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讲解+练习+测试】_第1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讲解+练习+测试】_第2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讲解+练习+测试】_第3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讲解+练习+测试】_第4页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讲解+练习+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7讲散文阅读(讲)

讲考纲

阅读鉴赏散文,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

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C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3)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U)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U)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讲考点

考点一:理解

“理解”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高考试题凡是考查散文的必考理解。高考散文阅读的理解考点,

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也是散文阅读的重要

考点。“重要词语”(含概念和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

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

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

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

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高考

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

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

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

“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3)临时义:临时义是

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

临时义也就消失了。(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

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文章中有的词语与文章内容、主旨

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一文中的“落

叶”,就是重要词语,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自然现象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它在文中“一是指在外

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理解了它的这两层意思才能正确

理解全文的内容。(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文章中有的词语关涉全文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对

此,要给以足够的关注。如《蝴蝶》一文中“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

这句话形容母亲的乳房为什么用贬义词“干瘪”“残缺”?细品便会发现,正是这样的词语把母亲耗尽生

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了她为孩子费尽心血,蕴含了作者

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再如《忆刘半农君》“半农却……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其中“亲近”就

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比如《忆刘半农君》最后一段中说:“我爱十年

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什么是“朋友的憎恶”?不理解这一点,就可能

对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原来,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

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

始终做一个战士。那么这“憎恶”里包含的作者的感情就不言而喻了。(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

的词语。比如,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中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精灵”一词就很好地表现了

小花“美丽”而又“纤弱”,“稚嫩”而又“顽强”,“充满活力”等特点;也透露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

情。另如,闻一多《兽•人•鬼》开头说:“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只好名

之曰兽行,或超兽行。”句中的“杰作”使用了反讽手法,感情色彩特别强烈。(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

强表达效果的词语。这样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比如《忆刘半农君》中“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

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句中“陷沙鬼”“烂泥的深渊”都用了比喻修

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再如上面提到的“落叶”“杰作”“精良”等,由于使用了得体的修辞,

大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

种义项的词语,等等。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各类汉语能力考试必考的内容。理解句子

的含义,包括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

解说等。

“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意义比较含蓄、内

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2)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

(3)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4)表现作者观点态

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5)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

子。(6)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7)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

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8)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比如,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用典句这类句

子一般只有知道象征义、典故义后才能透彻理解。(9)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10)

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文眼”。所谓“文眼”,也叫主旨句,就是

文章中具有点题、表现中心、提携全文等作用的句子。它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沟起着提纲挈领、前后贯通的

作用。(11)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能帮助读者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起始句、总结

句、过渡句、收束句等。(12)具有警策作用的句子。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具有发人深思、动人心魄、

催人奋起的作用,被广泛引用的句子。

现行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在散文阅读上有不同的设题形式,主要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择题。

【典例1】

(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

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

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

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

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

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

大,花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机长的一段历史。

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

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

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

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

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

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

纳后4。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

'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

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

帝都,大致都在衫呼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

行一脓走端蜿,莽莽最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

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

簿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

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

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

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

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

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

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

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

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在

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

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

静一燕赵毕竟是峻喉学磐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上大夫毛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

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华用,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

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恃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

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声浏亮⑴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

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

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群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

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氐硼的一项是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卮母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修修着期之地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字用幽闲:清静闲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弄清词语的意义、常

用用法、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的变化,辨析记忆。此处可用代入法,判断该

词解说是否恰当。B.形胜: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氐聊的一项是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

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

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O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

活情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

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

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

出正确结论。C.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

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

考点二分析综合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一)分析作品结构

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

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

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用

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本段的段意。

4.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语言标志,指那些

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臂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

围词。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后,结合每个段落

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即所谓合并同类项。

5.要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

视。

(二)概括作品主题

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文章的主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

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常见考题方式:根据文意,说说标题有何含义;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文句语段;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

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

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还有主旨句,过渡句),往往宜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主旨。

4.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

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

等说明性文字。

5.找到中心句和关键词。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

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关于体裁的基本特征,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历年来主要考查小说和散文,对戏剧和诗歌考查得

不多。因此,下面只就小说和散文作一讲解。关于表现手法,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不难看出

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对表现手法的胡认和赏析。主要题型有:分析作品是如何体现该文体的某一特征

的。作品或作品某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判断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高考语文试题主要选取以下三种散文:(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其突出特色是对人和事物

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文章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

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

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写景散文一般以空间的转换为顺

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没有贯串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

出的特点。

三、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

往往先进行贬抑,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抑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2.点面结合。“点”,就是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进行描写,从而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广面”,就

是作较为仝面的情况概述,从而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主题深化。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

有概括性。

3.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文学作品

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

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4.情景交融。(1)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

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作者

自己的主观感情。(3)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

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

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4)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

然风物的特点的细致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

5.衬托对比。(1)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2)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

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而对比一般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6.伏笔照应。(1)伏笔,是指在作品口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恰当地运用伏

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而又合理。(2)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出必

要的回应。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而又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

之间的内在联系。

7.白描工笔。(1)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2)工笔,是指

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其特点。

8.铺垫悬念。(1)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

氛等的描写,从而收到“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2)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

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放在后面交代。

9.正面侧面。(1)正面,指宜接描写,就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生动而形象的描摹和刻

画,亦即“实写”。(2)侧面,指间接描写,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

对象,亦即“虚写二

10.卒章显志。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卒章显志”手法的运用,对作品能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1.承上启下。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

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12.开门见山。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

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主旨显得明白清楚。

【典例2】

: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偌,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

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

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蕨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

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

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

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

扰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窠,草电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

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

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捌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

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

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吩,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册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

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喻;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

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

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硅密布的草地上,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

缭绕着老祖母“洋……啤……”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

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

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

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

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

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撇开四蹄奔跑,进入季

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

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

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特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

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

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

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

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校者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鸠

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

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

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

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

了自己的广告词-一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

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

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

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

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鸵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

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

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

月。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

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

风情。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的能力。B项”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感情与老祖母截然不同”理解错误,根据

后文“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苴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

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以及最后“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可知她同老祖母一样对故

乡、对草原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C项,“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错误,原文“当家家户户都

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

来”,不是“花期”,也不是“提前到二月”,而是让草原的春天从不正常的二月回到了正常的情况。

考点三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是散文阅读的高频考点,高考凡是考查散文阅读,必然有鉴赏评价的试题,因此,我们

必须理解考点含义,熟悉考查范围,清楚命题内容,了解命题规律。

一、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它包含两个小考点:理解散文关键句子;

品味散文精彩的语言。高考试题有时考查其中一点,有时两点都考。

体会散文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语句的丰富含意侧重于语言的思想内容,要分析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

探究关键语句在表达主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语句的丰富含意是根据上下文分析的,有时也要

站到全文的高度,根据文章的主旨来具体领悟语句的含意。

品味散文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散文语言朴实无华、准确逼真、简洁流畅、清新绚丽,是自然美的具

体体现,多用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的手法。散文语言具有音

乐美。作家在散文作品中总是借助语言本身的音韵、节奏、抑扬顿挫来传达生活的真情图景,给读者以强

烈的感染。

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它包含两个小考点:①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

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散文的形象,主要是作品中的意象,也有人物形象。比如,试题中的“雪”就是一

种意象,它在文中有着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散文的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

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有一点

认识丰常重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

因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由于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

不同形象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赏析作品的内涵。散文的内涵,是作品的内在意蕴,是散文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内涵是一

种抽象的感觉,是作者人对人、事、景、物的一种认知感觉,对某种现象的一种感悟。内涵不是广义的,

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

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应按照试题要求并依据文本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指散文作品对鉴赏者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散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有侧

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等。艺术魅力来源于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同时与鉴赏者的

审美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能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通过鉴赏者深入、细腻的审美感

知和审美体验,散文作品的艺术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评价散文的价值判断,不能脱离散文的文本内容和试题

要求。散文的价值判断,是指读者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价值既

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主观价值可分为价值观与情感两种具体形式。其中,价值

观是人对绝对价值的认识,或者说是人对价值绝对性的认识;情感是人对相对价值的认识,或者说是人对

价值相对性的认识。价值观(或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一方面,客观价值

决定和制约着主观价值,主观价值是对客观价值的反映,是以客观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客观价值上下波动;

另一方面,主观价值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对客观价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对

客观价值的诱导、强化或限制。

评价散文审美取向,对散文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就是要评价作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社

会意义,具体点就是评价作品表现出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内涵。此考点可以通过单个字词句而言,可以通

过语句和局部章节考查,也可以通过整篇文章来考查。它一般不单独出题,而是镶嵌在分析概括理解探究

等题型中,从上面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窥出点东西来。

【典例3】

(2013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满星星的夜

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

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

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

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推

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索享盛誉的汴京,果不启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

非同寻常的辉煌。

市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

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憧幢现代亿大楼;路那届,则一色是明

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根,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

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

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

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

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腌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

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

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

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在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

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

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

灯人,还是一疑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

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

千姿百态,火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

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

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

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她的

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

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

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

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乂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

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e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

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澧看清红壁上那悠矮魂转的花卉图样2K觉得像黑过去一律飞花,一

团流云……

我看得差工,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

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孩,f•史的那羹"红2

映廖成了一国把捏的红石……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

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

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

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解析】题考查考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级为D级。文章重更使用“一”字,详细

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要结合文本前后的

内容,该段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

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考点四探究

“探窕”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也是新课改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考凡是

考查散文阅读,大都有探究题。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有三层含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发掘作品的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

散文意蕴即散文的内容或含义。歌德的“意蕴说”把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因素:材料、意蕴、形式;意

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一般把前两个因素合称为“内容”。

民族心理是散文常常表达的内容。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

也包括该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心理特点。这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同时,民族心理

是一般心理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不同的只是在强度上、维持时间上、以及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直爽豁达、

对人热诚等性格特点,在所有民族中都能看到,但在有些民族中却表现得异常普遍和突出。如居住在中国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牧民,几乎人人具有大度、私有观念淡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勇猛、顽

强等性格特点。如此普遍的强烈性格表现,并不是每个民族团体都能具有的.民族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

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

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习惯等。这些是考生解答此类高考题的依据。

人文精神是散文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

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

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珅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

“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包含两方面内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高考设题有时考查一个方面,有时考杳两个方面,有时综合考查多个方面。本题只考查一个方面:考查考

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散文创作背景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主体内容的最大效果和作用,起支持作用。背景,从字面意义上

来理解,与前景相对应,就是人们意识对象所依存的“土壤”,即背后的衬托物之意。有如下解释:①舞

台上或电影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②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③对人物、事件起作

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例如:历史背景:政治背景。背景是图像或者景象的组成部分,是衬托主体事

物(前景)的景物,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背景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主体的最

大效果和作用,起支持作用。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十分有益的。

散文的创作意图,是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应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作

意图,只不过可能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则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作者

的创作意图来自两个方面一一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其

创作意图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任意的,必定有其相应的方面,任何作家和作品都不能例外。对作家写作

意图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来认识。比如,作者第一次观荷,

面对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听到“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我”有些不解,这引起了“我”

的思索,也引发了“我”第二次诚心观荷。第二次观荷在花残季节,面对“空虚向我袭来”,“残荷来欣

赏我的孤寂”,“我”由此悟出“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孤寂也并不就是一

种羞耻”,欣赏孤寂也不是“一种罪恶”,生命在澄明的自我观照中得到升华。两次观荷,围绕“欣赏别

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展示出“我”“不解一一思索一一感悟一一升华”的心路历程。认识作家的写作

意图是理解作品的关键,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因为还有一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问题。

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

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

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阅读散文就是审美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因此,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从醒目的标题解读。标题是一篇散文中最醒目、最传神之点。常常被称为“文眼”、

“题眼”,它以最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往往可以作为突破口来解读散文。②从含蓄的结尾

解读。结尾常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含蓄、余味无穷的结尾,常常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作者常常借助悬念

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

倪,.而又把它闲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期待。然

后,我们还要掌握下面的阅读方法:①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建立在对作

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文本,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②用自己的经验、

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由于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考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

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决定了各个考生的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笔者认为,阅读文本,考生要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可以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

文积淀来唤起阅读的直觉经验,要珍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解读文本,才

能彰显阅读的个性。③多向思维,敢于质疑。要让自己的阅读更具个性化色彩,应力避单一-思维,宜用多向思

维,展开多角度的阅读。不要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上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④必须依据答题

要求(答题方向、指定角度、字数要求等)作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尽管探究题注重开放性,但探究题

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既要充

分利用开放性,又要注意限制性。

典例四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微墨,我孑然一人躁蹬在虹关【土】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

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

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婆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微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

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

于徽墨的记忆。学.科网

花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3■椁,华盖如伞,累了,就在

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

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溢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

远在微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

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啬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

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援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

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极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

别恋,墨与砚台的耳燮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辑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

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

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如香气里传承着

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微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

成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微墨。微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

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微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徼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

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

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

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

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

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