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材料二: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语言、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作为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间存在合作关系。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2分)A.中国十大传世绘画名作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仇英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势。4.比喻论证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列出要点,劝说该同学多读原著。(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陶然亭①的雪俞平伯①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②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连想那“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③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踯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④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的几间老屋,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真不免黯然寡色了。⑤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粗呢氅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⑥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掸着腰肢不自支持了。⑦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踅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乎全与迟暮合缘,催着黄昏快些来罢。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⑧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呜呜的独自去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的几方妙绝的素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桠桠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的心境。这也无烦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制吾心、一念不着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注】①陶然亭,即下文的江亭。②胶皮,一种人力车,车轮外箍实心橡胶车胎。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②段因“窑台”而联想“会向瑶台月下逢”,表面上写自己“比拟不伦”,实际上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B.第⑥段中“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这句话是指作者心中那些已经、正在或将要淡忘的美好回忆。C.同样是描绘岑寂的冰雪世界,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登泰山记》中“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一句的手法相同。D.第⑧段中“闲闲的意想”一句与《荷塘月色》里“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蕴含的情感是相同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以游踪为线索行文,与《登泰山记》一样都用线性结构叙事,而非《荷塘月色》中的圆形结构。B.第④段中的“银涛万沸”比拟精妙,不仅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雪地广袤无垠的景象,而且融入了他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C.本文熔文言、白话和书面语、口语于一炉,语言典雅而又独具韵味,文质兼美,颇有让人回味之处。D.作者追忆了往昔赏雪的美好经历,结尾处对“静”与“动”的关系展开议论,这在写景之外给文章增添了哲学思辨的色彩。8.下车之后,“我”的心情随所见之景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雪·境·理”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二、课内基础(共5小题,10分)10.下列对课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暮去朝来颜色故故:缘故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秧根未牢莳未匝莳:移栽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居:停留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昏暗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艰难苦恨繁霜鬓苦:痛苦11.下面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栗深林兮惊层巅②訇然中开③尚能饭否④乌鹊南飞⑤鼓瑟吹笙⑥梦啼妆泪红阑干⑦遂命酒⑧粪土当年万户侯A.①/②④⑥/③⑤⑦/⑧B.①③⑥/②④/⑤⑦⑧C.①③⑥/②④/⑤⑦/⑧D.①/②④/③⑥/⑤⑦⑧12.下列有关文言句式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②而今安在哉③何以解忧④转徙于江湖间⑤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⑥何为其然也⑦崖限当道者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⑨相与枕藉乎舟中⑩不拘于时⑪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⑫客有吹洞箫者A.①⑦⑧/②⑥/③⑩/④⑨/⑤⑪⑫B.①⑦⑧/②⑩/③⑥/④⑤⑪/⑨⑫C.①⑧/②③⑥⑪/⑩/④⑤⑨/⑦⑫D.①⑦/②⑥/③⑩⑪/④⑤⑨/⑧⑫13.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故都的秋》中秋的“清”“静”“悲凉”是郁达夫传统文人心境的自然流露,对破屋、槐树落蕊等寻常景象的描写,表现了他独有的审美体验。B.《我与地坛》中“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那些建筑和景物,抚慰着作者的心灵,引发他对“生与死”以及“怎样活”的思考。C.《荷塘月色》中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月色联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继而引起对江南的惦念,想让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D.《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山水游记,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文字素朴雅正,生动地写出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14.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2分)A.在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礼,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而是通过教化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共同特色。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他们不用文字是“愚”的表现。因为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相处使他们甚至能借脚步声辨认对方。C.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实际行使至基层的过程中,由于乡土社会自身农业社会的社会性质和小农经济的经济特点,会遇到诸多阻力,从而形成无为政治的模式。D.我们可以相信,在乡土社会中,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变态,迁移是常态。为了生存,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太有地域上的限制。三、古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言选文,完成15-19题。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定居于此,而卒葬之;是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慧褒之墓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其文犹可识,曰“花山”。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甫,余弟安国平甫、安上纯甫。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有删改)【注】①浮图慧褒,即唐代著名僧人慧褒禅师。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有志A与力B而又不随以怠C至于D幽暗昏惑而无物E以相之F亦不能G至也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乃”含义不同。B.“于是余有叹焉”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含义不同。C.“而在己为有悔”与“因为长句”(《琵琶行》)两句中的“为”含义相同。D.“至和”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中的“乾隆”一样,都是皇帝的年号。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篇介绍褒禅山名字的由来、华山洞的位置,以及路边石碑的碑文,有的碑文已经模糊或缺失,为下文记游说理做铺垫。B.进入后洞越深,前进越困难,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之人以“火把将熄灭”为理由劝大家退出。大家只好跟着他退出来。C.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险的人,还不足十分之一,在石壁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到的人更少。D.本文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风格相似,同属于山水游记,两位作者都是从游览感受出发,在叙述游览的过程中说明事理。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分)(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分)19.王安石从游洞的经历体会出做一件事情要达到目的,需要哪些条件?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20-21题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逄,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B.与朋友相聚于多景楼诚为乐事,因此诗人即使愁情满腹且又疾病缠身,也要举杯共饮,但愿心中烦扰都能借酒一扫而空。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由情至事,由事归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D.“醉脸春融”写弹奏者,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丽而不艳,媚中含庄的动人姿态。21.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22.(1)苏轼《赤璧赋》中,“,”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所见美景的句子是:,。(3)《登泰山记》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登高远望,看到山下和半山腰美丽景色的句子是“,”。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甲】在我们老家豫东平原,年年农历三月,刺槐吐蕊,槐芽初绽,是吃槐花的好时节。北方平原上的槐树分为两种,一种叫“刺槐”,A,我们吃的槐花来自刺槐,它是最近几百年才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乙】我们翻阅古人诗集,常常能读到秋天落槐花的场景。【丙】诗人笔下那些满地萧瑟的槐花,都是国槐的槐花。B?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丁】古人从国槐的花蕊里提取出黄色的染料,可以给布匹染色,也可以用来作画。北方还有一种特殊的国槐——龙爪槐。在植物学家眼里,龙爪槐本质上就是槐树,是国槐的芽变品种。C,指在植物茎枝萌芽阶段,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了突变。①人工选择突变芽长成的这种枝条,把它嫁接在槐树砧木上,就变成了龙爪槐。②换个说法,龙爪槐无法由龙爪槐的种子繁殖,只能嫁接繁殖,且需要已经发生了突变的枝条前来嫁接。③重点是,这种芽变是突发的,充满了不确定性。④你不知道哪个嫩芽里会长出曲虬盘结的“游龙”,因而也不知这枝“游龙”的龙爪在下一刻会弯曲着伸向哪里。23.“山衣重叠六铢轻,淡拂槐花染不成。”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2分)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5.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7题。月光像一场无边的大雪,洒落在山尖,洒落在村舍,把所有的山冈照耀,也把每一个窗台照亮。阡陌中,沟渠里,摇动的竹林,无边的山谷,月色一层层铺上来,汇流到曲反奔流的龙潭溪中。于是溪水有了纯银的质地,月光有了流动的韵律,让我分辨不清到底是一溪清水在流淌,还是一溪月色在流淌,亦分辨不清到底是溪声在歌吟,还是月光在哼唱。山中青蛙的鼓噪、昆虫的嘶叫、夜鸟的啼鸣……也就有了被溪水洗涤的纯澈和月光照拂的清亮。风是月光轻盈的羽翼,驮着月光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发和眉额,让我明显感觉到发际和眼睑上有月迹在微微颤动。我抖抖身上的衣襟,一粒月光也没有抖落下来,月光已全部融化在身体里。窗台下的树叶开始泛起亮光,芳芷上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一滴滴、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跟随月光在草叶上无声奔跑。在明天太阳照耀之前,露水会重回大地,或蒸发到空中,和月光一起把所经之处让出来,再用或长或短的等待和酝酿重新光顾人间。26.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4分)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芳芷上一滴滴白亮、圆滚、清凉的露水开始慢慢凝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五、写作(6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虽供奉翰林却被以御用文人看待终遭遇谗谤,是青崖名山使李白获得了内心的和谐;贬谪黄州的苏轼,却在明月与清风中完成了生命的放逐与诗意的突围,获得了内心的和谐;荷塘月色让“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找到了短暂的内心的和谐;因残疾而困顿,自言“命若琴弦”的史铁生在地坛寻得顿悟,超越自我,获得了内心和谐。前人虽遭遇种种,但都能极力调适自我以寻求内心的和谐。内心的调适,也是我们对生命的不断思考。成长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甚至是困境,这就需要通过调适自我达到内心的和谐以实现青春的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与理解,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明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12月月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0分)1.C【解析】C.“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错误,根据原文“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重视个人经验展示,不代表就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和现实批判。选项说法“于文无据”。故选C。2.D【解析】D.“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错,根据原文“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可知,图像本身具有多义性;根据原文“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可知,“父亲”这一标题,帮助人们清除了理解的障碍,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解读的意义载体。故选D。3.B【解析】材料二观点: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特有功能,一是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越来越指向个体经验而非给出意义;二是当下文学能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A.强调画家对文学作品的模仿;B.观赏名画,想起名篇,更觉画作情韵悠长,体现了文学语言帮助人们清除对画作理解的障碍,使画作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因而更觉情韵悠长;C.强调诗画分离,诗歌流传时间跨度长;D.强调了图像在视觉世界的重要性。故选B。4.①相似点:锤子能产生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5.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6.B【解析】A.“为了彰显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错。原文“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可见只是作者的联想,并非为了彰显深厚的文学功底;C.“手法相同”错误,本文“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登泰山记》中“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是直接表现“静”。D.“相同”错误,“闲闲的意想”一句饱含着一种悠闲的情调,一种文人暂且超脱时局困扰的闲适心态,并非孤寂的心情。故选B。7.B【解析】B.“‘银涛万沸’比拟精妙”错。此处为比喻,把广袤大地上覆盖的雪比作“银涛”。故选B。8.①在窑台,看到清旷莹明的原野,对赏雪充满期待。②于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看到江亭无亭与“我”对陶然亭的预期不符而怅然若失。③游廊内看到北风卷雪、听到琅琅书声,怀念年少时光,觉得温馨(或温暖)。④三间屋中窥看室内陈设,鸟瞰旷莽积雪,感觉美满、闲适。9.①本文重点描写陶然亭的雪景,描绘雪珠银雾、原野雪光、纷扬雪羽、北风卷雪、雪中书声、旷莽积雪等画面。②营造出“清旷宁静、空灵素淡”而又“温煦中富有生机”的意境。③写景叙事中蕴含作者“在止水(淡然)的心境之中仍保留生命的勃勃生机”的哲学之思。二、课内基础(10分)10.B【解析】A.故:衰老。B.正确C.暂:突然。D.苦:极。。故选B。11.A【解析】①使动用法,②④⑥名词作状语,③⑤⑦名词作动词,⑧意动用法。故选A。12.C【解析】①⑧判断句,②③⑥⑪宾语前置句,⑩被动句,④⑤⑨状语后置句,⑦⑫定语后置句。选C。13.D【解析】“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错误,文章只是叙事和描写,没有“议论”。故选D。14.C【解析】A.“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共同特色”错误。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虽然现代社会某些地方仍然需要“礼治”,但与乡土社会的“礼治”并不相同。乡土社会“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礼也是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的,甚至有些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来,还可能是很残酷的。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错误。《文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D.“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变态,迁移是常态”“他们的活动范围不太有地域上的限制”错误。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故选C。三、古诗文阅读(30分)15.BCF【解析】句意: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志与力”作“有”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故在B处断句;“不随以怠”,“不”作状语修饰谓语部分“随以怠”,其后断开,故在C处断句;“以”为目的联系,连接“无物”和“相之”,中间不断开,宾语“之”后断开,故在F处断句。故断句的三处为BCF。16.C【解析】A.正确。是,表判断。/竟然。句意: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B.正确。句末语气词。/于此,从这里。句意: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C.错误。是。/创作。句意: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D.正确。故选C。17.D【解析】D.“在叙述游览的过程中说明事理”错误,姚鼐的《登泰山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没有说理的部分。故选D。18.(1)当决定从洞内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解析】“方”,当;“尚”,还;“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2)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解析】“至”,到达;“其”,难道;“孰”,谁;“讥”,讥笑。19.①“志”,要有坚定的志向,坚强的意志,不从俗,不随众;②“力”,要有充足的精力,充沛的体力;③“物”,要善于借助外物,借助外力。【解析】“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强调了“志”,“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强调了“力”,“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强调了“物”。20.B【解析】B.“但愿心中烦扰都能借酒一扫而空”说法错误。“乐事回头一笑空”是说,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1.①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②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解析】答题时先分析手法,这两句诗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再分析艺术效果。22.(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3)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四、语言知识运用(20分)23.D【解析】D.这两句古诗是描写古人用槐花做染料,符合丁处的语境。故选D。24.A.另一种叫“国槐”B.国槐的槐花能吃吗C.所谓的芽变【解析】A处,结合前面“一种叫“‘刺槐’”可知,此处应填“另一种叫……”;再结合第二自然段讲到的北方平原上的另一种槐树,即国槐,可知此处可填“另一种叫‘国槐’”。B处,结合后文“根据诗文描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古人似乎并不吃它,只用它做染料”和此处为问句,可知此处可填“国槐的槐花能吃吗”。C处,结合后文“指在植物茎枝萌芽阶段,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了突变”可知,此处是对“芽变”这一概念的解释,故此处可填“所谓的芽变”。25.①句,将“这种”放在“人工选择”的后面;④句,删去“因而”。【解析】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一是①句语序不当,应将“这种”放在“人工选择”的后面;二是不合逻辑,④句“因而”使用不当,前后并没有因果关系,可将“因而”删去。26.①比喻:以“羽翼”比“风”,形象具体地写出风轻盈的特点;②拟人:用“温柔地抚摸着”将风拟人化,生动贴切地写出风吹过“我的头发和眉额”的感觉。27.①原句运用了叠词和排比手法,绘形绘色,具体可感;同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琅琅上口。②原句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露水慢慢凝结后,形成一滴滴露珠。③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突出了露珠“白亮亮,圆滚滚,清凉凉”的特点。(答对两点即可)五、写作(60分)28.题意分析:本次作文以“内心的调适”为话题,旨在引导当代青年学子通过自我调适,获得内心的和谐,在繁杂、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更好地实现青春价值。材料解读:材料中,分别以李白、苏轼、朱自清、史铁生为例,概括呈现前人通过自我调适从而获得内心的和谐。“内心的调适”是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