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35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B.高山上的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C.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总是没有在人类干预下演替的快2、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头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为原因是草场被破坏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3、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引入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C.温室效应是生物释放的CO2量大于吸收的CO2量导致的D.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4、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D.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5、下列各项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D.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6、下列为几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图,可以表示组成地衣的藻类和真菌关系的是()A.B.C.D.7、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具有相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多个物种稳定基存B.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缺少竞争者和天敌,会迅速抢占生态位面大量繁殖C.在构建人工群落时,既要避免物种生态位的过多重叠,又要尽量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D.在生态修复工程中,人工物种引进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物种的生态位8、为保护森林群落,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维护生态安全,筑牢绿色屏障。有关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草原群落相比,森林群落结构复杂且相对稳定B.森林群落中,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较多C.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能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D.同一森林群落中,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都相同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10、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过度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某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11、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直接忽略,不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1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一定偏小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数量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13、群落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系统,发展着的群落可演化为顶极群落。与发展着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通常具有()A.较复杂的群落结构B.较快的演替速度C.较高的物种丰富度D.较快的能量积累14、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15、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自养类群可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演替在120天后趋于稳定,生物数量不变C.演替达到稳定后,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D.演替达到稳定后,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能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6、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17、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和_______(例如建立_______)两大类。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_______对濒危物种的_______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1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19、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20、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1、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22、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23、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大都来自_______,这些能量中大约只有1%以_______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______通过______转化为_______,固定在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9分)24、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1题,共4分)25、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变化绘制如图甲所示,a表示每3h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d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培养曲线。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_____”形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曲线d表示的增长为“________”形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乙所示,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_现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详解】

A;竹林是一个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

B;高山上的群落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

C;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不一定没有在人类干预下演替的快;D错误。

故选C。2、B【分析】【分析】

本题考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查对种群数量;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考查理解能力和结合图示分析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

A.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捕食者的存在,鹿的数量被抑制在4000头左右;A正确;

B.1925年前后;鹿种群数量约10000头由于,种群种内斗争剧烈,导致种群下降并稳定至4000头左右,可见环境容纳量(即K值)并非10000头左右,B错误;

C.由于草场连续7年损耗;食物减少,导致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C正确;

D.鹿和美洲狮;狼是捕食关系;美洲狮和狼是竞争关系,它们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受到捕猎活动的干扰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可以恢复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种间关系是稳态的基础;种群的实际数量可以大于环境容纳量。3、B【分析】【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错误;

B;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适时地、有计划地捕捞成鱼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正确;

C、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CO2的含量大量增加;C错误;

D;不断的开垦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的环境,D错误。

故选B。4、A【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的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

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这是由温度引起的,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温度不同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C正确;

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A。5、C【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

AD;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会导致侵入地或引种地区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AD错误;

B;对危害农、林、牧业的害虫或鼠类;从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出发,应加强灭害工作,但不应彻底消灭,而是把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使危害降到最低,B错误;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属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之一,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是为了增强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野生动物的数量,目的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C正确。

故选C。6、C【分析】【分析】

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

(1)种内互助;

(2)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3)竞争(你死我活);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详解】

A;曲线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组成地衣的藻类和真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A错误;

B;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组成地衣的藻类和真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B错误;

C;曲线图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组成地衣的藻类和真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正确;

D;曲线图表示一种生物的变化与另一种生物没有明显关系;组成地衣的藻类和真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D错误。

故选C。7、A【分析】【分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占据的空间位置,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因此群落中的优势植物不一定占据着相同的生态位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

A;对相同环境资源的竞争导致生态位相似的物种不能稳定共存;A错误;

B;发生生物入侵后;若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缺少竞争者和天敌,可迅速抢占生态位大量繁殖,B正确:

C;在构建人工群落时;既要避免物种生态位的过多重叠,又要尽量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四大家鱼的混养、立体农业等,C正确:

D;在生态修复工程中;人工物种引进等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各物种的生态位,以实现群落的稳定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D正确。

故选A。8、D【分析】【分析】

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和森林等类型。

【详解】

A;与草原群落相比;森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更高,因而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而自我调节能力高,因而相对稳定,A正确;

B;森林群落中;由于其中的植物种类多,且以乔木为主,因而营树栖和攀援生活的动物种类较多,B正确;

C;由于一年内群落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因此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可能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特征,C正确;

D;同一森林群落中;不同种群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同时受到自身所处环境中资源空间的差别,因而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相同,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7题,共14分)9、A:B【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

【详解】

A;生物多样性程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越强,A正确;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强;但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弱,C错误;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程度不应该超过其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D错误。

故选AB。10、B:C:D【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其类型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数可获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错误;

B;研究植物群落演替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故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CD。

【点睛】11、B:C【分析】【分析】

1;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详解】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A正确;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B错误;

C;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错误;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BC。12、C:D【分析】【分析】

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被标志的动物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先振荡试管;让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时,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

3;采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

【详解】

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多沉淀于培养液底部,若不振荡试管,直接从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小,直接从下层吸出培养液计数,获得数值偏大,A错误;

B;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引起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错误;

C;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暗、避高温、避光等特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实验所得数值偏小,C正确;

D;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会使实验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

故选CD。13、A:C【分析】【分析】

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详解】

A;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稳定;群落的结构复杂,A正确;

B;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较慢,B错误;

C;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顶极群落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达到平衡;发展着的群落的能量累积较快,D错误。

故选AC。14、A:C:D【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详解】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乙种鱼从甲种鱼处同化的能量为d,而甲种鱼同化的能量为b+c+e,则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B正确;

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过多;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减少,C错误;

D;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ACD。15、A:B:D【分析】【分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灭菌后的裸石上无任何生物;该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A错误;

B;由图1可知;演替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演替趋于稳定,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不变,但生物数量不一定不再改变,B错误;

C;由图2可知;120天后,异养类群圆圈面积较自养类群圆圈面积大,即数量可能较多,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据此推测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形,C正确;

D;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因此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D错误。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6、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易地保护植物园、动物园;濒危物种繁育中心生物技术基因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成分食物网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20、略

【分析】【分析】

【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