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EC模型的H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6000字_第1页
《基于VEC模型的H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6000字_第2页
《基于VEC模型的H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6000字_第3页
《基于VEC模型的H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6000字_第4页
《基于VEC模型的H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6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三农”问题从被提出以来,就备受党和人民的关注,但是在我国农村,虽然已经建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财政补贴为一体的金融体系,但在信贷支持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H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金融是H省经济发展的重点。但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信贷配给现象,这导致农民贷款难,也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如何解决信贷配给的难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然后以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列举近年来的数据对H省农村信贷配给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实证分析法对近三十年来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最后输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具体结论如下:政策性金融对农村信贷配给造成积极正向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纯收入、农业生产总值对农村信贷配给起相反的作用;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对农村信贷配给的作用大于财政支农支出。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信贷配给目录摘要 ]。(三)研究方法第一,文献归纳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农村发展的文献资料,总结和梳理农村金融发展、农村信贷配给问题的原因,从中提取有参考意义的观点和对策建议,对论文写作进行启发。第二,调查研究法。利用现有的调查数据收集方法,深入挖掘H农村,了解H农村金融信贷市场的发展情况。同时,参考其他地方农村金融改革调研报告和地方金融新模式试点结果。第三,比较分析法。分别针对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指导方针。第四,实证分析法,这是用统计计量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处理的分析方法。本文通过设计研究变量、数据搜集、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分析来体现出对实证分析法的实际运用。二、理论基础(一)农业信贷补贴理论1980年,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被专家作为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提出,对当时的地方金融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度主导了地方金融理论领域。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还比较低。同时,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短,机械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低,周期长,这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自然条件。这些特点决定了地方金融发展的高风险性。同时流动性不足限制了金融市场为金融机构创造利润的需求,地方性、农村发展制约因素不断加大,使得农村信贷资金不平衡,农户需要通过民间资本、高利贷等非正式金融渠道解决对资金的需求。(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80年代末,以政府政策导向、财政补助等手段调节信贷投放规模的信用补贴理论,已经与我国农村的发展不相适应。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它的产生和发展基于农村信用补贴的理论,着重于市场的作用,而不是对政府的过分干涉。该理论指出,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制约,其主要根源在于没有完善的金融制度,而国家的过多介入则会破坏其均衡。而实行市场化的利率将会使农民更多地参与到农村的存款中来,从而使农村居民的存款得到更大程度的增长,从而使农村居民的存款得到更大程度的增长。而民间的民间金融组织,则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帮助他们从乡村市场中解脱出来。政府的越权、过分干预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发生扭曲,最终导致金融市场的价格失控。这一理论主张放宽农村利率控制,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其经营绩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将其视为农村金融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金融市场化理论取代了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信用”理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显得过于理想化,缺乏针对性。由于农村利率市场化,利率会大幅上涨,农村居民的贷款拆借成本会增加,农民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意愿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到其分配的效率。与此同时,信贷信息、成本以及风险管理等问题也是造成农村金融抑制恶化的原因。农村金融市场化这个理论与现实农村经济发展互相适应,导致了市场失灵,中国邮政储蓄等农村金融机构纷纷撤出农村市场,中国农行取消了对农民的贷款,农村金融市场仅仅剩下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它对农村金融需求产生的作用有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与变革,使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格局更为错综复杂。(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到1990年代,由于受资本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较慢,目前已发现单纯靠市场自我调控存在着极大的弊端,迫切需要非市场因素的介入,从而形成了不完备的竞争市场学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价格的畸变,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合理配置信贷资金,有效控制金融供求关系。由于我国地方金融市场理论不能适应农村发展,对我国地方金融市场理论的研究和阐释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我国重要的理论。本文认为,我国地方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不仅靠政府干预或市场力量的控制。如果市场机制出现问题,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使农民从个人角度参与到市场中,避免自然经济下出现的风险、成本、信息等问题。通过联保贷款、互助担保、供应链融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H省农村信贷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一)H省农村信贷发展现状1.H农村信贷供需状况目前农业信贷供需双向制约,一方面信贷需求的制约,农业生产的短期化以及农产品弱质化、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等因素导致许多农民的信贷资金期望淡薄;另一方面信贷供给的制约,近年来农村信贷资金紧张以及金融政策的“一刀切”、农业贷款利率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农业信贷作用的发挥。同时农村的信贷市场总是存在着供需失衡的情况,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无法提供抵押贷款,同时小额交易给正规金融机构带来高成本,正规金融机构也不愿意向正规机构提供贷款。(1)H农村信贷规模整体情况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国银行向H农村地区的贷款投放量一直持续增加。截至到2021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3.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8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8.88万亿,较年初增长17.48%,超过各项贷款平均增速6.19个百分点。2021年,农业保险为1.7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2万亿元。并且在H省农村信用社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得知,2020年,H省存款新增1669亿元,贷款新增969亿元,存贷款新增额连年居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十三五”期间,涉农贷款余额增加额将近37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加额约2800亿元,乡村振兴方面的相关贷款累计投放额超过2600亿元,扶贫贷款发放总量是全省金融机构第一。H省农信社探索推进“党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加大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各类贷款项目每年累计投放近800亿元。“十四五”时期,全省农信社计划投放乡村振兴贷款4000亿元以上,存、贷款规模分别达到2.3万亿元、1.5万亿元。其中,2021年,新增日均存款1300亿元,新增各项贷款800亿元。到202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增加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低于同期RMB贷款平均增速11.6%,但是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而且已经是自2019年以来持续三年保持上行趋势,与这三年RMB贷款整体增速下行态势不同。因此,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金融机构对“三农”问题更加积极作为。通过对央行统计口径的分析,涉农贷款按用途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其他涉农贷款。2007年末,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15055亿元,在涉农贷款中占比24.6%,其他涉农贷款占比75.4%。至2021年末,上述传统农业贷款余额4.57万亿元,占比下降至10.6%,而其他涉农贷款占比上升到89.4%。尽管近年涉农贷款增幅相对不高,但是直达个人与家庭的农户贷款增速加快。2020年和2021年,农户贷款同比增长分别为14.2%和14.0%,明显高于同期RMB贷款平均增速,更高于涉农贷款增速。截至2021年末,农户贷款余额达到13.47万亿元,存量已经是2007年末的十倍。(2)H农村信贷供给侧情况我国农业信贷的主要提供者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新型正规金融机构、非法定的金融机构。从供给结构看,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如表3.1所示,在涉农贷款中,中资大型银行贷款余额占36.89%,是最主要的贷款供应方。中资中型银行与中资小型银行的占比分别为24.39%和28.92%。中资大型银行主导县域企业贷款市场,其贷款占全部农村贷款的比重为38.38%,比2020年的59%下降20个百分点。中资小型银行正在增长,其贷款占全部农村贷款31.06%,在农户贷款业务占主体地位。农信体系中,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占比为9.59%,较2020年下降5个百分点,信贷支农结构占比持续下降,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信用合作机构近年来加速了商业化改革的脚步。到2020年,所有涉农农业信贷体系占全部涉农贷款的比重达到30.97%,成为农业信贷市场的主力军。从市场份额结构看,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取代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贷款最主要的供给机构,贷款余额占35.02%。由农商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起建立的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设立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系统中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的比例提高,农信系统在农业及农户信贷领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农村信用社逐渐退出主导地位,而农村商业银行则开始发挥作用。因此,中国当前的农村信贷格局发生了变动,大中型商业金融机构为了满足主要县域企业发展需要,而小型银行不仅在农林牧渔业贷款还是在农村贷款、农户贷款的信贷增速都达到了20%以上,它在农户贷款发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信系统中,农业补贴水平整体持平,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迅速,成为农信系统支农的主力,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业务则严重收缩。表3.1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情况表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村贷款农户贷款涉农贷款余额同比增长余额同比增长余额同比增长余额同比增长全金融机构366234.21%2301756.52%7078415.22%2821157.11%中资大型银行6256-1.53%883512.01%2412527.41%1040792.54%中资中型银行21862.52%4479511.56%155135.52%6881212.17%中资小型银行1721526.61%7150222.33%3042127.00%8159021.18%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283734.83%4612128.52%2374634.63%5314226.23%农村合作银行734-23.61%1459-46.11%993-41.32%1772-43.26%村镇银行172418.19%494915.45%325720.37%554816.21%农村信用社10919-16.22%24724-17.82%14910-15.21%27045-16.73%中资财务公司35-11.12%7841.87%8720.98%9314.92%数据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3)H农村信贷的需求侧情况目前农村信贷需求主要是投入两方面:一是进行生活性消费融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顺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而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融资需求。通过统计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农村贷款每季度同比增长均超10%。2012年末,农村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44万亿元,其中短期消费贷款1.94万亿元。2013年至2021年期间,个人消费贷款年度增幅数值变化区间为10.7%至30.5%,除2021年之外均快于同期本外币贷款整体增速。截至2021年末,农村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4.89万亿元,占本外币贷款的27.65%,比十年前的2011年末提高了12.39个百分点;其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9.36万亿元,在个人消费贷款中占比17.05%,比2011年末提高了1.72个百分点。2017年至2021年,农户消费贷款增长数值变化区间为13.8%至28.1%,其中近三年的数值都高于同期个人短期消费贷款,而且前四年也高于农户生产经营性贷款增幅。2021年末,农户贷款余额13.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84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农户消费贷款余额约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表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从表3.2的农村居民家庭收支差距看,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性贷款需求基本为刚需需求,但由于这类人群还款能力不足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满足题目的贷款需求,他们就需要政府用补贴的方式直接对其提供资金。根据对农村市场进行的调研看,农村大部分居民都有生活消费融资需求。除了需要政府扶持的低收入农户,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还有比如住房、医疗、教育等大额的消费性融资需求。中高收入水平家庭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开始进行经营生产活动,他们的信贷需求也在增加。此外,根据收入水平不同,中高收入的农户大多经营一定程度的公司,收入基本够日常生活需求,所以这部分收入群体在生产要素需求方面的信贷需求更重要,他们进行信贷的目的是为扩大生产规模。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户消费贷款占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非农业经营贷款所占比重提高7%,农业生产贷款所占比重由73.3%下降到55.8%。表3.2H省农村居民家庭收支差额情况(单位: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情况低收入户情况中等偏下户收入情况中等户收入情况中等偏上户情况高收入户情况2015年764.0-437.2188.3581.71215.63198.02016年936.5-501.7227.3719.01448.03795.32017年1199.2-648283.9915.91738.14437.52018年1149.5-803.6238.2955.91874.94834.42019年1517.7-661.6406.11258.12415.06232.52020年1716.7-1322.1296.21388.02890.77632.52021年2108.6-1421.6344.01611.63217.28738.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H省农村信贷资金配给分析农户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是由多种愿意造成的,农户的保守思想以及农村贷款覆盖率较低,导致了我国农业存款与农业贷款增长不匹配的现状。从全国情况来看,我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决定了农户在应对风险时属于规避风险型,其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小农经济也决定了其与市场联系不紧密,使得农户对信贷资金需求不太迫切。图3.11989-2021年H农业总产值数据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从图3.1可以看出,H农业总产值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并且在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89-2002年,H省农业生产总值总体是较高增长态势,这因为H农业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换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和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第二阶段为2003-2014年,主要因为遭受经济危机的重创、农业政策调整以及国内经济形式低迷;第三阶段为2015年至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提高,主要由于2015年后我国陆续颁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等促进我国农业行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战略性政策。图3.21989-2021年我国农村贷款和农村存款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1》及整理所得。从图3.2可以看出,1989年至2021年,我国农业贷款和农村存款普遍增长,但从增速上看,农业贷款和农村存款增速形成鲜明对比。1989年至2005年,农业贷款和地方存款保持同步增长,但2003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自上而下转向,2005年前后回落至零以下。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2010年以来蓬勃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吸引了大量资金,农业贷款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图3.31990-2021年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总额(亿)数据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1》及整理所得。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农业贷款大幅增加。2008年政府财政拨款和农业支持力度开始显著增加(图3.3)。相对于农业存款的快速持续增长,农业贷款增速持续回落。此外,如图3.2所示,历年农村借贷差额基本均为负值,农村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能力远大于其对地方经济的支持能力。因此在调整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时不应以商业化为重点,而应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引导资金来源流动,增加对农业资金需求的支持力度。(二)H省农村信贷配给影响因素1.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需严重失衡,信贷供应不足导致农民的信贷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缺乏对政策工具的投资,缺乏对商业金融投资的意愿,自发的非正式金融组织缺失标准化和组织化,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这些都与农村信贷供应增长的缓慢甚至停滞相结合。其次,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增加了对金融投资的需求,这进一步增加了农村信贷提供的障碍。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些功能上的缺陷。缺乏保险和信用评级系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高风险下运营,这对它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运营挑战,也影响了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2.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农村固定资产投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分为农户固定投资和非农户固定投资,其中农户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农户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器具等固定资产价值。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我们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管理向现代化。其中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多从机械起步,形成适合本国情况的农业机器体系。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户的生产方面信贷需求提升,农户需要信贷资金来满足扩建厂房、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以及其他一些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增加对农村资产的投资在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生产条件和风险承受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和实施农村复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此外,近年来,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市场,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做出了显著贡献。3.财政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引进农村资金,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和必要的途径。财政支农主要方式是农业补贴、扶贫开发、农业税收减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目前仍存在投资效率低、资金使用效率低、涉农金融体系混乱等问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农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缺乏担保等问题。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品和农业生产风险等问题,无法有效消除农村信贷的障碍。但截至2021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增值4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低于同期RMB贷款,但是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而且已经是自2019年以来持续三年保持上行趋势。尽管近年涉农贷款增幅相对不高,但是直达个人与家庭的农户贷款增速加快。由此可见,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会正向引导农村信贷需求的增多。四、H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一)模型选取、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1.模型选取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是由Engle和Granger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结合建立的,在差分序列建立VAR模型中加入误差修正项。VEC模型可以用数据的动态非均衡过程来逼近经济理论中的长期均衡过程,为研究具有相关关系的多变量的分析、预测带来方便,更好地反映出变量间动态的联系。VEC模型变量差分项的系数反映出各变量的短期波动对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影响。误差修正模型的一般形式为:…(4.1)其中,,代表随机扰动项,是常数项,是滞后项,是滞后阶数,是误差修正项,代表变量从偏离均衡调整到长期均衡的速度,代表各个变量短期变化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2.变量选择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给可以有效的检验地方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农村资金投放数量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程度,本章用农村贷款与农村存款的差额(RCR)来代表农村信贷供需的结构及信贷资源配置状况。同时,选择农业总产值(AGDP)、财政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AEXP)、农村固定资产投入(RFI)、村居民纯收入(NI)以及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CONS)作为影响农村金融信贷配给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基于消除异方差、减少数据的波动的考虑,分别对AGDP、RCR、RFI、AEXP、NI、CONS六变量对数化之后作为变量进行分析(下文分别以lnAGDP、lnRCR、lnRFI、lnAEXP、lnNI、lnCONS表示)。实证结果均由EVIEWS10.0软件得出。表4.1农村信贷配给研究的指标选取指标名称指标代码指标说明农业总产值AGDP采用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作为代理变量农村固定资产投入RFI财政支农支出AEXP农村信贷差额RCR农村信贷差额=农村存款-农业贷款(即资金净流出量)农村居民纯收入NI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CONS选取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金额假定劳动数量不变,令农村信贷配给=农村存款总额-农业贷款总额,表示农村信贷资金的流向,衡量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信贷配给。其中ALOAN代表农业贷款、ADEP代表农村存款。模型形式为:lnRCR=α+3.数据来源选取的数据区间为1989年—2020年,数据来源为《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等。(二)H省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结果1.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1)ADF单位根检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使用VEC模型的前提是要求数据平稳,所以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的假设检验方法目前主流的是单位根检验,即检验序列中是否存在着单位根,若存在单位根,可以判断为非平稳序列,若不存在,则可以判断为平稳序列。ADF检验是最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之一,通过检验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来判断序列是否平稳。变量ADF检验值显著水平10%的临界值P值平稳性-1.8012-3.56290.6798不平稳-1.3113-3.56290.8662不平稳-1.8152-3.56290.6730不平稳-1.1550-3.56290.9024不平稳-3.9342-3.58060.0238平稳-1.6654-3.56290.7424不平稳表4.2ADF检验结果表4.3一阶差分后ADF检验结果变量ADF检验值显著水平10%的临界值P值平稳性-3.2535-3.21840.0936平稳-3.6472-3.21840.0424平稳-4.9537-3.21840.0021平稳-4.6234-3.21840.0046平稳-4.4447-3.24860.0094平稳检验结果如表4.2、4.3所示,各个变量在一阶差分之后的ADF检验值均小于显著水平10%的临界值,如的ADF检验值为-3.2535小于临界值-3.2184所以可以认为是平稳的。由此可以推出,LnRCR、LnAGDP、LnAEXP、LnRFI、LnNI、LnCONS满足VEC模型的基本假设。(2)Johansen协整检验若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不具有随机趋势,即其中存在平稳线性组合,那么就可以称此序列为协整方程,表示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Johansen和Juselius在1988年和1990年发表文章阐述了一种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即Johansen-Juselius检验。上文已经对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满足JJ检验一阶单整的基本假设,可以代入检验协整关系。由于H省农村信贷配给与农业总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入、财政支农支出、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原时间序列均为不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的,所以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6个序列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则代表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4.4协整关系的迹检验原假设特征根迹统计量迹统计量5%临界值P值0个协整关系0.8887156.624995.75370.0000至多1个协整关系0.640690.763669.81890.0005至多2个协整关系0.527060.066247.85610.0024至多3个协整关系0.516337.609329.29700.0052至多4个协整关系0.394815.823015.49470.0446至多5个协整关系0.02490.75773.84150.3840表4.4为JJ检验结果,在0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中,P值为0.000,且迹统计量为156.6249大于5%临界值的95.7537,则代表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在至多1个协整方程的假设中,迹统计量显示90.7637大于临界值69.8189,P值为0.0005,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至多1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以此类推,在至多2个、至多3个和至多4个的原假设中,迹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因此均拒绝原假设。在至多5个协整方程的假设中,迹统计量显示0.7577小于临界值3.8415,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不拒绝至多5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及这六个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由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得出H省农村信贷配给与农业总产值、农村固定资产投入、财政支农支出、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但其在短期内是否拥有均衡关系还需要考察,以此为了研究所选择指标间的相互影响,本文选取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弥补长期静态模型存在的不足并且可以避免伪回归发生。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VEC模型要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检验一个变量的所有滞后项是否对另一个或者另几个变量当期值有影响,适用在平稳序列或者有协整关系的过程,对于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要先通过差分得到平稳序列后再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不代表变量之间就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验证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就需要Granger检验,判断自变量X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因变量Y,与此同时引入X的滞后值看作用程度是否加深。如果X与Y的相关系数显著,或者可以通过X来预测Y的趋势,则认为“y是由xGranger引起的”。表4.5各因素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假设F值P值Granger因果关系(显著性水平为10%)不是的格兰杰原因1.66460.0209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2.04290.1507不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3.43450.0481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12.70330.0002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7.19260.0034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1.55290.2314不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3.56050.0436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2.42070.1094不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3.29510.0409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1.92150.1674不拒绝原假设结果如表4.5所示。lnAEXP不是lnRCR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0.0209,小于0.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不是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0.0481,小于0.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拒绝原假设,即是的格兰杰原因,对于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与类似,变量lnNI、和均是的格兰杰原因,但反过来对这些变量的影响很有限,不构成格兰杰原因。而与的作用是相互的,显著水平都小于0.1,因此二者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农民缺乏自有资本以及剩余资本的积累能力,需要政府增加资金供给。政府鼓励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地区,采用行政手段为主要的政策导向,使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增加,也使信贷资金投放规模扩大,这能解决农村要素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信贷配给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水平等农村居民微观层面因素也对农村地区的信贷配给问题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在文章10%的显著性水平条件设定下,农村信贷配给对财政支农力度并不构成格兰杰原因,但其0.1507的概率还是表明了农村信贷配给对财政支农程度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影响国家对农村地区财政支持的方向与力度。这是政府以行政手段进行的强制性政策扶持,但无法通过健全的市场机制把社会资金引入农村地区,表现在对农村固定资产投入无相关的因果关系。3.VEC模型结果上文已经对序列lnRCR、lnAGDP、lnRFI、lnAEXP表4.6VEC模型输出结果变量估计值标准差T值P值lnNI(−1)-1.00820.50207.16530.0000lnCONS(−1)0.45820.4315-2.30980.0312l0.41990.31036.26400.0000lnAEXP(−1)-0.02070.1125-4.83600.0001lnRFI(−1)-0.44660.15852.81710.0093C-4.95180.6728-7.35990.0000则lnRCR与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方程式为:lnRCR0.4199−4.9518(4通过误差修正模型输出结果可知H省农村信贷差与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纯收入、财政支农支出的P值均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且变量间存在着短期的均衡关系,如公式4.6所示,、、、和对于的影响系数在长期来看分别为-0.4466、-1.0082、0.4582、0.4199和-0.0207。可以理解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农业财政支持对于农村信贷差额具有反向影响作用,而相反的是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农业总产值对于农村信贷差额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农村固定资产投入每增加1%,相对应的农村信贷差额则降低0.4466%;同样的农村居民纯收入每增加1%,农村信贷差额降低1.0082%;农业财政支持每增加1%,农村信贷差额降低0.0207%。政府干预,比如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信贷配给造成积极正向的影响,支农投资无论是直接还是固定投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信贷资金流入农村地区,从而优化农村信贷。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每增加1%,农村信贷差额增加0.4582%,农业总产值每增加1%,农村信贷差额增加0.4199%。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则会加大农村地区的资金外流,农村地区经济活动增加可以把更多的存款吸引到农村地区,但由于农业信贷有限,农村存款和农村信贷之间的差距会扩大。农村信贷资金配给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规模扩大、促进农村经济水平提高都具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的整体经济平稳运行及产业调整。五、结论与对策(一)结论第一,政策性金融对农村信贷配给造成积极正向的影响。支农投资无论是直接还是固定投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信贷资金流入农村地区,从而优化农村信贷。从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支农规模和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对优化农村信贷配给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从资金供给上促进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提高。政策金融产生于市场初期缺陷明显,宏观主体结构不合理,经济目标错位失衡。中国农村金融相对于城市金融发展落后,并且我国本身城乡分离,二级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大,若不使用政策性金融对其进行改善,农村资金会自发流入城市,所以需要宏观改善。第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纯收入、农业生产总值对农村信贷配给起相反的作用。农村地区的农民由于各种原因,信贷意识淡薄,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虽然具备诚信意识,但其信贷行为表现非诚信的特点。虽然现如今农民的信贷需求旺盛,但大多数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满足。阻碍农村资金配置效率发展的原因是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信贷资金不得不适应需求的发展,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促进信贷市场平衡。然而,农村经济发展的真正问题是农业天然弱质性以及农村信贷机构的逐利性,着导致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风险、低收益,农村信贷资金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使得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加剧,与农村经济总产出的下降状况形成了恶性循环。随着信贷供给的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抑制越来越严重,农村经济发展的壁垒也会增加。信贷资金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第三,农村固定资产投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对农村信贷配给的作用大于财政支农支出。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支持农业支出对农村信贷差额的影响小于市场所引导资金。财政投入对农村缩小信贷差额具有正向影响,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农户资金短缺问题,但根据近年来的实践情况看,还存在着城乡财政投入失衡、财政投入在农村地区的使用效率低和财政真正到达农村地区的资金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在将资金进行使用方面分配时,用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比例较少,还存在着部分资金用于解决消费性需求,导致资金对资本积累起到的作用很小。农户与金融机构间的信贷错配问题农村财政投入也不能从根本上对其进行解决。我国利用政策性金融加大了对农村信贷的资金投入,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仅依靠着政府强制资金投入,则完全扭曲了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使得市场机制在农村的资金配置方面公能弱化,也使得农村信贷的市场调节失灵状况加剧。(二)对策第一,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的信贷支持,改善农村信贷错配问题。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调整业务范围,拓宽业务领域;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充实资本金;构建科学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评价体系。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重点是要从流通领域向生产、加工领域转移,增加农业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方面的贷款金额。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应在农村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农村资产市场建设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为建立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市场机制奠定基础。构建以财政补贴为主的补偿机制,建立多元的农村担保体系。在充实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本金的基础上,还要增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自组资金能力。第二,提高农民信贷意识,提高政策认同度。将金融信贷的知识、政策定期进行政策宣讲,列举金融产品对其生产生活的积极影响,让农民了解除了存款外的其他金融产品服务。随着信贷意识的提升,就会促进自身信贷的形成,信贷意识的增强也为提高经济收入奠定了基础。长远来看,这种行为使潜在客户的素质不断提高,让普通的农民从信贷的底层中走出。第三,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将政府调控、市场主导有效地结合起来。市场体系由供给需求主体及与其相适应的价格机制组成,按照农村金融模式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思路,完备的市场体系是实现市场功能的基础保障。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比,在市场范围、机构数量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且商业性金融的经营原则与市场原则紧密相连,高效配置资源。坚持市场原则和商业运行模式,不能单纯依靠财政支持,让商业银行根据农户和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别定价等经营方法。不过商业银行因为自身的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其中心都会由弱质性的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在坚持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原则同时,还要对其进行政策性引导,加强对农村的信贷供给。也要坚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使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变得更加丰富。通过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等各种措施,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对资本的吸引力,推动农村金融模式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多项并举改善农村金融市场信贷抑制问题。

参考文献[1]RossLevine.Chapter12FinanceandGrowth:TheoryandEvidence.HandbookofEconomicGrowth[M].Elsevier,2019:865-934.[2]BurgessR,PandeR.DoRuralBanksMatter?Evid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