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师大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北师大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北师大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北师大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北师大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北师大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36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2、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从材料可以看出A.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的权力B.经济上实行公有制C.完全照搬了唐朝的经济制度D.大化改新比较彻底3、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是。A.削弱贵族权力,把贵族变成国王的仆人B.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C.借助天主教会宣扬“王权神授”D.加强军队建设4、下列关于宗教“异端”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法国纯洁派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

②捷克人威克里夫撰文阐述“异端”学说。

③英国人胡司主张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权力A.①②③B.①②C.①D.②③5、长篇小说《彼得大帝》主要描写彼得一世的业绩及其对俄国的贡献,展现了俄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宏伟壮阔的生活图景和历史事件。他的改革A.建立了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B.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制统治C.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的沙皇统治D.巩固了商人和新兴地主的封建统治6、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各国新党增多,老牌执政党地位不断下降。选民总数不稳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这说明A.政府执政力受质疑B.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发展C.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D.政党政治遇到危机7、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王权演变B.教权演变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D.经济演变8、17世纪英国革命前,议会和国王的关系表明A.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B.议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C.议会拥有完整的立法权D.议会是英国最高权力机关9、18世纪,在波士顿、纽约和费城,各种各样的俱乐部纷纷涌现,富有知识的公民们就公共问题进行有组织的讨论、辩论。一位牧师曾评论道,一个赤贫的劳工也认为他在宗教或政治事务方面拥有与一个绅士或学者同等的表达自己感想的自由权利。这表明A.美国民主制度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B.北美取代欧陆成为启蒙运动中心C.北美殖民地就政治独立达成了共识D.政党政治的雏形在美国基本形成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概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前清。用李成梁、成继先,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团者,次第遭将刚平之。力年富国,文仓集可变十年,间寺(具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相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材料二万历十二年籍没张居正家,林连颜多,上日:“张居正钳制言官,蔽赛联聪,专权乱政,周上负思,谋四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刚愎自用,成权震主。身死未,通遭剥夺,并籍其家,子补皆不保云。——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和材料对张居正的评价及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居正“祸发身后”的原因。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572年明神宗十岁继位;次年改元万历。同年,张居正成为明皇朝最有权势的内阁首辅。史称:“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权势,张居正对明朝旧政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前五年着重从政治上整顿官府和吏治,后五年重点转向经济改革。为了改变吏治腐败和因循敷衍的官场恶习,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包括月考;岁考,建立起严密的考核制度。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条鞭法:将赋役以及土贡方物等杂征皆合并为一项,一律征银,按人丁和田亩分摊;赋役额数以州县为单位,原有赋役额不准减少;赋役额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九个月后,明神宗下诏削去张居正的官秩,并抄了他的家。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也大多付之东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新政的目的。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的历史进步性及改革失败的根本原。12、材料明朝中期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严重,众多王公贵族、官宦亲戚利用特权,大量占夺土地,并且强取强卖,拒不交税,严重影响了明朝的国家收入,这种情况到明朝中后期更为严重,恰时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常常入寇边塞,黄河也屡次决口,水灾范围数十县,民不聊生。真可谓是内忧外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政治上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并且整顿邮政。军事上,张居正为了防御蒙古族入寇边关,派戚继光守荆门,派李成梁镇辽东,又修缮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目的是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在水利方面他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使漕船可以直达北京。这次改革张居正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摘自熊召正著《张居正》(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改革的内容,你是如何看待张居正改革的。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共八大前后;国家领导人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陈云指出:在保持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工商经营的主体的同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补充,在保持计划生产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指导地位的同时,允许私营工厂的开设。1957年.中央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将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和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把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力要求,作为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要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分配上要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当然,此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总体仍然是朝着计划经济方向发展的。

——摘编自马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早期探索研究》材料二1978年至1992年被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探索阶段”。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为标志;中国走上了市场取向的艰辛探索之路。1979年4月,国家召开价值规律理论探讨会,推动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经济理论的先行探索深化了党对经济与市场的认识。除了农民自发的改革探索外,在国家主导下,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及以价格革命为中心的流通领域改革等。通过这些改革,农户、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模式逐步向独立的市场主体靠拢。

——摘编自张泌悦、丁林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自觉探索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八大前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探索的显著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14、评价张居正(1525一1582)材料一。评价者评价王世贞(1526-1590),明万历时曾官至巡抚,因政见不同被张居正罢归故里能以法劫持天下,器满而骄。没身之后,名秽家灭(被抄家)。善乎夫子之言: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吝啬小气),其.余无足观也。(《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万斯同(1638-1702),出身于明朝累世勋臣之家,精通经史。清初,他不仕清朝,参与修明史“以报故国”挟宫闺(太后、宦官)之势,以骄蹇无礼于其.主(年幼的万历皇帝),其谁能堪之!人臣之道,以敬为上,大节一失,余无足观。(《明史·张居正传》)樊树志(1937-),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以全球视角研究历史,著有《晚明大变局》等他所进行的改革,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由.于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全力支持,成效卓著,一举扭转了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而彪炳于史册。(《张居正与万历皇帝》)材料二(张居正改革十年)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同寺(官署名)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摘自(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依据材料一;归纳对张居正的评价并进行简要说明。指出导致评价者观点不同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肯定了张居正的哪些政绩?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政治人物应该注意什么?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明治政府积极地发展近代教育。1871年成立文部省,负责主持文教改革事宜。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改革法令——《学制》。《学制》明确规定了从小学抓起,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1883年的《农学校通则》和次年的《商业学校通则》推动了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同时,优先重点建立了以东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干部。至1932年,日本的国立大学便达到6所,非国立大学20所,其它高等机构达到235所,小学入学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并向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派出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学校除了教授各类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外,还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宣扬“大和魂”、武士道、儒教的伦理道德,以树立天皇神权为中心的皇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摘编自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1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17、16世纪;东西方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代表,诞生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大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汤显祖(1550-1616年)的戏到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该剧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现在《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人百看不厌,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为昆曲表演艺术开创了新纪元。——根据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材料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交换名片”走在400年后。2016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材料三汤显祖的剧作都是在闲暇时光而作而莎士比亚作为职业剧作家,主要是为了票房收入,为了生存,有时甚至草草写出汤显祖的剧作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被后人确立的,因为直到清代汤显祖仍被称作是“填词大家”,并不认可他是剧作家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履历还是从他们一生所致力的主要事情来看,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交集,除了表面的二人同一年去世和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一样写过剧作。——摘编自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牡丹亭》在现代让年轻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一部。简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贡献。

(3)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选择一种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18、(千校联盟2018届高三5月高考冲刺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不久;三菱轮船公司成立,日本政府将前所买造轮船13艘,尽归三菱公司掌管,津贴其费用,每年另给洋25万元。又虑各轮船自船主以至火夫等人尚不敷用,每年再付给该公司15万元,使之成立一书院,以培养船上各岗位人才。并令外国轮船不得驶入日本内地,三菱轮船公司除参与远洋和沿海航运之外,并垄断内地江河航运,但必须减轻货运和客运费用,以便商民往来。

——摘编自1875年10月4日《申报》“论日本三菱公司事”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奏准设立轮船招商局,制订章程,次年委唐廷枢为总办,重订章程,计划募集资本银100万两,先募50万两,分为1000股,由华商认购,禁止洋商认购,亦不准华人转让洋商。李鸿章提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为该局经营原则不久,该局经营陷入困难,1876年李鸿章拨官款50万两接济,又增拔漕粮和官物由轮船招商局承运,并奏准该局延期归还官款。之后,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开始好转。

——摘编自牟安世《洋务运动》等(1)根据材料一;概述日本明治政府为扶植本国航运业采取哪些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鼓励发展民间航运业方面的异同点,对中日两国分别产生什么影响?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5题,共10分)19、有史料记载:彼得一世改革时;如果要留胡须就得出钱买留须权,富商溜须每年征税100,官吏每年征税80,农民进城和出城每次征一文,许多保守的贵族和农民反对剪胡须,但由于“胡须税”重,只好把胡须剃掉了。

结合这段材料评说彼得一世改革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7年,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啃蝌蜡(可口可乐)".名字还不是这种饮料最古怪的地方,它棕褐色的液体、甜中带苦的味道,以及打开瓶子后充盈的气体,让不少人感觉到既好奇又有趣1949年,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自此之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可口可乐又重返中国大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的阶段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现象,概述并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①明确所选阶段;②指出该阶段对应的历史现象;③全面准确的评价这一历史现象)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的同时;也对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开放提出了目标,作出了部署。深刻领会这些要求,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对于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至关重要。

——新华社《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开放》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中英比较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说明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虽然19世纪是个政治上疾风骤雨的时代,但并非所有的政治变革都能被冠以“革命”之类的词汇。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代”。究其原因,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政治动荡,并且都以激进和暴力为特征。不过这些革命有很多都失败了,还有很多偏离了人们起初的设想。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变通地理解革命这个词,把那些政治集团快速或者基础性的反常的更替也算进去的话,我们就能发现这个时代有许多非暴力性的政治变革达到了革命性的结果。——摘编自罗伯茨《欧洲史》材料反映了作者对19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围绕“政治变革”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19世纪中外历史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4分)24、自1789年以来,法国人民为争取共和制历经反复斗争,请查阅相关资料,弄清楚法国人民曾几次建立了共和国?历史上分别称做什么?25、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各项参政员候选人推出后报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资格审议会置委员九人,其人选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

国民参政会有听取政府施政报告暨向政府提出询问案之权。

——《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1938年4月)

材料二。

毛泽东等人发表对国民参政会的意见称:“虽然在其产生的方法上;在其职权的规定上,国民参政会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但是,并不因此而失掉国民参政会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共产党人除继续努力于促进普选的;全权的人民代表机关在将来能以建立外,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挚的态度去参加国民参政会的工作。”

——摘编自《新华日报》1938年7月5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国共两党在国民参政会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参政会的历史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之后,明朝缺乏一个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导致国家机关办事效率低下,极度依赖于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逐渐演变成相互推诿和相互倾轧。据材料中的“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张居正改革利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故选C。2、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将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地方上实行新的政治体制,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所以A正确;大化改新是封建性质的改革,“经济上实行公有制”是不可能的,所以B错误;大化改新既借鉴了唐朝的制度,也结合了日本本国的国情,所以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并不彻底,所以D错误。3、B【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路易十四重用财政大臣柯尔柏,用国家管制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和外贸发展,故选B;ACD均符合所学,排除。4、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宗教改革中,法国纯洁派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①正确;是英国人威克里夫撰文阐述“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主张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权力,②③错误,故选C,排除ABD。5、B【分析】【分析】

【详解】

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专制统治,B项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项。当时俄国还没有资产阶级,排除A项;当时俄国实行君主专制,排除C项;D项中的“新兴地主”说法错误,排除。6、C【分析】【详解】

材料“欧洲各国新党增多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投票人数越来越多”反映了政治越来越民主,这是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完善的体现,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党选举的现象,无法体现政府执政力受质疑,故A错误;材料与欧洲政治一体化无关,故B错误;“欧洲各国新党增多”并不能说明政党政治遇到危机,故D错误。故选C。7、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社会王权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8-13世纪西欧处于神权统治时期,王权受到神权的压制,在13世纪到18世纪正是西欧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到18世纪以后王权的衰落,是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结果,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8、B【分析】【分析】

【详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可以通过各阶层表决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因此说明议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权,故选B;君主立宪制是英国革命后实行的,A错误;CD是在英国革命之后,排除。9、A【分析】【详解】

根据“富有知识的公民们就公共问题进行有组织的讨论、辩论”可知18世纪的美国,公民们大多热心于公共事务,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为美国后来民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故选A;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达成共识”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公民自由表达思想不代表形成政党政治,排除D。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评价和依据:材料一:根据材料一“十年来海内前清”和“治绩炳然”可知;材料一对张居正的评价持肯定态度。依据:根据材料“用李成梁;成继先,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团者,次第遭将刚平之”可知,巩固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根据材料“力年富国,文仓集可变十年,间寺(具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经济改革,增加政府收入;根据材料“成君德,相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可知,整顿吏治、邮传驿递。材料二:根据材料二“钳制言官,蔽赛联聪,专权乱政,周上负思,谋四不忠”可知,材料二对张居正持否定态度。依据:根据材料“专权乱政谋四不忠刚愎自用,成权震主”可知,材料二认为张居正专权乱政、谋国不忠、威权震主。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的改革触动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利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是专制社会,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治而非法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神宗昏庸腐化,废除新法;从个人原因来看,张居正性格刚愎自用。【解析】(1)评价和依据:材料一:肯定。巩固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经济改革,增加政府收入;整顿吏治;邮传驿递。材料二:否定。专权乱政、谋国不忠、威权震主。

(2)原因:改革触动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利益;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治而非法治);明神宗昏庸腐化,废除新法;个人性格刚愎自用。11、略

【分析】【详解】

(1)由材料“对明朝旧政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可得出革除明朝旧政积弊;由材料“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条鞭法”,结合所学,可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由材料“改变吏治腐败和因循敷衍的官场恶习”,可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关于“进步性”,由材料“将赋役以及土贡方物等杂征皆合并为一项”,可得出简化了赋役制度;由材料“一律征银”,可得出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徭役征银的办法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由材料“一律征银”,可得出赋役货币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关于“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张居正改革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解析】(1)目的:革除明朝旧政积弊(改变吏治腐败和因循敷衍的官场恶习);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2)进步性:简化了赋役制度;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赋役货币化;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张居正改革触犯了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导致了改革失败。12、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明朝中期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严重严重影响了明朝的国家收入”可知;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恰时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常常入寇边塞,黄河也屡次决口”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边患严重,黄河多次决口,水灾严重,民不聊生。

(2)评价:从改革的目的来看,张居正改革旨在解决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根据材料“政治上提出了著名的‘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并且整顿邮政”可知,整顿吏治,颁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保障了政令畅通。根据材料“张居正为了防御蒙古族入寇边关,派戚继光守荆门,派李成梁镇辽东,又修缮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并结合所学可知,张居正实施边防新政,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改善了汉蒙关系,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目的是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可知,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这次改革张居正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可知,张居正的改革使明朝曾一度有“中兴”的现象。【解析】(1)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北方少数民族侵扰,边患严重;黄河多次决口,水灾严重,民不聊生。

(2)张居正改革旨在解决多年来存在的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整顿吏治,颁布考成法,提高了办事效率,保障了政令畅通。实施边防新政,节约了大量军费开支,改善了汉蒙关系,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稳定了农业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曾一度有“中兴”的现象。13、略

【分析】【详解】

(1)探索:根据材料“在保持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工商经营的主体的同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补充”可归纳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的存在与发展;根据材料“将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和财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和企业”可归纳出实行中央向地方分权;根据材料“把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决策的权力要求,作为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可归纳出承认市场调节的必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根据材料“毛泽东要求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分配上要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三者的利益”可归纳出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分配领域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2)特征:根据材料“以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为标志”可归纳出首先兴起于农村;根据材料“除了农民自发的改革探索外,在国家主导下”可归纳出农民自发探索与国家主导相结合;根据材料“国家召开价值规律理论探讨会,推动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可归纳出重视理论探索的先导性;根据材料“逐步向独立的市场主体靠拢”可归纳出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识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及借鉴他国经验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探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实行中央向地方分权;承认市场调节的必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分配领域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

(2)特征:首先兴起于农村;农民自发探索与国家主导相结合;重视理论探索的先导性;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实现了拨乱反正;党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认识更加深入,思想进一步解放;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14、略

【分析】【详解】

(1)归纳说明:王世贞:根据材料“能以法劫持天下;器满而骄。没身之后,名秽家灭(被抄家)”“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吝啬小气),其.余无足观也”可知,否定张居正,批评他居功自傲;吝啬小气;万斯同:“人臣之道,以敬为上,大节一失,余无足观”可知,否定张居正,批评他仰仗太后、宦官的支持,不敬皇权,违背君臣之道。樊树志:根据材料“成效卓著,一举扭转了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而彪炳于史册”可知,肯定张居正,认为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成效,是彪炳史册的政治家。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阶级、立场、时代特征、史料掌握情况、研究视角度分析。如评价者所处的时代、身份、地位、立场、观念等不同。王世贞与张居正是同朝官员,二人有矛盾;万斯同出身明朝官宦之家,恪守纲常伦理,以总结明亡的教训为己任,他们对张居正的评价有一定的主观性;樊树志是当代人,以学者身份进行历史研究,视角新颖,对张居正的评价相对客观。评价的角度不同。王世贞和万斯同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评价,樊树志从历史功绩的角度评价张居正。

(2)政绩:根据材料“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攘地千里,荒外警服。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可知,民族关系方面,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材料二“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同寺(官署名)积金至四百余万”可知,经济方面,清丈土地,改革赋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二“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可知,政治方面,整顿吏治,提高官员办事效率。注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是否利于国家治理,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多角度、辩证地、客观地评价。【解析】(1)王世贞、万斯同否定张居正。王世贞批评他居功自傲、吝啬小气,万斯同批评他仰仗太后、宦官的支持,不敬皇权,违背君臣之道。樊树志肯定张居正。他认为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成效,是彪炳史册的政治家。

原因:评价者所处的时代;身份、地位、立场、观念等不同。王世贞与张居正是同朝官员;二人有矛盾;万斯同出身明朝官宦之家,恪守纲常伦理,以总结明亡的教训为己任,他们对张居正的评价有一定的主观性;樊树志是当代人,以学者身份进行历史研究,视角新颖,对张居正的评价相对客观。评价的角度不同。王世贞和万斯同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评价,樊树志从历史功绩的角度评价张居正。

(2)政绩:民族关系方面,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经济方面,清丈土地,改革赋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政治方面:整顿吏治,提高官员办事效率。结合时代背景,判断政治人物的活动是否利于国家治理,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多角度、辩证地、客观地评价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明治政府积极地发展近代教育。1871年成立文部省;负责主持文教改革事宜”可得出政府在推动教育发展,即政府主导;根据材料“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改革法令——《学制》”“1883年的《农学校通则》和次年的《商业学校通则》推动了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可得出政府通过颁布法令推动教育发展,即立法规范;根据材料“《学制》明确规定了从小学抓起,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可得出大力普及初等教育;根据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推动了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同时,优先重点建立了以东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教育机构”可得出日本近代教育注重多方面改革,协调发展,即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根据材料“还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可得出日本教育改革在普及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强调忠君思想,即灌输忠君思想;综合材料可得出教育改革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近代化色彩。

(2)根据材料可知,日本近代的教育改革涉及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有效促进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日本国民素质;根据材料“优先重点建立了以东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技术人员和国家干部”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近代的教育改革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培养了广泛的各项人才,进而推动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根据材料“以树立天皇神权为中心的皇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的近代教育改革保留了较多的军国主义封建残余,助长了以后的对外侵略扩张,即灌输忠君思想,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威胁亚洲邻国安全。【解析】(1)特点:政府主导;立法规范;大力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步发展;课程设置体现近代化色彩;灌输忠君思想。

(2)影响:促进了日本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日本国民素质;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培养人才,推动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灌输忠君思想,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威胁亚洲邻国安全。16、略

【分析】【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宪政体现的理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间接民主等等,根据材料中的“民国之主人翁”、“直接民主”、“五权分立”并结合所学可以找出相同点有:主权在民;反对专制;权力制衡等。不同点有: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主张“五权分立”;西方宪政基本为间接民主,孙主张直接民主,分阶段实现宪政等。

(2)此题要从材料一中概括分析出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以及目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尤其是调动关于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定性和政权实质的知识)分析出南京国民政府“训政”的实质与目的,最后对二者进行评价简短即可。【解析】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历年间昆曲艺人精选剧本形成独立的折子戏。从表演艺术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艺人在表演过程中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从曲目更新角度看,这一时期《红梅记》《十五贯》等新剧作不断涌现,极大的丰富了昆曲剧目。原因:根据材料“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可知,《牡丹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年轻人百看不厌。

(2)代表作: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列举莎士比亚的任意一部剧作;如《哈姆雷特》。地位和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大的戏剧家。贡献:从莎士比亚对英国的影响以及对人文主义内涵的丰富两个角度回答。具体而言,莎士比亚的作品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作品在英国的广泛传播,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深深影响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提升了英国人的人文精神,使得英国的文化走向辉煌;从莎士比亚作品中对人性的颂扬来看,其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3)不赞成。理由:可以从两者作品思想内涵、题材范围、语言表表达等角度分析两者的差异性。从两者作品反映的思想内涵来看,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从作品的题材范围看,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从两人戏剧语言表达方面看,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由此可见两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能将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解析】(1)表现:艺人精选剧本形成独立的折子戏;表演艺术更加讲究;角色分工越来越细,《红梅记》《十五贯》等新剧作不断涌现。原因:《牡丹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代表作:《哈姆雷特》。地位和贡献: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大的戏剧家。贡献:莎士比亚的作品使人文精神在英国得到传播;深深影响英国的戏剧创作和文学创作,提升了英国人的人文精神,使得英国的文化走向辉煌;莎士比亚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

(3)不赞成。理由: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由此可见两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能将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略

【分析】【分析】

(1)据材料“日本政府将前所买造轮船13艘;尽归三菱公司掌管,津贴其费用,每年另给洋25万元。”;“使之成立一书院,以培养船上各岗位人才。”、“并令外国轮船不得驶入日本内地”、“并垄断内地江河航运,但必须减轻货运和客运费用,以便商民往来。”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问;据第(1)问的回答,从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给予各种优惠和对外防范等方面加以回答。第二问,通过对材料的比较从政策的持续性,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回答,据材料“并奏准该局延期归还官款。”可以得出区别还在于资金是否需要归还政府。影响可从日本航运业与轮船招商局发展的不同结果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解析】(1)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培养航运人才;禁止洋商参与内河航运;限制货客运价格;以促进日本工商业全面发展。

(2)相同点:公司初创时均予资金支持;政策指导;多种优惠;阻止外商控制本国航运业。

不同点:日本更着眼于长期发展;清廷则日光短浅,多为临时措施;日本确立本国船只内河航运垄断,清廷仅禁止洋商参股招商局,未禁止外商轮船进入内河;日本着眼民族工商业整体发展,清廷只关注招商局短期经营。日本是无偿捐款支持,清政府官款必须偿还。(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影响:日本航运业和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轮船招商局虽在一定时期获得发展,但因受官府掌控,发展受到多重限制,对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作用有限。三、论述题(共5题,共10分)19、略

【分析】【详解】

材料“许多保守的贵族和农民反对剪胡须,但由于“胡须税”重,只好把胡须剃掉了”体现的是彼得一世改革用野蛮专制的手段推动俄国的近代化,需要从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方式、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野蛮专制手段在落后国家也可推进现代化的结论。【解析】自上而下推进,用野蛮专制的改革手段来推进西方文明取向的改革,改革本身有浓厚的封建思维,野蛮专制手段在落后国家也可推进现代化,先进与落后,野蛮与文明的关系有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20、略

【分析】【详解】

首先依据材料“1927年”“1949年”“自此之后的30年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划分出准确的三个阶段。

其次;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又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之后又再次进入大陆市场的原因;其中,1927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相关,1949年的退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相关,1979年后再次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和改革开放相关。

最后,在具体阐述的过程中,注意史实表达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通畅性。【解析】三阶段: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49年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1978年改革开放根据以上阶段按要求答题。

具体答案: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大地。评价:可口可乐在1978年以后重返中国大地,首先是我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次是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促进了中美两国经济贸易的往来。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国内饮料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是个论述题,首先提炼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述。根据材料一“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使因为中国人民在思想观念上取得了共识,才会取得突出的成就,从而说明思想解放,促进了改革开放,因此可以总结出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论述可以从改革开放的背景即真开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论述,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南方谈话、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华主义等方面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解析】观点: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发展。论证:1978年,关于实践和真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等。(其它言之有理答出3点即可)2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论题为历史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特定的政治关系。论述时,可结合图片中的中国建筑分析得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结合英国的建筑分析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再联系建筑所反映的国家政体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出,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国家历史建筑呈现出的特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治关系的真实写照。【解析】示例:论题:历史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特定的政治关系。

说明: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得以完善,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国王“统而不治”,但却是国家的元首,最高权力的象征。英国王宫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的地位。下议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