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定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定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定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定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定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定州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9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陶寺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城子崖古城、石峁古城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石家河古城、良渚古城等,这些古城遗址不仅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出土了很多礼器。据此可知,这些古城遗址()A.具备早期国家初始要素 B.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C.部落间的交流比较频繁 D.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这些古城遗址拥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和大量礼器,这些特征表明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组织性,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初始要素。宫殿和天文建筑显示出社会的分工和权力中心,而礼器则与礼仪制度和社会等级相关,A项正确;这些遗址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排除B项;“部落间的交流比较频繁”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排除C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虽然可能存在,但题干信息不足以直接得出这一结论,未涉及占卜、天意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更进一步”主要指的是西周分封制()A.推动了世袭制形成与发展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 D.开启了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分封制通过宗法血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夏朝时期“禹传子家天下”,世袭制形成,排除A项;西周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并没有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C项;早在夏朝,我国产生了王位世袭制,开启了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3.有论者在评论某思想流派时指出,其治术也强调尚贤、尚同、贵义等,但是其非乐、节用,使得“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太刻苦);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该学派的思想()A.因主张轻罪重罚而受到了批评B.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C.反映了下层平民的愿望和诉求D.主张统治者应推行仁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尚贤、尚同、贵义”“非乐、节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体现墨家学派的思想,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C项正确;“轻罪重罚”属于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墨家学派的思想,而适应争霸与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墨家学派的思想,而主张统治者推行仁政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4.秦统一前后,官府形成了以“邮传”为中心、“必以书”的文书行政传统,而不允许地方“口请”“羁请”(口头请示或托人代为请示)。据此可知,秦朝文书行政系统的发展()A.扩大了君主专制权力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有效执行C.提升了地方自治的水平D.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通过材料“官府形成了以‘邮传’为中心、‘必以书’的文书行政传统,而不允许地方‘口请’‘羁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秦朝文书行政系统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的政务运行,从而能够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邮传系统,并未涉及君主权力有所扩大,排除A项;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有效执行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邮传系统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并不能直接得出提升地方自治的水平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图马、安二字六国字体与秦小篆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秦朝()A.书法艺术大放异彩 B.封建专制国家进一步巩固C.积极巩固国家统一 D.完成了文字由简到繁转化【答案】C【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示意图展示了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这反映了秦朝积极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该图只是展示了秦朝统一文字,并不能说明秦朝书法艺术大放异彩,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秦朝封建专制国家进一步巩固,和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该示意图也不能表明秦朝完成了文字由简到繁的转化,未强调字体的简繁区别,排除D项。故选C项。6.如表所示为汉朝初期推行的部分政策。汉初这些举措旨在()统治者政策汉高祖令商人不许穿丝织衣服,不许乘车并加重他们的赋税汉惠帝规定商人子孙不得为官A.推行抑商政策 B.稳定社会秩序C.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D.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初的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商人,限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抑制商人阶层的发展,防止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过大的影响以维护社会秩序,B项正确;抑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排除C项;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与抑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西汉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都在西域地区设立军政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体制。两汉这些措施()A.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B.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C.实现了对西域统治的长治久安D.得益于中央行政体系的创新【答案】B【解析】从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并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这些措施有利于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两汉时期边疆与内地开始一体化,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这些措施与汉代中央行政体系的创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西汉实行地方向中央上交书面汇报材料的上计制。如郡级上计簿是由郡级行政机构负责编制的,涉及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等多方面的综合统计资料。西汉实行上计制旨在()A.变更选官标准,保障吏治清明 B.规范官员管理,增加政府收入C.打破政治垄断,推动社会流动 D.保障政府收入,巩固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郡级上计簿由郡级行政机构统制,涉及地方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等信息,这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上计制度属于官员的考核制度,未牵涉到选官标准的问题,排除A项;对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的考核有利于保障政府收入,但没有涉及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项;材料中上计制反映的是地方财政管理,不涉及政治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9.《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A.淡化鲜卑民族特色 B.是唯一的中原正统C.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D.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说明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北方的鲜卑族也认同黄帝的土德,并以黄帝的后代自居,并且构建自身族号与华夏文化的历史渊源,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自身民族特色的问题,排除A项;“是唯一的中原正统”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表所示是唐代接收的部分降将情况。这主要反映出唐代()人物身份情况泉男生高丽王侯668年,请降,诏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率兵以应接之名悉猎吐蕃大臣728年,献方物,请降,许之,封赏授官阿布思突厥王孙742年,率其党属来降,赏赐不可胜纪屈武回纥首领842年,降幽州,授左武卫将军同正A.疆域开拓的必然性 B.因俗而治的合理性C.中外交流的广泛性 D.政治统治的包容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表格中的少数民族将领的请降,唐王朝都给予应允并授予官职,这反映出唐王朝统治的包容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的将领来降,并不是唐王朝主动向外拓展疆域,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唐王朝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属于中外交流的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图所示为唐代科举制下选拔不同类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和考察内容。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A.选拔对象具有广泛性特征B.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C.旨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D.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取士分为常举和制举,不同方式有不同的选拔标准,这说明唐代科举制选官标准比较全面,A项正确;科举制是为了打破士族对仕途的垄断而设立的,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排除C项;据图可知,科举制突破了九品中正制,创新了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2.《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而租庸调法弊坏”“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材料可用来说明唐代()A.两税法实施的原因 B.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C.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反映出当时唐代户籍久不更造,土地买卖现象严重,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实行两税法,故材料信息可用来说明唐代两税法实施的原因,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两税法实施的原因,但未涉及贫富差距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变化的原因,未提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在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时说:“人在这里不再以两汉那种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B.士人关注个体精神C.理性主义影响广泛 D.佛学文化推陈出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注重人的内在精神,说明士人关注个体精神,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注重人的内在精神,没有强调儒学丧失统治地位,且“儒学丧失统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主义的影响,且“影响广泛”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佛学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科69次,取士总数61000人,平均每年取士360人,科举取士成为宋朝最重要的官员入仕途径。这一措施的影响是()①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②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素质③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④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大大增加了科举取士的次数和人数,科举取士成为宋朝最重要的选官方式,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素质,同时也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影响,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则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②③④正确,故选C项;材料中的这一举措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①错误,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5.有学者认为:“从宋代开始,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在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中,可直接窥见其端倪。”下列选项中可以论证这一说法的是宋代()A.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B.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增设参知政事副相【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题干要求从宋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中关于“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的角度举例证明宋朝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据所学可知,在地方管理中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A项正确;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是中央层级机构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不属于行政规划的变革措施,排除C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属于中枢机构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所示为三位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对这些评价认识合理的是()评价来源王室之所以安者,以能使百姓有余力而乐其生也,而今也敛于民者烦、督于民者急、夺于民者尽,而人人救死恐不暇,安石可谓危王室矣[北宋]王岩叟《上神宗论王安石》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王安石传》A.王岩叟的评价最为可信 B.评价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C.梁启超的评价全面客观 D.评价者立场带有时代印记【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表格可知,表格中北宋时期的王岩叟和南宋时期的罗大经否定和批判了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则高度肯定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主要缘于作者时代不同,D项正确;虽然王岩叟生活的年代离王安石变法最近,但并不表明其评价最为可信,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这些评价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B项;梁启超肯定了王安石变法,并未阐述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不够全面客观,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高祖和吕后主政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草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稻,衣食滋殖”。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成就斐然。国家从立国初年“天下既定,民亡盖威,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即位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普通的民众从“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皮尽满”“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宇北者候而不得聚会。守闾阔者食梁肉”。70多年的经济恢复使汉帝国完成了国富民富的任务,成为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奠定了其后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物质基础。材料二作为汉武帝时期杰出的财政专家,桑弘羊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在财权方面强本抑末,达到在政治领域的强本抑末的最终目标。在桑弘羊财政政策的引领下,国家开始正视商业领域的大量财富,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桑弘羊也极力支持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将部分暴利行业纳入国家财政,即盐铁酒和货币生产发行的直接垄断,政府官营商业参与市场竞争(平准均输)、公田官营、边疆屯田等。虽有弊端,但事实上也做到了“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德馨、唐把艳《汉帝国何以由富国吏为强国——桑弘羊经济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中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桑弘羊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经济政策对西汉社会产生的历史作用。【答案】(1)表现:百姓的吃穿用度有了滋长增多和改善;京师的有钱人增多;太仓的储量数量充足;商业繁荣。原因:西汉政治上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前提;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几代统治者强有力发展经济的措施;西汉百姓的勤劳能干。(2)特点:以强本抑末为最终目标;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历史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西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前中期(中国)。表现:据材料“民务稼稻,衣食滋殖”可得出百姓的吃穿用度有了滋长增多和改善;据材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可得出京师的有钱人增多;据材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得出太仓的储量数量充足;据材料“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宇北者候而不得聚会。”可得出商业繁荣。原因:结合所学西汉的政治状况可得出西汉政治上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前提;结合西汉的经济状况可得出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据材料统治者的措施可得出几代统治者强有力发展经济的措施;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汉百姓的勤劳能干。【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前中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桑弘羊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在财权方面强本抑末,达到在政治领域的强本抑末的最终目标。”可得出以强本抑末为最终目标;据材料“在桑弘羊财政政策的引领下,国家开始正视商业领域的大量财富,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可得出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据材料“桑弘羊也极力支持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可得出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历史作用:据材料“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可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西汉经济的发展;据所学可得出提升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据西汉的时代特征课得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具有民族主体意识的唐人在接受外来元素时,往往对其进行合理的遴选、融合与创新,使唐代丝绸纹样既不失本土特色,又能吸收外来元素中的有益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这些外在客观因素加上唐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决定了外来元素中国化这一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反映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唐代丝绸纹样上外来元素中国化的案例告诉我们,文化因交流而多样,因多样而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主要在于它所具有的包容性、主体性、创造性,不断丰富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内涵,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并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造物方式和人文精神。——摘编自谢晓茹《唐代丝绸纹样上外来元素的中国化研究》结合材料信息,围绕“唐代文化交流”,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推动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阐述:唐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为唐代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思想在魏晋基础上广泛传入,玄奘西行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流传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唐代统治者奉行的“三教并行”政策,进一步促进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隋唐社会出现了儒、佛、道三家并行,以儒学为主体精神价值的思想格局。因此,外来佛教思想的广泛传入,为中国本土儒、道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吸收,共同推进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示例二论题:开放包容的政策有助于唐文化形式与内涵的丰富。阐述:随着中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唐代统治者在奉行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唐代文化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不断丰富。唐代时期,佛教广泛传播,儒、佛、道三家相互吸收、不断融合,思想领域不断争鸣;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受到宗教观念影响的宗教画,也有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在魏晋基础上,唐代石窟艺术继往开来,出现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轴,艺术领域不断拓展。此外,汇聚于唐都长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者、商人、侨民,以及经由海路来华且汇聚于广州、泉州等地的西亚商人同样对唐代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不断丰富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之,唐代政府与社会的包容性使唐文化不断丰富、充实和提升,推动了唐代文化的新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具有民族主体意识唐人在接受外来元素时,往往对其进行合理的遴选、融合与创新,使唐代丝绸纹样既不失本土特色,又能吸收外来元素中的有益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论题: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推动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其次,围绕着唐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表现,从儒、佛、道发展角度展开阐述。如唐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为唐代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思想在魏晋基础上广泛传入,玄奘西行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流传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唐代统治者奉行的“三教并行”政策,进一步促进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隋唐社会出现了儒、佛、道三家并行,以儒学为主体精神价值的思想格局。最后,总结归纳。因此,外来佛教思想的广泛传入,为中国本土儒、道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吸收,共同推进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同时,也可从唐代开放包容政策对唐文化形式与内涵的丰富等内容展开论述。结合中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唐代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儒、佛、道融合的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归纳。总之,唐代政府与社会的包容性使唐文化不断丰富、充实和提升,推动了唐代文化的新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考试很有意思,考墨义(简答)口试、贴经(背诵)策问、诗赋等。铨选就是吏部试,考身言书判,考察书法是否遒美,文章是否有条理,体貌是否丰伟,言辞是否辩证。这对唐朝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官能看到名字,这就需要你有社会声誉。社会声誉怎样获得?必须有人肯定,所以士子要写诗歌、小说、传奇,要学书法。——摘编自张国刚《时代变奏:大唐的鼎盛与衰颓》材料二太府卿(掌财称库藏)杨崇礼……在太府二十余年……财货山积,尝经杨卿者,无不精美;每岁句驳省便,出钱数百万缗。是岁,以户部尚书致仕,年九十余矣。上问宰相:“崇礼诸子,谁能继其父者?”对曰:“崇礼三子,慎馀、慎矜、慎名,皆廉勤有才,而慎矜为优。”上乃擢慎矜自汝阳令为监察御史,知太府出纳,慎名摄监察御史,知含嘉仓出纳,亦皆称职;上甚悦之。——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选官的标准,并说明唐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选官制度的不足。【答案】(1)标准:才学功底;个人综合素养;社会声誉。(答出一点,两点,三点)积极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诗歌的繁荣、小说传奇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2)不足:侧重对文学素养的考察,难以选拔实用人才;舞弊现象严重;退休官员子弟有一定的优先权。(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标准:根据材料“考墨义(简答)口试、贴经(背诵)策问、诗赋等”可得出才学功底;根据材料“考身言书判,考察书法是否遒美,文章是否有条理,体貌是否丰伟,言辞是否辩证”可得出个人综合素养;根据材料“考官能看到名字,这就需要你有社会声誉”可得出社会声誉。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可以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诗歌的繁荣、小说传奇的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不足:根据材料“唐朝考试很有意思,考墨义(简答)口试、贴经(背诵)策问、诗赋等”可得出侧重对文学素养的考察,难以选拔实用人才;根据材料“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官能看到名字,这就需要你有社会声誉。社会声誉怎样获得?必须有人肯定”可得出舞弊现象严重;根据材料“上问宰相:‘崇礼诸子,谁能继其父者?’对曰:‘崇礼三子,慎馀、慎矜、慎名,皆廉勤有才,而慎矜为优。’”可得出退休官员子弟有一定的优先权。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宋朝立国后,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重演,实行“更戍法”“将从中御”等制度,但这限制了宋军在战场上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导致宋军在战场上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整个社会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武人地位低下,难以激发将士们持干戈以卫社稷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士兵无法得到正规而有效的训练,军队也经营商业,武器质量低劣,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虚外守内的消极防御的政策使统治者不得不把和议与苟安视为医治边患的良药。总之,抑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主要弱点,畸形的军事指挥和管理体制,对武人阶层的轻视,军备的荒废,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使得宋朝军力削弱,国力不振,这必然会造成对外的妥协苟安,而妥协苟安的政策又极大地影响着军力和国力,由此宋代军事陷入了恶性循环。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却没有向军事方面转化。相比前朝,宋朝从装备到战法都没有根本的改变和提高,甚至在战斗力上出现了严重的倒退,这些都极大地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的严重失衡,使得宋最终被后起的元朝所灭。——摘编自赵明明《宋朝军事“积弱”因素浅析》(1)根据材料,概述宋朝军事建设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军事建设影响。【答案】(1)宋朝为防止藩镇割据,采取了“更戍法”“将从中御”等制度,但这些措施限制了军队的灵活性;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尚武之风衰退,武人地位低下,士兵缺乏训练,军队经营商业,武器质量差。采取虚外守内的消极防御政策。(2)宋朝的军事政策导致军队在战场上被动挨打,武人地位低下,军队战斗力低下,消极防御政策导致对外妥协苟安,形成恶性循环,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失衡,最终被元朝所灭,宋朝的军事政策和国策直接影响了其军事能力和国家安全。【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宋朝立国后,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重演,实行‘更戍法’‘将从中御’”等制度,”可得出宋朝为防止藩镇割据,采取了“更戍法”“将从中御”等制度,但这些措施限制了军队的灵活性;“ 推行‘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整个社会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武人地位低下,难以激发将士们持干戈以卫社稷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士兵无法得到正规而有效的训练,军队也经营商业,武器质量低劣,导致宋军战斗力低下。”可得出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导致尚武之风衰退,武人地位低下,士兵缺乏训练,军队经营商业,武器质量差;“ 虚外守内的消极防御的政策使统治者不得不把和议与苟安视为医治边患的良药。”可得出采取虚外守内的消极防御政策。【小问2】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对武人阶层的轻视,军备的荒废,国防上的消极防御使得宋朝军力削弱,国力不振,这必然会造成对外的妥协苟安,而妥协苟安的政策又极大地影响着军力和国力,由此宋代军事陷入了恶性循环。”可得出军事政策导致军队在战场上被动挨打,武人地位低下,军队战斗力低下,消极防御政策导致对外妥协苟安,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却没有向军事方面转化。相比前朝,宋朝从装备到战法都没有根本的改变和提高,甚至在战斗力上出现了严重的倒退,这些都极大地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的严重失衡,使得宋最终被后起的元朝所灭。”可得出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失衡,最终被元朝所灭,宋朝的军事政策和国策直接影响了其军事能力和国家安全。河北省定州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9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陶寺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城子崖古城、石峁古城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石家河古城、良渚古城等,这些古城遗址不仅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出土了很多礼器。据此可知,这些古城遗址()A.具备早期国家初始要素 B.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C.部落间的交流比较频繁 D.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这些古城遗址拥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和大量礼器,这些特征表明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组织性,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初始要素。宫殿和天文建筑显示出社会的分工和权力中心,而礼器则与礼仪制度和社会等级相关,A项正确;这些遗址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排除B项;“部落间的交流比较频繁”没有直接证据支持,排除C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虽然可能存在,但题干信息不足以直接得出这一结论,未涉及占卜、天意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这里的“更进一步”主要指的是西周分封制()A.推动了世袭制形成与发展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确立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 D.开启了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西周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度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可知,西周分封制通过宗法血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夏朝时期“禹传子家天下”,世袭制形成,排除A项;西周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并没有确立至高无上的权力,排除C项;早在夏朝,我国产生了王位世袭制,开启了政治与血缘关系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B项。3.有论者在评论某思想流派时指出,其治术也强调尚贤、尚同、贵义等,但是其非乐、节用,使得“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太刻苦);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该学派的思想()A.因主张轻罪重罚而受到了批评B.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C.反映了下层平民的愿望和诉求D.主张统治者应推行仁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尚贤、尚同、贵义”“非乐、节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体现墨家学派的思想,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C项正确;“轻罪重罚”属于法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墨家学派的思想,而适应争霸与兼并战争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墨家学派的思想,而主张统治者推行仁政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4.秦统一前后,官府形成了以“邮传”为中心、“必以书”的文书行政传统,而不允许地方“口请”“羁请”(口头请示或托人代为请示)。据此可知,秦朝文书行政系统的发展()A.扩大了君主专制权力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有效执行C.提升了地方自治的水平D.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通过材料“官府形成了以‘邮传’为中心、‘必以书’的文书行政传统,而不允许地方‘口请’‘羁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秦朝文书行政系统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规范各级政府的政务运行,从而能够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邮传系统,并未涉及君主权力有所扩大,排除A项;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有效执行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邮传系统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并不能直接得出提升地方自治的水平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下图马、安二字六国字体与秦小篆示意图。该图可用来说明秦朝()A.书法艺术大放异彩 B.封建专制国家进一步巩固C.积极巩固国家统一 D.完成了文字由简到繁转化【答案】C【解析】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示意图展示了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这反映了秦朝积极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该图只是展示了秦朝统一文字,并不能说明秦朝书法艺术大放异彩,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秦朝封建专制国家进一步巩固,和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该示意图也不能表明秦朝完成了文字由简到繁的转化,未强调字体的简繁区别,排除D项。故选C项。6.如表所示为汉朝初期推行的部分政策。汉初这些举措旨在()统治者政策汉高祖令商人不许穿丝织衣服,不许乘车并加重他们的赋税汉惠帝规定商人子孙不得为官A.推行抑商政策 B.稳定社会秩序C.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D.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初的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商人,限制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抑制商人阶层的发展,防止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过大的影响以维护社会秩序,B项正确;抑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排除C项;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与抑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西汉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都在西域地区设立军政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体制。两汉这些措施()A.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B.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C.实现了对西域统治的长治久安D.得益于中央行政体系的创新【答案】B【解析】从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并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这些措施有利于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两汉时期边疆与内地开始一体化,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这些措施与汉代中央行政体系的创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西汉实行地方向中央上交书面汇报材料的上计制。如郡级上计簿是由郡级行政机构负责编制的,涉及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等多方面的综合统计资料。西汉实行上计制旨在()A.变更选官标准,保障吏治清明 B.规范官员管理,增加政府收入C.打破政治垄断,推动社会流动 D.保障政府收入,巩固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郡级上计簿由郡级行政机构统制,涉及地方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等信息,这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上计制度属于官员的考核制度,未牵涉到选官标准的问题,排除A项;对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的考核有利于保障政府收入,但没有涉及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项;材料中上计制反映的是地方财政管理,不涉及政治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9.《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A.淡化鲜卑民族特色 B.是唯一的中原正统C.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D.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说明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北方的鲜卑族也认同黄帝的土德,并以黄帝的后代自居,并且构建自身族号与华夏文化的历史渊源,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自身民族特色的问题,排除A项;“是唯一的中原正统”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表所示是唐代接收的部分降将情况。这主要反映出唐代()人物身份情况泉男生高丽王侯668年,请降,诏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率兵以应接之名悉猎吐蕃大臣728年,献方物,请降,许之,封赏授官阿布思突厥王孙742年,率其党属来降,赏赐不可胜纪屈武回纥首领842年,降幽州,授左武卫将军同正A.疆域开拓的必然性 B.因俗而治的合理性C.中外交流的广泛性 D.政治统治的包容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表格中的少数民族将领的请降,唐王朝都给予应允并授予官职,这反映出唐王朝统治的包容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的将领来降,并不是唐王朝主动向外拓展疆域,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唐王朝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属于中外交流的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图所示为唐代科举制下选拔不同类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和考察内容。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A.选拔对象具有广泛性特征B.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C.旨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D.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取士分为常举和制举,不同方式有不同的选拔标准,这说明唐代科举制选官标准比较全面,A项正确;科举制是为了打破士族对仕途的垄断而设立的,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排除C项;据图可知,科举制突破了九品中正制,创新了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2.《新唐书·食货志》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而租庸调法弊坏”“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材料可用来说明唐代()A.两税法实施的原因 B.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C.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反映出当时唐代户籍久不更造,土地买卖现象严重,租庸调制无法实行,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实行两税法,故材料信息可用来说明唐代两税法实施的原因,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两税法实施的原因,但未涉及贫富差距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变化的原因,未提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在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时说:“人在这里不再以两汉那种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B.士人关注个体精神C.理性主义影响广泛 D.佛学文化推陈出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注重人的内在精神,说明士人关注个体精神,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注重人的内在精神,没有强调儒学丧失统治地位,且“儒学丧失统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主义的影响,且“影响广泛”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佛学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4.据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统计,北宋开科69次,取士总数61000人,平均每年取士360人,科举取士成为宋朝最重要的官员入仕途径。这一措施的影响是()①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②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素质③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④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大大增加了科举取士的次数和人数,科举取士成为宋朝最重要的选官方式,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素质,同时也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影响,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则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②③④正确,故选C项;材料中的这一举措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①错误,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5.有学者认为:“从宋代开始,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在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中,可直接窥见其端倪。”下列选项中可以论证这一说法的是宋代()A.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B.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D.增设参知政事副相【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宋朝采取措施强化中央集权,题干要求从宋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中关于“地方行政规划的设置和地方官员的管理体系”的角度举例证明宋朝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的上风,据所学可知,在地方管理中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A项正确;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是中央层级机构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属于军事方面的措施,不属于行政规划的变革措施,排除C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属于中枢机构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所示为三位学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对这些评价认识合理的是()评价来源王室之所以安者,以能使百姓有余力而乐其生也,而今也敛于民者烦、督于民者急、夺于民者尽,而人人救死恐不暇,安石可谓危王室矣[北宋]王岩叟《上神宗论王安石》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王安石传》A.王岩叟的评价最为可信 B.评价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C.梁启超的评价全面客观 D.评价者立场带有时代印记【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表格可知,表格中北宋时期的王岩叟和南宋时期的罗大经否定和批判了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则高度肯定王安石变法,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主要缘于作者时代不同,D项正确;虽然王岩叟生活的年代离王安石变法最近,但并不表明其评价最为可信,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这些评价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B项;梁启超肯定了王安石变法,并未阐述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不够全面客观,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高祖和吕后主政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草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稻,衣食滋殖”。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成就斐然。国家从立国初年“天下既定,民亡盖威,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汉武帝即位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普通的民众从“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皮尽满”“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宇北者候而不得聚会。守闾阔者食梁肉”。70多年的经济恢复使汉帝国完成了国富民富的任务,成为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奠定了其后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物质基础。材料二作为汉武帝时期杰出的财政专家,桑弘羊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在财权方面强本抑末,达到在政治领域的强本抑末的最终目标。在桑弘羊财政政策的引领下,国家开始正视商业领域的大量财富,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桑弘羊也极力支持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将部分暴利行业纳入国家财政,即盐铁酒和货币生产发行的直接垄断,政府官营商业参与市场竞争(平准均输)、公田官营、边疆屯田等。虽有弊端,但事实上也做到了“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上材料均摘编自赵德馨、唐把艳《汉帝国何以由富国吏为强国——桑弘羊经济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中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桑弘羊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经济政策对西汉社会产生的历史作用。【答案】(1)表现:百姓的吃穿用度有了滋长增多和改善;京师的有钱人增多;太仓的储量数量充足;商业繁荣。原因:西汉政治上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前提;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几代统治者强有力发展经济的措施;西汉百姓的勤劳能干。(2)特点:以强本抑末为最终目标;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历史作用: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西汉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前中期(中国)。表现:据材料“民务稼稻,衣食滋殖”可得出百姓的吃穿用度有了滋长增多和改善;据材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可得出京师的有钱人增多;据材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滥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得出太仓的储量数量充足;据材料“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宇北者候而不得聚会。”可得出商业繁荣。原因:结合所学西汉的政治状况可得出西汉政治上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前提;结合西汉的经济状况可得出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据材料统治者的措施可得出几代统治者强有力发展经济的措施;据所学知识可得出西汉百姓的勤劳能干。【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前中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桑弘羊思想的出发点是通过在财权方面强本抑末,达到在政治领域的强本抑末的最终目标。”可得出以强本抑末为最终目标;据材料“在桑弘羊财政政策的引领下,国家开始正视商业领域的大量财富,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可得出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据材料“桑弘羊也极力支持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可得出政府直接参与部分行业经营。历史作用:据材料“并突破对商业半鄙薄、半恳惮的心态”可得出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直接从商业领域取财富”可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所学可得出推动了西汉经济的发展;据所学可得出提升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据西汉的时代特征课得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具有民族主体意识的唐人在接受外来元素时,往往对其进行合理的遴选、融合与创新,使唐代丝绸纹样既不失本土特色,又能吸收外来元素中的有益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这些外在客观因素加上唐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决定了外来元素中国化这一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反映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唐代丝绸纹样上外来元素中国化的案例告诉我们,文化因交流而多样,因多样而发展。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主要在于它所具有的包容性、主体性、创造性,不断丰富了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内涵,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并以独特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造物方式和人文精神。——摘编自谢晓茹《唐代丝绸纹样上外来元素的中国化研究》结合材料信息,围绕“唐代文化交流”,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推动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阐述:唐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为唐代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思想在魏晋基础上广泛传入,玄奘西行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流传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唐代统治者奉行的“三教并行”政策,进一步促进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隋唐社会出现了儒、佛、道三家并行,以儒学为主体精神价值的思想格局。因此,外来佛教思想的广泛传入,为中国本土儒、道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吸收,共同推进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示例二论题:开放包容的政策有助于唐文化形式与内涵的丰富。阐述:随着中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唐代统治者在奉行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唐代文化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不断丰富。唐代时期,佛教广泛传播,儒、佛、道三家相互吸收、不断融合,思想领域不断争鸣;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受到宗教观念影响的宗教画,也有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在魏晋基础上,唐代石窟艺术继往开来,出现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轴,艺术领域不断拓展。此外,汇聚于唐都长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者、商人、侨民,以及经由海路来华且汇聚于广州、泉州等地的西亚商人同样对唐代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不断丰富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之,唐代政府与社会的包容性使唐文化不断丰富、充实和提升,推动了唐代文化的新发展。(“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具有民族主体意识唐人在接受外来元素时,往往对其进行合理的遴选、融合与创新,使唐代丝绸纹样既不失本土特色,又能吸收外来元素中的有益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论题: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推动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其次,围绕着唐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表现,从儒、佛、道发展角度展开阐述。如唐代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外来文化元素的传入为唐代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思想在魏晋基础上广泛传入,玄奘西行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其中,禅宗流传最广,社会影响最大。唐代统治者奉行的“三教并行”政策,进一步促进儒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有了新的发展,隋唐社会出现了儒、佛、道三家并行,以儒学为主体精神价值的思想格局。最后,总结归纳。因此,外来佛教思想的广泛传入,为中国本土儒、道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相互融合、吸收,共同推进了唐代思想领域的新发展。同时,也可从唐代开放包容政策对唐文化形式与内涵的丰富等内容展开论述。结合中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唐代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儒、佛、道融合的史实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归纳。总之,唐代政府与社会的包容性使唐文化不断丰富、充实和提升,推动了唐代文化的新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考试很有意思,考墨义(简答)口试、贴经(背诵)策问、诗赋等。铨选就是吏部试,考身言书判,考察书法是否遒美,文章是否有条理,体貌是否丰伟,言辞是否辩证。这对唐朝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官能看到名字,这就需要你有社会声誉。社会声誉怎样获得?必须有人肯定,所以士子要写诗歌、小说、传奇,要学书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