度,对草原规划的原则、内容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制度都作出了规定鉴于对草原重利用轻建设以及草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草原法》对草原建设专设一章,作了四个方面的规定(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对草原建设的投入,并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草原(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支持草原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人畜用水条件、加强草种基地建设、做好防火准备工作、安排草原改良等方面负有相应的职责(3)国家鼓励与支持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开展草原围栏、饲草饲料储备、牲畜圈舍、牧民定居点等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组织专项治理,并将大规模的草原综合治理规划列入国家国土整治计划水资源概况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六、水法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者可能被利用的水源,本书所讨论的水资源特指陆地水资源陆地水资源由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组成,其中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是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2条规定,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包括江河、湖泊、渠道、水库等以及位于地壳上部岩石中的水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丰富,全部河川径流量达28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200立方米,约占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属于世界上贫水国家水法水法是调整关于水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除害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陆地水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水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提高水质,增加水量,以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需求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用水、管水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水资源保护法主要有《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保护水库安全和水产资源的通令》、《水库工程管理通则》、《取水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城市供水条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和一些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等。此外,各地还制定了相当数量的地方性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规、规章水资源的立法原则及管理体制水资源权属制度水资源统一规划制度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制度水资源保护制度节约用水,防止浪费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七、渔业法渔业资源渔业资源是指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可供渔业养殖和采捕的水生动植物及其适宜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如水面、滩涂等按照所依水域的不同淡水渔业资源海水渔业资源我国海岸线长,拥有辽阔的海洋和广阔的陆地水域,发展渔业的条件良好,在这些水域中生产着品种繁多的水生生物但由于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盲目发展捕捞能力,采用不利鱼类繁殖的捕捞方法等原因,导致部分水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受到影响渔业法渔业法是调整在渔业管理和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以及发展养殖业、捕捞业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海洋捕捞渔船管理暂行办法》、《渔港监督管理规则》等。此外,各地还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渔业资源保护的法规、规章渔业生产方针及管理体制的规定关于养殖业管理和合理捕捞制度的规定关于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的规定根据其保护程度的不同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八、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野生动植物的概念是相对人工养殖、种植的动植物而言的,泛指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非人工养殖、种植的动物和植物我国法律上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我国法律上所要保护的野生植物,则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根据其保护程度的不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共有6347种,占世界总数的13.9%第二节自然资源法

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主要内容野生植物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方针和保护管理机构的规定野生动物权属制度野生动物管理制度野生动物猎捕管理制度野生动物资源档案制度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有关规定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的有关规定野生动物保护制度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的规定野生植物的分类分级保护及名录制度野生植物资源管理的规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规定第二节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