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后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2023·山东淄博·统考二模)下表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作物名称类别原产地胡瓜蔬菜印度西北部胡豆蔬菜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胡蒜蔬菜欧洲南部和中亚胡萎蔬菜地中海沿岸、中亚石榴水果伊朗、阿富汗地区葡萄水果欧洲、西亚和北非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C.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2023·山东潍坊·高三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统考阶段练习)玄奘于627年(一说629年)自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经中亚进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学习。645年,玄奘回到长安,从印度带回佛经657部,后将其中的75部共1335卷译为汉语,这些佛经中的许多内容在印度已经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这说明(

)A.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 B.中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佛教在中国渐趋本土化 D.古代商路促进西学东渐3.(2023·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末)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C.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4.(2023·山东·模拟预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影响。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著作中关于先知夜间旅行和登霄的说法,成为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的先驱。该材料说明(

)A.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 B.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源自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C.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阿拉伯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5.(2023·山东日照·高三统考期末)新航路开辟之前,印度洋是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业贸易通道,主要商品是(

)A.咖啡、茶叶 B.瓷器、香料 C.烟草、丝绸 D.白银、玉米6.(2022·山东潍坊·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宋代以前的手工业著作主要有《周礼·考工记》《墨经》和炼丹书,宋金时期主要有《武经总要》《营造法式》《梦溪笔谈》《新仪象法要》《糖霜谱》《梓人遗制》《北山酒经》等著作。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业的进步与识字率的提高 B.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C.思想的活跃与科举取士的调整 D.社会需求的多元与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7.(2022·山东枣庄·高三枣庄市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8.(2023·山东临沂·高二统考期中)如图为敦煌唐墓出土的砖刻《胡人引驼图》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A.波斯服装流行民间 B.中国瓷器畅销于欧洲C.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D.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9.(2023·山东青岛·高二统考期中)如图是中国古代时期一条重要商路。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A.是欧亚间直接交流的重要通道 B.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联系C.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 D.成为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10.(2023·山东济南·高二统考期中)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现于隋唐墓葬之中,宋代时期的墓葬中则极为少见。这一现象(

)A.体现出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是政府外贸政策转变的缩影C.主要源自于丧葬文化的转型 D.反映出主要贸易通道的变化11.(2023·山东菏泽·高二统考期中)据考古发现,河南殷王武丁配偶“妇好”墓中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礼器、仪杖、日用器、装饰品等各类玉器756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9.2%,这批玉器玉料基本上都产自新疆。这说明了(

)A.西域与内地之间的交往历史久远 B.商品交换是联结东西方的重要纽带C.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联系 D.早期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交流12.(2023·山东滨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战乱频13.(2023·山东·高二统考阶段练习)在琉球国、日本长崎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有规模不同的妈祖庙,而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此种现象反映了(

)A.亚洲民间信仰趋同 B.中国文化影响力C.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各国民间对海上安宁的期盼14.(2023·山东济南·高二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校考期中)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B.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D.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15.(2023·山东·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16.(2023·山东·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

)A.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B.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C.生产力水平远高于西域D.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17.(2023·山东枣庄·高二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校考阶段练习)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西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得到明显发展18.(2023·山东德州·高二德州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变化(

)A.说明唐宋与西域交往中断 B.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C.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19.(2023·山东济宁·高二统考期中)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图中变化趋势可以反映(

)A.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导了两条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B.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C.朝代更替是明末清初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20.(2023·山东枣庄·高二统考期中)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的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后,饮茶风在欧洲逐渐盛行,很多欧洲人尤其是荷兰人、英国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可以用来论证(

)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21.(2023·山东烟台·高二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校考期中)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22.(2023·山东枣庄·高二统考期中)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23.(2023·山东菏泽·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24.(2023·山东烟台·高二山东省招远第一中学校考期中)2021年7月,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该项目申遗成功(

)A.反映了宋元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通 B.凸显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C.肯定了宋元中国对近代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 D.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25.(2023·山东潍坊·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亚历山大东征之前,东西方文明因交通不便而交流较少。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甚至是印度,都建立了直接、长久的联系,并开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

)A.致使世界文明的独特性丧失 B.拓展了东西方交流的渠道C.以传播希腊文化为主要使命 D.使丝绸之路逐渐恢复畅通26.(2022春·山东临沂·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C.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27.(2023·山东济宁·高二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注:图中部分文字为: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注:图中文字为:……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赉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解脱。重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28.(2023·山东菏泽·高二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环境与文化——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29.(2023·山东德州·高二德州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汉唐时期,骆驼形象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材料一

材料二

汉代文物骆驼并不常见,西安沙坡村出土的西汉骆驼,没有任何装饰,比较写实。汉代的骆驼形象显得有些稚拙,特别是蹄子,与同时期塑像、画像上的马蹄无异,反倒与骆驼差距很大。在汉代动物塑像中,骆驼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数量上的优势和变化多样的姿态,显然与其他大量动物等同起来,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唐墓中随葬骆驼数量剧增,有些是作为一般动物出现在各种类型的墓葬之中。北朝出现的驮载物品的骆驼到唐更为流行,驮载物品的内容更多,骆驼的两侧挂有货袋、丝束、兔皮、长颈瓶、胡瓶、扁壶、织物、毛毯等等,有时还有死鸟和活的狗、猴子。这种造型选择无声地讲述着丝绸之路上的生活状态。骆驼、货物及其人物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附加、升华了它们的精神含义,使这组文物凝聚了人与自然抗争、艰苦创业的情怀。——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汉唐骆驼造型的演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30.(2023·山东临沂·高二校考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情况(部分)时期内容公元166年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唐天宝元年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在754年到达日本。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鉴真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南宋南宋政府进一步扩大通商口岸,同时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官员考核的标准之一,使得许多商人也积极投身于招商引资中来,为了吸引外商,凡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货,抽解物货,累价及5万贯、十万贯的,可以补官。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之后郑和向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清朝前期1684年,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于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西域、中亚地区,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各地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引进了新作物,但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题目大概意思为玄奘沿丝绸之路西行,进入印度学习佛教带回佛经,部分佛经在印度失传,仅凭汉译本流传于世,佛经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流传于世,说明商路发展利于文化传承,A项正确;题目中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没有中印“经济”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题目中强调的是佛经的保存,流传于世,没有介绍佛经中国的传播情况,无法得出“本土化”的信息,只是说明了部分佛经译成了汉语,排除C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玄奘去的是印度,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可知,明代中后期商路知识涉及到了全国的交通路线信息,说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C项正确;材料与区域性商人群体的产生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国内市场的信息,体现不出对外贸易日益发达,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地理学知识进步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欧的文学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说明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近代西欧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欧洲文艺复兴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阿拉伯文化对西欧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桥梁作用,排除C项;“最为悠久最为先进的文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之前,印度洋是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商业贸易通道”及所学可知,其主要商品是中国的瓷器和亚洲的香料,B项正确;咖啡是随着非洲奴隶贸易开始传遍世界的,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将美洲的烟草运往各地销售,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依据材料“宋代以前的手工业著作主要有《周礼·考工记》《墨经》和炼丹书……宋金时期主要有《武经总要》……等著作。”,结合宋朝的历史知识可知,材料中手工业著作的变化可以明显地表现出社会需求变化(有建筑、军事、天文、科学等),也有商品经济的发展(酒、糖等),D项正确;印刷业进步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与材料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思想活跃和科举取士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得出当时通过设立驿站,保证政令传输信息的畅通,因此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D项正确;亭传邮驿不是交通机构,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8.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可知,墓画反映的是唐朝时期胡人同中原地区的往来,即陆上丝绸之路畅通,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胡人的服装,并非是普通民众的服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运输的商品类型,排除B项;敦煌是贸易中转地,非工商业市镇,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根据图片信息“宜宾、昆明、大理、腾冲、缅甸、印度”及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西南商道的信息,该商道涉及西南地区、缅甸(东南亚国家)、印度(南亚地区)等地区,说明改商道促进了中国与南亚地区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地区的信息,无法得出欧亚间直接交流的结论,排除A项;西南商道属于陆上的商业通道,并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分支,排除C项;草原丝绸之路是游牧民族迁移的重要路线,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隋唐至宋代。根据材料“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现于隋唐墓葬之中,宋代时期的墓葬中则极为少见。”及所学可知,材料图中的出土文物是“胡人牵骆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其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丝绸之路上西域胡商的形象。“胡人牵骆驼俑”这样的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后宋代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说明隋唐时期丝路贸易较为兴盛,而宋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断了丝绸之路,贸易通道发生了一定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贸易的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外贸政策转变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丧葬文化的变化,不是本题主旨所在,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根据“其中礼器、仪杖、日用器、装饰品等各类玉器756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9.2%,这批玉器玉料基本上都产自新疆。”可得出商代的时候西域的新疆地区已经与中原地区有交往,因此才会有相关的器物出土,A项正确;新疆并不是西方,排除BD项;西汉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C项。故选A项。1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丝绸之路。根据材料“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C项正确;在新疆发现的丝织品,可以佐证丝绸之路的存在,但无法佐证张骞曾出使西域,排除A项;依据考古发现的丝织品、陶器等,无法说明班超曾出使大秦,排除B项;依据考古发现的丝织品、陶器等,无法印证中亚与东南亚战乱频,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琉球国、日本和整个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海神信仰,大量兴建妈祖庙等,反映了海上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C项正确;仅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海神信仰不足以说明整个亚洲民间信仰趋同,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妈祖庙规模、样式与中国建筑等文化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现象限于东亚、东南亚地区,并非各国民间对海上安宁的期盼,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据地图可知,②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在唐中期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B项正确;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其路线是到欧洲,而不是东南亚,南亚,排除A项;拜占庭并没有从事中介贸易,排除C项;④是海上丝绸之路,与游牧民族无关,游牧民族多沿着①西迁,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据材料可知,汉代外来词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亚洲地区的民族语言,还包括欧洲地区的语言,这反映出汉代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汉代并没有同欧洲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对外开放陷入停滞,因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格信息反映出其他地区文明对汉文明的影响,未反映中华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据材料可知,汉代对西域地区的国家赠礼丰厚,不采取有偿征派的做法体现出其不以经济掠夺为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城的目的在于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即使在打败匈奴之后,西域地区的政治稳定也是汉朝经营西域的主要目的,B项正确;西域与汉朝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A项;汉朝对西域地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出于稳定西域地区的政治目的,并非因为生产力高于西域,排除C项;经济繁荣财政充盈是汉朝实行相应政策的有利条件,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是以经济为目的,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的是河西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而且丝绸之路的中心是长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8.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上丝绸之路”日益活跃,便利了中国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的交流,D项正确;唐宋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中原地区与西域交往受到影响,但并未中断,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唐宋时期中国对外交流情况的变化,不涉及“东亚文化圈形成”的过程,排除B项;中国与日本、朝鲜的交流属于东亚地区国家间的交流,而非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9.B【详解】材料反映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严重衰落,结合所学可知,两宋并非大一统王朝,北方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与两宋王朝长期对峙,严重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从汉至明前期,国家政策一直都是开放的,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与国家政局、对外贸易等因素有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政局动荡,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逐渐上升,排除D项。故选B项。20.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中国的茶叶在欧洲逐渐盛行,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未体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21.D【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可知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丝绸之路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22.B【详解】据材料“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与考古发现的图1、图2、图3的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可知自陕西到内蒙古到南西伯利亚地区的装饰题材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有渊源关系,B项正确;南西伯利亚和内蒙古不属于秦国的疆域,排除A项;据材料"有角神兽"、"'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得出这并不是真实的生物,排除C项;题中主旨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相似性、同一性的特点,古代文明的多元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3.D【详解】根据材料“古代主要的商路......形成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可知,中世纪之前,形成了欧洲与世界联系的海路商贸网络,而中世纪后,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君封臣制度的推行,欧洲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使欧洲陆上传统商路被阻,普遍萎缩,D项正确;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是在新航路之后,排除A项;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是在新航路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24.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选产名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泉州曾是10-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项;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经济交流层面,与近代欧洲社会变革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西学东渐一般指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材料未涉及西学东渐,排除D项。故选A项。25.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并开始进行商品交易和贸易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加强了东西方的交流,B项正确;致使世界文明的独特性丧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以传播希腊文化为主要使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时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排除D项。故选B项。26.B【详解】依据“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经济繁荣,“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安全,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B项正确;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旨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并不是仅仅为了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汉朝招募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显然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商业发展,不能说是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C项;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显然有别于郡国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27.(1)史料价值:图1为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图2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史料价值:据材料一图片名称“汉西域诸国图”可知,其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也可从图片的内容出发,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了解情况、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据材料二图片的名称及其文字内容“……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可知,其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也可以从图片中的敦煌莫高窟出发,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最后综合两则材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民族政权(西夏)隔断了陆路交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海运发达;根据材料“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所推行的对外贸易政策的限制和束缚,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28.观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论述: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为面临河流,中纬度地区气候适宜,为文化的发展奠基。早期自然环境的恶劣,也铸就了早期文化的神话色彩。魏晋时期,寒冷气候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促使中国历史步入政权并立、社会动荡的年代,在剧变中儒家实现复兴。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礼崩乐坏,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尊崇儒术,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冲击了传统理学思想,出现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文化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魏晋以来(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给出的图文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如通过观察一千七百年来世界温度波动趋势图,结合右侧“‘文化生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人类发展到任何阶段,都须臾不得脱离地理环境给予的恩惠,并无可回避地受其制约”“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与地理环境提供的自然资源相结合”“愈益深刻地给周围环境打上人在知性指导下的实践的印记”等信息,可得出观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展开具体论述,如用长江、黄河之于中华文明的意义、魏晋时期,气候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发展、国家治理的进步、商品经济繁荣等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等,说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着文化发展;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