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中和实施通则》_第1页
《企业碳中和实施通则》_第2页
《企业碳中和实施通则》_第3页
《企业碳中和实施通则》_第4页
《企业碳中和实施通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20.10

CCSZ04

团体标准

T/CASXXXX—2023

企业碳中和实施通则

Generalrulesfortheimplementationofcarbonneutralityin

enterprise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标准化协会发布

T/CASXXX—2023

企业碳中和实施通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企业实施碳中和工作的基本原则、碳中和实施流程、基准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碳中和承诺、实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温室气体排放抵消、企业碳中和评价和碳中和信息披露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企业碳中和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32150—2015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碳中和carbonneutrality

排放主体在核算边界内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应在

尽可能自身减排的基础上,将剩余部分排放量通过碳抵消方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3.2

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

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件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

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来源:GB/T32150—2015,3.1]

3.3

碳抵消carbonoffset

排放单位用核算边界以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以碳信用的形式用来补偿

或抵消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过程。

1

T/CASXXX—2023

3.4

碳汇carbonsink

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3.5

碳信用carboncredit

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认定程序确认减排量化效果后,由政府部门或国际组织

签发或其授权机构签发的碳减排指标。1个额度碳信用相当于1吨二氧化碳当量。

3.6

直接温室气体排放directgreenhousegasemission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注: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工艺过程排放和无组织排放。

[来源:ISO14064-1:2018,3.19]

3.7

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energyindirectgreenhousegasemission

企业所消耗的外部电力、热力或蒸汽的生产而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注:包括净购入使用电力和热力消耗产生的排放。

[来源:ISO14064-1:2018,3.1.11,有修改]

3.8

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otherindirectgreenhousegasemission

因企业的活动引起的,而被其他组织拥有或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但

不包括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注:指供应链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交通运输产生的间接排放、使用原材料隐含排放、产品使用相关的间接

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他来源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来源:ISO14064-1:2018,3.1.11,有修改]

3.9

活动数据activitydata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

注:如各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原材料的使用量、购入的电量、购入的热量等。

[来源:GB/T32150—2015,3.12]

3.10

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系数。

[来源:GB/T32150—2015,3.13]

3.11

全球变暖潜势globalwarmingpotential

2

T/CASXXX—2023

GWP

将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在给定时间段内辐射强迫的影响与等量二氧化碳辐射强度影响相关

联的系数。

[来源:GB/T32150—2015,3.15]

3.12

二氧化碳当量carbondioxideequivalent

CO2e

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

注: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给定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全球变暖潜势值(GWP)。GWP值参考最新IPCC评估报告中

GWP100取值。

[来源:GB/T32150—2015,3.16,有修改]

4基本原则

企业实施碳中和应遵循以下原则:

a)相关性。企业应基于碳中和目标选择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活动水平

数据、排放因子和核算方法开展核算。

b)完整性。企业碳排放应包括碳中和目标范围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清除。

c)一致性。同类型企业应尽可能采用相同的方法学、标准和指导性文件,以提高可比性。

d)透明性。在满足政策和商业秘密要求的前提下,发布充分适用的碳中和信息,使目标用户能

够做出合理的决策。

e)准确性。确保企业碳中和量化和披露是准确的、可核证的、相关的、无误导的,并尽可能减

少偏差和不确定性。

5碳中和实施流程

企业碳中和实施流程包括基准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碳中和承诺、实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温室气体排放抵消、企业碳中和评价与碳中和信息披露等。

6基准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6.1明确基准年

企业应明确碳中和基准年,在综合考虑运营和未来规划等情况下,宜选择正常生产及有数据的

最近年份作为基准年。

6.2确定核算边界

6.2.1企业宜按照运营控制权法确定温室气体核算边界,必要时,也可按股权比例法确定核算边界。

6.2.2独立法人或某一物理边界可作为单独的核算边界。

6.2.3核算边界应覆盖碳中和目标范围。

6.3识别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种类

3

T/CASXXX—2023

6.3.1在核算边界内,任何预计排放量占总排放比例达到1%(含)以上的排放源均应纳入,且不

纳入的排放源总量不应超过总排放的5%。对于舍去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与清除应有书面记录,并给出

合理解释。

6.3.2在核算边界内,参照附录A对企业运营活动的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种类进行识别,包括范

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能源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

6.4核算方法

6.4.1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属行业、地区、选定的核算边界及识别出的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种类,

选择能得出准确、一致、可再现结果的核算方法,可采用以下核算方法:

a)试点碳市场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指南;

b)国家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指南;

c)国际已发布的且成熟的温室气体核算指南。

6.4.2在核算边界内,企业直接消耗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其电力排放量可按零计算。

6.4.3在核算边界外,企业通过绿色电力交易消费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其电力排放量可按零计算。

6.4.4一旦企业可再生能源电力产生的减排量从企业边界进行扣减,其减排量不可再用于其他用途。

6.4.5外购热力消耗不区分热力来源,均按统一的排放因子计算温室气体排放。

6.5获取活动数据与排放因子

6.5.1温室气体排放活动数据收集和排放因子选取时,应记录数据来源并保存相关证据文件至少5

年。活动数据应按照以下顺序获取:

a)原始记录:直接计量、监测获得的数据;

b)二次数据:根据原始记录折算的数据;

c)替代数据:来自于相似过程或活动的数据。

6.5.2排放因子选取应按照以下顺序:

a)企业自检或委托外检的排放因子,自有实验室或检测机构应具备相应检测能力;

b)供应商提供的排放因子;

c)所在地排放因子;

d)省级排放因子;

e)国家排放因子;

f)国际排放因子。

6.5.3企业应尽可能降低数据的不确定性,保障数据质量。

6.6计算与汇总温室气体排放量

6.6.1依据6.4和6.5核算并汇总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6.6.2温室气体排放量应由具备相应资质或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核查,并出具温室气体排放核查

报告。该报告至少应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依据、涵盖的时间段、边界及范围、排放的类型和数量、

具体核算方法。

6.6.3第三方机构应具备以下资质之一:

4

T/CASXXX—2023

a)具备中国自愿减排项目、国际减排机制(CDM、SDM、GS、VCS等)审定与核查资质;

b)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机构认可;

c)国家或地方碳交易主管部门同意的负责组织开展碳排放集中统一交易的机构。

7碳中和承诺

7.1企业应根据基准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未来规划情况,预测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清除量,科学

制定其碳中和目标。

7.2企业碳中和目标应至少包含运营边界碳中和目标(范围1和范围2)。

7.3企业范围3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超过总排放40%时,应制定范围3碳中和目标。

7.4企业碳中和目标应包括碳减排目标。未实现碳中和之前,企业应根据国家、地方、行业、自身

发展情况制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下降目标。

7.5企业一旦确认首个实现碳中和年份后,其后续年份均应实现碳中和。

7.6当年碳中和温室气体排放范围、地理边界(退出除外)原则上应不小于上一年度碳中和范围。

7.7企业应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

a)碳中和目标:包含承诺对象、碳中和目标,目标范围和实现时间;

b)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核算方法以及排放量;

c)减排策略:适宜的减排策略、内容及理由;

d)抵消策略:适宜的温室气体抵消方式、内容及理由。

7.8在碳中和实施过程中,无法按照碳中和实施计划完成目标时,企业可对承诺目标进行调整,应

对外披露目标无法实现的原因,以及调整后的碳中和目标。

7.9企业应自行选择公开渠道发布碳中和实施计划,发布内容应包含7.7规定内容。利益相关方需

要时,可获得相关信息。

8实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8.1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以确保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实现。

8.2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应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a)节能减排措施,可包括:

1)节能降碳项目实施方案;

2)实施时间与范围;

3)预计节能量;

4)预计温室气体减排量。

b)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含碳原料替代减排措施,可包括:

1)可再生能源替代方式、规模、时间和范围;

2)替代原料的类别、规模、时间和范围;

3)预计节能量;

4)预计温室气体减排量。

5

T/CASXXX—2023

8.3企业应定期对减排措施进行绩效评估,必要时,对减排措施予以修正,以确保预期温室气体减

排目标实现。

9温室气体排放抵消

9.1企业应通过获取碳信用抵消的方式中和企业特定年份温室气体排放量,其核销时间不得早于中

和年份。

9.2企业可使用以下来源的碳信用实施企业碳中和:

a)中国自愿减排项目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b)国际减排机制(CDM、SDM、GS、VCS等)签发的项目碳信用。对于企业在中国境外产生的

温室气体排放量,其用于抵消的国际减排机制签发的碳信用建议优先选用企业所在国家项

目产生。

c)企业所在地主管部门认可的地方碳减排机制下项目产生的碳信用。

9.3碳信用产生时间不得早于实现中和年份前5年。

9.4一旦碳信用被用于企业碳中和,应在相应的管理机构处进行注销,企业应保存相关注销证明文

件至少5年。

10企业碳中和评价

10.1企业应至少在碳中和目标年份开展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和减排量核算。温室气体核算边界、

核算范围与排放源、核算方法等,应与碳中和实施计划保持一致。

10.2当企业核算边界内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小于等于用以抵消的碳信用量时,即可判定实现碳中

和;反之,则不能判定实现碳中和。企业应保证抵消所使用碳信用量是唯一的,并承诺用于碳中和

的碳信用不作为任何其他用途使用。

10.3企业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或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碳中和评价。碳中和评价内容应与碳中和

实施计划保持一致。

10.4开展碳中和评价的第三方机构应具备6.6.3规定的资质或能力。

11碳中和信息披露

11.1企业碳中和实现并评价后,应进行碳中和信息公开披露,披露形式不限。

11.2碳中和信息披露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企业名称;

b)企业碳中和承诺;

c)碳中和年份企业温室气体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排放量和第三方机构;

d)碳中和实现年份,覆盖边界和时间段(年份);

e)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开展和减排目标实现情况;

f)温室气体的抵消方式、抵消量;

g)碳中和结果的确认;

6

T/CASXXX—2023

h)评价机构的名称及评价结论。

7

T/CASXXX—2023

附录A

(资料性)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的排放类型及排放源见表A.1。

表A.1排放类型及排放源

核算范围排放类型排放源

燃煤、燃油、燃气锅炉等设施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

固定燃烧源

气体直接排放

范围1:

移动燃烧源车辆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直接排放

直接排放

工业过程排放通过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的直接排放

无组织排放(逸散排放)制冷剂、灭火器填充剂、SF6泄漏等无组织逸散排放

企业生产、办公所等使用的耗电设备消耗电力产生的间

电力排放

范围2:接排放

能源间接排放企业生产、办公所等使用的外购蒸汽或热力消耗产生的

热力排放

间接排放

员工通勤温室气体排放乘坐飞机、高铁、汽车等过程交通设施消耗能源产生的

商务旅行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量

原材料提取温室气体排放

原材料运输温室气体排放制造企业使用的原材料隐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原

原材料加工过程温室气体材料提取、运输和加工过程排放。

排放

运营中产生的废物企业运营中产生的废物的处理和处置产生的排放

租赁资产运营,未包含在范围和范围中的温室气体

范围3:12

租赁资产(上游)

排放量

其他间接排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