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9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2、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移的习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3、“通州老窖”是以优质高粱、麸曲、产脂酵母为原材料酿制出的一种白酒。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水质、菌种和发酵时间会影响酒的品质B.所用的菌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C.可用划线法测定发酵液中的菌种浓度D.酿制过程必须进行严格的灭菌操作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代表生产者,6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碳元素以CO2形式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5、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曝气可增加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6、为探究紫菀与须芒草的竞争关系,研究者清除以须芒草为圆点,半径1m的圆圈区域内的紫菀,按照不同间隔种植紫菀幼苗。一段时间后检测紫菀植株干重和相应位置含水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株紫菀之间的最远距离小于75cmB.竞争程度增加可能会降低土壤含水量C.竞争程度减弱不利于紫菀的生长发育D.相邻的紫菀之间不会竞争土壤水分7、下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完全取代了灌木D.在草本植物阶段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8、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B.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D.③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9、A、B两个小岛的气候、植被等生态条件基本一致。人们向这两个原本没有驯鹿的小岛引入驯鹿,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两岛均没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猎活动。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调查统计,绘制了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岛上驯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呈典型的“J”形增长曲线B.B岛驯鹿种群的K值大于A岛,原因是B岛面积大C.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骤减的原因可能是种群数量过大,导致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D.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图示为生态学家对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部分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流动、逐级递减的B.②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C.②到③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①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11、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C.样品2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D.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2、小龙虾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高密度水产养殖可能会造成疾病传播。缺乏食物时,小龙虾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在给定初始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进行小龙虾养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给定初始的资源和空间条件,小龙虾种群密度增大不会降低环境容纳量B.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C.龙虾塘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龙虾产量可能相同D.初始放养密度不会影响种群增长速率13、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解,在养殖过程中每天添加人工饲料进行有机物输入,以满足鱼的食物需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为碳循环的途径还需补充箭头“大气CO2库→生产者”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人工鱼塘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14、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与普通蔬菜大棚相比,该生态种植养殖大棚的抵抗力稳定性更高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此时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D.食物网中的不同生物间通过同化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能量传递15、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直接忽略,不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16、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17、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中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2600m以上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呈现负相关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D.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18、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有大片天然草地。20世纪,因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草地严重退化。为此我国政府启动了多项保护措施,大幅度的减畜工作是其中一项。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载畜量的比值)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畜工程可使草地产草量下降,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B.在草地中大力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不能提高退化草地稳定性C.实施减畜工程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还需进一步减畜减压D.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地退化,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9、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20、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21、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22、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生产者是_______。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此外,消费者对于_______等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没有_______,动植物的_______和动物的_______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3、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4、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能够将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1·d-1)。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也证实落叶分解中蚯蚓与微生物具有__________作用。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栋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__________,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除以上研究外,还可以进行哪些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20分)26、实验表明,长期高浓度CO2对植物光合速率的促进效果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渐渐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对CO2的光合适应现象。直观的证据是生长在高CO2浓度下的植物在正常CO2浓度下测定时,其光合速率低于正常CO2浓度下生长的植物的光合速率。研究人员以大豆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不同CO2浓度条件下处理后(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分别测定各组大豆的光合作用速率,CO2浓度条件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A组B组C组前60天后7天前60天后7天提供的CO2浓度(ppm)400800800400光合作用速率(μmol·m-2·s-1)233616
注:大气中的CO2浓度为400ppm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组光合作用速率高于A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B两组的培养时间应为_____________。
(3)大豆对CO2的光合适应现象,与大豆细胞内相关酶和气孔的适应性改变有关。从酶的角度推测,B组CO2浓度是A组的两倍,但光合速率未达到两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气孔的角度推测,C组的光合速率比A组还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结果对大棚种植的启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请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层面提出两点措施___________。27、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领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______;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藤壶甲生活在浅水区岩石上而常暴露在空气中,藤壶乙生活在深水区岩石上而很少暴露在空气中,在深水区藤壶乙常把藤壶甲从岩石上排挤掉并取而代之,科研人员将藤壶乙从深水区岩石上清除掉后观察到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而藤壶乙却不能适应浅水区岩石环境。请分别分析藤壶甲和藤壶乙的基本生态位与实际生态位的宽窄关系:______。
(3)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重叠而产生竞争,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在______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共存。两种鸟因取食相同树干上的同种昆虫而发生竞争,但在自然条件下,两种鸟可通过分别取食树叶上的昆虫和树底下的昆虫而实现共存,这是因为两种鸟借助于昆虫空间______方向的分布而避免了生态位重叠和竞争。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是______的结果,其意义在于______。
(4)由于食物短缺等因素,生活在密林地带的植食性动物薮羚开始冒险进入开阔的平原地区。研究发现薮羚的迁入对平原的植物造成了严重影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请你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增加数量,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可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估算其数量。
【详解】
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需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养液与酵母菌充分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故选C。2、B【分析】【详解】
A;一般春夏季;水中生物种类较多,冬季较少,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A正确;
B;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减少,B错误;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能量;C正确;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也含有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成分;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3、A【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产白酒过程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详解】
影响酒的品质的因素很多;如水质;菌种和发酵时间等,A项正确;酿酒所用的菌种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项错误;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发酵液中的菌种浓度,C项错误;酿制过程不能进行灭菌,防止把酵母菌杀死而影响酒的产量,D项错误。
【点睛】
两种纯化细菌方法的比较。
。项目。
优点。
缺点。
平板划线法。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不能计数。
稀释涂布平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
4、B【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1;2、3都有箭头指向4;4是二氧化碳库,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1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4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3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2为消费者;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7是呼吸作用。
【详解】
A;由题意分析可知;1是生产者,6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正确;
B;碳元素在1、2、3生物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4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
C;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所以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生产者,C正确;
D、1、2、3中含有的碳元素以CO2形式在群落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D正确。
故选B。5、C【分析】【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进而引起水生生物衰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利用需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够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矿质营养的作用,依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设计,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
【详解】
A;曝气可增加溶氧量;可增加需氧型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A正确;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
C;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D正确。
故选C。6、B【分析】【分析】
该实验为探究紫菀与须芒草的竞争关系;自变量是紫菀与须芒草的距离,因变量是紫菀植株干重和相应位置含水量。由图可知,紫菀与须芒草的距离越远,紫菀土壤含水量越多,其干重越重。
【详解】
A;探究紫菀与须芒草的竞争关系;自变量是紫菀与须芒草的距离,无法说明两株紫菀之间的最远距离应为多少,A错误;
B;紫菀与须芒草的距离越近;竞争程度越剧烈,土壤水分越少,这说明竞争程度增加可能会降低土壤含水量,B正确;
C;紫菀与须芒草的距离越远;竞争程度越弱,紫菀植株干重越重,这说明竞争程度减弱有利于紫菀的生长发育,C错误;
D;相邻的紫菀之间属于种内竞争的关系;也会竞争土壤水分,D错误。
故选B。7、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根据横坐标显示可知;图示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属于初生演替,据此分析。
【详解】
A;该群落的演替是从裸岩阶段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初生演替的速度开始较慢,但之后会加快,A错误;
B;人类活动将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错误;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取代灌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C错误;
D;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草本植物阶段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D。8、C【分析】【分析】
消费者的摄入量=消费者的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详解】
A;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能量之比;④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能量,②也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能量,且图示中两者为同一营养级,A错误;
B;⑤⑥⑦⑧中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散失的能量;B错误;
C;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C正确;
D;③是同化量;同化量减去呼吸量才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错误。
故选C。9、A【分析】【分析】
1;在理想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则大致呈“J”形;
2;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形曲线;
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小岛引入的驯鹿属于外来物种;由于没有捕食者和人的狩猎活动,因此两个岛上驯鹿种群数量在达到峰值前呈现典型的“J”形增长,A错误;
B;根据题意“A、B两个小岛的气候、植被等生态条件基本一致”;B岛驯鹿种群的K值大于A岛,原因是B岛面积大,B正确;
C;驯鹿主要以生长极为缓慢的地衣为食;当驯鹿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后,地衣被破坏,食物短缺,种内斗争加剧,从而使驯鹿种群数量骤减,C正确;
D;若向两个岛内引入驯鹿的同时也引入驯鹿的天敌;当驯鹿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使驯鹿种群数量可能呈“S”形增长,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C:D【分析】【分析】
据图可知;该图是能量流动定量分析,①②③分别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
B;①是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②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②到③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C正确;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①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正确。
故选CD。11、C:D【分析】【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详解】
A;污水进入河流后;近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远离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的数量下降,因而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因此比较水中溶解氧可得出,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错误;
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和P浓度增加;B错误;
C;样品2中藻类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然而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C正确;
D;样品3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物质种类和浓度与甲地水样中的相差不大;说明题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12、A:B:C【分析】【分析】
“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给定初始资源和空间条件;环境容纳量不变,环境容纳量与种内斗争无关,与环境有关,A正确;
B;环境资源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B正确;
C;当养殖密度高于或低于最适密度时;都会导致产量下降,最终可能总产量相等,C正确;
D;初始放养密度会影响种群增长速率;比如高密度水产养殖可能会造成疾病传播,导致种群增长速率较小,D错误。
故选ABC。13、A:B【分析】【分析】
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一般情况下,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详解】
A、生产者能利用大气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故若图示为碳循环的途径,需补充箭头“大气CO2库→生产者”;A正确;
B;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能量,应选择食物链短的鱼类作为养殖对象,C错误;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AB。14、A:B:D【分析】【详解】
A;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A正确;
B;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B正确;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获得的是排泄物中的无机盐,不是全部的排泄物,所以蔬菜和黄瓜不是分解者,C错误;
D;食物链中的生物主要以捕食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因此不同生物间通过同化有机物的形式进行能量传递,D正确。
故选ABD。15、B:C【分析】【分析】
1;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详解】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A正确;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B错误;
C;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错误;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BC。16、B:C【分析】【分析】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
A;植物的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因此水生生物群落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光的穿透性(光照强度)、温度、氧气,A错误;
B;自养型生物需要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因此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的残骸,水生生物的遗体残骸会遗落在水体底部,因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B正确;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C正确;
D;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D错误。
故选BC。17、A:C:D【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详解】
A;结合图示可知;2600m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因此与海拔呈现负相关,A正确;
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小于或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B错误;
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海拔较高,光照变弱,而草本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较少,C正确;
D;图中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增高先下降后上升;不同的海拔高度温度有差异,因此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D正确。
故选ACD。18、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遵循原理之一协调原理;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详解】
A;减畜工程有利于草地恢复生长;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A错误;
B;种植植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本地区环境条件特殊,不能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高其稳定性,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实施减畜工程后,减畜后载畜压力指数仍大于1,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还需进一步减畜减压,C正确;
D;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超过了草场的最大承载量,因而使草场退化,这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9、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20、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食物网生态系统强食物链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态系统的基石物质循环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分解者遗体排遗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四、实验题(共2题,共14分)24、略
【分析】【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详解】
(1)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蚯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增强土壤肥力。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原则;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分解叶的消耗量;表中数据表明,蚯蚓对杨的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蚯蚓与微生物均可对落叶进行分解,两者是协同作用。
(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利用上述材料继续研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效率;还可进行的研究有:“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设计实验的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和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解析】①.(生物)群落②.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③.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④.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灭菌⑥.高于(或“大于”)⑦.杨半分解叶⑧.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⑨.协同⑩.种类⑪.(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⑫.“蚯蚓的呼吸量”或“温度或湿度等生活环境对蚯蚓摄食量的影响”或“森林种类(混交林、纯林)”或“蚯蚓与哪些种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更优”25、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水电工程安装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贷款抵押物保管合同样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产业园开发建设合同3篇
- 2025年度食品企业HACCP体系认证与改进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特色餐厅食材供应链管理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版权质押贷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附带提前还款罚金的合法借款合同3篇
- 2024版影视经纪中介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版外贸仪器合同范本
- 个人劳务合同简单范本
-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 《无人机法律法规知识》课件-第1章 民用航空法概述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6单元作文课件
- NB/T 11434.5-2023煤矿膏体充填第5部分:胶凝材料技术要求
- 2020-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物理试卷(5年真题+答案解析)
- 手术器械与敷料的传递
- 提高护士手卫生执行率PDCA案例汇报课件(32张)
- 日本人的色彩意识与自然观
- 校园网络系统的设计规划任务书
- 部编版5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学历案
- 建造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二局培训精简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