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复习专题 诗歌鉴赏类 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诗歌鉴赏类试卷(含

答案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专题诗歌鉴赏类试卷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的意思是。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

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二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

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萧瑟秋风吹拂,汹涌的波涛溅

起阵阵浪花的景象,诗人不禁产生些许落寞之情。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

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3.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中的景象。

4.结合“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说说诗中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

现的画面。

6.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

迅速转换,这一妙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本诗中,“秋”字起到了哪些作用?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阅读颔联,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

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10.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阅读

晚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请简要

赏析其运用的写景手法。

1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

析。

阅读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13."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用得十分传神,请做简要分析。

14.“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阅读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5.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

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

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

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

了作者的喜悦之情C

16.“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

17.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

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

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18.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

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

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

织的太平生活。

阅读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扬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提示:作者对“星星”的赞美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

刻认识,同时作者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透露

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以及对人民主宰世界的热切希望。这里以“星

”喻人,以小见大,使诗作含有更深的蕴意)

19.“夜空是另一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0.“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

中人与人之间要。

21.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阅读古诗,回答下面各小题。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2.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2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

流”的画面。

24.请从修辞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

君直到夜郎西”。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闻道龙标

过五溪”一句说明友人被贬旅途之艰辛。

B.“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

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歌首句写景,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正扣题面“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字样,后两句抒情。

D.古人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我

寄愁心与明月”。

26.清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

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请你说说诗的最后两句“新”在哪

里。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炀人在天涯。

2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王湾诗首句“行舟”“客路”已含旅途奔波之意,【乙】

“天涯"此处指远离家乡的地方。两首诗都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B.【甲】是一首五言律诗,【乙】中“天净沙”一词是这首元曲

的题目。

C.【甲】诗的颈联既写景又言事,蕴含着自然人生的理趣,给人

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

D.【乙】选取景物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烘托了作者“断

肠”的凄切心情。

28.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所展现的画面。

诗歌鉴赏

春夜

杜谷

星光如此璀璨,

风也如此柔媚C

夜是太静谧了,

旷野也太岑寂C

今晚天上想有豪华的夜宴,

广庭密集着银色的灯烛。

今晚天上仿佛晶莹的花园,

海上开满洁白的水仙。

我愿倦怠的人慢慢入睡,

轻轻打开你梦的门扉。

愿弦月的微波流进你的梦,

让困乏的心灵得到洗沐。

明天阳光将要燃烧你的窗帘,

你会看见原野上到处长满花的树。

29.《天上的街市》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

本诗也是从联想到,又从联想

到,着力渲染出一幅美丽迷人的春夜图。

30.全诗自然地分为三节,第二节紧打第一节的哪句诗想象了天

庭上华灯夜宴的喧闱和瑰丽?

31.在第三节诗中作者想象了明天将会是怎样的情景?你是怎样

理解这个句子的?

32.本诗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3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4.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结合文本赏析小令。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C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C

35.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

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

36.“秋风”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常用来表现秋意清冷,衬

托凄凉心境。下列诗句中并非借“秋风”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o

A.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

D.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37.《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

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戌赏

析。

[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

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

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

红叶黄花。

①[名词之美]____________

②[色彩之妙]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予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

38.请结合杨花或子规的特点说说它在本诗中的象征意义。

39.“我寄愁心与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各题。

徐慧

夜色笼罩着枇杷山头,

树叶在风中瑟瑟颤抖;

数不清的明灯装饰着山城,

像晴朗的夏夜里满天星斗一一

嘉陵江里航标灯组成银河,

“双鱼”星座在河中遨游;

成渝路,上车灯飞驰而过,

是无家可归的流星在走;

这里有年轻英俊的“猎户”,

那边是聪明美丽的“仙后”;

火星在电视塔上闪着红光,

金星把广场照得亮如白昼……

是谁用他神奇的双手,

安排了这完美的地上宇宙?

山城的灯火通宵不灭,

哪怕这冬夜里风紧云厚。

夜色笼罩着枇杷山头,

心儿和树叶一是颤抖;

我们不也是地上的星座吗一一

我是“织女”,你是“牵牛”……

40.本诗中作者是如何进行联想的?

41.赏析下面诗句。

我们不也是地上的星座吗一一/我是“织女”,你是“牵牛”……

42.本诗中引用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3.读完全诗,谈谈诗歌的题目“星"有什么喻义。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①

男儿何不带吴钩②,收取关山五十州③?

请君暂上凌烟阁④,若个⑤书生万户侯?

[注]①李贺:唐代诗人。②吴钩:一种刀刃呈弯曲形的佩刀c③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④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股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怀念

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

凌烟阁。⑤若个:哪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J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4.两诗的诗人虽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但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做简要分析。

45.赏析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二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种菊吟

[宋]金朋说

众卉竞春妍,

芬芳无彼此。

霜寒摇落时,

独秀何如①尔C

[注]①何如:怎么样,用反问语气表示胜过。

46.由岑参诗句中“九日”“”等词,可见诗人是在

节写的。

47.两首诗都写到菊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48.古诗鉴赏

根据下面提示,填写赏析的卡片。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意象之美]“沙似雪”“月如

霜”两个意象,描绘出了凄神寒骨、亘古宁静的边城夜景。[声情并

茂]①从军行[唐J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意象之美]

②[声情并茂]高亢嚓亮的笛声传来,却不见吹

笛之人。在白雪映衬下,一行红旗向雪山之巅移动。可见行军战士昂

扬的斗志。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

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①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①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

送别,所以称为“离亭二

49.表现手法

两首诗都是写离愁别绪的,但诗的表现手法不同,李白的诗偏

重,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的诗则,

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50.两首诗都写到了“杨花”。试分析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深意。

51.简析郑谷这首诗在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齐安①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唐]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

[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②中。

[注]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c842年,杜牧谪迁外放为

黄州刺史。②碧伞:荷叶。

52.说意象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花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C

53.悟诗情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做简要分

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岁暮①到家

[清]蒋士铃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②。寒衣③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寒衣:

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

[乙]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①迟迟归。谁言寸

草②心,报得三春晖③。

[注]①意恐:心里很担心。②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③三

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54.两首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

味,都体现了母子深情。[甲]诗是写时候真挚而复杂的感

情,[乙]诗是写时候深沉的母爱。

55.[甲]诗中的“低回”是指思绪回旋环绕,写出了诗人

的心理。[乙]诗中用“”与“”

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

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纸船一一寄母亲(节选)

冰心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56.“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中的“白船儿”象征了

什么?有何作用?

57.最后一句中的“爱和悲哀”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①别母河梁②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①搴帷:掀起室内的帷幕,这是诗人出门的动作。②河梁:

是指河上的桥,它在古诗中常用来指代送别之地,源于李陵的诗:“携

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58.甲)诗一个“秋”字,特别有意味。既写出环境的凄凉、萧索,

又烘托了游子惆怅的心情。(乙)诗中的“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最

为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说说你的理解。

59.(甲)诗“断肠人在天涯”直接写出了游子惆怅失落的心情。(乙)

诗以“此时有子不如无”作结,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

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各题。

白朴是著名元曲作家,他曾作《天净沙•春》《天净沙•夏》《天

净沙•秋》《天净沙•冬》小令四

首,下面是其中的两首。

天净沙•A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

厨藤簟①,玉人罗扇轻绿②。天净沙・B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

树寒鸦,一点飞鸿③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①簟(diRn):竹席。②绿(jiGn):双丝的细绢。③飞鸿:

天空中的大雁。

60.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写题目。

A.

B.

61.请结合知识卡片,选择其中一首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知识卡片

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

抒发。

6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雨后池上

[宋]刘效

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乙)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概括意象]

(甲)诗的前两句用“水面平”"”等写出了雨后池塘的

静态之美。(乙)诗的前两句选择象征春色的来写春景,将

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进行对比。

[感悟诗情]

甲诗: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扣住象征春色的“花”

字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表现了

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63.古诗赏析

意象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意,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传达的感

情又不尽相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相关任务。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

苦,遭此两重阳?寒菊[南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

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诗歌写了“菊”在重阳时节两度被采摘的悲苦遭遇,表达

T赏析:诗歌写了“菊”在枝头凋零枯萎,却不

随风飘零,表达了_O

课内阅读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64.第二节中,诗人描写的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

样写?

65.诗中反复出现“定然”一词有什么作用?

66.“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中的“点"能否改成"亮”或“闪"?

为什么?

67.最后一节中说“那朵流星”,为什么不说“那颗流星”?

68.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类文阅读

晚霞

闻捷

夕阳在蔚蓝的天空,

抹下了五光十色;

微风与牧人们耳语:

你看它变幻无穷。

那、那一溜金黄的一一

该不是负重的骆驼队,

摇着悦耳的铜铃,

在起伏的沙梁上缓行;

那、那一团火红的一一

该不是奋鬃长鸣的骏马,

忽地腾空跃起,

想跃过那积雪的山峰;

那、那一片雪白的一一

该不是驯良的羊群,

相互挨挤着又追逐着,

嬉游在牧草肥美的湖滨;

那、那一块绛紫的一一

该不是肥胖的乳牛,

吊着两大袋奶子,

摇头摆尾地走进新圈棚。

草原上的牧人哟!

爱恋这七月的黄昏;

你听!是谁弹越三弦琴,

歌唱晚霞与牧人的心……

69.第一节“你看它变幻无穷”中“它”指的是什么?

70.本诗运用了联想和想象,作者由晚霞想到了四个美丽的画面,

依次是一、一、

、___O

71.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比阅读

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生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鲸人在岸,

对月流珠?

72.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都营造出—的意境。

73.两首诗的不同在于,《夜》全篇措写眼前实景,从中传达诗

人对的热爱和他的心境;《静夜》除了写实景还有

(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之情。

74.阅读下面反映儿童玩耍生活的诗歌,完成小语和小文的谈话。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语:杨万里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我很喜欢读。

小文:是啊,比如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前两句中“”

“"等词看出,诗歌中的季节是春季。

小语:诗里面的“追黄蝶”的儿童也很有趣。你能描绘出“黄蝶

”飞入菜花后,儿童的心理活动吗?

小文:可以啊,他心里可能是这么想的:”—“

小语:对啊对啊,这样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儿童的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南朝]江总①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

岑参②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①江总:南朝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

此诗写于南归途中c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

故有此诗

75.这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都写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

节日的名称是什么?这两首诗分别写了节日中的什么习俗?

76.金圣叹说:“须知文到妙处,纯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

两首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定林①所居[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倚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二月四日作②[宋]陆游早春风

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半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

作者落职闲居家乡C

77.《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高的特点;

《二月四日作》通过—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78.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做具体分

析。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日郊外

[宋]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79.诗词有音韵之美。吟咏诗词,琢磨韵脚,可以发现《春日郊

外》为,感情基调。

A.开口音

B.闭口音

C.低沉

D.明朗

小贴士

汉字读音因韵母不同,有开口音和闭口音。发音时,口型是张着

的音,叫开口音;反之,为闭口音。

80.诗歌最后一句写到“茫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

诗加以分析。

阅读

谢道镉•雪

[日本]下田鸥湖

晓来簌簌扑窗鸣,一夜千山削玉成。柳絮随风翻万点,谢家小妹

是才情。

81.诗歌中的第一、二两句,“簌簌”一词写出雪—的特点,

“”字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

82.请联系文言文《谢道褪传》,具体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3.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作者概括叙写自己被贬多年的遭遇:“凄凉地”一词

饱含无限艰辛,“弃置身”言明自己被放逐。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

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B.颔联中,作者使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写出了

自己遭贬归来之后的感慨: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中“沉舟”与“病

树”形成对比,“千帆”与“万木”形成对比。这一千古名句体现了诗

人乐观的精神,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交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

艺术感染力。

84.这是一首酬答赠言诗,是刘禹锡和(填姓名)扬

州相会时所作。

85.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分别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诗歌鉴赏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

金樽清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6.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

但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

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

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

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

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

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

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87.诗歌用“”和“”作喻,说明诗人的仕

途之路受到阻塞,其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8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

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送前卫县李窠少府①

【唐】高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②却

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果山匹马迟。此地从来可乘兴③,留君不

住益凄其。

【注释】①公元745年(天宝四载),诗人自鲁西至东平。公元

746年(天宝五载)春,诗人旅居东平,与卸任的卫县(今河南淇县)

少府李窠分别,遂作这首诗。②论交:论说交谊。③乘兴:乘着兴致。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徽之居山阴,曾雪夜泛舟访戴逵(字

安道)经宿方至,刚到门前,忽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本乘兴

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哉!“

8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瑜的一项是()

A.本诗在体裁上属于送别惜别诗,在题材上属于七言律诗,首

联既点明时令,又点明送行之事。

B.数词的巧妙运用能使诗歌韵味醇厚,颔联中的“十年”突出两

人相隔遥远,“千里”则表明友谊积蓄深厚。

C.“孤帆(舟)”这一意象常作为送别的代名词驻留在古诗词的

殿堂里。如诗人笔下的“孤帆”,柳宗元“孤舟蓑笠翁”中的“孤舟”。

D.古人作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远”不仅呈现出友人乘帆

远去的场景,也让我们想象出诗人极力眺望友人“孤帆”远去时的神

态。

90.学者余正松认为这首诗"一腔‘悲''怒’之情如潺潺细流,

凄楚缠缠绵,沁人心脾: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纸船(一)

泰戈尔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

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

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

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纸船(二)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一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1.从两篇散文诗来看,两位作者各希望自己的纸船漂流到哪里?

92.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之妙。

①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②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93.《纸船(二)》中的“纸船”象征着什么?

94.请简洁地概括出这两首诗的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动荡不安

2.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

技巧赏析;建功立业;观沧海

【答案】3・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高云簇拥着

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

声吹散了,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寥。

4.“犹嫌束”将“河流大野”拟人化,黄河流过广阔的原野仍嫌

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再也不知什么叫平坦。写出了山水壮

阔、雄伟的气势,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

放的少年意气。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

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

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

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

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句大意。抓住主要意象:

高云、此城、秋风、马蹄声。发挥想象即可。

故答案为: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高云簇拥着

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

声吹散了,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寥。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所谓大河“犹嫌

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

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

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

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故答案为:“犹嫌束”将“河流大野”拟人化,黄河流过广阔的原

野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再也不知什么叫平坦。写出了

山水壮阔、雄伟的气势,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

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答案】5.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

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仿佛随着江水

前行。

6.①诗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诗人外

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乡怀人;峨眉山月歌

【答案】7.“秋”字不仅交代了季节,还渲染了一种孤单、悲凉

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8.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对妻子的安慰之意;对滞留巴蜀不能北

归的无奈和孤寂之感。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乡怀人;夜雨寄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

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

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

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

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7.“秋”首先交代了季节;结合背景:此诗是诗人在晚唐时期身

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联系上句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

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可知:“秋”

字渲染了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孤独、凄凉的心情。

故答案为:“秋”字不仅交代了季节,还渲染了一种孤单、悲凉的

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8.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第一句“归期未有期”可知,诗歌表达

了诗人身居异乡的孤寂的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

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

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故答案为: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对妻子的安慰之意;对滞留巴

蜀不能北归的无奈和孤寂之感。

【答案】9.图1。图1描绘了水面辽阔,风势正顺,孤舟悬帆

于江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绘景

象。图2中的水浅、船停的景象与诗句句意不符。因此选择图L

10.“客路”即骚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颈朕写时序交替时的景

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

阳。让大雁捎家书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次北固山下;

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在平

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

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

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

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

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

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

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诗句妙在通过“风正

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

表现出来了。观察图片中船的位置和状态,可以看出,图一中的船在

烟波浩渺的大江中行驶,图二中的小船在靠近岸边的地方停泊着。据

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图1。图1描绘了水面辽阔,风势正顺,孤舟悬帆于

江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绘景象。

图2中的水浅、船停的景象与诗句句意不符。因此选择图1。

10.可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分析作答。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

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

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外达”的感叹。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

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客路”即驿道,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颈联写时序交

替时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

家书到洛阳。让大雁捎家书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1L(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傍晚时分,众鸟回巢,

农人归家,而诗人以“收”“出”将其归于“碧云”“翠稻”,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日黄昏诗人所望之景。(示例二)

动静结合。颔联写所见回巢之鸟、归家之人是动景,颈联写所望之平

静无波的水色、雨后清新之山容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春日黄昏

所望之美丽景色。(示例三)视觉描写。云为“碧''色,稻乃“翠”颜,

通过对色彩的描摹,写出了春日傍晚景色之清新明丽。(示例四)远近

结合。“碧云收去鸟””山容雨后新”是远景,“翠稻出行人”“水色秋

前静"是近景,远近景色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春日傍晚的明丽景色。

12.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尾联点出农村的穷苦

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

“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美好的自然界与贫困的现实生活的不

协调,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由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

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

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

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

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

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

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1.结合具体内容从其中一个角度分析即可,颔联,诗人运用

“碧”“翠”两字,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

景图。随着他的目光望去,飞鸟,行人,一派和谐景象。古人作诗,

讲究的正是这种画面感。诗人将景色描绘得如此美好,春光,行人,

青山碧水。这不正是我们心中为之向往的家园吗?这样的描写,也暗

含了一个文人儒生心中的价值取向,他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亦能从

这样的景致中看到自己关注的东西。既富有美感,又有现实的积极意

义。两者完美的结合,这正是郑珍的高妙之处。

其次,动静结合的写法,让画面充满灵动之感。这首《晚望》,

在第二联中描写的是动景,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而在接下来的

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又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静态的图画。“水色秋

前静,山容雨后新。”这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雨后的空气含着泥

土的芬芳。满山的苍翠,沉默的山映着清澈的水,仿佛山含情,水含

笑。一动一静之间,尽显田园雅趣。让全诗一下子灵动起来。其实,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画面的美。很多时候,更能够

打动人的是那些富有生气的句子。将生活中最美却又最常见的物或人

以最精准的表达写下来,写出人人心中所想却又不曾付诸笔端的东西,

这样才能触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样才是动人。如果郑珍只写那些

青山绿水,只写那些暮野流光,我们必定不会认为他有多好。可是他

并不是这样的。他写青山也写飞鸟,写出大自然对这片山水的眷顾与

厚爱。他写翠稻也写行人,写出山水美景中人的生活。也将这样一首

小诗写活了。

故答案为:(示例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傍晚时分,众鸟回巢,农

人归家,而诗人以“收''”出”将其归于“碧云”“翠稻”,运用拟人的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日黄昏诗人所望之景。(示例二)动静

结合。颔联写所见回巢之鸟、归家之人是动景,颈联写所望之平静无

波的水色、雨后清新之山容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春日黄昏所望

之美丽景色。(示例三)视觉描写。云为“碧”色,稻乃“翠”颜,通

过对色彩的描摹,写出了春日傍晚景色之清新明丽。(示例四)远近结

合。“碧云收去鸟”“山容雨后新"是远景,"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

静”是近景,远近景色描写相结合,写出了春日傍晚的明丽景色。

12.前三联诗人用美好的词句写尽田园春色,“悠然”二字传达

出的是一种闲适,清雅的感觉。如果不读尾联,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首

单纯写景的诗。可是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才更将其中

深意体会深刻。“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

之相适的惬意生活c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

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原来他是想说,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人

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人们为生活耗尽心力,再好的山水美景也

没用人来欣赏。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人民生活的艰辛,乍

看之下,反而显得语气平淡,有如一句简单的陈述。可是,在前三联

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只有在那

样的美景的衬托下,才更能突显最后一联的悲凉气氛。诗人饱含深情,

感受着春色美景与清贫农家给他心灵造成的强烈的对比碰撞,以乐景

衬哀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对民生疾苦的感叹

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尾联点出农村

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以乐景衬悲情"

“对比”“衬托”“对照”)的手法,表现美好的自然界与贫困的现实

生活的不协调,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答案】1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

密(多)的样子,写出桃花的娇艳欲滴。

14.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

心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

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

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

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

了怎样的感情。

(2)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

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

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

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

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3.“蘸”意思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

丝下垂的,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

岸上水中的花枝连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作者准确地使

用了“蘸”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

倒映在水面的情态,也表现了桃花的繁密。

故答案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

(多)的样子,写出桃花的娇艳欲滴。

14.“小舟撑出柳阴来”的意思是: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

下缓缓驶出。结合二句内容可知,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

桥,人不能过河,可是凑巧得很,柳阴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

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

情趣了。小舟撑出柳阴,满湖春色已全然托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也抒发了诗人春游的喜悦、兴奋之情。

故答案为: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

喜悦的心情。

【答案】15.D

16.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而此句中的逗

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17.B

18.B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体会现代诗歌意境;感悟现代诗

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

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

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

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

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有

四种:(1)精确性作用。(2)形象性作用。(3)情感性作用。(4)结构

性作用。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

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

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杰度的能力。

15.ABC.正确c

D.有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依据逗号的基本作用,结合语句

的意思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而此

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17.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本题容易错选C项,这些内容应该

是“想象”,不是“联想”。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诗歌的主题。A项中“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

故事”错误;C项“与现实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