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379.3-2014 公益林建设规范 第3部分技术规程_第1页
DB33T 379.3-2014 公益林建设规范 第3部分技术规程_第2页
DB33T 379.3-2014 公益林建设规范 第3部分技术规程_第3页
DB33T 379.3-2014 公益林建设规范 第3部分技术规程_第4页
DB33T 379.3-2014 公益林建设规范 第3部分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33Specificationofnon-commercialforestconstructionPart3:Technicalregu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 1 1 1 2 2 2 6 6 6 7 9 1 1 2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本部分代替DB33/T379.4-2002《生态公););5.1.2.4、5.1.3.3、5.1.4.3、5.1.5.2、5.2、6.1.1、6.1.2、6.2.2.1、6.3.3.2.3、6.3.4.1、6.4.1、6.4.2、6.4.3.1.1“可”;“要”改为“应”;“林业主管部门”改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中心、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邱瑶德、李土生、陈国富、刘安兴、张文楚、吴黎明、茅史亮、高洪娣、沈1公益林建设规范第3部分:技术规程GB/T16453.1-1645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DB33/T379.1公益林建设规范第1部分:24.1营造和经营公益林活动应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树种,适地适树适种源。不应使用带有森林病虫害检疫4.4公益林经营按照自然规律,分别根据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的不同保护等级要求确定经选择适应性强,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抗风、寒、旱强,耐瘠薄,耐水浸,易平茬,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混交等类型,保留、诱导能与更新树种共生的幼树形成混交林;b)混交方法:采用带状、块状、行间和株间等混交方法,提倡近自然式混交;c)混交比例:混交比宜在30%以上。立地条件越差,能改良土壤种子质量符合DB33/176的规定;裸根苗执行DB33/177的规定;容器苗执行LY/T1000的规定;检验林木种子质量执行DB33/178的规定;林业育苗技术要求执行DB33/T3封山育林地类选择、封育方式、育林措施在满b)封育方式:采用全封形式;3)平茬复壮:对有萌蘖能力的乔木、灌木,应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4)培育管理:在封育期间,视具体情况,可重点采取除草松土、除蘖、间苗等培育措施。1)穴状整地:适用于山地坡度在25°以上、土壤立地条件较差、水蚀严重地带造林。挖穴规格一般0.4m×0.4m×0.3m,大苗移栽整地规格应适当大些;容器苗造林挖穴规2)鱼鳞坑整地:适用于陡坡、沟头或沟坡造林。为半圆形m;3)带状整地:适用于山地、丘陵造林。沿等高线进行,带宽视坡度大小而定,一般0.6m~1.0m,带与带之间保留自然植被带,山顶和山脚不整地。密度见附录C。4前三种类型以人工造林为主,后一种类型以封为主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主要营造模式见本标准附录B,相沙质、泥质海岸:采用人工造林的方式,结合农田防护林营建海岸防a)海岸沙地:选择耐水浸、耐沙压、耐瘠薄的固沙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b)海岸盐碱地:选择耐水浸、耐盐碱、耐瘠薄的乔灌树种,采取人工造林方式营造防护林带;c)沿海淤泥滩涂:采取封滩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方式营造红树林或亚红树林。沿海风沙区造林的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见本标准附录C。10m以上;在沙岸地段,从海水涨潮的最高限,向岸上延伸200m范围;在泥岸地段,从海滩能植树的地方起,向陆地延伸100m;低湿地或盐碱地林带宽度200m;其它地段50m~100m;m~400m,每个网格面积4hm2~8hm2。b)海岸沙地造林:随整地随造林,适当深栽,合理密植,客土施肥,改善立地;密植,一般1.0m×1.0m或0.5m×0.5m;5按照田、林、渠、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使农田、果园能得到林网的有效保护,相关要求由带幅较宽,行数较多,造林密度较大的乔灌木树种用作果园、种植园防护林,或保护某些重要建筑物垂直,风偏角的变化不得超过45°;无主害风的地区,林网网格可采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顺适当大些,由1行~2行树木组成,一般风害小的地区间距可大些,风害大的地区间距可适营造技术具体执行GB/T15776的规定,主要营造模式见本标准附录B,主要树种造林密度见本标准期稳定地发挥防护效益,树形美观,有观赏价值和美化作用的树种。树种选择参见附录A。a)距外轨4m~7m外营造低矮灌木林带;b)距外轨8m~10m外营造树高低于10m的乔灌林带;6c)距外轨12m以外营造乔木林带,对倒树影响行车的树木应控制高生长;d)路堑顶上从堑顶边4m向外营造乔木、灌木或乔灌林带,天沟两边1.5m内及易坍方的堑顶e)路堑坡面从线路侧沟外边1.5m向上营造灌木林带;f)高路堤坡面从路肩沿坡面7.5m向下营造乔木林带;g)路堤坡面从路肩沿坡面2.5m向下,无路肩地段距外轨大于4m营造灌木林带;i)铁路绿化应与绿化范围外的自然植被或景观尽量保持和谐一致,形成完美的绿铁路绿化按《铁路林业技术管理规则》的要求执行,公路绿化按DB33/T216的要求执行。和培肥改土能力强的树种。参见附录A。人工造林执行GB/T15776的规定;封山育林执行GB/T15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的适宜造林树种选择参见附录A,混交林的主要造林模式见附录B。对一级保护或需要重点管护的二级保护的公益林实行全面封禁管7管护措施按本标准6.1.1.1执行,其它时间按本标维护生物多样性,促使尽快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合混交林,其抚育方式、强度等应严格限制。——林分密度大,竞争激烈,分化明显,且影响人们审美和休闲游憩需求的林分;8a)林带密度大,竞争激烈,林带郁闭出现挤压现象;c)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但受b)密度大,竞争激烈,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的;e)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但抚育。伐后宽林带郁闭度控制在0.6~0.7;林带疏透度9a)株间间伐:主要适用于路、渠和农田三边隙地的单行或双行林带;b)行间间伐:主要适用于三行以上的宽林带,成行伐(移)除密度过大的林带;龄林阶段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1/3,中龄林阶段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修枝后林带疏透度不大于位于二级、三级保护等级地区,属于下列类型的经营型低效公益林可进行适当改造:a)林相残次型:因过度过频采伐或经营管理粗放而形成的残次林;c)结构简单型:因经营管理不科学形成的单层、单一针叶树种,主导功能低下的低效林;b)单一针叶树种的纯林,郁闭度小于0.5,土壤结构差,枯枝线开拓出带状造林地,开拓带与保留带等宽,带宽一般在30m~50m之间。在开拓带内,要主要适用于郁闭度小于0.5,适合定向培育,并进行封育的中幼龄针叶林分。采用定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适当补植阔叶树种,培育成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视情适当放宽),迹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整地规格和密度随树种、林种不同而b)连续缺带20m以上的;b)补植改造:主要适用于缺株断带严重的林带,用大苗进行补植;c)综合改造:主要适用于林带结构不良,没有成林希望的“小老),生长停滞、防护效益严重下降,主要树种平均年龄(防护成熟龄)达到本标准附录D规定,或濒死20m,呈水平分布,最外部采伐带外最少留出20m宽的缓冲带。低强度择伐一般实行块状择伐,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块面积大小,但最大采伐林窗的直径不超过周围林木高度的2度25°以下的,采伐强度不应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25%,伐后郁闭度不应低于0.5径两个指标(见本标准附录D)。采伐强度按同龄林的规定执行。a)天然更新:适于择伐更新林地;采伐后保留目c)人工更新:适于不满足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条件的林地。b)带间更新:对宽度500m以上的大网格,在两条老林带间营造一条新林带,当新林带建成后c)伐前更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原带一侧栽植a)毛竹:留笋养竹,合理砍伐,每公顷立竹量不应少于2250株。不应全面垦复,必要时可适b)杂竹:合理挖笋砍伐,覆盖度不得低于50%。不一般林区的网眼面积为1667hm2~3000hm2,重点防火部位为100hm2~度30m~50m。林区道路两侧清理可燃物形成防火线,宽度一般为5m~7m;坡地上侧为3m~4m,下侧为2m~3m。在林区铁路两侧灌木、杂草繁茂地带,一侧宽度30m~50m。a)选择耐火性强、不易燃烧、蔓延的树种营造防火林带,并尽可能与主风方向垂直设置;境(光、湿、温)控制等生产性或辅助生产性设施9.2凡公益林建设、日常管理、管护和资金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利用价9.3根据公益林建设的具体要求,建立永久性的标准地,连续防护林林香、木麻黄*、木荷、黑荆树、紫穗槐、合欢、山合欢、杨林林槐、喜树、枫杨、木荷、黑荆树、紫穗槐、合欢、山合欢、林林特用林薄壳山核桃、乌桕、柿树、杜仲、棕榈、石榴、梅、杨梅、林桃1法小块状混交或行间混交1~3:1松、阔叶树(木荷、麻栎、樟3:1松、阔叶树(黄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