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乘用车》_第1页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乘用车》_第2页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乘用车》_第3页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乘用车》_第4页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 乘用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43.040.20

CCST38

团体标准

T/CSAExx-20xx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乘用车

Subjectiveevaluationmethodofautomobilecommodity-passengercar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该标准所涉必要专利信息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

T/CSAExx—20xx

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乘用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其它类型汽车可参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12534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5768.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TCSAE***-2022汽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人机工程ergonomics

驾乘人员在车辆使用过程中与车辆之间的适应性、操作便利性和驾乘舒适性,驾乘人员在车内直接

或间接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3.2驾驶性能driveability

车辆动力输出及传递的特性,动力总成匹配平顺度。

3.3舒适性能ridecomfort

车辆轮胎、底盘悬架系统和座椅系统对路面不平度激励的隔振性能。

3.4振动噪声性能vibrationandnoiseperformance

对车辆运行产生的噪声、振动与不平顺度的控制水平。

3.5纵向运动控制及辅助

动态驾驶任务中沿纵向方向实时、持续的车辆运动控制和辅助。

3.6横向运动控制及辅助

动态驾驶任务中沿横向方向实时、持续的车辆运动控制和辅助。

4评价项目和方法

1

T/CSAE161—2020

4.1总则

该部分描述了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

4.2造型及感知品质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2.1整体造型

4.2.1.1前部造型:评价车辆前部外观型面、线条造型是否豪华感/科技感,造型与车型定位是否相符,

型面过渡是否自然,前部造型风格是否具备一致性。

4.2.1.2侧面造型:评价车辆侧面外观型面、线条造型是否豪华感/科技感,造型与车型定位是否相符,

型面过渡是否自然,侧面造型风格是否具备一致性。

4.2.1.3尾部造型:评价车辆尾部外观型面、线条造型是否豪华感/科技感,造型与车型定位是否相符,

型面过渡是否自然,尾部造型风格是否具备一致性。

4.2.1.4内饰造型:评价车辆内饰造型是否新颖、具有豪华感/科技感等,内饰功能模块划分是否人性

化、无杂乱感。

4.2.2外观品质

4.2.2.1车身及外饰件匹配:评价机盖、翼子板、前后保险杠、灯具、车门、侧围、尾门等车身及外

饰件匹配的间隙和面差大小、间隙面差是否左右均匀一致,是否对称。

4.2.2.2车身及外饰质感:从视觉及触觉上评价车身及外饰件边缘的平整度、有无凹凸毛刺、有无油

漆流挂、橘皮、颗粒感等漆面质量、漆面光洁度、外饰件外观效果和品质感,同色金属件和非金属件之

间有无色差。

4.2.2.3部件刚度:评价车身表面覆盖件和行李架刚性感,受力变形程度。

4.2.2.4操作品质:评价车辆机盖、后备厢/尾门、车门、油箱盖等开启关闭时操作力大小、车门关闭

时吸入感的操作品质。

4.2.2.5声品质:评价车辆车门、机盖、后备厢/尾门开启关闭的声音品质,中控解锁时声音大小,车

门、机盖、后备厢/尾门关闭是否有金属撞击声,是否有厚重感。

4.2.3内饰品质

4.2.3.1内饰件匹配:评价车辆内饰中控面板、门内饰板、座椅、方向盘、中央副仪表台等与周边零

件配合的间隙面差大小及是否均匀。

4.2.3.2感知品质:从视觉、触觉、听觉方面评价内饰感知质量,内饰件颜色搭配是否合理、有层次

感,视觉上各零部件纹理协调;内饰零部件是否存在尖锐棱角、毛刺等,材质是否为软性材质和皮革材

质,有无硌手感,遮阳板、出风口、手套箱等内饰功能件操作是否有异响。

4.2.3.3部件刚度:评价车内部件固定是否牢固,受力晃动及变形程度。

4.2.3.4车内气味:评价车厢内(车窗密闭)有无刺激性或不愉悦气味。

4.2.4功能开关品质

4.2.4.1中控区域开关:评价车辆点火开关、空调开关、紧急报警开关、仪表亮度调节开关等中控区

域开关的操作力、开关行程、挡位感、阻尼感、有无松旷、声品质及外观质感。

4.2.4.2方向盘区域开关:评价车辆灯光开关、雨刮开关、巡航开关、方向盘多功能按键、喇叭等方

向盘区域开关的操作力、开关行程、挡位感、阻尼感、有无松旷、声品质及外观质感。

4.2.4.3车门座椅区域开关:评价车辆电动车窗开关、外后视镜调节开关、中控锁开关、电动座椅调

节按键等车门及座椅区域开关的操作力、开关行程、挡位感、阻尼感、有无松旷、声品质及外观质感。

2

T/CSAExx—20xx

4.2.4.4天窗控制区域开关:评价车辆顶灯开关、眼镜盒开关、天窗开关等天窗控制区域开关的操作

力、开关行程、挡位感、阻尼感、有无松旷、声品质及外观质感。

4.2.4.5换挡区域开关:评价车辆EPB开关、驾驶模式选择开关、驾驶辅助开关、娱乐系统操作开关

等换挡区域开关的操作力、开关行程、挡位感、阻尼感、有无松旷、声品质及外观质感。

4.2.4.6其它功能开关:评价车辆其它区域功能件开关的操作力、开关行程、挡位感、阻尼感、有无

松旷、声品质及外观质感。

4.3人机工程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3.1乘员空间

4.3.1.1前排空间:评价车辆前排头部空间、肩部空间、肘部空间、臀部空间、膝部空间、脚部空间

(驾驶员区域包含歇脚区)是否合适,A柱造型是否引起乘员压抑感。

4.3.1.2第二排空间:评价车辆第二排头部空间、肩部空间、臀部空间、膝部空间、脚部空间,后排

总体横向宽度和压抑感,第二排地板中部有无凸起。

4.3.1.3第三排空间:评价车辆第三排头部空间、肩部空间、臀部空间、膝部空间、脚部空间,第三

排总体横向宽度。

4.3.2储物空间

4.3.2.1车内储物空间:评价车辆车厢内部储物空间布置合理性、数量、有效空间大小及物品取放便

利性,包括中央副仪表台区域、手套箱、车门内板、座椅下方及侧面、顶盖区域。

4.3.2.2行李厢空间:评价车辆行李厢空间大小及有效容积、离地高度、装载难易程度,SUV/MPV车

型关注后排座椅放倒后与行李厢的平整性。

4.3.3上下车便利性

4.3.3.1上下车舒适性:评价乘员上下车时身体的运动幅度大小,乘员上下车是否便利舒适。

4.3.3.2上下车障碍:评价乘员上下车时容易磕碰到的车身侧围和车内零部件及障碍可接受程度。

4.3.3.3车门开启关闭舒适性:评价车门开闭时车门内外手柄位置,车内开门时车门开启角度是否过

大或过小,适中为最好。

4.3.4驾乘坐姿

4.3.4.1乘坐舒适性:评价乘员在车内正常乘坐时的乘坐位置是否合适,正常坐姿下是否感到疲劳。

4.3.4.2调节范围:综合评价车辆方向盘、座椅的调节范围和踏板、换挡机构的操作行程是否符合驾

乘人员舒适性的需求,是否容易获得良好的驾乘姿势。

4.3.4.3驾乘支撑性:评价车辆座椅、车门内板、踏板、地板、中央副仪表台等对乘员驾乘的支撑性

是否舒适,是否利于乘员舒适的驾乘坐姿。

4.3.4.4踏板系统:评价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加速踏板的高度、角度位置合理性、踏板尺寸大小、

踏板表面防滑处理及有无松旷感、是否利于操作,制动踏板和加速踏板的相互位置关系,是否利于驾驶

员在两踏板之间切换。

4.3.4.5换挡机构:正常驾驶坐姿,评价换挡杆位置的合理性及在挡刚性感(车辆在挡时换挡杆的晃

动情况),是否利于操作。

4.3.5操作便利性

4.3.5.1仪表关键信息:评价组合仪表总体布局及位置合理性,车速表、里程表、转速表、油量表,

电动汽车READY/OK信号显示及剩余电量显示等车内仪表关键信息是否便于查看、有无遮挡,显示内容

3

T/CSAE161—2020

是否清晰,有无炫目反光。

4.3.5.2开关、按键操作性:评价车辆中控区域(点火开关、空调开关、紧急报警开关、仪表亮度调

节开关等)、方向盘区域(灯光开关、雨刮开关、巡航开关、方向盘多功能按键、喇叭等)、车门座椅区

域(电动车窗开关、外后视镜调节开关、中控锁开关、电动座椅调节按键等)、天窗控制区域(顶灯开

关、眼镜盒开关、天窗开关等)、换挡区域(EPB开关、驾驶模式选择开关、驾驶辅助开关、娱乐系统

操作开关等)开关按键的标识视认性、位置便利性、开关按键操作空间。

4.3.5.3遮阳板(帘)操作性:评价车内遮阳板(帘)操作便利性及遮阳效果。

4.3.5.4方向盘操作性:评价车辆方向盘上下及前后位置是否适合、方向盘握感、是否可多向调节(是

否有电动调节),是否易于驾驶员操作。

4.3.5.5四门两盖、油箱盖/充电口盖操作性:评价车辆四门两盖、油箱盖/充电口盖板开启方式是否

利于操作,开闭力大小是否适中。

4.3.5.6维修保养便利性:评价车辆是否便于日常玻璃水及各种油液添加维修保养、蓄电池位置、备

胎及维修工具使用和查看便利性。

4.3.5.7充电便利性:评价电动汽车快慢充电口位置合理性及充电操作便利程度。

4.3.5.8车内充电便利性:评价电子产品车内充电是否方便、充电效率是否高效,有无220V充电接口。

4.3.6视野

4.3.6.1车内视野:评价驾驶员在正常坐姿下,车内仪表及中控面板、各种功能件开关的视野范围是

否良好。

4.3.6.2前视野:评价驾驶员在正常坐姿下的驾驶员前上下视野及A柱视野,前向视野开阔程度及有

无压抑感,A柱障碍角的大小。

4.3.6.3内后视镜视野:评价内后视镜后方视野范围,内后视镜尺寸、位置和调节性,后窗玻璃可视

面积,后座头枕及高位制动灯、后雨刷器等视野盲区。

4.3.6.4外后视镜视野:评价外后视镜视野范围,外后视镜大小、位置和调节性,外后视镜的视野盲

区及加热效果等。

4.3.6.5辅助视野:评价车辆辅助视野图像在白天及夜间是否清晰、倒车轨迹显示准确度及视野开阔

程度情况。

4.3.6.6前雨刷视野:评价车辆前雨刷刮刷区域面积大小、刮刷干净程度、A柱附近刮刷残余面积、

雨刷刮板的突出部分等。

4.3.6.7后雨刷视野:评价车辆(一般为两厢车、SUV、MPV、轿跑造型车辆)后雨刷位置合理性、刮

刷面积大小及刮刷干净程度。

4.3.6.8乘员视野:评价车内除驾驶员外乘员的视野开阔程度。

4.3.6.9侧方视野:评价车辆右侧A、B、C柱对驾驶员视野的遮挡情况及行驶安全性。

4.3.6.10炫目反光:评价车辆内部零部件反光造成的驾驶员视野干扰程度,包括仪表台上部反光、仪

表台侧面装饰条反光、中控显示器反光及其它装饰件反光等。

4.4座椅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4.1座椅舒适性:

4.4.1.1座椅尺寸:评价车辆座椅坐垫及靠背尺寸大小是否合适,乘员乘坐是否舒适。

4.4.1.2坐垫舒适性:评价车辆座椅坐垫填充物/面料硬度、乘坐有无异物感、坐垫对臀部和腿部的支

4

T/CSAExx—20xx

撑包裹性、坐垫角度是否合适。

4.4.1.3靠背舒适性:评价车辆座椅靠背填充物硬度、靠背对背部的支撑包裹性、靠背角度调节是否

合适。

4.4.1.4腰部支撑:评价车辆座椅腰部支撑的位置是否合适、腰部支撑可调节程度是否舒适。

4.4.1.5进出舒适性:评价车辆座椅在乘员进出时坐垫及靠背的边缘是否对乘员臀部、腿部及背部造

成不适感(坐垫及背部边缘要有一定的支撑,过软或过硬都不舒适)。

4.4.1.6座椅透气性:评价车辆织物座椅或皮革座椅的面料透气性,长时间驾乘乘员臀部、腿部、腰

部和背部是否有闷热潮湿感。

4.4.1.7座椅配置:评价车辆座椅的调节功能是否丰富、方便,座椅是否具备电动调节、座椅记忆、

座椅加热、通风、座椅按摩等功能。

4.4.2头枕舒适性

4.4.2.1头枕尺寸:评价车辆头枕尺寸大小是否合适。

4.4.2.2头枕支撑:评价车辆头枕支撑是否柔软舒适。

4.4.2.3距离感:评价头枕与乘员头部的距离是否合适,乘员自然坐姿状态下头部轻微后仰是否能接

触头枕。

4.4.3座椅操作性

4.4.3.1座椅前后调节:评价车辆座椅前后位置调节是否利于操作。

4.4.3.2座椅上下调节:评价车辆座椅上下位置调节是否利于操作。

4.4.3.3靠背调节:评价车辆座椅靠背位置调节是否利于操作。

4.4.3.4头枕调节:评价车辆头枕上下、前后位置调节是否利于操作。

4.4.3.5后排座椅调节:评价车辆后排座椅前后调节、后排放倒等是否利于操作(尤其是SUV、MPV

车型)。

4.4.3.6功能键操作性:评价车辆座椅电动调节、座椅加热、座椅记忆、通风、按摩等功能按键的操

作性。

4.4.4安全带舒适性

4.4.4.1操作性:评价车辆安全带拉出及卷收过程中,拉出力是否适中,安全带拉出是否顺畅无卡滞;

卷收速度是否适中,卷收是否顺畅无卡滞;安全带上下调节是否便利;评价安全带使用过程中是否便利,

安全带插入时与周边部件有无干涉;后排安全带带扣锁是否硌臀,后排安全带是否良好固定。

4.4.4.2舒适性:评价安全带的佩戴舒适性,肩部、颈部、胸腹部有无压迫感。

4.4.5外观品质

4.4.5.1造型美观性:评价车辆座椅的造型、纹理是否新颖美观,是否与整车定位和内饰造型风格协

调。

4.4.5.2面料质感:评价车辆织物座椅或皮革座椅面料触感是否舒适、有质感。

4.4.6动态性能

4.4.6.1动态舒适性:评价车辆在动态行驶过程中,座椅对乘员的支撑性、包裹性、隔振性等是否舒

适。

4.4.6.2动态包裹性:评价车辆座椅在车辆转弯、变线等动态行驶过程中,座椅的包裹性,座椅是否

在动态行驶过程中提供足够强度的支撑和包裹。

4.5灯光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5

T/CSAE161—2020

4.5.1照明性能

4.5.1.1近光照明:评价车辆近光灯的照明亮度、范围、灯光均匀度和暗影等情况。

4.5.1.2远光照明:评价车辆远光灯的照明亮度、范围、灯光均匀度和光线穿透力。

4.5.2外部信号装置性能

4.5.2.1灯光亮度:评价前后位灯、制动灯、倒车灯、前后雾灯、转向灯、回复反射器、牌照灯、昼

间行车灯等外部信号装置的灯光亮度及夜间视认性。

4.5.2.2均匀性:评价前后位灯、制动灯、倒车灯、前后雾灯、转向灯、回复反射器、牌照灯、昼间

行车灯等外部信号装置灯光照明是否均匀。

4.5.3舱内照明装置性能

4.5.3.1灯光亮度:评价车内灯光照明亮度是否适中,是否满足照明需求。

4.5.3.2照射范围:评价车内灯光照明范围是否广泛,能够兼顾到车厢内各个位置。

4.5.3.3均匀性:评价车内灯光照明明暗亮度的过渡性是否适中。

4.5.3.4舒适度:评价车内灯光照明是否令人舒适,有无炫目反光。

4.5.4背景光和氛围灯

4.5.4.1遮挡性:评价车内正常视野范围内,警示信息背光有无遮挡。

4.5.4.2亮度:评价车内背景光亮度是否适中,有无炫目。

4.5.4.3对比度:评价车内各处按键背景光区分是否合理,易于识别。

4.5.4.4色彩度:评价车内氛围灯颜色是否纯正,颜色搭配及过渡平顺,具有品质感。

4.5.4.5舒适性:评价车内背景光和氛围灯是否对夜间驾驶造成干扰。

4.6空调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6.1空调面板人机

4.6.1.1空调面板显示:评价车辆空调面板位置是否合适,较大显示屏有无炫目反光,空调面板显示

内容是否清晰易懂。

4.6.1.2出风口布局:评价空调出风口位置是否合适,结合车厢内部空间出风口布局是否合理。

4.6.1.3旋钮按键:评价车辆空调面板旋钮按键尺寸大小及是否利于操作、位置是否合理,旋钮按键

指示标识是否清晰。

4.6.2空调面板操作性

4.6.2.1操作便利性:评价车辆空调系统使用操作难易程度,无物理按键空调系统,评价中控显示屏

查找空调模块难易程度,触屏灵敏度等。

4.6.2.2操作力:评价车辆空调系统各旋钮按键的操作力大小是否合适,是否有阻尼限位感。

4.6.2.3操作空间:评价车辆空调系统各旋钮按键的操作空间是否合适,与周边零部件有无干涉。

4.6.2.4风口叶片操作:评价车辆空调出风口叶片操作力是否适中,有无摩擦异响,叶片位置固定牢

固不松旷,风口调节范围是否满足乘员使用需求。

4.6.3空调舒适性

4.6.3.1风量分配:评价车辆空调系统风量分布是否均匀合理,各级别风量区分是否线性递增/减。

4.6.3.2噪声:评价车辆空调系统运行时空调压缩机声音大小是否合适,出风口风噪大小是否适中。

4.6.3.3空气清新度:评价车辆空调系统出风口的空气清新度,有无异味。

4.6.3.4自动空调:评价自动空调对车内空气温度、湿度、风量和风向等进行调节控制的能力。

6

T/CSAExx—20xx

4.6.4空调性能

4.6.4.1制冷效果:夏季高温环境,启动发动机后空调设置最大制冷模式、最大风量、内循环,吹面

模式,评价车辆空调系统的快速降温能力和不同的驾驶工况下空调温度的保持能力。

4.6.4.2制热效果:冬季低温环境,启动发动机后空调设置最大制热模式、最大风量、内循环、吹脚

模式,评价车辆空调系统的快速升温能力和不同的驾驶工况下空调温度的保持能力。

4.6.4.3除霜除雾效果:冬季低温环境,启动发动机后空调设置最大制热模式、最大风量、内循环,

评价车辆空调系统除霜除雾的速度和面积区域,以及保持无霜雾的能力。

4.7智能座舱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7.1组合仪表

4.7.1.1信息显示:评价车辆组合仪表车速、里程、转速、水温、油量/电量、胎压、能耗、续航里程

等车辆信息显示的丰富程度,重要信息是否显示在合适的位置。

4.7.1.2科技感:评价车辆组合仪表是否具备全液晶仪表盘、多功能显示屏等科技化配置。

4.7.1.3清晰度:评价车辆组合仪表界面色彩搭配,是否存在色差、色彩过渡是否自然,车辆组合仪

表信息显示的清晰程度,界面背景、文字、线条图形是否模糊等。

4.7.1.4按键操作性:评价车辆组合仪表按键操作便利性及标识视认性。

4.7.1.5菜单逻辑性:评价车辆组合仪表菜单的排列逻辑性,菜单逻辑是否满足大众使用习惯、常用

功能菜单是否易于查找,菜单内容切换时响应速度,有无卡滞不顺畅。

4.7.2中控显示器

4.7.2.1信息显示:评价车辆中控显示器收音机、多媒体播放、导航、车辆状态信息、车辆模块功能

控制等车辆信息显示的丰富程度。

4.7.2.2科技感:评价车辆中控显示器是否具备全液晶显示屏、多功能显示屏等科技化配置。

4.7.2.3清晰度:评价车辆中控显示器界面色彩搭配,是否存在色差、色彩过渡是否自然,车辆中控

显示器信息显示的清晰程度,界面背景、文字、线条图形是否模糊等。

4.7.2.4按键操作性:评价车辆中控显示器按键操作便利性及标识视认性。

4.7.2.5触屏操作性:评价车辆中控显示器触屏操作便利性及标识视认性,触屏操作响应速度。

4.7.2.6菜单逻辑性:评价车辆中控显示器菜单的排列逻辑性,菜单逻辑是否满足大众使用习惯、常

用功能、重要功能(如空调)菜单是否易于查找,菜单内容切换时响应速度,有无卡滞不顺畅。

4.7.2.7外部存储卡读取:评价车辆娱乐系统对图片、音乐、视频等外部存储卡的读取速度,读取是

否顺畅无卡滞。

4.7.2.8多媒体播放:评价车辆多媒体播放操作便利性、图片、视频播放流畅程度,有无卡滞。

4.7.2.9车载蓝牙:评价车载蓝牙对不同型号手机的兼容匹配程度、蓝牙连接稳定性及语音清晰度。

4.7.3语音交互

4.7.3.1人机交互:评价语音交互系统的开启方式是否便利(按键开启、语音唤醒开启),响应是否迅

速无延时,有无语音唤醒误启动,启动后在线时间,是否支持连续对话,系统拟人化的智能度和亲和度

(自然语音水平)。

4.7.3.2语音识别能力:评价语音交互系统对语音指令、语速快慢等输入指令的识别准确率和识别速

度,是否能区分车厢内不同位置的乘客语音。

4.7.3.3语音控制:评价语音交互系统控制范围是否包含常用功能,控制功能范围是否全面(界面上

7

T/CSAE161—2020

可见的功能均能直接语音控制,例如导航、蓝牙、收音机、空调系统、娱乐系统、车辆其它功能配置等),

是否能根据不同位置乘员指令区分应对。

4.7.3.4设置便利性:评价语音交互系统是否支持设置方言、语速快慢、免唤醒词等功能。

4.7.3.5智能化:评价语音交互系统是否可以精确识别车内乘员语音指令(例如车窗开启20%、空调

温度降低5℃等);评价语音交互系统是否能够识别非有效语音输入指令。

4.7.3.6语义联想:评价语音交互系统对复杂语令和多条语令的识别能力(例如语令我很热是否开启

空调制冷或者自动调低温度、同时打开空调和天窗等复杂语令)。

4.7.4导航系统

4.7.4.1界面显示:评价车机导航界面显示是否简洁、功能划分清晰易懂。

4.7.4.2导航定位:评价车机导航GPS信号强度、稳定性,以及导航定位速度和准确性。

4.7.4.3操作性:评价车机导航界面操作便利性,导航系统对触屏和语音输入等指令识别是否迅速准

确。

4.7.4.4智能化:评价车机导航系统对路线规划是否合理,能否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规划合适路线以及

行驶途中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路线规划。

4.7.4.5附属功能:评价车机导航系统附属功能应用便利性(地图周边生活相关、路线选择等)。

4.7.5抬头显示

4.7.5.1人机交互:评价抬头显示信号装置在仪表内或中控屏内易于辨认的程度,抬头显示功能设置

或调节操作逻辑性是否便利,抬头显示是否支持用户自由设置显示信息。

4.7.5.2显示内容:评价抬头显示系统显示的信息量是否合适,重要信息显示是否齐全。

4.7.5.3清晰度:评价抬头显示系统显示是否清晰醒目,白天光线强烈或者夜晚是否可以清晰显示,

字体大小、颜色等是否适宜,抬头显示信息显示在水平方向距离是否清晰醒目。

4.7.5.4便利性:评价抬头显示是否可以上下调节,驾驶员眼动范围大小,是否利于驾驶员查看驾驶

信息,显示方式或者信息量是否对驾驶员造成干扰

4.7.6车机互联

4.7.6.1Carplay/Carlife:评价手机与车机互联是否便捷迅速,互联系统是否稳定和功能体验是否友

好。

4.7.6.2移动端显示:评价移动端显示车辆状态信息的丰富程度(车门、后备箱、车窗、快慢充口盖

状态、是否下电等)以及重要信息(是否支持能耗显示、充电记录、剩余电量/油量、剩余续驶里程、

车辆状态信息等),是否可以显示充电情况等。

4.7.6.3车辆控制:评价移动端可以控制(包括远程控制)的车辆功能丰富程度(例如车门控制、车

内功能控制、车辆启动、空调开启等)以及车辆功能响应时间是否迅速,数字钥匙(蓝牙、NFC)使用

是否人性化,移动端功能与车机互联的便捷性等。

4.7.6.4移动端预警:评价移动端对车辆异常状态(门窗未关、长时间未下电、车内功能未关等)预

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7.7网联功能

4.7.7.1扩展应用:评价中控生态系统是否支持第三方应用市场各类车机软件,车机是否自带网络流

量,可下载软件应用的丰富性和使用应用的便利性,应用软件启动是否迅速、运行是否稳定顺畅、不卡

顿、不闪退。

4.7.7.2娱乐系统:评价车载娱乐系统功能丰富性,音乐播放、视频播放、游戏应用和在线娱乐功能

8

T/CSAExx—20xx

是否丰富。

4.7.8安全提示

4.7.8.1便利性:评价驾驶员状态监测信号装置在仪表内或中控屏内易于辨认的程度,功能设置或调

节操作逻辑性是否便利。

4.7.8.2提示信息:评价驾驶员状态监测是否具备仪表内影像预警、声音预警或辅助报警(如座椅振

动、方向盘振动)等;预警是否能够引起驾驶员的注意,预警强度是否合适;预警时刻是否适中。

4.7.8.3预警准确性:评价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对驾驶员状态监测的准确程度,是否能够准确识别驾

驶员不同程度的疲劳情况或非正常驾驶情况(例如视野未在前方、抽烟、使用手机、眯眼、打哈欠、闭

眼等)。

4.7.8.4逻辑性:评价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的逻辑性,是否根据驾驶员疲劳程度的轻重选择不同强度

的预警方式,预警强度逻辑应为线性。

4.8动力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8.1起步加速

4.8.1.1小油门起步加速: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下小油门进行起步加速,评价加速过程中发动机扭矩

大小、动力响应是否及时、起步是否吃力及加速连续性。

4.8.1.2中油门起步加速: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下中油门进行起步加速,评价加速过程中发动机扭矩

大小、动力响应是否及时、加速感/推背感及加速连续性。

4.8.1.3全油门起步加速: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下全油门进行起步加速,评价加速过程中发动机扭矩

大小、动力响应是否及时、加速感/推背感及加速连续性。

4.8.2超越加速

4.8.2.1中油门超越加速:车辆中油门进行不同速度下超越加速,选用相应合适挡位在车辆的不同模

式下进行超越加速,评价加速过程中动力响应是否及时、加速感/推背感及加速连续性。

4.8.2.2全油门超越加速:车辆全油门进行不同速度下超越加速,选用相应合适挡位在车辆的不同模

式下进行超越加速,评价加速过程中动力响应是否及时、加速感/推背感及加速连续性。

4.8.3爬坡性能:在20%的坡道进行,选用相应合适挡位评价车辆的爬坡性能及坡道起步能力,爬坡

和坡道起步是否轻快。

4.9驾驶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9.1踏板系统操作性

4.9.1.1离合器踏板:评价离合器踏板力是否适中、自由行程、踏板总行程及行程分配是否合理,离

合器结合是否容易、结合点是否清晰、油离配合是否易于控制。

4.9.1.2加速踏板:评价加速踏板力是否适中、自由行程、踏板总行程及行程分配是否合理,加速踏

板开度大小与加速度的线性程度。

4.9.2发动机启动和怠速(电动汽车无此项目)

4.9.2.1启动性能:冷机/热机状态下,评价发动机启动时间长短及发动机启动过程中是否平顺、困难,

有无较大的振动。

4.9.2.2怠速品质:冷机/热机状态下,评价发动机启动后转速回落到怠速的时间长短及发动机怠速运

转稳定性及怠速转速高低。

9

T/CSAE161—2020

4.9.3起步性能

4.9.3.1起步平顺性:手动挡车型挂1挡,自动挡车型挂D挡,评价车辆起步时起步加速度大小及起

步响应快慢(主要针对自动挡车型),车辆起步过程中加速度平顺性。

4.9.3.2蠕行性能:评价车辆在1挡、D挡及R挡位行驶,不踩加速踏板,蠕行车速是否平稳适中,

有无抖动,蠕行过程中开关空调及转向时是否有冲击感。

4.9.4换挡性能

4.9.4.1手动挡车型换挡操纵品质:评价车辆加减速换挡、倒车换挡时换挡力大小是否适中、换挡行

程是否紧凑、手感有无生涩卡滞、换挡是否精确顺畅。

4.9.4.2自动挡车型换挡操纵品质:评价自动挡车型换挡力大小是否适中、各挡位之间行程大小是否

适中、自动挡换挡逻辑性及平顺性,是否存在冲击、顿挫。

4.9.5行驶平顺性

4.9.5.1匀速行驶平顺性:评价加速踏板开度控制车速稳定在某一数值的难易程度,车辆巡航时的平

顺性,有无加速度突变。

4.9.5.2加速平顺性:评价车辆加速时加速度大小及加速响应时间,动力系统扭矩变化是否引起车身

振荡及顿挫,车速随加速踏板开度变化而变化的线性程度。

4.9.5.3减速平顺性:评价车辆行驶中松开加速踏板后不踩制动踏板减速时车辆的减速平顺性,有无

减速度突变。

4.10制动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10.1制动踏板感觉

4.10.1.1制动踏板力:评价制动踏板力大小是否适中。

4.10.1.2制动线性度:评价车辆制动减速度随制动踏板力和踏板行程变化而变化的线性程度。

4.10.1.3制动系统控制性:评价是否可以精确控制踏板力和踏板行程,减速度与驾驶员预期是否一致。

4.10.2制动效能

4.10.2.1轻微制动:在不同速度下,评价轻微制动时的制动效能和信心感。

4.10.2.2中度制动:在不同速度下,评价中度制动时的制动效能和信心感。

4.10.2.3紧急制动:在不同速度下,评价紧急制动时的制动效能和信心感。

4.10.3制动稳定性

4.10.3.1直线制动:车辆在不同速度下进行轻微、中度及紧急制动,评价制动时车辆保持直行的能力、

车身横摆稳定性、车身的俯仰状况。

4.10.3.2弯道制动:车辆在不同速度下弯道内行驶,进行轻微、中度及紧急制动,评价制动时车身横

摆稳定性、有无甩尾。

4.10.3.3变线制动:车辆在中高速行驶时进行紧急制动并进行转向变线,评价车辆变线制动车身稳定

性,有无车身较大晃动及甩尾。

4.10.4ABS性能

4.10.4.1车轮抱死制动力:评价车轮抱死制动力大小是否适中,是否符合预期。

4.10.4.2路径稳定性:评价车辆在低附路面及对开路面进行制动时车身横摆稳定性,路径偏移量。

4.10.4.3ABS工作噪声及振动:评价ABS系统工作噪声大小、有无异常振动。

4.10.4.4踏板反馈:评价车辆ABS系统工作时制动踏板的弹脚感是否强烈或偏弱。

10

T/CSAExx—20xx

4.10.5制动舒适性

4.10.5.1恒定制动车辆俯仰:车辆在正常行驶时,评价车辆以恒定制动力进行制动时,车身的俯仰角

是否保持稳定状态。

4.10.5.2瞬态制动车身俯仰:车辆在正常行驶时,评价车辆以瞬态制动力进行紧急制动时,车身的俯

仰角大小。

4.10.5.3制动回馈舒适性:具备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车辆在正常行驶时,评价不同强度等级下制动能

量回收系统的回馈舒适性。

4.10.6制动振动、噪声

4.10.6.1制动振动:评价车辆制动时有无制动异常振动。

4.10.6.2制动噪声:评价车辆制动时有无制动异常噪声。

4.10.7驻车制动

4.10.7.1位置:评价驻车制动的位置是否利于操作,与周围零部件有无干涉。

4.10.7.2操作力:评价驻车制动的操作力是否适中。

4.10.7.3便利性:评价自动驻车功能使用是否便利。

4.10.7.4操作行程:评价机械式驻车制动机构的行程分配是否合理。

4.10.7.5制动效能:在20%的坡道进行驻车,评价驻车制动效能优劣。

4.10.7.6声品质:评价驻车制动系统工作噪声(尤其电子驻车系统)大小。

4.11转向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11.1驻车/低速转向

4.11.1.1转向力:评价驻车、低速(≤10km/h)转向时左右两侧转向力大小,是否有转向力突变、抖

动及摩擦感。

4.11.1.2回正性能:评价车辆低速(≤10km/h)时方向盘回正能力,回正是否连续均匀无卡滞,转向

角残留大小,回正速度是否适中。

4.11.1.3机动性:评价车辆在低速时方向盘转角的大小,是否符合驾驶员预期。

4.11.2直线行驶控制

4.11.2.1转向响应:不同车速下直线行驶,评价小角度转向输入时的车身横摆,转角死区的大小是否

适中,横摆角和侧向加速度与转角变化的响应线性程度。

4.11.2.2力矩反馈:不同车速下直线行驶,评价转向系统在转向中心位置区域的力矩反馈,包括力矩

死区的大小,力矩建立是否过强或过弱,力矩线性度(力矩变化与转向角变化的线性关系),转向摩擦

感及阻尼感,总体转向力大小是否随车速变化。

4.11.2.3转向控制:不同车速下直线行驶,评价转向力矩、方向盘角度与车辆响应在转向中心区域是

否一致。

4.11.3弯道行驶控制

4.11.3.1转向响应:不同车速下弯道行驶,评价车辆在入弯、弯中和出弯过程中横摆和侧向加速度的

响应关系,响应是否线性及是否存在响应延时。

4.11.3.2力矩反馈:不同车速下弯道行驶,评价车辆在入弯、弯中和出弯过程中的力矩反馈,包括进

入弯道后的力矩建立情况,总体转向力是否清晰且随车速和侧向加速度增加而比例增加。

4.11.3.3回正性能:评价车辆出弯后方向盘回到中间位置的能力,方向盘的回正速度是否适中及方向

11

T/CSAE161—2020

盘转角是否存在超调和超调量大小、超调是否快速衰减。

4.11.3.4转向控制:不同车速下弯道行驶,评价转向力矩、方向盘角度与车辆响应在弯道内是否一致。

4.11.4转向干扰

4.11.4.1扭矩转向:评价起步加速和低速急加速时发动机/电机动力扭矩增加导致车辆的路径偏移量

和转向力变化。

4.11.4.2路面冲击:评价不平整路面冲击引起的方向盘转动及转向力矩变化。

4.11.4.3助力不足:评价车辆左右快速转动方向盘导致的转向力矩增加程度。

4.12操稳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12.1直线行驶稳定性

4.12.1.1直线行驶:不同的车速下,评价车辆在无转向输入的情况下在平坦路面跑偏程度,是否有车

身横摆现象及飘忽感,抗侧风稳定性、有无横摆、偏移等。

4.12.1.2直线加速:评价起步及低速加速时车身的俯仰情况及加速过程中俯仰角的变化情况,有无加

速跑偏现象。

4.12.1.3直线减速:评价减速时车身的俯仰情况及俯仰衰减程度,有无跑偏现象。

4.12.2弯道行驶稳定性

4.12.2.1转向特性:评价车辆是否有适度的不足转向,感受不足转向度的变化与方向盘的修正量是否

一致,不足转向度的变化程度是否可以预知。

4.12.2.2侧倾控制:车辆以较高的侧向加速度行驶,车辆侧倾角大小、侧倾速度及左右对称性,前后

轴的侧倾是否一致。

4.12.2.3循迹性:评价车辆在弯道中保持规划弯道路线的难易程度。

4.12.3瞬态操纵稳定性

4.12.3.1变线稳定性:车辆紧急变线时,评价车辆紧急变线的车身稳定性、有无侧滑、甩尾及整体稳

定性水平。

4.12.3.2可控性:车辆在变线过程中,评价车辆在极限状态下的方向盘修正量及修正速度,车辆的响

应及可预知性,车辆失稳时车辆控制的难易程度。

4.12.3.3车身稳定控制系统:评价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灵敏度和干预程度是否突兀,车辆失稳时车身

电子稳定系统是否有效控制车辆。

4.13舒适性能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13.1车身舒适性

4.13.1.1垂直方向舒适性:评价车身随路面上下低频起伏程度的大小,以及车身上下运动时驾乘人员

的感觉是否舒适。

4.13.1.2俯仰舒适性:评价车辆通过不同路面时的车身俯仰表现,是否有明显的车身俯仰,车辆前后

轴的运动是否协调。

4.13.1.3侧倾舒适性:评价车辆通过不平路面时的车身的侧倾程度以及乘员头部左右摆动的表现。

4.13.2振动舒适性

4.13.2.1普通路面舒适性:评价车辆通过普通路面时悬架的隔振能力和平滑感,以及传递到方向盘、

座椅、地板的振动大小。

12

T/CSAExx—20xx

4.13.2.2粗糙路面舒适性:评价车辆通过粗糙路面时悬架的隔振能力和平滑感,以及传递到方向盘、

座椅、地板的振动大小。

4.13.3冲击舒适性

4.13.3.1冲击感(大输入):评价车辆较低车速经过大路障时候的冲击感、突然感、车身车轮运动控

制、是否存在余振。

4.13.3.2冲击感(小输入):评价车辆较高速度经过小路障时候的冲击感、突然感、车身车轮运动控

制、是否存在余振。

4.13.3.3冲击声音品质:评价车辆在各种路面障碍冲击下,冲击的声音音量大小及声品质。

4.14振动噪声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14.1动力系统振动噪声

4.14.1.1发动机启动/熄火:评价发动机启动/熄火(包含启停)时有无异常振动及噪声。

4.14.1.2怠速发动机声音大小及品质:评价车辆怠速时(空调AC关/开两种状态,空调开的状态为温

度适中,最小风量)发动机声音大小、音品质是否纯正(有无杂音),怠速有无明显振动。

4.14.1.3怠速车内部件振动:车辆怠速状态下(空调AC关/开两种状态,空调开的状态为温度适中,

最小风量),评价方向盘、座椅、换挡杆、车门、地板有无振动。

4.14.1.4正常加速时发动机/电机声音大小及品质:评价车辆正常加速时发动机声音大小、音品质是

否纯正无杂音,加速有无明显振动,电动汽车电机高频噪声。

4.14.1.5低频轰鸣声:评价车辆在怠速、加减速及匀速行驶状态下车厢内有无低频轰鸣声。

4.14.1.6加减速车内部件振动:车辆正常加减速状态下,评价方向盘、座椅、换挡杆、车门、地板有

无振动。

4.14.1.7匀速行驶发动机/电机声音大小及品质:评价车辆匀速行驶时发动机/电机声音大小、音品质

是否纯正无杂音,有无明显振动。

4.14.1.8匀速行驶车内部件振动:车辆正常匀速行驶状态下,评价方向盘、座椅、换挡杆、车门、地

板有无振动。

4.14.1.9电机啸叫:在不同速度下松开加速踏板,D挡滑行时,评价电动机有无回馈啸叫噪声。

4.14.2传动系统振动噪声

4.14.2.1换挡振动噪声:评价车辆加减挡位时有无异常换挡振动噪声。

4.14.2.2变速器振动噪声:车辆在加减速、匀速行驶不同工况下,评价变速箱内部有无啸叫、敲击等

异常振动噪声。

4.14.2.3其它异常振动噪声:评价其它传动系统在运行工作中有无异常振动噪声。

4.14.3车身系统振动噪声

4.14.3.1风噪:车辆在不同的车速下行驶,评价不同位置风噪声大小和风噪出现的车速大小及随着车

速的上升风噪的变化。

4.14.3.2整车隔音:评价车辆在光滑/粗沥青路面、混凝土接缝路面等不同路面上运行时整车隔音效

果。

4.14.4底盘系统振动噪声

4.14.4.1转向系统:评价车辆转向系统在转向过程中有无异常振动噪声。

4.14.4.2路噪:车辆在光滑沥青路面、粗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行驶,评价道路噪声、轮胎噪声、轰

13

T/CSAE161—2020

鸣声及轮胎花纹噪声。

4.14.4.3悬架系统:车辆在不同的路面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评价悬架系统总成及零部件有无异常振

动噪声。

4.14.5电器系统振动噪声

4.14.5.1空调系统:评价空调AC开启是否引起多余的振动、空调压缩机工作噪声、风扇工作噪声是

否与出风量相匹配。

4.14.5.2其它电器系统:评价雨刮系统、玻璃升降器(含天窗)、电动真空泵、座椅电机、外后视镜

电机工作时振动噪声大小。

4.14.6其它异常振动及噪声:评价车辆在一般路面上行驶时车辆异常振动及噪声大小(如内饰件异响

等)。

4.15驾驶辅助主观评价项目和方法

4.15.1人机交互

4.15.1.1信号装置视认性:评价驾驶辅助系统信号装置在仪表内或者中控屏内(或车辆其它位置)易

于辨认的程度,系统在不可用、待激活、已激活、退出时功能状态是否清晰易懂。

4.15.1.2便利性:评价驾驶辅助系统功能设置(例如灵敏度设置)或系统功能调节操作逻辑性是否便

利。

4.15.1.3预警信息:评价驾驶辅助系统是否具备影像预警、声音预警、振动预警、辅助预警(如安全

带预紧、点制动、座椅振动等)等预警方式,预警类型是否丰富,预警方式是否醒目能够引起驾驶员的

注意,是否清晰指示目标物出现的方向,预警信息是否易于理解而避免引起恐慌,预警强度是否合适。

4.15.1.4标志识别:评价对不同位置、不同样式的道路速度标志和其他交通指示牌的识别速度和准确

度能力,提醒时刻是否及时,是否和驾驶员的心里预期一致。

4.15.2纵向运动控制及辅助

4.15.2.1识别响应:评价驾驶辅助系统识别前/后方目标物是否迅速,响应时间是否和驾驶员心里预

期一致,预警时机是否适中,有无明显迟滞。

4.15.2.2舒适性:评价驾驶辅助系统在不同跟车场景下,基于目标车车速变化的加减速度变化是否突

兀,跟车是否舒适平顺。

4.15.2.3安全感:评价驾驶辅助系统在预警、制动及跟车过程中,给予驾驶员的安全感和信心感。

4.15.3横向运动控制及辅助

4.15.3.1识别响应:评价驾驶辅助系统识别横向目标物/车道线是否迅速,响应时间是否和驾驶员心

里预期一致,预警时机是否适中,有无明显迟滞。

4.15.3.2车道控制舒适性:评价驾驶辅助系统纠正方向盘的时机是否及时,纠偏力矩大小、纠偏速率

是否适中,纠偏过程中是否会引起方向盘较大幅度的摆动;能否保证车辆在车道内居中平稳行驶,系统

对车辆施加转向是否自然平顺,不突兀。

4.15.3.3安全感:评价驾驶辅助系统在横向控制过程中,车身姿态控制是否稳定,给予驾驶员足够安

全感。

4.15.4组合控制

4.15.4.1交通拥堵辅助:评价车辆脱手提示是否清晰易懂且及时,车辆基于目标车车速变化的加减速

度是否突兀,跟车过程是否舒适平顺,不同车速下跟车时距是否和驾驶员心里预期一致,直道中能否保

14

T/CSAExx—20xx

证车辆在车道内居中平稳行驶,弯道中横向控制对车辆施加转向是否自然平顺,不突兀。

4.15.4.2高速驾驶辅助:评价车辆脱手提示是否清晰易懂且及时,车辆基于目标车车速变化的加减速

度是否突兀,跟车过程是否舒适平顺,不同车速下跟车时距是否和驾驶员心里预期一致,直道中能否保

证车辆在车道内居中平稳行驶,弯道中横向控制对车辆施加转向是否自然平顺,不突兀,是否给予驾驶

员充足的安全感和信心感。

4.15.4.3自动驾驶辅助:

(1)人机交互:评价车辆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开启及关闭的操作逻辑性和便利性。

(2)路线设置:评价导航系统设置的便利性,可使用自动驾驶的行驶区域是否标示清晰,所选择的路

线是否合理。

(3)信息提示:评价车辆是否有易读或醒目的提示来显示当前是否识别到前方、后方及侧方的目标车

辆或其它目标物体,是否清晰显示跟车时距和速度提示;车辆是否有易读或醒目的提示来显示车辆当前

处在跟随车道线行驶或跟随前方目标车辆行驶的行驶状态;车辆在自动驾驶辅助过程触发自动变道时是

否可以对驾驶员发出及时和醒目的提示来引发驾驶员注意;车辆根据地图行驶时,车辆仪表或中控屏对

于车辆行驶车速、行驶目的地、行驶车道、变道、即将驶入或驶出车道状态及当前需要行驶的距离等完

整的路线预提示信息显示的易读性及清晰度。

(4)接管提示:评价系统提示驾驶员接管的方式是否多样,效果是否足够醒目以及是否具有多级别预

警,提示有效性及强度;是否能给驾驶员预留足够的反应时间。

(5)舒适性:评价车辆在直道及弯道中,跟随车道线行驶的能力,车道线跟随稳定性(是否会在车道

线内左右横摆)、跟随位置是否居中等;车辆基于目标车车速变化的加减速度是否突兀,跟车过程是否

舒适平顺;通过转向灯拨杆自动变道时,变更时机的合理性、变道过程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在自动驾驶

辅助过程中给予驾驶员的信心感和安全感。

4.15.5智能泊车

(1)选取垂直车位、平行车位和斜向车位三种典型的泊车场景,评价车速为低速,一般为20km/h以下,

泊车过程车速为10km/h以下,在车辆能够完成泊车的前提下评价泊车舒适性。

(2)垂直车位:车位置于两辆相互平行、同向放置的车辆中间。在车位前端5.5m处(泊车行进路线

上)放置一障碍车辆,限制垂直泊车的前部泊车空间,车位宽度=评价车辆宽度+1.0m,如图1所示;

(3)平行车位:车位由两辆边界车辆和路缘石限制,边界车辆在相同方向对齐,右侧边缘距离路肩不

大于0.3m,车辆左侧边缘保持平齐,如图2所示;

(4)斜向车位:车位置于两侧静止车辆相互平行,车辆最前端对齐,边界车辆倾斜角为45°的车辆中

间,斜向车位具有车位线,车位宽度=评价车辆宽度+1.0m,如图3所示;

(5)平行车位中车位长度为X,不同评价车辆,车位长度X数值如下所示:

A、评价车辆长度为4-6米,X=评价车辆长度*1.25

B、评价车辆长度≤4米,X=评价车辆长度+1.0m

C、评价车辆长度≥6米,X=评价车辆长度+1.5m

15

T/CSAE161—2020

图1垂直车位泊车场景示意图

图2平行车位泊车场景示意图

图3斜向车位泊车场景示意图

4.14.4.1人机交互:评价智能泊车辅助图标或指示器在车内或信号装置在仪表和中控屏内易于辨认的

程度,是否便于驾驶员查看;在泊车过程中的显示方式是否先进,车辆状态和环境感知的是否清晰,环

境模拟展示的信息是否具有丰富度与对比度,提示是否具有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是否为360°全景影像

显示,显示效果是否清晰,各方位摄像头拼接部位是否连续、无断层、错位、色差等现象,画面是否失

真,图像轨迹与实车状态是否匹配,智能泊车辅助过程中是否能对不同状态的车位进行准确清晰的展示,

智能泊车辅助过程中的各个流程节点以及预警状态,能否对用户进行清晰且多样的提醒,如语音提醒,

界面反馈等。

4.14.4.2操作逻辑:评价智能泊车辅助系统搜索到车位之后,向驾驶员的提示方式是否合理,影像提

示、声音提示等;在驾驶员实施转向操作时,智能泊车辅助系统是否及时退出;智能泊车辅助在辅助泊

车过程中,对驾驶员提示操作泊车系统(挡位、制动踏板)的方式是否便利舒适。

4.14.4.3车位搜索:价智能泊车辅助系统搜索车位时允许的最大车速,对车位的识别能力,是否能够

16

T/CSAExx—20xx

快速准确识别车位,搜索车位时和车位最大的侧向距离。

4.14.4.4泊车效果:价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在辅助车辆泊车过程中车辆泊车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泊车,车

辆在车位内位置是否居中停放,方向盘位置是否居中回正,车辆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车辆泊出平行车位。

4.14.4.5泊车舒适性:评价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在辅助车辆泊车过程中车辆泊车的总体流畅程度,车辆

转向控制是否平顺自然、方向盘转动匀速,没有转向的突变,车辆制动控制是否突兀和制动是否舒适,

过程中系统感知碰撞风险的能力,泊车过程是否具备安全感。

17

T/CSAE161—202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记录表

A.1评价基本信息记录表

评价日期

评价地点

平均风速

平均温度

天气

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性别

评价人员年龄

评价人员身高

评价人员体重

评价人员实际驾龄

评价人员主观评价工作年限

车辆型号/名称

车辆VIN

发动机/电动机排量L缸数□增压□自然吸气□电动机

变速器型式□MT□AT□CVT□DCT□AMT□固定齿比变速器

悬架型式前悬架:□独立□非独立;后悬架:□独立□非独立

制动器型式前:□盘式□鼓式;后:□盘式□鼓式

轮胎型号

轮胎气压

车辆载荷

A.2评价结果记录表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数评价描述

1前部造型

2侧面造型

整体造型

3尾部造型

4内饰造型

5车身及外饰件匹配

6车身及外饰质感

造型及感知

7外观品质部件刚度

品质

8操作品质

9声品质

10内饰件匹配

11感知品质

内饰品质

12部件刚度

13车内气味

18

T/CSAExx—20xx

续表A.2: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分数评价描述

14中控区域开关

15方向盘区域开关

16造型及感知功能开关车门座椅区域开关

17品质品质天窗控制区域开关

18换挡区域开关

19其它区域开关

20前排空间

21乘员空间第二排空间

22第三排空间

23车内储物空间

储物空间

24行李厢空间

25上下车舒适性

上下车

26上下车障碍

便利性

27车门开启关闭舒适性

28乘坐舒适性

29调节范围

30驾乘坐姿驾乘支撑性

31踏板系统

32换挡机构

33仪表关键信息

34开关操作性

35遮阳板(帘)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