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安全防护及风控解决方案_第1页
电子支付安全防护及风控解决方案_第2页
电子支付安全防护及风控解决方案_第3页
电子支付安全防护及风控解决方案_第4页
电子支付安全防护及风控解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支付安全防护及风控解决方案TOC\o"1-2"\h\u11960第1章电子支付安全概述 4101911.1电子支付发展背景 4314771.2电子支付安全的重要性 4295591.3电子支付面临的安全威胁 427783第2章支付系统架构与安全机制 5287412.1支付系统架构 551682.1.1用户界面层 5264152.1.2业务处理层 534262.1.3数据处理层 5273692.1.4安全认证层 563682.1.5网络传输层 6221482.2支付系统安全机制 6136792.2.1身份认证 6178842.2.2数据加密 6284072.2.3安全协议 6324362.2.4防火墙和入侵检测 681322.2.5安全审计 6141912.3支付系统风险防范策略 6319492.3.1风险评估 6206742.3.2防欺诈策略 6197512.3.3风险控制 74752.3.4用户教育 7281692.3.5合规监管 713002第3章数据加密技术在支付安全中的应用 741193.1数据加密技术概述 7243713.2对称加密技术在支付中的应用 7163253.3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支付中的应用 7275383.4数字签名技术在支付中的应用 86673第4章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8270304.1身份认证技术概述 8225094.2密码认证 8277454.3生物识别技术 8281724.4访问控制策略 921417第5章支付风险识别与评估 9112405.1支付风险类型 9279245.1.1诈骗风险:包括信用卡诈骗、身份盗窃等,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支付信息,进而造成经济损失。 9236225.1.2欺诈风险:指商户或个人在支付过程中采取欺诈手段,如虚构交易、套现等,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913485.1.3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系统漏洞、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可能导致支付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用户信息泄露。 9149715.1.4法律合规风险:指支付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如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责任。 1036945.1.5市场风险:包括汇率波动、市场竞争等因素,可能对支付业务的收益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10274585.2风险识别方法 10287805.2.1数据挖掘与分析:通过收集用户支付行为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觉潜在的风险特征和异常行为。 10237865.2.2用户行为分析:分析用户支付行为模式,识别异常交易行为,如频繁转账、大额交易等。 10303845.2.3交易监控:实时监控交易数据,通过预设的风险规则和模型,对可疑交易进行预警和识别。 10210095.2.4生物识别技术:利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验证用户身份,降低诈骗和欺诈风险。 10129305.2.5设备指纹技术:通过识别用户设备特征,防止恶意攻击者使用模拟设备进行欺诈交易。 10131525.3风险评估模型 1072735.3.1基于规则的评估模型:通过预定义的风险规则,对交易行为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判断风险等级。 10265785.3.2机器学习评估模型:利用历史风险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对交易行为进行风险预测。 10219455.3.3深度学习评估模型:基于神经网络技术,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实现更为精准的风险评估。 10124325.3.4集成学习评估模型:结合多种风险评估方法,提高评估准确性,降低误报和漏报率。 10132005.4风险量化与排序 10113815.4.1风险评分:根据风险评估模型,为每笔交易分配风险分值,分值越高,风险越大。 11181265.4.2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分,将交易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 1122055.4.3风险排序:按照风险等级和风险分值,对交易进行排序,优先处理风险较高的交易。 11288805.4.4风险阈值设置: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需求,设定风险阈值,对超过阈值的交易进行重点监控和处理。 1120164第6章支付风险防范策略 11212356.1防范欺诈风险 1118476.1.1实名认证机制 1159236.1.2风险评估模型 11214116.1.3交易限制策略 11169086.2防范技术风险 1143606.2.1数据加密技术 119306.2.2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11170466.2.3系统安全运维 11248616.3防范法律风险 12215826.3.1合规经营 12111646.3.2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 12316216.3.3法律风险预警机制 1243556.4防范合作风险 12278496.4.1合作伙伴筛选 12166136.4.2合作协议签订 1265886.4.3合作风险监测 1211619第7章支付风险监测与预警 12324717.1风险监测方法 12287847.1.1实时交易监控 1221027.1.2用户行为分析 12245457.1.3人工智能辅助识别 1335507.1.4生物识别技术 13284487.2风险预警体系 13110357.2.1风险预警组织架构 13132027.2.2风险预警流程 1345867.2.3风险预警信息系统 13186527.2.4预警级别划分 13170317.3预警指标设置 13319237.3.1交易金额 1342477.3.2交易频率 1396987.3.3交易地域 13272777.3.4用户行为异常 13267797.3.5生物识别异常 14156667.4预警机制的实施 14313257.4.1制定预警处理流程 14236767.4.2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14189267.4.3培训与演练 14256277.4.4预警结果评估 14215617.4.5持续优化预警机制 1421856第8章支付风险控制措施 14299728.1事前风险控制 1495818.1.1用户身份验证 14151588.1.2设备指纹识别 14178688.1.3风险评估与分级 14166178.2事中风险控制 15171218.2.1交易监控 15223318.2.2风险阈值设定 15119918.2.3人工智能辅助决策 15326948.3事后风险控制 1512648.3.1异常交易调查 15207188.3.2风险事件处置 15205818.3.3用户教育 1511218.4风险控制策略的优化 15315448.4.1数据分析与挖掘 1583218.4.2技术迭代更新 1532408.4.3内外部协作 152016第9章用户教育与安全意识提升 1672019.1用户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6160789.2用户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694469.2.1安全教育内容 167559.2.2安全教育方法 1619849.3安全意识提升策略 16278159.4用户安全培训与实践 1713180第10章支付安全法律法规与监管 172049910.1支付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172918010.2支付行业监管政策 17112710.3支付机构合规要求 17182710.4支付安全监管趋势与展望 17第1章电子支付安全概述1.1电子支付发展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电子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最初的网络购物、线下扫码支付,到如今的移动支付、无感支付,电子支付方式不断创新和演变。在我国,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为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成为金融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1.2电子支付安全的重要性电子支付安全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广大用户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电子支付涉及的资金规模庞大,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另,电子支付过程中涉及大量个人信息,如用户身份、银行账户等敏感数据,一旦泄露,将给用户带来极大困扰。因此,保证电子支付安全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1.3电子支付面临的安全威胁电子支付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威胁。以下为主要的安全隐患:(1)网络攻击:黑客利用系统漏洞、病毒、木马等手段,对支付系统进行攻击,窃取用户资金和敏感信息。(2)诈骗行为:不法分子通过虚假支付、假冒客服等方式,诱导用户泄露支付密码、验证码等关键信息。(3)信息泄露:支付平台、商户、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可能存在信息管理不善、内部人员泄露用户信息等问题。(4)伪基站攻击:不法分子通过搭建伪基站,截获用户短信验证码,进而实施盗刷等犯罪行为。(5)恶意软件:用户在未知来源的应用市场恶意软件,可能导致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被盗取。(6)支付系统漏洞:支付系统在开发、部署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洞,为黑客攻击提供可乘之机。(7)用户安全意识不足:用户在使用电子支付过程中,安全意识薄弱,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针对以上安全威胁,需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及风险控制措施,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稳定运行。第2章支付系统架构与安全机制2.1支付系统架构支付系统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直接关系到支付的安全、快捷和便利。一个完善的支付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层次:2.1.1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是用户与支付系统交互的界面,主要包括网页端、移动端(APP)及客户端等。用户通过界面进行支付操作,系统需保证用户界面的友好性、易用性和安全性。2.1.2业务处理层业务处理层负责处理具体的支付业务,如支付、退款、查询等。该层需具备高功能、高并发处理能力,保证支付业务的快速、准确处理。2.1.3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主要负责支付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支付系统需采用可靠的数据存储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一致性。2.1.4安全认证层安全认证层是支付系统架构的核心,主要负责用户身份认证、支付授权、数据加密等安全措施。该层采用多种安全认证技术,保证支付过程的安全性。2.1.5网络传输层网络传输层负责支付数据在不同网络节点间的传输。为保障数据传输安全,支付系统应采用安全协议(如SSL/TLS)进行加密传输。2.2支付系统安全机制支付系统的安全机制是保障支付过程安全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2.1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支付系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支付系统应采用多种身份认证方式,如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等,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2.2.2数据加密数据加密是保障支付数据安全的关键技术。支付系统应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如支付密码、交易金额等,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2.2.3安全协议支付系统应采用安全协议(如SSL/TLS)进行数据传输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和篡改。2.2.4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支付系统应部署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2.2.5安全审计安全审计是对支付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发觉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保证支付系统的安全性。2.3支付系统风险防范策略为有效防范支付系统风险,支付系统应采取以下防范策略:2.3.1风险评估定期对支付系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点,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2.3.2防欺诈策略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防欺诈模型,实时识别和防范欺诈行为。2.3.3风险控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如限额、交易验证等,降低支付风险。2.3.4用户教育加强用户安全教育,提高用户对支付风险的认知和防范能力。2.3.5合规监管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合规监管,保证支付系统的合法合规运行。第3章数据加密技术在支付安全中的应用3.1数据加密技术概述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保障电子支付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密算法对敏感信息进行转换,使之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易被未授权者读取、篡改和滥用。在支付系统中,数据加密技术不仅保障了用户账户信息的安全,同时也维护了支付过程的完整性和可用性。本节将对数据加密技术的基础概念及其在支付安全中的应用进行概述。3.2对称加密技术在支付中的应用对称加密技术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法。在支付系统中,对称加密技术因其高效的加密速度和较低的计算资源消耗而被广泛应用。在支付交易过程中,对称加密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保障通信安全:在支付信息传输过程中,采用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和篡改。(2)保护敏感信息:对称加密技术可应用于用户密码、卡号等敏感信息的加密存储,降低数据泄露风险。3.3非对称加密技术在支付中的应用非对称加密技术,也称为公私钥加密技术,其特点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在支付系统中,非对称加密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1)密钥分发: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可以实现公钥加密、私钥解密的机制,便于安全地分发对称加密的密钥。(2)数字证书:非对称加密技术可用于数字证书的和验证,保证支付参与方的身份真实性。(3)交易验证:在支付交易过程中,非对称加密技术可用于验证交易双方的身份,保证交易指令的合法性和有效性。3.4数字签名技术在支付中的应用数字签名技术是一种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应用,主要用于验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在支付系统中,数字签名技术具有以下应用:(1)交易抗抵赖:通过数字签名技术,支付参与方在交易过程中对关键信息进行签名,保证交易行为无法抵赖。(2)数据完整性:数字签名可以验证交易数据的完整性,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3)身份验证:结合数字证书,数字签名技术可以用于验证支付参与方的身份,保障支付系统的安全可靠。通过上述对数据加密技术在支付安全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加密技术在保障支付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电子支付领域,合理运用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安全风险,提高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4章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4.1身份认证技术概述身份认证作为电子支付安全防护的首要环节,其目的是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防止非法用户访问支付系统。身份认证技术主要包括密码认证、生物识别技术以及其他辅助认证手段。本章将重点介绍密码认证和生物识别技术,并探讨访问控制策略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应用。4.2密码认证密码认证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身份认证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1)静态密码:用户设定一个固定的密码,登录时输入密码进行验证。为保证安全性,静态密码应具备一定的复杂度,如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等。(2)动态密码:动态密码技术包括时间同步、挑战应答等多种方式。用户每次登录时,系统一个随机密码,用户输入后进行验证。(3)双因素认证:结合两种或以上的认证方式,如静态密码动态密码、静态密码生物识别等,以提高身份认证的安全性。4.3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通过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来确认用户身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指纹识别:通过识别用户指纹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具有唯一性和难以复制性。(2)人脸识别:利用人脸图像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具有无感知、便捷性等优点。(3)虹膜识别:识别用户虹膜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4)声纹识别:通过识别用户声音特征进行身份认证,适用于远程身份验证场景。4.4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是保证电子支付安全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分配最小必要的权限,以降低潜在安全风险。(2)角色管理:根据用户职责和业务需求,为用户分配不同角色,实现权限的合理分配。(3)访问控制列表(ACL):记录用户对资源的访问权限,实现对资源的精确控制。(4)安全审计:定期对访问行为进行审计,发觉异常行为并及时处理。(5)动态访问控制:根据用户行为、设备信息等因素,动态调整访问权限,提高系统安全性。第5章支付风险识别与评估5.1支付风险类型支付风险是指在电子支付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潜在威胁和损失。本节将分析以下几种常见的支付风险类型:5.1.1诈骗风险:包括信用卡诈骗、身份盗窃等,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用户支付信息,进而造成经济损失。5.1.2欺诈风险:指商户或个人在支付过程中采取欺诈手段,如虚构交易、套现等,以谋取不正当利益。5.1.3技术风险:主要包括系统漏洞、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可能导致支付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或用户信息泄露。5.1.4法律合规风险:指支付业务在开展过程中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如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责任。5.1.5市场风险:包括汇率波动、市场竞争等因素,可能对支付业务的收益和稳定性产生影响。5.2风险识别方法为了保证支付安全,本节介绍以下风险识别方法:5.2.1数据挖掘与分析:通过收集用户支付行为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觉潜在的风险特征和异常行为。5.2.2用户行为分析:分析用户支付行为模式,识别异常交易行为,如频繁转账、大额交易等。5.2.3交易监控:实时监控交易数据,通过预设的风险规则和模型,对可疑交易进行预警和识别。5.2.4生物识别技术:利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验证用户身份,降低诈骗和欺诈风险。5.2.5设备指纹技术:通过识别用户设备特征,防止恶意攻击者使用模拟设备进行欺诈交易。5.3风险评估模型为了对支付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本节介绍以下风险评估模型:5.3.1基于规则的评估模型:通过预定义的风险规则,对交易行为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判断风险等级。5.3.2机器学习评估模型:利用历史风险数据,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对交易行为进行风险预测。5.3.3深度学习评估模型:基于神经网络技术,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实现更为精准的风险评估。5.3.4集成学习评估模型:结合多种风险评估方法,提高评估准确性,降低误报和漏报率。5.4风险量化与排序为了更好地应对支付风险,本节提出以下风险量化与排序方法:5.4.1风险评分:根据风险评估模型,为每笔交易分配风险分值,分值越高,风险越大。5.4.2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分,将交易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5.4.3风险排序:按照风险等级和风险分值,对交易进行排序,优先处理风险较高的交易。5.4.4风险阈值设置: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需求,设定风险阈值,对超过阈值的交易进行重点监控和处理。第6章支付风险防范策略6.1防范欺诈风险6.1.1实名认证机制加强用户身份认证,保证每位用户在使用电子支付服务时均进行实名认证。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面部识别等,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6.1.2风险评估模型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用户支付行为进行实时监测,识别异常交易。设定风险阈值,对超过阈值的交易进行预警和人工审核。6.1.3交易限制策略对新注册用户、异常活跃用户等特定群体实施交易限制策略。设定单日、单笔交易限额,降低欺诈风险。6.2防范技术风险6.2.1数据加密技术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安全。采用国际通用的加密算法,提高数据安全性。6.2.2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构建强大的防火墙,防止非法入侵和攻击。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异常,预防潜在的技术风险。6.2.3系统安全运维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保证系统安全。加强内部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降低内部安全风险。6.3防范法律风险6.3.1合规经营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电子支付业务的合规性。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法规变动,保证业务调整的及时性。6.3.2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制定完善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明确用户权益和责任。加强对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的宣传,提高用户法律意识。6.3.3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对潜在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加强与专业法律机构的合作,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6.4防范合作风险6.4.1合作伙伴筛选严格筛选合作伙伴,保证其业务合规性和信誉度。对合作伙伴进行定期评估,保证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4.2合作协议签订签订详细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增加违约责任条款,降低合作风险。6.4.3合作风险监测建立合作风险监测机制,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进行实时关注。发觉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合作风险。第7章支付风险监测与预警7.1风险监测方法支付风险监测是保证电子支付安全的关键环节。本章将介绍以下几种风险监测方法:7.1.1实时交易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交易金额、频率、地域等信息,发觉异常交易行为。7.1.2用户行为分析对用户历史交易数据进行挖掘,构建用户行为模型,通过对比实时交易数据,识别潜在风险。7.1.3人工智能辅助识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对海量数据进行训练,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7.1.4生物识别技术采用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降低欺诈风险。7.2风险预警体系为提高支付风险防范能力,构建以下风险预警体系:7.2.1风险预警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支付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工作。7.2.2风险预警流程建立风险预警流程,包括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预警发布和处置等环节。7.2.3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开发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实现风险信息的实时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风险预警效率。7.2.4预警级别划分根据风险程度,将预警分为不同级别,以便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7.3预警指标设置为提高预警准确性,以下预警指标设置:7.3.1交易金额设定交易金额的阈值,对超过阈值的交易进行重点监控。7.3.2交易频率对短时间内高频次交易进行监控,防止恶意刷单等行为。7.3.3交易地域分析交易地域分布,对异地交易进行风险提示。7.3.4用户行为异常监控用户行为变化,如登录IP、设备信息等,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预警。7.3.5生物识别异常对生物识别验证失败的交易进行预警,防止身份冒用。7.4预警机制的实施为保证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以下措施需予以实施:7.4.1制定预警处理流程明确预警信息接收、处理、反馈等环节的操作流程,保证预警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处理。7.4.2建立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及时向相关责任人发布预警信息。7.4.3培训与演练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风险预警培训,组织实战演练,提高预警意识和应对能力。7.4.4预警结果评估对预警结果进行定期评估,优化预警指标和预警流程,提高预警准确性。7.4.5持续优化预警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预警机制,保证其适应性和有效性。第8章支付风险控制措施8.1事前风险控制8.1.1用户身份验证加强实名认证,保证用户身份真实性;采用多因素认证,如密码、短信验证码、生物识别等,提高账户安全。8.1.2设备指纹识别收集用户设备信息,唯一设备指纹;设备指纹应用于用户行为分析,实时监控异常登录和操作。8.1.3风险评估与分级根据用户身份、交易行为等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将用户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风险控制策略。8.2事中风险控制8.2.1交易监控实时监控用户交易行为,分析交易金额、频率、地点等;对异常交易进行预警,采取相应措施,如限制交易、冻结账户等。8.2.2风险阈值设定根据历史数据和风险评估,设定合理的风险阈值;超过阈值的行为视为异常,启动风险控制措施。8.2.3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辅助人工审核,提高风险控制效率。8.3事后风险控制8.3.1异常交易调查对可疑交易进行详细调查,确认是否存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扩大。8.3.2风险事件处置对确认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和定级;按照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如冻结资金、报案等。8.3.3用户教育加强用户安全教育,提高用户风险防范意识;定期发布风险提示,提醒用户注意支付安全。8.4风险控制策略的优化8.4.1数据分析与挖掘持续收集和分析交易数据,挖掘潜在风险点;优化风险控制策略,提高防控能力。8.4.2技术迭代更新跟踪国内外支付安全领域的新技术;定期更新风险控制技术,提升安全防护水平。8.4.3内外部协作加强与监管机构、同行业的合作,共享风险信息;建立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协同机制,形成合力。第9章用户教育与安全意识提升9.1用户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电子支付作为金融交易的重要方式,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和信任度。用户安全教育成为保障电子支付安全的关键环节。本章将阐述用户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包括提高用户对支付风险的认识、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增强用户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