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1页
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2页
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3页
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4页
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作业指导书TOC\o"1-2"\h\u20177第1章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概述 3121661.1财务审计的定义与目的 3205891.2会计服务的范围与内容 4162121.3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的关系 428094第2章审计计划与审计程序 4249172.1审计计划的制定 4311052.1.1确定审计目标 4189062.1.2了解被审计单位 5310132.1.3确定审计范围和时间安排 524192.1.4人员分工与资源配置 5164952.2审计程序的设计 5236712.2.1审计程序概述 570012.2.2风险评估程序 5255902.2.3控制测试程序 5327112.2.4实质性程序 5314992.3审计风险评估与应对 5199752.3.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5132882.3.2针对性审计程序设计 577392.3.3应对措施 687192.3.4持续监控和更新 618969第3章财务报表审计 69223.1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审计要求 675913.1.1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则 6106273.1.2审计要求 6119953.2资产负债表的审计 6161883.2.1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 669903.2.2审计程序 7215433.3利润表的审计 793083.3.1利润表审计目标 7239793.3.2审计程序 795743.4现金流量表的审计 7243023.4.1现金流量表审计目标 7320243.4.2审计程序 72954第4章财务状况分析 825204.1财务比率分析 893924.1.1流动比率分析 868674.1.2速动比率分析 832204.1.3负债比率分析 85774.1.4股东权益比率分析 8107834.1.5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868564.2财务趋势分析 8182244.2.1收入趋势分析 8248924.2.2利润趋势分析 897244.2.3资产负债趋势分析 933314.3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9118464.3.1偿债能力评价 994434.3.2运营能力评价 9229234.3.3盈利能力评价 9151164.3.4财务结构评价 9320824.3.5财务风险评价 94755第5章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 9197805.1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与影响 9168375.1.1原因 9314155.1.2影响 10163685.2会计估计变更的判断与处理 10178675.2.1判断 106615.2.2处理 10133975.3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的披露 1111561第6章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 1113146.1审计证据的获取与评价 11122306.1.1审计证据的获取 11272296.1.2审计证据的评价 11216306.2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归档 11112946.2.1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12307646.2.2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 1272686.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12212476.3.1充分性 12205036.3.2适当性 125640第7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13278317.1内部控制的定义与要素 1337347.1.1内部控制的定义 1363727.1.2内部控制的要素 13177077.2风险管理的框架与流程 13199517.2.1风险管理框架 13320717.2.2风险管理流程 13314947.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审计 14256957.3.1审计目的 14119737.3.2审计程序 14291117.3.3审计报告 1425124第8章审计报告与会计报表 14179228.1审计报告的编制与类型 1461838.1.1审计报告的编制 1443318.1.2审计报告的类型 15245048.2会计报表的调整与披露 15296848.2.1会计报表的调整 15290678.2.2会计报表的披露 15218438.3审计报告的发布与运用 15128078.3.1审计报告的发布 15273168.3.2审计报告的运用 1624451第9章审计后事项与持续关注 16171599.1审计后事项的识别与处理 16141669.1.1识别审计后事项 1640379.1.2处理审计后事项 16288179.2持续关注的原则与程序 17126249.2.1持续关注的原则 1785399.2.2持续关注的程序 17264559.3审计后事项的跟踪与管理 1731339.3.1跟踪审计后事项 17198189.3.2管理审计后事项 1731986第10章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质量控制 181974710.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182263010.1.1建立质量控制组织架构 181498410.1.2制定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 182510510.1.3培训与教育 181346310.1.4内部沟通与协作 18226210.1.5外部监管与评价 182946510.2审计与会计服务的质量控制措施 182457410.2.1审计计划与执行 181336310.2.2会计服务规范 181973710.2.3工作底稿管理 182029810.2.4审计报告与会计报表质量控制 183116710.2.5风险评估与应对 192462710.3质量控制检查与改进措施 192062210.3.1定期开展内部质量检查 192170810.3.2外部质量评价 191813110.3.3持续改进 191444610.3.4奖惩机制 1919010.3.5质量控制记录与档案管理 19第1章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概述1.1财务审计的定义与目的财务审计是指具有独立性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运用专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财务报表、财务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审查、评价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1.2会计服务的范围与内容会计服务是指专业会计人员或机构为各类客户提供的一系列会计相关的服务。其范围与内容主要包括:(1)会计核算:包括日常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2)税务服务:为企业提供税务筹划、税务申报、税务咨询等服务。(3)内部控制:协助企业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4)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决策支持。(5)财务咨询:为企业提供融资、投资、并购、重组等财务方面的咨询服务。1.3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的关系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一致性: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均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为目标。(2)工作内容互补:财务审计主要关注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而会计服务则侧重于为企业提供日常会计核算、管理决策支持等,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3)资源共享: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可共享企业财务数据、内部控制等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4)相互促进:财务审计可以发觉企业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为企业会计服务提供改进方向;而高质量的会计服务有助于提高财务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在保障企业财务健康、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第2章审计计划与审计程序2.1审计计划的制定2.1.1确定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制定的首要步骤是明确审计目标,包括确认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合规性及有效性。审计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2.1.2了解被审计单位审计计划应包括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包括业务性质、组织结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2.1.3确定审计范围和时间安排审计计划应明确审计的范围,包括审计期间、涉及的财务报表项目和期间等。同时合理安排审计时间,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进行。2.1.4人员分工与资源配置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合理分配审计人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同时为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如审计工具、参考资料等。2.2审计程序的设计2.2.1审计程序概述审计程序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三个阶段。审计程序的设计应保证审计目标得以实现。2.2.2风险评估程序审计人员应通过询问、观察、分析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2.2.3控制测试程序审计人员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控制测试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评估其有效性。2.2.4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财务报表项目的详细审查和核对,以确认其真实、准确和完整。审计人员应采用抽样、比较、分析等手段,对重要账户和披露进行审计。2.3审计风险评估与应对2.3.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识别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并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将指导后续审计程序的设计和实施。2.3.2针对性审计程序设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审计人员应设计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至可接受水平。2.3.3应对措施对于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审计程序的范围和深度;(2)调整审计计划,如增加审计时间、人员等;(3)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促使其改进内部控制;(4)在审计报告中充分披露相关风险。2.3.4持续监控和更新审计人员应持续监控审计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及时更新审计计划和程序,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第3章财务报表审计3.1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审计要求3.1.1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原则财务报表编制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及时性原则。报表项目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3.1.2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关注。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应遵循以下要求:(1)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意见;(2)遵循审计准则和程序,保证审计质量;(3)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和各报表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4)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报表编制情况;(5)对企业财务报表整体和各报表项目发表审计意见。3.2资产负债表的审计3.2.1资产负债表审计目标资产负债表审计的目标是确认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3.2.2审计程序(1)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的来源、性质和变动情况;(2)检查资产、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3)评估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偏差;(4)关注关联方交易、重大投资和资产减值等方面,揭示潜在的风险;(5)对资产负债表项目发表审计意见。3.3利润表的审计3.3.1利润表审计目标利润表审计的目标是确认利润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3.3.2审计程序(1)了解企业收入、成本和费用的构成及变动情况;(2)检查收入、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3)分析毛利率、营业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评估企业盈利能力;(4)关注会计估计变更、非经常性损益和关联方交易等方面,揭示潜在的风险;(5)对利润表项目发表审计意见。3.4现金流量表的审计3.4.1现金流量表审计目标现金流量表审计的目标是确认现金流量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评估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和财务稳健性。3.4.2审计程序(1)了解企业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构成及变动情况;(2)检查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会计制度;(3)分析现金流量与利润、资产负债表之间的关系,评估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4)关注大额现金收支、现金流量表与实际现金流量差异等方面,揭示潜在的风险;(5)对现金流量表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第4章财务状况分析4.1财务比率分析4.1.1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以评估企业在短期内偿还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一般应保持在2:1左右,以体现企业具有良好的短期偿债能力。4.1.2速动比率分析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试比率)是指企业除去存货后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在不考虑存货因素下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应保持在1:1以上。4.1.3负债比率分析负债比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用于反映企业负债占资产的比例,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负债比率过高,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一般而言,负债比率不宜超过60%。4.1.4股东权益比率分析股东权益比率是指股东权益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反映了股东权益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在资产中所占的权益越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4.1.5总资产周转率分析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总资产的比值,用于衡量企业运用总资产的效率。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总资产运用效率越好,盈利能力越强。4.2财务趋势分析4.2.1收入趋势分析分析企业近年来的收入变化趋势,判断企业收入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通过收入增长率等指标,评估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4.2.2利润趋势分析对企业近年来的净利润进行趋势分析,了解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动情况。结合净利润增长率等指标,判断企业盈利水平的稳定性和增长前景。4.2.3资产负债趋势分析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的变化趋势,掌握企业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从而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4.3财务状况综合评价4.3.1偿债能力评价结合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负债比率等指标,对企业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进行综合评价。4.3.2运营能力评价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评价企业的资产运用效率和运营能力。4.3.3盈利能力评价利用净利润率、毛利率等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增长潜力。4.3.4财务结构评价分析企业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的结构,评价企业财务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4.3.5财务风险评价综合考虑企业财务比率、趋势和综合财务状况,评估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为企业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第5章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5.1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与影响5.1.1原因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为了更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依据相关会计准则,对原有的会计政策进行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法律法规的要求:国家颁布新的会计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对原有会计政策进行变更。(2)会计准则的更新:国际、国内会计准则发生变动,企业需根据新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政策调整。(3)企业经营策略调整: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导致原有会计政策不再适应新的业务模式。(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主动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5.1.2影响会计政策变更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以下影响:(1)对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会计政策变更会影响财务报表中相关项目的金额,如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2)对财务报表比较信息的影响:会计政策变更会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纵向比较,使不同期间的财务数据失去可比性。(3)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会计政策变更可能对企业利润、税收、现金流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5.2会计估计变更的判断与处理5.2.1判断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新情况的出现或者原有情况的变化,企业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项目的金额进行重新估计。会计估计变更的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是否存在新的情况或原有情况的变化,影响企业对财务报表项目的估计。(2)新的估计是否与原有估计存在较大差异,足以影响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3)会计估计变更是否具有合理的依据和证据。5.2.2处理会计估计变更的处理如下:(1)采用未来适用法:会计估计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即在变更当期及以后期间,按照新的估计金额进行确认和计量。(2)调整当期损益: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应将其计入当期损益。(3)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信息: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会计估计变更的性质、原因、影响等相关信息。5.3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的披露企业应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的信息,包括以下内容:(1)会计政策变更的概述:描述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内容和影响。(2)会计估计变更的概述:描述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内容和影响。(3)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财务报表的影响。(4)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对财务报表比较信息的影响。(5)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的合理性分析和依据。通过以上披露,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充分了解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提高财务报表的信息透明度和可靠性。第6章审计证据与工作底稿6.1审计证据的获取与评价6.1.1审计证据的获取审计证据是财务审计的核心,是支持审计意见形成的基础。审计人员应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审计证据:(1)审查和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账簿、凭证等相关资料;(2)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财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3)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等;(4)函证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客户、供应商等;(5)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对财务数据进行比较、计算和评估。6.1.2审计证据的评价审计人员应对获取的审计证据进行以下方面的评价:(1)充分性: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2)适当性:审计证据是否可靠、相关和合理;(3)来源:审计证据的来源是否可靠;(4)性质:审计证据是否具有证明力;(5)时间:审计证据是否覆盖了足够的期间。6.2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归档6.2.1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记录和整理审计证据、审计结论的书面文件。审计工作底稿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期间等基本信息;(2)审计计划、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3)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分析、评价和判断;(4)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记录;(5)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日期、编制人员及审核人员。6.2.2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应遵循以下原则:(1)完整性:保证所有审计工作底稿齐全,无遗漏;(2)真实性:保证审计工作底稿反映审计人员实际执行的工作;(3)可追溯性:保证审计工作底稿能追溯到相应的审计证据;(4)保密性: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保密性,防止泄露客户信息;(5)归档期限:按照相关规定,将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6.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6.3.1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在数量和覆盖面上足以支持审计结论。审计人员应关注以下方面:(1)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足够;(2)审计证据是否涵盖了审计期间的所有重要事项;(3)审计证据是否能够证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6.3.2适当性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指审计证据的质量,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和合理性。审计人员应关注以下方面:(1)审计证据是否来源于可靠的第三方;(2)审计证据是否与审计目标相关;(3)审计证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矛盾;(4)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第7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7.1内部控制的定义与要素7.1.1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率和效果、法律法规的遵守等方面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7.1.2内部控制的要素(1)控制环境: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等。(2)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公司面临的风险,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3)控制活动:通过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对公司目标实现的影响。(4)信息与沟通:保证相关信息在公司内部及时、准确地传递,以便于员工履行职责。(5)监督: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觉和纠正存在的问题。7.2风险管理的框架与流程7.2.1风险管理框架公司应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风险治理:明确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保证风险管理在公司内部得到有效实施。(2)风险策略:根据公司经营战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3)风险识别与评估:采用适当的方法,识别和评估公司面临的风险。(4)风险控制与监控: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7.2.2风险管理流程(1)风险识别:通过收集相关信息,识别公司面临的风险。(2)风险评估: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估风险对公司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3)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4)风险控制:实施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公司目标的影响。(5)风险监控: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持续监控,保证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7.3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审计7.3.1审计目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审计旨在评估公司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设计和运行有效性,发觉潜在的风险隐患,促进公司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7.3.2审计程序(1)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背景和框架。(2)评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设计有效性。(3)测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运行有效性。(4)评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重大风险的应对能力。(5)提出改进建议。7.3.3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范围和对象。(2)审计依据。(3)审计发觉。(4)改进建议。通过以上审计程序,为公司提供关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第8章审计报告与会计报表8.1审计报告的编制与类型8.1.1审计报告的编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其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真实性:审计报告应真实反映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及财务状况。(2)合法性:审计报告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进行编制。(3)客观性:审计报告应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避免因个人主观判断而影响报告的公正性。(4)完整性:审计报告应全面反映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等。8.1.2审计报告的类型根据审计目的和内容,审计报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表明审计对象财务报表真实、合法、完整。(2)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或审计对象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但不足以影响整体财务状况。(3)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审计对象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影响整体财务状况。(4)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8.2会计报表的调整与披露8.2.1会计报表的调整会计报表调整是指对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行更正,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会计政策变更:对会计政策进行变更,使报表数据更具可比性。(2)会计估计变更:对会计估计进行变更,使报表数据更真实、准确。(3)前期差错更正:对前期财务报表中的错误进行更正。(4)其他调整:根据审计发觉,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8.2.2会计报表的披露会计报表披露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性:报表附注应充分披露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和会计政策。(2)及时性:报表附注应及时反映审计对象的财务信息。(3)真实性:报表附注应真实反映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4)合规性:报表附注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8.3审计报告的发布与运用8.3.1审计报告的发布审计报告应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及时发布,发布程序如下:(1)审计报告草稿完成后,与审计对象进行沟通,保证报告内容的准确性。(2)审计报告草稿经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无误后,提交给审计机构负责人审批。(3)审计报告经审批通过后,向审计对象正式出具。(4)审计报告发布后,审计机构应按相关规定保存审计工作底稿。8.3.2审计报告的运用审计报告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参考:企业可根据审计报告中发觉的问题,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益。(2)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审计报告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的参考依据。(3)作为法律法规要求的依据:审计报告作为企业合规性审查的依据,为企业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支持。(4)促进企业诚信建设:审计报告的公开,有助于提高企业诚信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第9章审计后事项与持续关注9.1审计后事项的识别与处理9.1.1识别审计后事项在完成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后,审计师应当对以下事项进行识别:(1)在审计报告日之后,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2)审计报告日后发觉的对审计结论有影响的新证据;(3)管理层在审计报告日后采取的行动或决定;(4)其他可能影响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的事项。9.1.2处理审计后事项审计师在识别审计后事项后,应采取以下措施:(1)评估审计后事项对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的影响;(2)与客户管理层沟通,了解审计后事项的具体情况;(3)必要时,调整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4)根据审计后事项的性质和影响,决定是否需要发出补充审计报告。9.2持续关注的原则与程序9.2.1持续关注的原则审计师在执行财务审计与会计服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对审计后事项持续关注;(2)保证审计结论的持续适用性;(3)对管理层在审计报告日后采取的行动或决定保持关注;(4)及时识别并应对可能影响财务报表及审计报告的新信息。9.2.2持续关注的程序审计师应采取以下程序实现持续关注:(1)定期与客户管理层沟通,了解企业运营状况及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事项;(2)关注媒体报道、行业动态等外部信息,识别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信息;(3)查阅客户内部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