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模精密铸造硅基陶瓷型芯设计规范》_第1页
《熔模精密铸造硅基陶瓷型芯设计规范》_第2页
《熔模精密铸造硅基陶瓷型芯设计规范》_第3页
《熔模精密铸造硅基陶瓷型芯设计规范》_第4页
《熔模精密铸造硅基陶瓷型芯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81.060.99

CCSV94

团体标准

T/CIXXXX—XXXX

熔模精密铸造硅基陶瓷型芯设计规范

Thedesignstandardsofsilica-basedceramiccoresforinvestmentcasting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发布

T/CIXXXX—XXXX

熔模精密铸造硅基陶瓷型芯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硅基陶瓷型芯特征结构设计要求、使用性能设计要求和模具设计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高温合金、不锈钢、钛合金等多种合金材料熔模精密铸造中使用硅基陶瓷型芯的制造

工艺设计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熔模精密铸造investmentcasting

用蜡做成模型,在其外表包裹多层粘土、粘结剂等耐火材料,加热使蜡熔化流出,从而得到由耐火

材料形成的空壳,再将金属熔化后灌入空壳,待金属冷却后将耐火材料敲碎得到金属零件的金属热成形

工艺,也称为熔模铸造或失蜡铸造。

3.2

硅基陶瓷型芯silica-basedceramiccores

氧化硅为主材(质量分数大于50%)的陶瓷型芯,本文件简称陶瓷型芯。

3.3

陶瓷型芯设计thedesignofsilica-basedceramiccores

为得到熔模精密铸造铸件内空腔结构,而开展的关于陶瓷型芯结构设计、原材料体系设计、陶瓷型

芯成形模具设计、陶瓷型芯制造工艺设计等相关设计工作。

3.4

单晶陶瓷型芯singlecrystalceramiccore

在熔模精密铸造过程中,采用定向凝固技术,用于生产单晶叶片而定制开发的陶瓷型芯。

3.5

定向晶陶瓷型芯directionalcrystallineceramiccore

在熔模精密铸造过程中,采用定向凝固技术,用于生产定向晶叶片而定制开发的陶瓷型芯。

3.6

等轴晶陶瓷型芯equiaxedceramiccore

在熔模精密铸造过程中,用于生产等轴晶叶片及等轴晶结构件而定制开发的陶瓷型芯。

3.7

陶瓷型芯芯头ceramiccorehead

陶瓷型芯两端非铸件有效结构,在精密铸造中起到定位和固定的结构部分。

3.8

室温强化intensifyatroomtemperature

采用有机类强化剂,如树脂材料等,通过浸渍固化等工艺,提高陶瓷型芯室温强度而满足后续发运、

压蜡等强度需求而做的陶瓷型芯强化工艺。

3.9

陶瓷型芯素坯greenceramiccore

经过模具注浆成形而未进行烧结的陶瓷型芯样件。

3.10

Fire-to-Cast收缩率

1

T/CIXXXX—XXXX

也称为陶瓷型芯二次收缩率,简称FC收缩率,代号ηFC,陶瓷型芯在使用高温条件下会产生收缩,

指从陶瓷型芯产品尺寸(λF)到陶瓷型芯在使用的高温温度和保温时间条件(无金属液包覆凝固)下,

陶瓷型芯实测尺寸(λC)的收缩变化率,定义为ηFC=(λF-λC)/λF。

3.11

注料嘴injectionnozzle

模具上直接接触设备射嘴的部件,是熔融状态的原材料进入模具型腔的组成部分。

3.12

主流道mainstreamRoad

注料嘴通道在模具中延续的部分。

3.13

浇口gates

主浇道接通型腔的部分。

3.14

胶位gluebit

成型制品的空腔区域,也称型腔。

3.15

分型面partingsurfaces

上下模闭合状态下能接触到的面。

3.16

插穿interpolate

分型面的特殊情况,通过侧面贴合封胶,形成制品局部特征。

3.17

碰穿bump

分型面的特殊情况,通过正面贴合封胶,形成制品局部特征。

3.18

枕位Occipitalposition

主分型面局部凹陷区域。

3.19

油槽Oilsump

零件上用来存储润滑剂的凹槽。

3.20

镶拼/镶件Inlays/inserts

单独分割开最终又连结固定在主体上的零件。

3.21

通镶/盲镶Through/blindmounting

镶件贯穿/未贯穿主体的镶拼设计方式。

3.22

冷料井Coldwells

设置在流道尽头,用来储存最先从进料嘴进入模具型腔的凝料。

3.23

排气系统Exhaustsystem

成型过程中,将型腔以及制品成型过程中卷入气体排出型腔外的系统。

4型芯特征结构设计要求

4.1型芯最薄壁设计要求

4.1.1最薄壁厚度尺寸及精度设计要求

2

T/CIXXXX—XXXX

陶瓷型芯的进气边、排气边等结构趋于向薄壁发展,最薄壁厚设计主要考虑该位置型芯结构强度、

硅基陶瓷型芯脱芯液浸渗能力和浆料粒度分布等因素影响,建议最小壁厚≥0.4mm,尺寸精度不高于±

0.04mm。

4.1.2最薄壁长度尺寸要求

陶瓷型芯最薄壁长度为沿浆料流进方向可填充的长度或深度,根据陶瓷型芯成形能力和脱芯条件评

估,建议陶瓷型芯最薄壁长度不大于15mm。

4.2圆柱结构设计要求

4.2.1最小圆柱尺寸及精度设计要求

基于浇铸强度,陶瓷成形填充能力、烧结后强度等多因素作用,建议陶瓷型芯最小圆柱不小于0.8mm,

成形精度不高于±0.06mm。

4.2.2预埋圆柱件设计要求

基于陶瓷型芯成形能力、预埋件强度、脱芯能力等因素影响,采用高刚玉(99.9%)成形陶瓷棒最

小尺寸不小于φ0.5mm,采用高纯氧化硅(99.99%)成形石英棒最小尺寸不小于0.8mm。

4.3扰流柱孔设计要求

4.3.1最小孔直径尺寸及精度设计要求

基于金属成形填充能力等因素影响,建议陶瓷型芯最小圆柱直径(φ)不小于0.3mm,成形精度不

高于±0.05mm。

4.3.2最小孔深度尺寸要求

基于金属成形填充能力、模具支撑强度等因素影响,建议陶瓷型芯最小圆柱孔深(h)满足:h≤5φ。

4.4条形通孔设计要求

4.4.1条形通孔最小尺寸及精度设计要求

陶瓷型芯条形通孔厚度不小于0.5mm,成形精度不高于±0.05mm。

4.4.2加强筋尺寸及精度设计要求

陶瓷型芯条形通孔每45mm设置加强筋,加强筋厚度不小于1mm,加强筋宽度不小于3mm,加强筋成形

精度不做要求。

4.5芯头设计要求

4.5.1芯头与模壳匹配设计要求

硅基陶瓷型芯与铝基型壳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同,建议采用芯头一端与型壳烧结固定(锁死端),另

一端在平行型芯长度(L1)方向预留自由伸缩长度,确保自由移动距离大于±L1×2%;在垂直型芯长度

方向可预留一定间隙,一般不大于0.5mm。

4.5.2芯头特征结构设计要求

在陶瓷型芯芯头与模壳固定端(锁死端)特征结构设计包括“T”型结构、方形凸起或方形通孔等,

可强化固定效果。

4.5.3芯头尺寸和精度设计要求

陶瓷型芯芯头尺寸一般不大于型芯中部结构尺寸,涉及芯头定位要求的成形精度一般要求±0.1mm,

特殊情况可另行说明。

4.5.4芯头统一标识和打标位置推荐

3

T/CIXXXX—XXXX

陶瓷型芯标识应涵盖型芯厂家、型芯批次号、型芯炉次号、型芯序号等基本信息;打标位置可在芯

头平整区域,字号高度大于5mm;可选择喷墨打印或激光打标。

4.6型芯外表面缺陷修补设计要求

4.6.1型芯可修补外表面缺陷要求

可修补的陶瓷型芯外表面缺陷包括裂纹、缺肉、凸起鼓包。

4.6.2型芯缺陷去除方法要求

对缺陷区域进行有效去除,主要采用切削、腐蚀、刻蚀等方法。去除后,陶瓷型芯基体其他位置不

应被破坏,陶瓷型芯去除区应保持相应反应活性。

4.6.3型芯缺陷去除区几何结构设计要求

4.6.3.1裂纹去除区设计要求

对于陶瓷型芯表面裂纹去除区,采用图1设计方案,其中,宽度w≤0.5mm,底部角θ≤60°,长度l≥

裂纹长度。

图1裂纹缺陷去除区设计图

4.6.3.2表面孔隙和凹陷去除区设计要求

对于陶瓷型芯表面孔隙和凹陷缺陷的去除区,采用图2设计方案,其中,直径φ≥φc,φc为裂纹

覆盖范围表面最大长度,底部角θ≤60°。

图2表面孔隙等缺陷的去除区设计图

4.6.4型芯缺陷去除区填补材料设计要求

4.6.4.1填补材料基本性能要求

填补材料应于陶瓷型芯基体主材一致,即均为氧化硅材料;填补辅助材料在激光、等离子体等作用

下应当与基体氧化硅晶粒有反应活性,形成冶金结合界面,该界面湛蓝液无法渗入。

4.6.4.2填补材料使用性能要求

填补材料在陶瓷型芯二次焙烧温度下(一般大于1400℃)不发生塌缩,且与陶瓷型芯基体的冶金

结合界面不会在焙烧温度下再次发生开裂。

4

T/CIXXXX—XXXX

5陶瓷型芯使用性能设计要求

5.1单晶陶瓷型芯力学性能设计要求:

a)室温强度:单晶陶瓷型芯同炉次试样条室温强化后,强度需大于35MPa;

a)高温强度:基于浇铸条件、合金理化性能,在浇注温度条件下,单晶陶瓷型芯高温强度不小

于10MPa,不大于22MPa;

b)高温挠度:单晶陶瓷型芯在浇注温度条件下,挠度不大于(36/L2)mm,L2为陶瓷型芯不含芯头

部分的长度。

5.2定向晶陶瓷型芯力学性能设计要求:

a)室温强度:定向晶陶瓷型芯室温强度需大于35MPa;

b)高温强度:基于浇铸条件、合金理化性能,在浇注温度条件下,定向晶陶瓷型芯高温强度不

小于15MPa,高温强度不大于25MPa;

c)高温挠度:定向晶陶瓷型芯在浇注温度条件下,挠度不大于(60/L2)mm,L2为陶瓷型芯不含芯

头部分的长度。

5.3等轴晶陶瓷型芯力学性能设计要求:

a)室温强度:等轴晶陶瓷型芯同炉次试样条室温强化后,强度需大于40MPa;

b)高温强度:在浇注温度条件下,等轴晶陶瓷型芯高温强度不小于25MPa。

5.4单晶及定向晶陶瓷型芯收缩率设计要求:

a)单晶及定向晶陶瓷型芯沿长度方向收缩率推荐范围ηL∈[0.6%,1.2%];

b)单晶及定向晶陶瓷型芯沿宽度方向收缩率推荐范围ηW∈[1.2%,1.8%];

c)单晶及定向晶陶瓷型芯沿厚度方向收缩率推荐范围ηH∈[1.2%,1.8%];

d)单晶及定向晶陶瓷型芯Fire-to-Cast收缩率推荐范围ηFC∈[0.9%,1.0%]。

5.5等轴晶陶瓷型芯收缩率设计要求:

a)等轴晶陶瓷型芯沿长度方向收缩率推荐范围ηL∈[0.6%,1.2%];

b)等轴晶陶瓷型芯沿宽度方向收缩率推荐范围ηW∈[0.6%,1.2%];

c)等轴晶陶瓷型芯沿厚度方向收缩率推荐范围ηH∈[0.6%,1.2%];

d)等轴晶陶瓷型芯Fire-to-Cast收缩率推荐范围ηFC∈[0.9%,1.0%]。

5.6硅基陶瓷型芯高温化学稳定性设计要求:基于氧化硅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活性,浇铸合金一般含

少量或不含Ti、Cr、Co、Al等金属元素。

6型芯模具设计要求

6.1模具系统结构设计要求

6.1.1模具浇注系统

模具浇注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注料嘴采用镶拼形式,与设备连接处设计SR球面,球面直径需与其适配的设备射嘴球头相匹

配,弧长弦高3mm-5mm,推荐规格:SR9.5SR9.75SR10等规格。注料嘴镶件尽量设计在

模具中心位置,允许偏心15mm以内;

b)主流道设计为直径φ6mm-10mm的圆形流道。或采用梯形流道,通常设计高度h=2/3宽度,

梯形斜度取5°和10°,底部宽度4mm-12mm。所有流道必须开设冷料井。冷料井长度要求

是流道直径的2倍;

c)浇口设在胶位厚壁处、产品最容易清除的地方、尽量避免熔接痕的产生、避开薄弱的型腔。

浇口设计可分为:直浇口、扇形浇口。厚度均不得超出壁厚的1/3。与型腔连接处圆滑过渡。

见图3。

5

T/CIXXXX—XXXX

图3模具浇注系统结构简图

6.1.2模具开模方向及分型

模具开模方向及分型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开模方向应尽量避免滑块和抽块产生多重角度;

b)分模面要沿胶位面拉伸,避免线或点封胶;

c)分模面保证封胶面8mm-10mm,剩余部分尽量做成平面便于加工;

d)分模面在满足制品外观和结构装配时,尽量保持平整;

e)枕位、插穿位、碰穿位设计注意事项:

1)枕位设计宽度大于等于5mm;枕位的封胶面留有5mm~20mm,其它部分避空;枕位的斜

度落差至少要保持0.5以上、枕位要避免45°以下的尖角产生;

2)插穿斜度要保持2°-5°,有较长的插穿胶位时要加油槽;

3)碰穿设计要有较大面积时,留有5mm-10mm封胶面,其它部分避空,避空深度在0.1mm~

0.15mm,同时要加设排气孔,防止困气;

4)型芯镶拼的选择。通镶优先使用挂台定位。挂台规格:宽度2mm、3mm、5mm,深度5mm;

抽块挂台需两侧同时设计。除封胶面外,可避空的部位都应避空,R角要尽可能的大,方

便加工。

6.1.3模具开模控制系统

6.1.3.1手动开模模具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a)手动开模模具整体重量不超过30KG,单个活块重量不超过2KG。特殊情况需设计吊装螺丝孔,

借助行车实现开模;

b)需拆卸零件要做好防护,避免磕碰造成设备或模具损伤(例如上模分型面增加橡胶垫,压紧

框设计护角);

c)互换件或相似件需设计防错机构,避免错误安装导致制品异常或压模;

d)模具零件标识需清晰不易磨损,与安装位置明确对应;

e)所有活块、滑块、抽块需设计撬口,并安装手把。位置不允许安装手把时需保留螺纹孔,配

备专用工具,所有取模螺纹孔规格统一。

6.1.3.2自动模具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a)设备开模时需选择可靠附件(锁模装置、拉杆螺丝、弹簧)严格控制开模顺序,各活动部件

需通过机台接入接近开关,保证合模时,各部件位于开模初始状态;

b)模具接入感温探头,实时监控生产时模具温度的变化状况。超出设定温度将提醒设备报警并

进入待机状态。

6.1.4模具冷却系统

模具冷却系统设计要求:

a)模具采用循环水实现控温;

b)水路设计应防止漏水到型腔、且不影响工人操作。工人一般在设备右侧(正对注射嘴时设备

的右侧,下同),因此水路外接口应设计在设备左侧;

6

T/CIXXXX—XXXX

c)快速接头必须沉入模板内,防止模具装卸时碰伤;

d)快速接头必须表面可见,易安装,如果不可见需要使用加长水嘴;

e)水孔距顶针、斜顶和镶件边的最小距离不小于5mm。水孔间距及型腔之间的关系见表2;

表2模具冷却系统相关参数设计表

单位:mm

参数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

水孔直径(d)661012

水孔间距30405060

水孔及型腔间距1.6d

水井直径16202428

水嘴1/8¼

f)密封圈标准规格见表3;

表3密封圈标准规格表

单位:mm

运水直径密封圈尺寸密封圈安装槽尺寸

内径胶圈厚度内径外径深度

6828141.6

812211161.6

10142.413211.8

12162.415231.8

g)密封圈安装。中心离侧壁的距离应等于胶圈的外径;

h)模具较大时,要考虑在模板设计水路;当型芯无法走水路时,要在型芯周围的模架上设计水

路来冷却型芯;滑块胶位面积较大时要考虑设计水路;水路进出孔需标记。进水标记“In”,

出水标记“Out”,并在进出标记下方标记螺纹接头的规格。

6.1.5模具排气系统设计要求

模具排气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一级排气间距6mm,类型方槽,二级排气中心距10mm,主排气宽度4mm,主排气深度0.5mm,

胶口排气深度0.04mm,主排气与胶口距离4mm,排气槽应沿型腔整圈均匀分布;

b)滑块、抽块、镶块等在不影响产品外观质量的前提下都需要设计排气槽;

c)排气槽出气口设计在注料嘴一侧或模具上方。

6.1.6模具顶出系统设计要求

6.1.6.1模具手动顶出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手动顶出适用于生产批量小,顶出行程不大于12mm,重量在30kg以内的小型模具;

b)手动顶出设计时可留出手扣位置,手动直接将顶针板抬高完成顶出动作;也可借助偏心轴旋

转完成顶出动作。偏心轴顺时针旋转为顶出方向,需在模具外侧标刻说明。

6.1.6.2模具液压电动顶出系统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液压电动顶出适用于批产模具和尺寸较大的模具。由设备自带的顶杆配合实现顶出;

b)模具设计时需考虑顶针板设计中托司进行导向,数量根据模具大小而定,300×300mm2以内两个

即可,300×500mm2需设计四个。同时需接入行程开关予以监控模具顶出是否正常复位,消除潜

在压模风险。

6.1.6.3模具气动顶出系统:气动顶出一般是用于大型手动模具。由顶出行程确定气缸规格,根据模

具大小均布安装多个于顶针板底部。相邻气缸距离在400mm-500mm之间。气路开关安装在工人站立侧(设

备右侧),模具开模完成顶出工作。

6.2超气冷双层壁陶瓷型芯模具设计要求

6.2.1超气冷双层壁陶瓷型芯模具设计要求:

a)对于超气冷双层壁陶瓷型芯,模具结构无法或者很难直接一次成型,需采用多步成形方法;

7

T/CIXXXX—XXXX

b)可溶性型芯模具设计,通过用一种可溶性材料形成双层壁内部型状,将可溶性材料作为预埋

件放入陶芯模具中一次压制陶芯成型;

c)将压制出的整体制品放入酸性溶液,将可溶性型芯完全溶解,得出最终完整陶瓷型芯;

d)陶芯模具设计时水溶芯的定位需安全可靠,与模具贴合部分需严格控制间隙,合模时不能出

现压碎或压裂,也不能出现晃动。

6.2.2水溶芯相关设计要求:

a)水溶芯模具在设计脱模斜度时加料处理;

b)水溶芯自身强度必须足够,避免充型过程中因注射压力导致变形破损,一般室温强度大于

15MPa。

6.3模具制造工艺设计

6.3.1模具寿命设计要求:

a)科研类模具寿命≥10000次;

b)批产类模具寿命≥50000次。

6.3.2模具材料选择要求:

a)推荐模具材料牌号见表4;

b)需热处理模具,上模淬火硬度应比下模高3-5(HRC);

c)活动零件硬度应高于主体3-5(HRC);

d)材料订购尺寸规则见表5;

e)模具最小尺寸为120×120;

f)热处理材料订购时长、宽、高方向各加大0.5~1,已补偿热处理产生的变形;

g)模架材料无特殊要求选用S55C.上下。

表4模具材料牌号推荐表

材料牌号用途热处理及表面处理

SKD11等定型批产陶芯模具的型腔零件HRC48-52

NAK80等科研类陶芯模具的型腔零件离子渗氮

8407/H13等抽块滑块顶出块HRC48-52

H62等轴套、导向块、耐磨块等——

P20等滑块座,固定模板手把等发蓝

表5模具原材料规格推荐表

单位:mm

产品尺寸(X、Y)产品及模具边缘的距离(X、Y)产品及模具边缘的距离(高度Z向)

100以下2025

150以下2530

250以下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