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ST公司风险管理方案_第1页
PBST公司风险管理方案_第2页
PBST公司风险管理方案_第3页
PBST公司风险管理方案_第4页
PBST公司风险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BST公司

风险管理方案

目录

一、产业环境分析...................................................3

二、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3

三、必要性分析.....................................................4

四、风险管理的程序.................................................5

五、风险管理的组织................................................10

六、金曲虫A(险......................................................11

七、危害性风险及其损失...........................................13

八、巨灾风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5

九、巨灾的定义及特点..............................................16

十、巨灾风险保险与再保险.........................................18

十一、美国水灾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20

十二、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管理.....................................28

十三、风险管理的程序.............................................30

十四、风险管理的组织.............................................35

十五、考察风险的角度.............................................36

十六、不确定的水平与风险.........................................36

十七、项目基本情况................................................40

十八、项目经济效益分析...........................................43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44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45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47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49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51

十九、投资方案....................................................52

建设投资估算表....................................................54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55

流动资金估算表....................................................57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58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59

一、产业环境分析

在坚持高标准要求、加快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更加自

信、更加坚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建设在西部地区有影响

力的国际化都市、打造中高端消费品贸易之城和制造之城取得新的成

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圆满完成

“十三五”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运行健康平稳。地区生产总值

突破4000亿元,达到4039.6亿元,增长7.4%,连续4年荣获“中国

最佳表现城市”称号。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37:59,新经济、绿色经

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3%、45%O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

8.9%和10.4%,达到38240元和17275元。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

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力争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以及一般公

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地区生

产总值增速相适应,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调

控目标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5%,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新增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污染物

排放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范围

内。

二、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

(一)提高常规纤维附加值

实现常规纤维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开发超仿真、原液

着色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提升功能纤维性能和品质稳定性,

拓展功能性纤维应用领域,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

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

化需求。

(二)提升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水平

提高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

苯硫醒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与应用水平,

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

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

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

(三)加快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发展

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高效、低能耗

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支持可降解脂肪族

聚酯纤维等可降解纤维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突破原料制备和高效

聚合反应技术瓶颈,加强纤维可降解性能评价,引导下游应用。

三、必要性分析

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

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

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

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

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

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

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矶遇奠

定基础。

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

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

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

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

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

四、风险管理的程序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风险管理的程序都是大致相同

的,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1.制订风险管理计划

制订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主要包括:(1)

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

标。因此,组织在一开始就要权衡风险与收益,表明对风险的态度。

(2)确定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

在实践中,风险管理计划常通过风险管理策略书来表达。

从上面这两张表5以看出,企业和政府在某些风险管理策略方面

有共同之处,但目标就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了。通用压榨机公司是一家

公众持股的公司,其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明尼苏达州州政

府的目标就比较难概括,包括提供社会安全和基础设施、管理商业活

切、保护个人合法权利、执行法律等。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出公司所面临风险的类别、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这一过程的重点,包括:

(1)将公司人员和资产的构成与分布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类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但首先都要了解公司的人员和资产的情

况,这有助于全面地掌握风险。

(2)对人和物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判断

这一步是风险识别的核心,实践中可以按照业务流程的顺序进行

分析,也可以按照风险承受对象逐一排查,我们将在第五章介绍一些

不同的风险识别方法。

(3)分析损失原因

(4)对后果与损失形态进行归类与分析

得出“可能面临风险”这样的结论并不意味着风险识别工作就完

成了,接下来还要分析风险的影响,是人员损失、财务损失、营业费

用损失还是责任损失。当然,在实践中,这一步经常是和上面一步结

合在一起的。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有未来就有风险,而且未来的风险

不仅有过去曾经面临的这些类型,还可能会面临新的风险,因此,风

险识别是一项制度性、系统性的持续工作,它是风险管理成功的关键。

3.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算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

幅度,并依据个人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以及缓急程度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既有定性分析的内容,也有定量的分析,它需要一定的

专业技术知识,如风险估算中概率统计的应用。风险估算是一项极其

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概率低且损失巨大的风险,

如核风险,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很难应用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

评估,必须探索新的途径。

得到风险估算的结果以后,公司还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对

风险给出一个主观的认识。对同样一个风险,不同的承担者对它的感

知可能是不同的。

4.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本着增加股东企业价值的目的,公司要设

计并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1)控制型风险管理措施

控制型措施通过避免、消除和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以及控制

损失幅度来减少期望损失成本。主要的控制型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

规避、损失控制和控制型风险转移。

(2)融资型风险管理措施

融资型措施的着眼点在于获得损失一旦发生后用于弥补损失的资

金,其核心在于将消除和减少风险的成本分摊在一定时期内,以避免

因随机的巨大损失发生而引起财务上的波动。其中,风险自留是将风

险的影响在公司内部的财务上分摊,而保险、套期保值和其他合约化

风险转移手段更多的是将风险转移给他方。

(3)内部风险抑制

控制型措施和融资型措施都是从降低期望损失的角度来改变风险

的,而内部风险抑制的作用在于降低未来结果的变动,即降低方差,

这使得风险管理者对未来的判断更有把握。

在实践中,通常将各种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使得

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风险管理效果。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

中详细讨论这些措施的选择标准。

5.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在执行风险管理决策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一般对风险管理措

施有执行权限,而对管理方面只有参谋权限。例如,当需要投保时,

风险管理人员可以选择保险人,设定适当的保险责任限额和免赔额,

并就投保事项与保险人商谈。又如,如果决定对所面临的火灾风险选

择损失控制的措施,则风险管理人员就要确定是安装自动喷淋装置,

还是安装烟雾报警器,但对于这些装置,风险管理人员就不能直接命

令工人在什么时候安装和怎样安装,这是其他部门经理的执行双限。

措施实施后并不等于风险管理就告一段落,还必须对其实施的效

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考察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

标准,二是适应新的变化。

首先,预先设定的标准包括行动标准和结果标准。行动标准是指

围绕风险管理所开展的一些活动的标准,如每个月召开一次汇很会,

每年检查一次消防系统等;结果标准是指所要达到的风险程度,如员

工受伤的机会由5%降到2%。对预定标准进行考察的原因包括:有时先

前所做的风险管理决策是错误的,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可能存在很大的

困难等。

其次,当前最佳的风险管理决策,并不见得以后也是最佳,原因

主要有:首先,风险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水平具有一定

的阶段性;其次,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最后,服务

于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管理目标可能会随着整体目标阶段性的变化和

调整而发生变化。

因此,要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收

益性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发现现行中

的困难及新的风险,进而调整既定的决策以适应新环境,是相当重要

而且必要的。也就是说,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上

述步骤周而复始的循环。

五、风险管理的组织

不同的公司中,由什么部门负责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人员的责

任,可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高层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需求。

风险管理部通常设有战略组和监控组。战略组的职责是制定公司

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度量模型和标准等,及时修订

有关办法或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并且指导业务人员的日常风险管理工

作。

监控组的职能是贯彻风险管理战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根据战略组制定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风险的衡量、评估,持续检测风

险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全面地向战略组汇报风险状况;第二,监督

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促使各部门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第三,审

核和评价各业务部门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评估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

理业绩。

虽然风险管理主要是由风险管理部来完成的,但由于产生损失的

原因多种多样,因此理论上来说,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由风险

管理部独立完成,而是和公司的其他主要部门一起完成的,包括人力

资源部、生产操作部门、市场营销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等。风险经理也

很可能介入一个公司很多方面的活动,例如为雇员建立养老基金和医

疗保险,调查影响收购兼并和公司收益的风险因素,购买保险以转移

一些类型的风险。

六、金融风险

大部分金融风险源自市场中商品价格、利率或汇率波动,如果是

涉及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金融机构,还会受到这些交易的影响。

由这些因素造成的风险也常称为价格风险,它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种

风险。例如,一个石油生产商面临石油价格降低的风险,同时又面临

劳动力价格上升的风险;他在筹融资的过程中,将面临利率波动的风

险,利率上涨会影响授信的条件;如果其产品出口到国外,则汇率波

动也会对他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这三种价格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是广

泛的,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和策略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都会涉

及对现有以及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在销售和生产过程中的价格风险进行

分析与管理。

信用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另一类风险,它是指企业客户和当事人

不能履行承诺的支付时所面临的一种风险。信用风险具有纯粹风险的

性质,因为信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带给企业的只能是损失,不存在

收益的可能性。绝大多数企业在应收账目上都面临一定程度的信用风

险,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由于它们有相当数量的贷

款业务,这些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借款人拖欠不还的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源于流动性的不确定变化。这里的流动性有两层含义,

一种指的是某项金融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在市场上流通、交易以及变现

等的能力,另一种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金融产品运转流畅、

衔接完善的程度。也就是说,前者的流动性是针对某项产品而言的,

后者的流动性是针对某个机构而言的,如第一章所提及的“百富勤”

的案例中,“百富勤”就因自身流动性不足而陷于不利境地。

经营风险是指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某些金融因素的不确定性,

导致经营管理出现失误而使经济主体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

因外国政府的行为而导致经济主体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即国家风

险。例如,一家银行对某外国政府或由外国政府担保的经济实体发放

跨国界贷款,如果该外国政府发生政权更迭,新的政府拒付前政府所

欠的外债,则这家银行就将收不回贷款。又如,一家银行对某外国公

司发放跨国界贷款,但由于该外国政府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导致外

汇无法汇出,也将使这家银行遭受损失。

七、危害性风险及其损失

1、危害性风险

危害性风险指的是对安全和健康有危害的风险,它们都是纯粹风

险。对于企业而言,传统上的“风险管理”指的就是对这类风险进行

管理。

影响企业的主要危害性风险包括:

(1)财产损毁风险

由于物理损坏、被盗或政府征收(被外国政府没收财产)而引起

的公司资产价值减少的风险。

(2)法律责任风险

由于给客户、供应商、股东以及其他团体带来人身伤害或者财产

损失,从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风险。

(3)员工伤害风险

员工受到了工伤范围内所指的人身伤害,按照员工赔偿法必须进

行赔偿,以及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的风险。

(4)员工福利风险

一般公司都会制仁员工福利计划,当员工死亡、生病或伤残时同

意给予一定的费用支付,而这些费用的支付是不确定的,我们弥之为

员工福利风险。

2、危害性风险的损失

危害性风险的损失可以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任何一次危害性风险所致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形态均离不开这些

类型。如一个制造类企业遭受火灾,被烧毁的厂房和机器设备为直接

损失,如果有员工受到伤害,或者烧毁了寄托人存放在此的财物,所

发生的费用也都是直接损失。

如果机器设备被烧毁,则会使得这些设备未受损失时可以产生的

正常利润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企业的生产中断很可能永久失去一些客

户,或者企业按合同必须在一定时期内交付产品,那么企业就可能需

要以很高的成本租赁替代设备来继续维持生产;当直接损失很大时,

企业的实力下降,这可能会使得其获取贷款或发行新股的成本增加,

当融资成本很高时,企业还可能会放弃一些盈利很好的投资项目;如

果损失巨大,企业还有可能要进入破产程序,进行费用昂贵的破产清

算,以上这些都属于纯粹风险的间接损失。

八、巨灾风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巨灾风险的现状

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于1994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世界减灾

大会上发表的灾情报告指出,世界上发生的大灾在过去20年因增加了

数倍。根据新界定的大灾标准判断(财产损失超过该国国民收入的1%,

受灾人口超过该国总人口的1%,死亡人数超过100人),1963年至

1992年的30年中,全球共发生大灾1531起,受灾人口达30亿,因灾

害死亡人数36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400亿美元。20世纪90年

代以来,灾情有增无减,全球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的保险损失居高不

下。

(二)巨灾风险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年度巨灾风险损失呈上升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很

多,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人类对高风险区的开发利用都是重要的影响

因素。诸如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Andrew飓风,因素年欧洲冬季

的暴风雪以及2002年夏季欧洲的洪水等,这些损失上百亿美元的巨灾。

九、巨灾的定义及特点

(一)巨灾的界定

巨灾通常是指洪水、地震、飓风、火灾、暴风雨等破坏力强大的

自然灾害一一即狭义的巨灾概念。2001年的“9.11”事件,更将“恐

怖主义巨灾”这一新名词摆在了人类面前。此外,巨灾还包括航空、

航海、宇航业等的重大事故。

美国保险业界对巨灾有如下的定义:造成超过500万美元的财物

损失且同时影响到多位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它通常是指突发的、无法

预料的、无法避免的而且严重的灾害事故。0这个概念似乎更倾向于广

义的巨灾概念一包括了以上列举的各种灾难。

(二)巨灾风险的特点

1.客观性

巨灾风险是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可以

采取以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为目的的控制型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也可以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或资本市场,但巨灾风险是不可能从根

本上消除的。而且,对于某些灾害来说,例如水灾,一味地想要控制

它,采取大量的工程性措施进行围堵是没有太多效果的,从长期来看,

对付灾害的科学的做法只能是“和平共处”。

2.损失巨大

如果把巨灾造成的损失与普通灾害事故加以比较,可以看出,虽

然普通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高,但每一次事故造成的损失较小;而巨

灾发生的频率虽然低,但其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损失。如一次火灾

事故可以烧毁一幢建筑物或数幢建筑物,从而造成几万、几十万甚至

上百万的损失,但一次大地震、大洪水则可导致一个大范围内的众多

建筑被破坏,从而造成数亿、数十亿甚至更多的损失。例如,1993年

美国西部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20亿美元,1995年,日本的阪神

大地震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1200亿美元。

3.不确定性程度高

由于巨灾发生概率小,发生机理复杂,可供研究的历史资料少,

因此,人类对巨灾风险的认识与评估尚在探索之中。

4.不完全满足可保风险的条件

完全可保风险的特征包括损失的可预测性,以及足够多的同类或

相似的承灾体,而且这些承灾体不会因大的灾难全部或大部分受损,

这是由保费厘定的基础一一大数定理决定的。

对于这两个条件,严重的地震、洪水和风暴潮等巨灾都没有满足。

首先,数据的不完备以及发生机制的复杂性使得人类对某些巨灾的发

生频率估计还处于研究阶段。其次,巨灾往往造成同类或相似承灾体

的大面积损失,而且较为严重。这就使得对巨灾风险的管理不能单纯

依靠商业保险。

十、巨灾风险保险与再保险

传统观点认为,对付巨灾风险最好的办法无过于进行再保险。关

于这一点,许多学者都通过建立模型给予了严格的证明。但实际上的

情况又是如何呢?

一般而言,一次巨灾发生以后,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一般都有正

反两方面的效果。负面效果就是它要支付更多的损失赔偿,但同时巨

灾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因此一旦例如洪水、地

震、飓风这样的巨灾发生以后,投保的人数也会大为增加,保险公司

就可以相应提高保费,并获得更高的收入。但奇怪的是,现实的情况

正好与此相反。一旦一次巨灾发生以后,保险公司非但不积极提供这

方面的保险,反而往往会把这个风险列为除外责任,对它的投保也加

上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制。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9.11"事件以

后,许多美国保险公司不仅不趁此机会销售“恐怖袭击保险”,反而

纷纷在保单中把“恐怖主义”列为除外责任,不予保险。而且即便保

险,也要加上非常严格的限制。

随着承保损失的增加,再保险的比例逐渐下降。而且在实际中,

再保险的保费也是远远高于期望损失。通过许多保险公司的做法,我

们可以发现,与理论的预测正好相反,现实中的保险公司对于那些巨

灾损失,往往不是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将其转移出去,而是把它自留下

来。

由此可见,在现实世界中,再保险并没有像理论预测的那样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它的表现还让人感到非常失望。比如,一旦一次

巨灾发生以后,许多再保险公司往往不是在考虑积极进入该行业,而

是在考虑是否应该部分或全部退出该行业。另外一些评级机构,如

Moody也纷纷调低对再保险公司的信用评级。也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

现实与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也被称为“再保险之谜”。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资本市场的缺陷

由于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巨灾风险发生以后,保险公司不可能

一下子就从资本市场筹措到大量的资金以进行赔付。这就要求保险公

司拥有大量的流动性很强的资产以应付突然出现的赔付,但一系列因

素(如会计、税收、被收购的风险等)却使得保险公司不愿意这样做。

(2)再保险公司拥有市场势力

当前的再保险市场由几家公司垄断经营(例如瑞士再保险公司、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等)。一个市场如果被几家公司垄断,它们往往就

会采取少承保、提高保费的做法,以获取更高的利润。此外,与保险

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引发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

再保险公司内部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存在代理问题等。

由于再保险公司以及再保险市场的一些缺陷,使得采用再保险来

应付巨灾风险往往并不会达到最优的结果。

十一、美国水灾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美国国土总面积的7%受到洪水威胁,1/6的城市处在百年一遇的

洪泛平原内,两万个社区易受水灾。从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发生频率来

看,洪水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水灾损失的驱动下,美国

的水灾管理政策经历了以工程性措施为主到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

施并重的演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水灾的风险管理只有建立本人与

自然系统全面协调的基础上,才能最终确保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美国的水灾风险管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28年以前:“堤

防万能”

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是最早开始建设防洪工程的地区之一,早

期的防洪堤坝是由居民自己兴建的,政府不仅不参与,还出台相应的

法规要求居民建坝。

1794年,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开始负责美国境内港湾、河流的航运

通道。最初的工作主要是绘制水运航线图以及设立灯塔标志,1825年

开始进行河流航运治理,开凿渠道。但洪水频繁冲毁两岸堤防,尤其

是1849年和1850年密西西比河下游发生了大洪水,这引起了美国国

会和联邦政府的高度重视,授权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进行勘查。1961年,

在勘查结果上形成的一份报告提交国会,这份报告成为此后65年间密

西西比河水利发展的基石。报告极力要求在密西西比河两岸,根据最

大洪水流量设计并大规模修建相应高度的坚固堤坝,这样才能既改善

航运,又兼顾防洪,把1858年型的洪水“遏制”在河道内。报告还旗

帜鲜明地反对以水库蓄洪、裁弯取直和使用滞洪区作为防洪手段。这

就是著名的“堤防万能”政策。

由于“堤防万能”的观点容易被广泛接受,因此它很快成为美国

当时大江大河防洪的主要政策。到了20世纪初,密西西比河两岸已经

建成了完善的堤防体系,从伊利诺伊一直延续到密西西比三角洲,而

且由于过分坚持“堤防万能”,此时密西西比河上游尚无以防洪为目

的的水库。直到1913年俄亥俄州迈阿密河流域发生了灾害性大洪水之

后,美国才开始在河流上游大规模蓄水。这是美国国会第一次把防洪

放在与航运同样的政治地位上。

1917年,国会认识到防洪应独立于航运,由此颁布了防洪法,授

权联邦参与防洪建设,并于当年和1923年分别拨款4500万美元和

6000万美元用于建造和加固大坝。

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发生大洪水,80—160千米的大坝被冲

毁,70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超过236亿美元,成为美国最严重的

水灾之一。这次灾害使人们认识到,大堤不可能高到足以防御任何水

文记录的洪水,也不可能坚固到可抵御任何漫堤或水力冲刷,那么仅

靠堤防来阻止洪水的措施必定会失败。1928年,国会修订了防洪法,

结束了“堤防万能”政策。

2.1928—1956年:综合性工程措施

“堤防万能”的失败使人们意识到,应该构建综合的工程性防洪

体系,如修建水库,使之预留库容蓄滞洪水,以减轻河道堤防的压力,

还应该开辟行洪区和分洪区以缓解其他,重点地区的防洪压力。于是,

1928年之后,一个由水库、行洪区、分洪区与堤防协调防洪的计划开

始实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为刺激经济,政府实施的新政掀

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如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

成立后的20年内就,在田纳西河谷上陆续新建了20座水库,形成了

水库调度系统。1936年,美国新颁布了防洪法,继续支持堤防之外的

辅助保护措施、土壤保持和水域保护措施,对防洪工程的财政支持力

度也进一步加大。

1935年和1936年发生的大洪水使国会深刻认识到,洪水威胁着国

家的繁荣和稳定,这促使1936年新颁布了防洪法,继续支持堤防之外

的辅助保护措施、土壤保持和水域保护措施,对防洪工程的财政支持

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新的防洪法要求,降低洪水重现频率,减少灾害

人员死亡,同时把陆军工程兵团负责的防洪区域从密西西比河流域扩

展到全国。联邦通过陆军工程兵团承担上游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与大

坝的建设资金,而提防维护仍由地方政府负责。

在1928年以前,美国政府认为防洪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此后

开始将“控制”洪水作为国家政策问题,联邦政府承担领导责任。

3.1956—1993年:国家洪水保险计划与其他非工程性措施

(1)《联邦洪水保险法》

随着灾害频频发生,人们再一次对现有政策提出了质疑。尽管几

十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防洪工程的兴建,但水灾损失依然

不断增长,政府救灾费用的负担越来越重。美国人认为,其原因在于

洪泛区土地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洪泛区地价低廉,防洪工程的兴建

更是大大激发了投资者的开发热情,使得洪泛区内经济发展迅速,水

灾损失节节攀升。因此,单纯的工程性措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水灾的风险管理应该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有机结合人手。

而在此之前,美国的保险业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以营利

为目的的私营保险,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保费,将水灾风险积极列入

保险保障的范围。起先,洪泛区中参加保险的居民较少,水灾质失的

赔付对保险公司并不构成负担,收少赔多的实例正好作为保险公司广

告宣传的样板。但随着保户覆盖率的增加,水灾发生后的赔付逐渐增

多,一些保险公司因此遭受了灾难性的损失。此时,保险业认识到洪

水保险与一般事故损失的保险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于是将洪水列入保

障范围之外,至多只受理汽车和活动房屋的水灾保险。所以,单纯的

以商业保险为核心的辛工程性措施对于水灾风险的降低来说也没有很

好的效果。

为此,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洪水保险法》,创设了联邦

洪水保险制度。国会希望通过对洪泛区征收洪水保险费,一方面可以

部分抵消地价低廉的诱惑,另一方面减轻政府救灾补助的财政负担。

但当时洪水保险业务仍由私营保险公司承担,国会虽然意识到民间保

险业应得到联邦政府的支持,若政府不予资助,一场大的洪水甚至可

以导致数家保险公司破产,但是,由于保险行业意见分歧和对保险措

施有效性的怀疑,保险基金一直未获批准。

(2)《国家洪水保险计划》

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和1965年百斯特台风使得联邦救灾费用增加

了4.5倍,这促使美国颁布了1968年的《联邦洪水保险法》,又于次

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建立了国家洪水保险基金。国家下

决心将洪水保险作为推动洪泛区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以抑制洪灾损

失急剧上升趋势。

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由联邦保险管理局负责管理。FIA与国家洪水保

险者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该协会是120多家私营保险公司的联合体。

洪水保险就由私营保险公司直接承保,并由其在保费收入的范围内先

行赔付。当这方面的赔款和费用支出超过保费收入时,联邦政府再对

二者的差额给予补助。联邦补贴率大约占实际保险费的10%。

但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实施之后并没有立即得到积极响应,虽然

1969年国会对原法规做了一些修改,制订了洪水保险应急计划,但由

于自愿性等问题,直到1973年5月,仍然有85%的面临洪水风险的社

区没有参加。1973年12月,国会通过了《洪水灾害防御法》,强制推

行洪水灾害保险,要求所有受洪水威胁的社区无条件参加保险,否则

在享受联邦的灾害救济和援助方面就有所限制。

1977年年底,由于对洪水保险中权益的争论到了无法协调的地步,

FIA解除了与国家洪水保险协会的合作关系,而于1979年转归联邦紧

急事务管理局统一领导。1979年年底,共有16732个社团购买了180

万份保险。这一年,国家洪水保险计划支付66175个申请者4.275亿

美元,总统灾害基金以不同形式提供了2.295亿美元的救济资金,联

邦小企业管理局和农民家庭管理局向灾区发放的救灾贷款达18亿美元,

洪水保险计划投入的救灾经费约占总投入的l/6o

1981年开始,FIA推行了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了私营保险公

司的业务网络。从1985年起,NFIP实现了自负盈亏,不需再用纳税人

的钱来补贴赔偿和运营费用。

(3)洪水预警及现代技术的应用

除了保险以外,洪水预警也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内

容之一。预测洪水并及时发出预警对于防洪减灾意义重大,美国的做

法是: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

天进行一次洪水预报(可实时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

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

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使用。在全美两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

其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的

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洪水可能

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发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

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

系统。

4.1993年至今:洪泛平原管理统一规划

1993年,美国中西部发生了特大水灾,共有9个州的525个县被

列为灾区,洪水淹没土地210万公顷,淹没或倒塌房屋近10万幢,造

成的经济损失估计在120亿―160亿美元。这次特大洪水使得美国对水

灾政策重新进行思考。总统特许成立了一个洪水泛滥区域管理审查委

员会,专门调查洪水状况及其成因,评估人类在改造环境中的作用,

确定未来降低水灾损失应当采取的办法。

1994年,国会颁布了《国家洪水保险改革法案》,该法案主要包

括以下内容:

(1)大幅度提高水灾保险的保险金额,使投保人得到充分的保险

保障;

(2)将水灾保险生效前的等待期从5天延长到30天,以减少投

保人潜在的逆选择倾向;

(3)增加投保人的选择扩展权,以便帮助他们按照洪泛区的管理

要求来重建遭受水灾损坏的房屋和营业场所。

1995年3月,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交了《1994年国家洪泛平原管

理统一规划》,报告从减轻人类的脆弱性和保护洪泛区功能等角度提

出了洪泛区管理的新战略。

1993年的大洪水是美国水灾风险管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改

变了官方对水灾的观念,促使美国走上一条从流域范围着手,重视多

部门协作,追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平衡的道路一一实行更全面、

更协调的措施保护,并管理人与自然系统,以确保长期的经济运行与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管理

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是负责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唯一行政和财

政代理人。

美国是由50个州组成的联邦制政府,各州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行

政和管理权力。1950年以后,联邦政府通过法律,必要时可以向各州

地方政府提供紧急事务帮助。1979年,震惊全球的“三里岛事件”发

生后,卡特总统随即签发总统执行法案,组建一体化的应对灾难和危

机的机构一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作为危机应对中事后管理的牵头

机构。FEMA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在全美设有10个区域办公室,负责

协调若干州的紧急事务管理。各州也设有州紧急事务管理机构。

美国的防洪救灾主要依靠州政府和州以下的县、市事务管理局提

出申请报告,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立即组织审查,并派人到现场调查;

当FEMA认为发生的灾害超出州政府的救灾能力时,会立即向总统报告。

同时FEMA协调各部门做好进入灾区一切准备,在总统签字授权后,

FEMA立即协调各部门按计划开展救灾工作。对于总统宣布的灾害,

FEMA将负责:(1)评估灾害损失并决定救援的需求;(2)组织灾害救

援,处理贷款和保险理赔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等;(3)建立联邦与州

的灾区办公室,根据联邦应急反应计划,协调其他26个在联邦应急反

应计划上签约的联邦部委的抗灾减灾活动;(4)通过FEMA主办的报

纸、广播和电子邮箱及时向公众通报灾情;(5)探讨减轻未来灾害的

途径。

此外,FEMA的职责还包括与保险业合作开展洪水保险的销售和售

后服务,与国家的助贫机构合作保护个人抵押,增强洪水保险效益意

识以及为方便洪水保险的购买途径提供帮助。

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具体管理工作由FEMA下属的联邦保险管理局

负责。FIA最初是由匡会授权住宅建设与城市发展部组建的,1979年

FEMA成立后,F1A转归FEMA领导。除了管理工作以外,它还负责对参

加了洪水保险的居民提供联邦资助的洪水保险费。目前,私营保险公

司根据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指导出售洪水保险,FIA仅负责有关管理工

作,并代表政府拨付保险赔偿费的补助款。

十三、风险管理的程序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风险管理的程序都是大致相同

的,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五个步骤。

1.制订风险管理计划

制订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主要包括:(1)

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预先有一个明确的目

标。因此,组织在一开始就要权衡风险与收益,表明对风险的态度。

(2)确定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

在实践中,风险管理计划常通过风险管理策略书来表达。

从上面这两张表可以看出,企业和政府在某些风险管理策略方面

有共同之处,但目标就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了。通用压榨机公司是一家

公众持股的公司,其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明尼苏达州州政

府的目标就比较难概括,包括提供社会安全和基础设施、管理商业活

动、保护个人合法权利、执行法律等。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识别出公司所面临风险的类别、形成原因及其影响。

这一过程的重点,包括:

(1)将公司人员和资产的构成与分布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类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但首先都要了解公司的人员和资产的情

况,这有助于全面地掌握风险。

(2)对人和物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判断

这一步是风险识别的核心,实践中可以按照业务流程的顺序进行

分析,也可以按照风险承受对象逐一排查,我们将在第五章介绍一些

不同的风险识别方法。

(3)分析损失原因

(4)对后果与损失形态进行归类与分析

得出“可能面临风险”这样的结论并不意味着风险识别工作就完

成了,接下来还要分析风险的影响,是人员损失、财务损失、营业费

用损失还是责任损失。当然,在实践中,这一步经常是和上面一步结

合在一起的。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有未来就有风险,而且未来的风险

不仅有过去曾经面临的这些类型,还可能会面临新的风险,因此,风

险识别是一项制度性、系统性的持续工作,它是风险管理成功的关键。

3.风险分析与评价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估算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

幅度,并依据个人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的相对重要性

以及缓急程度进行分析。

风险评估既有定性分析的内容,也有定量的分析,它需要一定的

专业技术知识,如风险估算中概率统计的应用。风险估算是一项极其

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概率低且损失巨大的风险,

如核风险,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很难应用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

评估,必须探索新的途径。

得到风险估算的结果以后,公司还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对

风险给出一个主观的认识。对同样一个风险,不同的承担者对它的感

知可能是不同的。

4.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本着增加股东企业价值的目的,公司要设

计并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1)控制型风险管理措施

控制型措施通过避免、消除和减少意外事故发生的机会以及控制

损失幅度来减少期望损失成本。主要的控制型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

规避、损失控制和控制型风险转移。

(2)融资型风险管理措施

融资型措施的着眼点在于获得损失一旦发生后用于弥补损失的资

金,其核心在于将消除和减少风险的成本分摊在一定时期内,以避免

因随机的巨大损失发生而引起财务上的波动。其中,风险自留是将风

险的影响在公司内部的财务上分摊,而保险、套期保值和其他合约化

风险转移手段更多的是将风险转移给他方。

(3)内部风险抑制

控制型措施和融资型措施都是从降低期望损失的角度来改变风险

的,而内部风险抑制的作用在于降低未来结果的变动,即降低方差,

这使得风险管理者对未来的判断更有把握。

在实践中,通常将各种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使得

在成本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风险管理效果。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

中详细讨论这些措施的选择标准。

5.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在执行风险管理决策的过程中,风险管理人员一般对风险管理措

施有执行权限,而对管理方面只有参谋权限。例如,当需要投保时,

风险管理人员可以选择保险人,设定适当的保险责任限额和免赔额,

并就投保事项与保险人商谈。又如,如果决定对所面临的火灾风险选

择损失控制的措施,则风险管理人员就要确定是安装自动喷淋装置,

还是安装烟雾报警器,但对于这些装置,风险管理人员就不能直接命

令工人在什么时候安装和怎样安装,这是其他部门经理的执行双限。

措施实施后并不等于风险管理就告一段落,还必须对其实施的效

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考察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

标准,二是适应新的变化。

首先,预先设定的标准包括行动标准和结果标准。行动标准是指

围绕风险管理所开展的一些活动的标准,如每个月召开一次汇报会,

每年检查一次消防系统等;结果标准是指所要达到的风险程度,如员

工受伤的机会由5%降到2%。对预定标准进行考察的原因包括:有时先

前所做的风险管理决策是错误的,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可能存在很大的

困难等。

其次,当前最佳的风险管理决策,并不见得以后也是最佳,原因

主要有:首先,风险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水平具有一定

的阶段性;其次,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最后,服务

于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管理目标可能会随着整体目标阶段性的变化和

调整而发生变化。

因此,要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收

益性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发现我行中

的困难及新的风险,进而调整既定的决策以适应新环境,是相当重要

而且必要的。也就是说,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上

述步骤周而复始的循环。

十四、风险管理的组织

不同的公司中,由什么部门负责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人员的责

任,可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高层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需求。

风险管理部通常设有战略组和监控组。战略组的职责是制定公司

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度量模型和标准等,及时修订

有关办法或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并且指导业务人员的日常风险管理工

作。

监控组的职能是贯彻风险管理战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根据战略组制定的风险度量模型进行风险的衡量、评估,持续检测风

险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全面地向战略组汇报风险状况;第二,监督

业务部门的操作流程,促使各部门严格遵循风险管理程序;第三,审

核和评价各业务部门实施的风险管理措施,评估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

理业绩。

虽然风险管理主要是由风险管理部来完成的,但由于产生损失的

原因多种多样,因此理论上来说,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不可能由风险

管理部独立完成,而是和公司的其他主要部门一起完成的,包括人力

资源部、生产操作部门、市场营销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等。风险经理也

很可能介入一个公司很多方面的活动,例如为雇员建立养老基金和医

疗保险,调查影响收购兼并和公司收益的风险因素,购买保险以转移

一些类型的风险。

十五、考察风险的角度

风险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

首先,风险与人们活动的目标有关。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总是在

事先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如果人们对于这一目标

的实现没有十分的把握,存在偏离目标的可能,那么,人们就会认为

该项活动有风险。

其次,风险同行动方案的选择有关。对于一项活动,总是有多种

行动方案可供选择,应该采取哪种方案才能不受或少受损失?如果这

项活动既可能造成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那么哪种方案才能既减少

损失,又保证收益?不同的行动方案,风险是不同的。

最后,风险与世界的未来变化有关。当客观环境或者人们的思想

发生变化时,活动的结果也会发生变化。如果世界永恒不变,人们也

不会有风险的概念。

十六、不确定的水平与风险

风险总是用在这样的一些场合,即未来将要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

的。我们在解释风,险时,很多时候会用到不确定这个词。但不确定

并不等同于风险。为了满足风险测度的需要,有必要将不确定与风险

加以区分。

不确定与确定是特定时间下的概念。在《韦伯斯特新词典》中,

“确定”的一个解释是“一种没有怀疑的状态“,而确定的反义词

“不确定”也就成为“怀疑自己对当前行为所造成的将来结果的预测

能力”。因此,不确定这一术语,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存在

于客观事物与人们的认识之间的一种差距,反映了人们由于难以预测

未来活动和事件的后果而产生的怀疑态度。

有的时候,一项活动虽然有多种可能的结果,人们由于无法掌握

活动的全部信息,因此事先不能确切预知最终会产生哪一种结果,但

可以知道每一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另外一些时候,人们可能连这些概

率都不能估计出来,甚至未来会出现哪些结果都不可知。这些都是不

确定的情况。

一项活动的结果的不确定程度,一方面和这项活动本身的性质有

关,另一方面,也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和人们对这项活动的认知

有关的。

在不确定的这三个水平中,第1级是不确定的最低水平,这一层

次的不确定只是指不能确定究竟哪一种结果会发生,但未来有哪些结

果以及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确定的,所以通常也被称为“客观不确

定”。客观不确定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统计意义上的不确定,

是由大量的历史经历或试验所揭示出的一种性质,它是指那些有明确

的定义,但不一定出现的事件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例如投币试验就

是一个典型的客观不确定的例子。我们无法确定未来一次投币的结果

是正面还是反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其正反面出现的概率警为0.5。

由此可知,客观不确定不是由于人们对事件不了解,而是由于事件结

果所固有的狭义的不唯一所造成的,即虽然结果是正还是反不能唯一

确定,但结果的概率分布唯一确定。概率论是处理客观不确定的主要

工具。

第2级不确定的程度更高一些,对于这一级的活动,虽然知道未

来会有哪些结果,但事先既不知道未来哪种结果会发生,也不清楚每

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即这是一种广义的结果不唯一。这种不确定是由

于我们对系统的动态发展机制缺乏深刻的认识。这一类活动要么是发

生的可能性很小,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和信息判断各种结果出现的

概率,例如核事故;要么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很多,事先无法判断,

例如一个司机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遭遇车祸,他可以判断车祸造成的

结果,但一般情况下很难准确估计卷入到一场车祸中的可能性以及不

同损失程度的可能性,除非事先能够掌握车辆行驶的地形、行驶的时

间、路况、司机以及其他驾驶员的行驶习惯、车辆的性能、保养程度

和维修费用等信息。由于在这一级中,结果发生的概率的不确定主要

是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进而带有一定主观猜测的成

分,因此也称为“主观不确定”。

第3级的不确定程度最高,早期的太空探险等活动都属于这种类

型。

理论上来说,随着历史资料与信息的逐渐增多,高级别的不确定

可以转化为低级别,的不确定。不确定是存在于客观事物与人们的认

识之间的一种差距,有关活动的信息掌握得越充分,人们对此活动的

认识越充分,不确定的程度就越小。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得到

了足够的核事故数据,就可以判断除去人为破坏或疏忽因素之外的核

事故的发生概率。

风险中的不确定指的是第1级和第2级的不确定,而第3级的不

确定严格来说已不是风险管理的范畴。但在实践中,人们有时也会将

第3级不确定事件的结果划分为几类,从而将其简化为第2级的不确

定事件加以处理。例如,多种形式的责任风险属于第3级的不确定,

暴露于责任风险的结果取决于法律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包括

决定个体或组织是否承担责任和承担多少责任的法律条款。然而保险

商一般会对他们承担的责任数量进行限制,至少确定为两个结果(最

小和最大的损失),这些限制就使得保险商所面临的不确定由第3级

降到了第2级。

风险的不确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与客观过程本身的不确定有关的客观的不确定;

(2)由于所选择的为了准确反映系统真实物理行为的模拟模型只

是原型的一个,造成了模型的不确定;

(3)不能精确量化模型输入参数而导致的参数的不确定;

(4)数据的不确定,包括测量误差、数据的不一致性和不均匀性,

数据处理和转换误差,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数据样本缺乏足够的代表

性等。

这些不确定的来源分别涉及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

险管理措施的选择,它们贯穿了风险管理的始终。

十七、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投资人

XX集团有限公司

(二)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

(三)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81.00

亩。

(四)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

(五)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

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0059.1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3700.8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85%;建设期利息584.87万元,占项目总投

资的1.95%;流动资金5773.4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21%。

(六)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0059.18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

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8123.18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1936.00万

兀O

(七)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51300.00万元。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41250.88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7346.98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7.97%O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28年(含建设期24个月)o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9559.31万元(产值)。

(A)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

1占地面积m254000.00约81.00亩

1.1总是筑面积mJ80758.83容积率1.50

1.2基底面积32940.00建筑系数61.00%

1.3投资强度万元/亩270.13

2总投资万元30059.18

2.1建设投资万元23700.84

2.1.1工程费用万元19404.79

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3789.83

2.1.3预备费万元506.22

2.2建设期利息万元584.87

2.3流动资金万元5773.47

3资金筹措万元30059.18

3.1自筹资金万元18123.18

3.2银行贷款万元11936.00

4营业收入万元51300.00正常运营年份

・V*

5总成本费用万元41250.88

6利润总额万元9795.97

7净利润万元7346.98

8所得税万元2448.99

■”

9增值税万元2109.59

■”

10税金及附加万元253.15

■”

11纳税总额万元4811.73

12工业增加值万元16548.27

13盈亏平街点万元19559.31产值

14回收期年6.28含建设期24个月

15财务内部收益率17.97%所得税后

16财务净现值万元4282.70所得税后

十八、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本期项目所有基砧数据均以近期物价水平为基础,项目运营期内

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只考虑装产品及服务相对价格变化,同时,假

设当年装产品及服务产量等于当年产品销售量。

(二)项目计算期及达产计划的确定

为了更加直观的体现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情况,本期项目计算期为

10年,其中建设期2年(24个月),运营期8年。项目自投入运营后

逐年提高运营能力直至达到预期规划目标,即满负荷运营。

(三)营业收入估算

本期项目达产年预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51300.00万元;具体测

算数据详见一《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所示。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单位:万元

项目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

1营业收入0.0038475.0043605.0051300.00

2增值税0.001778.812015.982109.59

2.1销项税0.005001.755668.656669.00

2.2进项税0.003222.943652.674559.41

3税金及附加0.00213.46241.92253.15

3.1城建税0.00124.52141.1214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