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1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2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3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4页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作业)(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作业

【基础达标】

1.戊戍变法中创办的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是()

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太学D.儒学

2.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清政府在哪一年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A.1905年B.1901年C.1915年D.1898年

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

A.《申报》B.《大公报》C.《新闻报》D.《解放日报》

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B.三联书店C.同文馆D.古籍出版社

5.国歌的作词是

A.聂耳B.田汉C.冼星海D.杨昌济

6.《义勇军进行曲》的是谁作曲()

A.田汉B.冼星海C.聂耳D.光未然

7.20世纪初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A.《定军山》B.《三顾茅庐》C.《歌女红牡丹》D.《上海滩》

8.它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有声片,凭借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艺术性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

深刻的印记。“它”指的是

A.《白毛女》B.《李有才板话》C.《定军山》D.《歌女红牡丹》

9.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在

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下,______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

大、独立、坚强。

【能力提升】

1.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它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京师大学堂创建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2.梁启超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认为“二

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第1页共9页.

A.使科举制逐渐废除B.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C.坚持中西结合D.完全照搬西方

3.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翻译的书籍40部23部

(1898—1911)63%37%

购买的国外书籍421部153部

(1903—1905)73%27%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

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4.《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

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

毕载”。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A.《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中文报纸

B.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

C.《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

D.报纸是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和时政的唯一途径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列出如下数据:1902年共有近代学堂35787

所,1912年增至82272所;学生则从1006743人增至2933387人。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

A.清廷救亡图存发展近代教育B.科举制废除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C.辛亥革命胜利推动教育转型D.近代西方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6.下表中学校和学生数据变化的总体趋势表明()

1912-1923年全国各级学校及学生数量简表

时间1913.71914.71915.71916.71923.7

学校87272108448122286119739178981

第2页共9页.

学生290万360万400万430万680万

A.科举制度发扬光大B.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C.近代教育不断发展D.全国人口不断增长

7.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

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

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C.日本政府重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D.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8.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

本质,号召人们来推翻吃人的社会。据此判断这部小说的作者是()

A.陈独秀B.蔡元培C.鲁迅D.胡适

9.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酒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茅盾----《子夜》B.郭沫若----《家》

C.曹禺----《雷雨》D.徐悲鸿-----《愚公移山》

10.下图是一位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出该探究学习的

主题是()

A.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B.近代中国新式报纸的发展

C.中国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D.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近代化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艰难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

材料一洋务运动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近代化向其他领

域的近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

第3页共9页.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件事,第一,

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

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

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

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

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叶,现代科技通过各种方式从欧洲、北美向世界其

他地方传播。中国受西学影响……1862年在北京开设同文馆,聘请西人教授西文,并翻译西

文书籍……1898年批准兴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洋务运动中防务近代化的表现,并概括洋务运动在中国

近代化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涉及到哪些方面的措施,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开设同文馆”“兴办京师大学堂”分别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件中的具体措施?试从

目的和影响角度,写出这两次运动的共同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面临的不是强

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朝野上下发出了“保国保种”的呼声。严复翻译的《天

演论》又进一步道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梁启超于1902年首先提出了“中华

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

满、蒙、回、藏等民族融为一家,形成了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后来孙中山等革命派也接受

了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的观点。

——《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材料二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列,率先发出

“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

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第4页共9页.

——川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号,

聂耳自幼爱好乐,小小年纪就学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从1933年开始聂耳先后创作了《码头

工人歌》、《毕业歌》、《大路歌》、《新女性》、《义勇军进行曲》等30余首歌曲。聂耳短暂一生

创作的辉煌顶点是《义勇军进行曲》,它表达了处在民族危机中的中华民族不屈的心声。《义勇

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据《昆明历史》(云南教育出版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积

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概括出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核心素养】

1.1905年《时报》刊文评价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革千年沉痼之积弊……咸出

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是指

A.废除科举制度B.废除八股和武举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D.成立京师大学堂

2.(2022·新疆·中考真题)他认定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目标,一往无前为之呐喊、传播和奋斗;

他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一大批艺术精品,表现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

主义精神。他是

A.徐悲鸿B.齐白石C.冼星海D.聂耳

3.它创自于1872年的上海,是近代中国保存时间最长拥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文报纸,被人称

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

A.《申报》B.《大公报》C.《新闻报》D.《解放日报》

4.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因历史机缘,在短短几年成为全中国乃至全

世界瞩目的焦点。其中报刊等媒体的对外宣传起着重要作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

起着喉舌作用的报刊是()

A.《新华日报》B.《民报》C.《大公报》D.《时务报》

5.《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文章外,还开辟专栏和副刊,涉及经济、教育、商业、医

第5页共9页.

学、电影、图画,其中副刊还有各种广告。由此可以得知《申报》()

A.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刊

B.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报纸

C.关注时事,政治性强

D.覆盖面广,关注人们日常生活

6.以下书籍出版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此类书籍在当时大量出版意在

1932年1936年1940年1940年1944年

书《五千年来中华民《民族英雄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中国民族女

名族爱国魂》传》系列民族英雄》诗话》英雄传记》

A.宣传民主科学,开展新文化运动

B.反对专制独裁,抨击北洋军阀统治

C.弘扬爱国精神,致力于抗日救亡

D.争取和平民主,推动国共两党谈判

7.据统计,1937—1945年,重庆有70多家报纸,900多种刊物,在渝出版社出版了300多部

小说、近百部文艺书籍,重庆话剧团举行的“雾季公演”共创作演出了242台进步话剧,这些

文艺作品积极宣传抗战。材料体现了当时重庆()

A.教育事业的发展B.当局对话剧发展的支持

C.抗战文化的兴盛D.成为国民政府经济中心

8.解放战争时期,除大报大刊外,共产党新出了报纸,如《江海导报》《前线报》《紫石大众》

《泰兴大众》《靖江大众》《翻身报》等县报。仅从报纸名称上看,共产党创办报纸的特点是

A.中西合璧,雅俗共赏B.报道及时,覆盖面广

C.办报先锋,影响深远D.服务大众,扎根地方

9.“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进!”

这首《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聂耳B.齐白石C.徐悲鸿D.贝多芬

10.(2022·江苏南通·中考真题)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

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第6页共9页.

①张謇兴办实业——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②《申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③剪发辫、易服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重庆谈判——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⑤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③④⑤

11.有人说“百年中国看上海”,上海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活

动在这里发生并影响全国。以下事件发生在上海的有()

①创办《青年杂志》②创办《申报》③中共一大召开④凇沪会战⑤创办黄埔军校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12.(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题)严格意义上的留学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

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内的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费留美学生从上海

启程出洋。在1872—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近代官派留学由此开

端。

——《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生主要情况统计表

高潮时主要

规模及代表人物

期方向

清末光甲午战争后形成高潮。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杰出代表

留日

绪年间有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陈独秀等。

1909年至1937年,由清华选派了留美学生总计1971人(“庚款留学”),并

留美带动了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杰出代表有竺可桢、侯德榜、钱学森、钱伟

民国初长、梁思成、周培源、梅贻琦等

五四前

1915年至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杰出代表有周恩来、邓小平、

后留法

陈毅、聂荣臻等。

留苏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俄潮兴起,成为一种与大众留学不同的革命留学。

第7页共9页.

杰出代表有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材料三新中国成立

后,50年代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公费派遣了

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1978年以来,伴随

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中国各

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涉及欧美等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

学生,已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一,请以世纪、年代的表达方式,简述近代中国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的时间。这

批幼童留学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后赴日留学形成高潮的背景。请任选一个高潮

时期,概括留学生对近现代历史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前后新中国留学情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留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留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你还可以展开哪些历史学习

主题的研究?

13.阅读下列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