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2.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A.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体现的是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的特征,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排除。2.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3.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选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选项排除。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B选项排除。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D选项排除。4.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从而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中外朝制度是削弱宰相权力,而不是中介宰相制度,排除A项;中外朝制度实行加强的是皇权专制,而不是中央的权力,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的实行并不是加速西汉灭亡的原因,与西汉的灭亡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5.魏晋和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中的“调”指()A.征调徭役 B.征收纺织品 C.征收粮食 D.上缴棉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中的“调”指的是征收纺织品,因此B项正确,ACD项排除。故选B项。6.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故A选项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方人口南移,推动南方开发的问题,不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7.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A.长安、东京、大都的繁荣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市民阶层精神需求的满足C.人民生活提高D.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兴起市民阶层,与其相适应的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随之产生,B正确;明清的都城是北京,排除A;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市民不等于人民,排除C;春秋战国的文化底蕴属于思想文化条件,而非社会条件,排除D。8.“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在短时间内实行了多项措施,操之过急,B项正确;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论述该原因,材料只是强调变法推行操之过急,排除A项;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有过动摇和怀疑,但也一度支持过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支持的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损害农民利益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论述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9.以下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摘录:“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外来作物引入中国”。根据笔记内容判断,其学习主题应是()A.西汉的农业 B.宋朝的市镇经济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外来作物引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白银流入扩大,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西汉的农业、宋朝的市镇经济、元朝的外贸都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10.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的管理 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答案】A【解析】材料中对新疆地区实行的是军、民分治,而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这是为了适应新疆和西藏不同的发展特点和现实状况,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故答案为A项。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不能说明不同措施体现出的问题,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对新疆和西藏的管理,与专制主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地缘政治,排除D项。11.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严重B.对外贸易发达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思想是一定经济的反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才出现了“工商皆本”的学说,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属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严重“工商皆本”的学说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贸易发达是“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时仍然是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工商皆本”12.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打开中国市场 B.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C.建立军事基地 D.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更方便的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由此说明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列强发动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为了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和建立军事基地,排除BC项;西方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1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评价某条约"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条约是指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知,该条约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14.“《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答案】B【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杂志作为史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A.百日维新B.黄花岗起义C.北伐战争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是1898年,黄花岗起义是191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此三项都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16.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以国家利益和命运为重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故A错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体现的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与抨击纲常礼教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排除D。17.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这些举措使民众A.盲目追赶西方时尚风潮 B.完全抛弃陈规陋习思想C.逐渐接纳新的习俗风尚 D.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答案】C【解析】材料“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体现的是国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新的社会习俗变革,C项正确;材料与盲目追赶西方时尚风潮、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的说法无关,排除AD项;B项错在“完全摒弃”,排除。故选C项。18.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体现在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C.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D.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邓小平理论【答案】C【解析】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C项正确;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故AB两项错误;中共成立之时,还没有形成邓小平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19.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红军长征D.解放战争【答案】C【解析】瑞金是中国红色政权所在地,“黄土高原”是陕北红军长征达到之处,故C正确;A是1926年;B是1927年;D是1946-1949年。20.以下史实能说明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是①遵义会议②八一宣言③瓦窑堡会议④西安事变⑤百团大战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①不符合题意;“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所以,②符合题意;“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所以③符合题意;“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以“兵谏”形式逼蒋抗日,所以④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对日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所以⑤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2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下列与相关的事件发生在“全面抗战”阶段的是()A.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组织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C.积极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团结抗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华北的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符合题意要求,B项正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C项;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2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这表明A.农村包围城市阶段基本结束 B.开始认识到城市的重要性C.为军队建设寻求物质保障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可知,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意味着农村包围城市阶段基本结束,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这一时期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因此工作重心的转移不是出于军事目的,排除C项;社会主义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2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除了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巩固了人民政权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答案】A【解析】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稳定物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抗美援朝运动为我国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故选A;三大改造的完成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A;“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实现了我国的工业化,排除C;国民经济困难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左”倾错误,排除D。24.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个时候采取这个措施是一个不得已而又很成功、有利于人民的措施。”该观点A.否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B.认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有优势C.表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D.肯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可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在特殊的年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否定市场,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B;材料并不是强调计划体制的弊端,排除C。25.1944年8月,毛泽东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指电:“在双方互利的条件下,我们欢迎外国(来边区)投资和技术合作。”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上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科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毛泽东意在A.建立中国的新型外交 B.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平稳建立C.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 D.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在双方互利的条件下,我们欢迎外国(来边区)投资和技术合作”“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可知毛泽东意在建立中国的新型外交,A正确;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特权,排除C、D两项。26.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关系的缓和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日关系的改善【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三世界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于20世纪70年代初方得以恢复,C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少,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多数投票通过,A项错误;中美和中日关系的缓和和正常化是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BD两项不能当作前因来解释。27.在我国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变化主要基于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B.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C.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D.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答案】C【解析】材料“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的原因是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1964年……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是因为中苏关系的恶化,“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是中英关系的正常化和改革开放的结果,所以英语地位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与教育体制变革无关,故B错误;材料变化的原因受到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28.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C.扫除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最大障碍 D.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B【解析】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有利于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束缚,故选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A;1979年1月1日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29.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C.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均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与时代发展同进步,B正确;A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D是毛泽东思想的特征,排除。故选B。30.继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成立。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均在北京举行。上述史实说明()A.中国积极发展区域外交,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B.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正从积极参与者变为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C.中国的对外交往局限在经济领域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和题干“继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成立。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均在北京举行”可知,中国新时期开展全方位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事务中不断显现大国地位和大国担当,并在国际组织中不仅是参加,更重要是在国际组织的不断增加着影响力,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对外交往是全方位的,故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是否发挥决定作用,故排除D。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本卷共3题,共40分。31.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严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摘编自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其改革有何意义。【答案】(1)征战;设郡而治;移民戍边;和亲。(2)原因:拓跋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北魏政权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王朝的统治;孝文帝深受汉化影响,对汉文化的仰慕。意义: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北魏鲜卑族社会经济发展;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可知,征战;根据材料“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可知,设郡而治;根据材料“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迁去开垦土地””可知,移民戍边;根据材料“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可知,和亲。(2)原因:根据材料“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跋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根据材料“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权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王朝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深受汉化影响,对汉文化的仰慕。意义:汉化举措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对于北魏政权而言,汉化有利于北魏鲜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可知,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寿终正寝、新的民国建立7年之后,爆发波及全国、影响弥久的五四运动,并非偶然。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随着外国和本国企业的增长,在晚清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中,许多爱国者一直比较羡慕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富强,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正在中国对现实不满意,对未来又茫,却又苦于探索的时刻,在中国的北方,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断的希冀和选择。——改编自胡献忠《“五四”的百年沧桑与青年的历史担当》材料二:自国门洞开以来,纵使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了中国战乱频仍的不堪局面,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仍怀抱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渴望……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一…在五四运动爆发两年后,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下正式成立。——安美惠《五四运动:近代中国上升的历史拐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并用一句话概括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救民”认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五四运动为成立奠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答案】(1)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重人民负担,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地位: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位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变化:五四运动前,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后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说明:思想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中国,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阶级较多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工业接连掀起三波高潮”可以总结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根据材料“许多爱国者一直比较羡慕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富强,痴迷以自由主义、民主、科学等观念出现的西方思想,把它们视为中国仿效的榜样”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传来十月革命的炮声,给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人带来断的希冀和选择”可知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另外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当时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重人民负担,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地位: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变化:根据材料二“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戊戊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渴望”可知五四运动前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根据材料二“中国先进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可知五四运动后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说明:思想基础:可以从五四运动后以李大钊为代表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进行分析。阶级基础:可以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来分析。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属于国家工业化战略1.0版本。这一版本总体上参照苏联工业化模式,由国家发动工业化,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辅之集体企业以及后来的农村社队企业,实行重工业优先战略,以追赶超越发达工业化国家(如英国)为目标,力图跨越式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国家工业化直接带动了全国资本存量高速增长,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为中国工业化长远发展、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摘编自胡鞍钢《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落后者到引领者》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的工业改革,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的启发,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实行了分域推进的“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中国工业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极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因此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70年发展新观察》(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探索和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答案】(1)探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影响:初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2)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分域推进(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进);极速发展;辉煌成就(极速发展)与问题(代价)并存方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解析】(1)探索:结合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探索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影响:结合所学且根据材料“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为中国工业化长远发展、经济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不难得出初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为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2)特点:根据材料“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的启发”可以概括出借鉴西方;“工业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可以概括立足国情;根据材料“实事求是地实行了分域推进的‘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可以概括分域推进(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进);根据材料“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极速发展”可以概括极速发展;根据材料“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可以概括辉煌成就(极速发展)与问题(代价)并存。方向:根据材料“因此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可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同学们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2.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曰:“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A.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最高权力尚未集中【答案】A【解析】材料“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体现的是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的特征,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排除。2.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答案】C【解析】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3.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选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选项排除。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B选项排除。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D选项排除。4.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从而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D项正确;中外朝制度是削弱宰相权力,而不是中介宰相制度,排除A项;中外朝制度实行加强的是皇权专制,而不是中央的权力,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的实行并不是加速西汉灭亡的原因,与西汉的灭亡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5.魏晋和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中的“调”指()A.征调徭役 B.征收纺织品 C.征收粮食 D.上缴棉布【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中的“调”指的是征收纺织品,因此B项正确,ACD项排除。故选B项。6.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故A选项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方人口南移,推动南方开发的问题,不是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7.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出现的社会条件相同的是A.长安、东京、大都的繁荣B.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市民阶层精神需求的满足C.人民生活提高D.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兴起市民阶层,与其相适应的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随之产生,B正确;明清的都城是北京,排除A;唐代传奇、北宋风俗画、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市民不等于人民,排除C;春秋战国的文化底蕴属于思想文化条件,而非社会条件,排除D。8.“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在短时间内实行了多项措施,操之过急,B项正确;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论述该原因,材料只是强调变法推行操之过急,排除A项;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有过动摇和怀疑,但也一度支持过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支持的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损害农民利益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没有论述该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9.以下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摘录:“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外来作物引入中国”。根据笔记内容判断,其学习主题应是()A.西汉的农业 B.宋朝的市镇经济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方部分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甘薯、玉米外来作物引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外来作物引入中国,白银流入扩大,逐渐成为主要货币,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西汉的农业、宋朝的市镇经济、元朝的外贸都与材料信息描述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10.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的管理 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答案】A【解析】材料中对新疆地区实行的是军、民分治,而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这是为了适应新疆和西藏不同的发展特点和现实状况,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管理。故答案为A项。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不能说明不同措施体现出的问题,排除;材料中体现的是对新疆和西藏的管理,与专制主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地缘政治,排除D项。11.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出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严重B.对外贸易发达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D.社会性质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思想是一定经济的反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才出现了“工商皆本”的学说,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属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土地兼并严重“工商皆本”的学说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外贸易发达是“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商皆本”的学说被广泛地提出时仍然是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工商皆本”12.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打开中国市场 B.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C.建立军事基地 D.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更方便的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由此说明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列强发动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为了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和建立军事基地,排除BC项;西方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1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评价某条约"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条约是指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知,该条约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14.“《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答案】B【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杂志作为史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A.百日维新B.黄花岗起义C.北伐战争D.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百日维新是1898年,黄花岗起义是1910年,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此三项都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16.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以国家利益和命运为重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故A错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体现的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与抨击纲常礼教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排除D。17.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这些举措使民众A.盲目追赶西方时尚风潮 B.完全抛弃陈规陋习思想C.逐渐接纳新的习俗风尚 D.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答案】C【解析】材料“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等”体现的是国民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新的社会习俗变革,C项正确;材料与盲目追赶西方时尚风潮、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的说法无关,排除AD项;B项错在“完全摒弃”,排除。故选C项。18.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主要体现在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C.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D.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邓小平理论【答案】C【解析】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C项正确;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故AB两项错误;中共成立之时,还没有形成邓小平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19.魏巍在《地球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红军长征D.解放战争【答案】C【解析】瑞金是中国红色政权所在地,“黄土高原”是陕北红军长征达到之处,故C正确;A是1926年;B是1927年;D是1946-1949年。20.以下史实能说明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是①遵义会议②八一宣言③瓦窑堡会议④西安事变⑤百团大战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遵义会议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①不符合题意;“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所以,②符合题意;“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所以③符合题意;“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以“兵谏”形式逼蒋抗日,所以④不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是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对日军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所以⑤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2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下列与相关的事件发生在“全面抗战”阶段的是()A.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组织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C.积极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团结抗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发生在华北的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符合题意要求,B项正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C项;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2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这表明A.农村包围城市阶段基本结束 B.开始认识到城市的重要性C.为军队建设寻求物质保障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可知,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意味着农村包围城市阶段基本结束,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这一时期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因此工作重心的转移不是出于军事目的,排除C项;社会主义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2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除了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采取措施稳定物价,开展抗美援朝运动。这些措施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巩固了人民政权 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导致了国民经济的困难【答案】A【解析】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稳定物价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抗美援朝运动为我国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所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故选A;三大改造的完成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A;“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实现了我国的工业化,排除C;国民经济困难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左”倾错误,排除D。24.历史学家金冲及认为:“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那个时候采取这个措施是一个不得已而又很成功、有利于人民的措施。”该观点A.否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B.认为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有优势C.表明旧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D.肯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在当年物质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些粮票、布票、油票,一切都听任自由市场去处理,恐怕许多人连最起码的穿着和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可得出计划经济体制在特殊的年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否定市场,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B;材料并不是强调计划体制的弊端,排除C。25.1944年8月,毛泽东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指电:“在双方互利的条件下,我们欢迎外国(来边区)投资和技术合作。”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上宣布:“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科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毛泽东意在A.建立中国的新型外交 B.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平稳建立C.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 D.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指出:“在双方互利的条件下,我们欢迎外国(来边区)投资和技术合作”“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可知毛泽东意在建立中国的新型外交,A正确;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特权,排除C、D两项。26.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美关系的缓和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日关系的改善【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三世界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于20世纪70年代初方得以恢复,C项正确;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少,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多数投票通过,A项错误;中美和中日关系的缓和和正常化是在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BD两项不能当作前因来解释。27.在我国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变化主要基于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B.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C.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D.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答案】C【解析】材料“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的原因是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1964年……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是因为中苏关系的恶化,“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是中英关系的正常化和改革开放的结果,所以英语地位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与教育体制变革无关,故B错误;材料变化的原因受到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28.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C.扫除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最大障碍 D.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B【解析】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有利于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束缚,故选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A;1979年1月1日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29.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与时代发展同进步C.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D.谋求实现民族独立【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均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体现的是与时代发展同进步,B正确;A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D是毛泽东思想的特征,排除。故选B。30.继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成立。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均在北京举行。上述史实说明()A.中国积极发展区域外交,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B.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正从积极参与者变为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C.中国的对外交往局限在经济领域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决定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和题干“继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成立。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均在北京举行”可知,中国新时期开展全方位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事务中不断显现大国地位和大国担当,并在国际组织中不仅是参加,更重要是在国际组织的不断增加着影响力,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对外交往是全方位的,故C错误;根据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是否发挥决定作用,故排除D。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本卷共3题,共40分。31.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严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摘编自人教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分析其改革有何意义。【答案】(1)征战;设郡而治;移民戍边;和亲。(2)原因:拓跋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北魏政权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王朝的统治;孝文帝深受汉化影响,对汉文化的仰慕。意义: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北魏鲜卑族社会经济发展;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解析】(1)方式: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可知,征战;根据材料“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可知,设郡而治;根据材料“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迁去开垦土地””可知,移民戍边;根据材料“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可知,和亲。(2)原因:根据材料“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跋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根据材料“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权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王朝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深受汉化影响,对汉文化的仰慕。意义:汉化举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