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1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以下事例中没有应用二力平衡的是()A.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摩擦力B.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C.小明骑自行车沿斜坡加速下行D.小华匀速爬杆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当闭合电路中的导体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路中有了电流.此过程中()A.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导体AB相当于电源B.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导体AB相当于电源C.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电流表相当于电源D.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电流表相当于电源3、下列四幅图片中,属于利用做功的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铁锅热的烫手B.被晒得暖呼呼的C.铁丝反复折弯处发热D.用煤气把水烧热4、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铁块难以被压缩。

B.铁丝难以被拉断。

C.打开的香皂;能闻到香味。

D.磨光的铅片和金片;在室温下压紧五年后,可以相互渗入约1mm深。

5、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B.力是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

C.两物体间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6、16

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在两边的钩码下,各加一个同样的钩码,则()

A.杠杆仍保持平衡B.杠杆A

端下降C.杠杆B

端下降D.无法判断7、在图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都对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8、如图所示,电压表V1的读数为2.0V,所用量程应为____V.电压表V的读数是8.2V,则电压表V2的示数是____V,V2所选用的量程是____V.9、2016年12月,南宁市家用汽车超过88万辆,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多数汽车里的发动机是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使汽车获得动力的是____冲程,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____冲程.10、如图所示是刚泡好的两杯茶,从侧壁看到的茶叶比实际的大,这是由于装水的茶杯相当于凸透镜,形成____像(选填“虛”或“实”);浮在水面的茶叶受到的浮力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受到的重力;过一段时间后,茶叶逐渐下沉,茶叶密度____水的密度.11、如图所示是电吹风的简化电路图,A是风扇的电动机、B是电热丝.要吹冷风应闭合开关______,吹热风应闭合开关______.12、科学家的每次重大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丹麦物理学家______首先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______,如图所示,支持此结论的现象是_______.

如果移走小磁针,该结论_______(

填“成立”或“不成立”)

.13、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解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1)“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____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就是摩擦起电.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____;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所以仍保持原样.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3)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14、图体温计指示的温度是____℃.电阻箱的值是____Ω.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5、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能的总量不守恒.____(判断对错)16、小磁针自由静止时,小磁针的N极指向地磁场的S极.____(判断对错)17、dB是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实质是描述的响度大小____.18、镊子是一个省力杠杆.____(判断对错)19、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任何违背该定律的物理过程都不能实现.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四、作图题(共1题,共8分)20、如图所示,一束单色红激光斜射到一长方体玻璃砖上表面.在图中画出光线在玻璃砖内和从玻璃砖下表面出射的光路(注意:光线入射和出射的倾斜程度).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4分)21、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暴”,所卷起的沙尘具有____能,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根治的办法有____.22、(2009•闵行区一模)小明利用图中所示的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的亮暗,所用实验器材均完好.当他连接好电路后任意移动滑片,小灯亮度始终不变且较暗,滑动变阻器所接的接线柱是____和____(选填:A/B/C/D).小明查找原因并纠正后,当导线1与C连接,导线2与____连接后,向____端移动滑片P小灯会变亮.评卷人得分六、其他(共1题,共9分)23、2014年,淮安市有轨电车工程全面开工,它采用的是高铁技术,轨道经过最新的焊接工艺焊接后没有一个结点,可以实现无缝对接,电车可在轨道上平稳运行,而且采用的车轮是弹性车轮,可以降低轨道结构的____,从而减少噪声对周围生活的影响;并采用了交流传动和微机控制制动技术,在平顺较好的轨道上行驶,可以有效防止由于____带来的危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且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根据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分析各项即可.【解析】【解答】解:

A;测量摩擦力时;需水平拉动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与摩擦力平衡,大小相等,用到了平衡知识,A错误;

B;测量重力时;测力计需沿竖直方向拉住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拉力平衡,用到了平衡知识,B错误;

C;小明骑自行车沿斜坡加速下滑;速度不断增大,受非平衡力,没有用到平衡知识,C正确;

D;匀速爬杆时;摩擦力与重力平衡,大小相等,用到了平衡知识,D错误.

故选C.2、B【分析】【分析】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有感应电流产生,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产生感应电流的导体相当于电源;据此分析答题.【解析】【解答】解:由图示可知;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导体棒AB相当于电源;

故选B.3、C【分析】【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做功是能量的转化.【解析】【解答】解:A;铁锅烫手;即铁锅将热量传递到手上,故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被晒的暖呼呼的;即太阳光把热量传递给被子,故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铁丝反复弯折处发热;即人对铁丝做功,使得铁丝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用煤气把水烧热;即点燃的煤气将热量直接传递给壶和水,是热传递改变内能,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4、B【分析】

A;铁块难以被压缩是因为组成铁块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A错误;

B;铁丝难以被拉断是因为铁丝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正确;

C;我们能闻到香皂的香味是因为香皂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的引力无关,故C错误;

D;两块相互压紧的铅片和金片;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使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隙中,故D错误;

故选B.

【解析】【答案】分子动理论指: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通过以上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分析各个选项.

5、D【分析】

A;由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有一个施力物体,必然存在一个受力物体,因此总是成对出现的,故A正确;

B;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因此力是矢量,故B正确;

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力,故C选项正确;

D;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测力计;故D错误.

故选D.

【解析】【答案】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力包括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③要产生力;两个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④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才是测量力的工具.

6、C【分析】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理解杠杆是否平衡是由“力与力臂的乘积”决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杠杆平衡时,应满足杠杆平衡条件:F1隆脕l1=F2隆脕l2

从图中杠杆两端所挂的钩码数目可知F1>F2

则l1<l2

当杠杆两端各增加一个相同钩码时;则动力和阻力同时增大F

则:杠杆左端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

(F1+F)隆脕l1=F1隆脕l1+F隆脕l1垄脵

杠杆右端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

(F2+F)隆脕l2=F2隆脕l2+F隆脕l2垄脷

原来杠杆平衡,有F1隆脕l1=F2隆脕l2

由垄脵垄脷

可知:如果F隆脕l1=F隆脕l2

杠杆两端力和力臂的乘积仍相等,杠杆就仍能保持平衡。如果不等,将失去平衡。此题由于l1<l2

所以F隆脕l1<F隆脕l2

说明挂上一个相同钩码后,杠杆右端的力与力臂的乘积会大于左端,所以杠杆不能保持平衡,会向乘积大的右端即B

端下降。故选C。【解析】C

7、C【分析】【分析】对刻度尺读数时,要先确定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解析】【解答】解:对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由图示可知,丙的读数方法是正确的;

故选C.二、填空题(共7题,共14分)8、略

【分析】

读图可知,这是一个由两只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电压表V1和V2分别测量两只灯泡两端的电压,而电压表V则测的是电源电压.因为V1的读数为2.0V,没有超过电压表的小量程,所以我们选0~3V的量程更合适;又因为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所以,V2的示数就等于8.2V-2.0V=6.2V;6.2V超过了电压表的小量程;所以必须选择大量程,即0~15V.

故答案为:0~3;6.2,0~15.

【解析】【答案】首先我们要正确判断电路的串并联性质;然后再确定每一块电压表所测的是哪一段电路的电压,最后再根据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就可以得出不同位置的电压和确定每一块电压表所需的量程了.在中学实验室中,电压表的量程一般只有两个,即0~3V和0~15V,选择量程时,我们一般在不超过量程时,尽量选择小量程,这样可使测量更精确,然而一旦超过小量程则一定要选择大量程,这样是为了保护仪表.

9、做功压缩【分析】【分析】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有两个冲程发生能量转化,一是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二是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此冲程汽车获得动力.【解析】【解答】解:在做功冲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内能转化机械能;使汽车获得动力;在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故答案为:做功,压缩.10、虚等于大于【分析】【分析】(1)生活中的凸透镜;能起放大作用,利用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回答;

(2)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茶叶漂浮和下沉时的情况.【解析】【解答】解:(1)装水的茶杯靠近人的半边相当于一凸透镜;茶叶处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从侧壁看到的茶叶比实际的大;

(2)茶叶浮在水面上;

茶叶受到的浮力:F浮=G;

(3)过一段时间后,茶叶逐渐下沉,F浮<G;

即ρ水gV排<ρ茶叶gV;

因为下沉,V排=V;

所以ρ茶叶>ρ水;

故答案为:虚;等于;大于.11、略

【分析】解:这是A和B组成的并联电路,S1在干路上,S2在B所在的支路上.

当S1闭合,S2断开时;B所在支路没有接通,只有A工作,吹出的是冷风;

当S1和S2都闭合时;A与B并联,同时工作,吹出的是热风;

故答案为:S1;S1和S2.

吹风机A的作用是吹出风;电热丝B的作用是产生热,只有A工作时吹出的风是冷风,A和B同时工作时吹出的是热风.

解答本题要掌握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控制本支路用电器.【解析】S1;S1和S212、奥斯特磁场闭合开关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成立【分析】【分析】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这是第一个发现了电和磁存在联系的实验。此题主要考查了奥斯特实验的现象及结论,一定要掌握电流的磁效应。【解答】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做的著名的奥斯特实验证实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在图中,闭合开关时,小磁针发生偏转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移走小磁针,该结论仍成立。故答案为:奥斯特;磁场;闭合开关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成立。

.【解析】奥斯特磁场闭合开关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成立13、略

【分析】【分析】(1)两种束缚电子能力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能能力弱的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从而带上负电,这叫做摩擦起电,在摩擦起电过程中,带负电荷的电子发生的转移,并没有产生电荷;

(2)善于导电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善于导电的,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3)梳头时,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使梳子和头发带上了不同种电荷,异种电荷相吸引,梳子吸引头发,同种电荷相排斥,头发之间相排斥而蓬松,当积累的电荷达到一定程度时,头发与梳子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现象伴随着火花和响声.【解析】【解答】解:(1)云与大气摩擦使云带上电荷;这是云与大气之间的电荷发生转移,属摩擦起电现象;

(2)佛面是导体;放电时有电流流过而烧坏,窗户是绝缘体,放电时没有电流流过从而烧不坏;

(3)大意是:人们梳头时;头发随梳子飘起,头发变得蓬松,同时看到光和响声.

故答案为:(1)电荷;(2)导体;(3)“随梳”是因为梳子与头发摩擦,两者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解结”是因为头发带上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有光、有咤声”是因为积累的电荷发生的放电现象.14、略

【分析】【分析】体温计不需要估读,分度值是0.1℃;电阻箱的读数即为各键上的示数乘以倍数然后再加在一起.【解析】【解答】解:体温计分度值是0.1摄氏度;所以体温计的读数是36.5℃;

电阻箱的读数是2×1000Ω+0×100Ω+0×10Ω+8×1Ω=2008Ω;

故答案为:36.5;2008.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5、×【分析】【分析】结合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可对题干中的描述做出判断.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解析】【解答】解: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这一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是能量发生了转移,但能的总量是守恒的,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16、√【分析】【分析】小磁针自由静止时,指向地理北极的一端是小磁针的北极,即N极,地理北极在地磁南极附近.【解析】【解答】解:人们规定小磁针自由静止时;指北的一端叫北极,而地理北极在地磁南极附近,所以小磁针自由静止时,小磁针的N极指向地磁场的S极.

故答案为:√.17、√【分析】【分析】响度指声音的强弱,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等级,符号用dB表示.【解析】【解答】解:用分贝(dB)作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因此dB实质是描述的响度大小,故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8、×【分析】【分析】杠杆分三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力比小于阻力臂的是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可做出判断.【解析】【解答】解:

镊子在使用时;支点在其末端,阻力在顶端,动力作用在中间,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故答案为:×.19、√【分析】【分析】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其本定律之一可顺利解答.【解析】【解答】解:由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可知;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其本定律之一,任何违背该定律的物理过程都不能实现,故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四、作图题(共1题,共8分)20、略

【分析】【分析】(1)光线通过玻璃砖再进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从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应该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由于玻璃砖上下表面垂直,第二次折射的入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折射角,所以第二次折射的折射角等于第一次折射的入射角,最后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BO相比,只是作了平移,即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解析】【解答】解: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垂直玻璃砖上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2)第二次折射:先过O′点垂直玻璃砖下表面作出法线;再在玻璃砖的下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与玻璃砖上表面的入射光线平行,如图所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