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培训课件_第1页
第五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培训课件_第2页
第五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培训课件_第3页
第五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培训课件_第4页
第五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利润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生息资本和利息地租“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

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马克思引用《评论家季刊》5.1利润和平均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一)成本价格(Costprice)

1.成本价格的定义成本价格指生产费用,由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通常用k表示,即k=c+v

2.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1)成本价格是企业赚钱或亏本的界限。2)成本价格的高低是企业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如果某些资本家的商品成本价格低于社会成本价格,便有可能用降低出售价格的办法打败竞争对手。成本核算的任务:核算成本的数量分析成本的构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的产品成本商品价值W=c+v+m新创造的价值成本价格k

C转移来的生产资料的价值m

剩余价值劳动力自身价值V=K+m利润商品价值W=c+v+m=K+mm转变为成本价格K的产物m转变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实际耗费利润PW=K+P(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rofit)

p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m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如果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作全都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如果把剩余价值作为可变资本的产物,则它为剩余价值;如果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则它称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如果用P代表利润,则商品价值就转化为w=k+P,即成本价格+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也被抹煞了。(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转化的前提:既然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在比较盈利大小时,把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这样,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神秘化了。

2.利润率的定义:利润率(Therateofprofit)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p’=m/(c+v)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3.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剩余价值率(m‘)利润率(p’)计算公式m’=m/vp’=m/(c+v)意义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大小m’>p’本质表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4.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高低由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决定,而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则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大,从而所使用的劳动力也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利润率也会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反方向变化。

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的这种关系是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的。从个别企业来看,情况恰好相反,个别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本部门的平均水平,产品的个别价值便低于社会价值,它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从而提高了利润率。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周转的次数也越多,同等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年利润率也越高。年利润率与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

4)不变资本的节省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已定的条件下,不变资本节省了,预付总资本就会减少。这样,用同量剩余价值同较少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会提高。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Averageprofit)

(一)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1.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1)部门内部的竞争,是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使同种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部门内部的竞争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各个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一般是通过资本的转移而实现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资本家之间展开以资本的自由转移为特征的竞争,以便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导致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比例的这种变化,引起市场上供求关系和商品价格的变化,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持续到所有的生产部门都获得大致相等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

3.平均利润率的计算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部门预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差额食品10070c+30v100%3020%20—10纺织10080c+20v100%2020%200机械10090c+10v100%1020%20+10生产部门预付资本(100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食品工业7030100%纺织工业8020100%机械工业9010100%302010202020130120110生产价格130120120120总额300=K+P——生产价格c+v平均利润总量=剩余价值总量6060上表展示了三个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利润平均化的情形。同时还表明利润平均化仅仅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已。

4.平均利润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不一定同本部门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也就是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进一步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及其来源利润量与资本量有关利润量剩余价值量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不同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这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投入的资本量有关,似乎资本是利润的源泉。这样,就使利润的本质和真实的源泉被进一步掩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同时,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Pricesofproduction)=K+P——

成本价格k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m利润P

平均利润P——

(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就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可以用下表表示:商品价值W=

c+v+m=K+P—生产价格=K+P=K+m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部门预付资本(100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食品工业7030100%纺织工业8020100%机械工业9010100%302010202020130120110生产价格130120120120总额300=K+P——生产价格c+v平均利润总量=剩余价值总量6060生产部门预付资本(100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食品工业7030100%纺织工业8020100%机械工业9010100%302010130120110生产价格130120120120总额30060360商品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202020

从上表可以看到,有两个部门的生产价格和价值是背离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生产价格大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生产价格小于价值;只有具有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它的生产价格才符合价值。(二)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生产价格出现以前,市场价格(Marketprice)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出现以后,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了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三)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以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1.从各个生产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仍然等于整个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

2.由于全社会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商品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格总额相等。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仍是按照价值出卖。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从而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动。因此,价值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两者变动的方向也是一致的。

(四)超额利润(Surplus-profit)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不排除部门内部少数先进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指个别企业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本企业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从而多得的那部分利润。

超额利润只能被个别资本家暂时获得随着先进技术或经营管理方式的普及,商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会普遍降低,超额利润会在原有的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这时,在新的基础上又会有个别企业,采取更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谋取新的超额利润。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是靠无数个别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利润来推动的。

(五)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1.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只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基础仍然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说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变动的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在理论上是劳动价值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这一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整个资产阶级都参加了社会总剩余价值的瓜分。每个资本家得到多少利润,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还取决于全体资本家对全体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总量越大,平均利润也越高。四、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一)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基本因素:是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追逐超额利润的动机和外在竞争压力的强制迫使每个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费用。而改进技术的结果,则使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平均水平提高,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决不意味着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和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仍然可以下降。

(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也不意味着资本家获得的利润量的减少。

伴随着资本积累,一方面是技术的改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资本总量中可变资本占的比重缩小;另一方面,资本的总量在增大,可变资本在相对量缩小的同时绝对量仍然可以增大。(四)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剥削程度的提高资本家采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量,提高剩余价值率,从而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2.延缓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相应下降。这样,生产资料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不变资本的价值并不与生产资料的数量成比例增加。这就延缓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提高由于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资本家可以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以致一些生产部门宁可采用廉价的手工劳动,而不使用机器。这样就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4.对外贸易的发展输入廉价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可以降低不变资本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提高利润率输出商品到经济落后国家,可以按高于国内的价格出售。对落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就地生产就地出卖商品,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这一切都会阻挠或抵消本国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上述种种因素只能阻挠和延缓利润率的下降,但不能绝对阻止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平均利润率下降是作为一种长期趋势而发生作用的客观规律。5.2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Commercialcapital)(一)商业资本的产生产业资本家为了减少流通资本,摆脱商业事务,专门从事生产,把商品销售业务让给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业资本家承担。于是,产业资本运动中的商品资本职能就逐渐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成为商业资本。商业资本是指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产业资本的职能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的职能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二)商业资本独立化的原因:由商业资本职能的特殊性和它在社会总资本中的地位决定的。1.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就在客观上提供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分工,为商业资本成为独立的资本形式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2.就整个社会资本来说,总有一部分以商品经营资本形式处在市场上,完成由商品到货币,再由货币到商品的转化过程。从而使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运动形式W’一G’独立成为商品经营资本形式G—W—G’。(三)商业资本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1.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间已形成了一种社会分工,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2.商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资本进行投资,形成独立的商人资本运动形式:G—W一G’商业资本的作用:

1.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2.缩短流通时间,加速资本周转。3.减少流通费用,提高平均利润率。二、商业利润(Commercialprofit)(一)商业利润与平均利润竞争使商业利润趋于平均利润。(二)商业利润形式上的来源形式上,商业利润来源于商品的购买价格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好像商业利润来自商品价值以上的某种加价,是从流通中产生的。这种现象只表明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的途径,并不说明商业利润的来源。(三)商业利润真正的来源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服务,分担产业资本的部分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获得方式:买卖商品差价获得途径:商业店员剩余劳动真正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公式P′商==P′商业利润是m的转化形式,是商业资本家参加m分割的结果(四)剩余价值让渡方式

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产业资本家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五)实例假设:①社会预付的产业资本是720c+180v=900。②剩余价值率为100%。③社会预付的商业资本是100。由假设可知:①剩余价值是180,社会总资本是1000,从而平均利润率为18%。

②产业利润为900×18%=162。③商业利润为100×18%=18。④产业资本家把产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的价格为900+162=1062。⑤商业资本家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1062+18=1080卖给消费者。结论:商业利润说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K)+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h)(六)商业资本参加剩余价值的分割对产业资本家的影响从现象上看,商业资本参加剩余价值的分割,似乎降低了平均利润率,对产业资本家是不利的,但由于有商业资本家专门经营商业,减少了流通中的资本总量,因而提高了平均利润率,对产业资本家也是有利的。三、商业流通费用和商业店员的劳动(一)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1.定义:预付资本购买商品商业资本家商业流通费用流通中的必须开销这种费用叫做商业流通费用。它也必须从流通中得到补偿,并带来相应的利润。2.商业流通费用的种类:

生产性流通费用商业流通费用非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中延续引起的生产性流通费用,如必要的包装费、保管费和运输费等。生产性流通费用能增加商品价值,其不变资本转移价值,可变资本增殖价值,并参与利润平均化。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价值形式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即纯粹流通费用,如与生产过程在流通中延续无关的广告费、簿记费、通讯费、商业办事处房屋、设备等各项费用。这些费用都属于非生产性开支,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3.纯粹流通费用在价值上的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而获得补偿。

4.补偿方法

假定商业资本家除了预付资本100之外,还要追加资本50作为纯粹流通费用,这样,商业资本总额就等于150。产业资本总额为900,剩余价值为180。由于纯粹流通费用是从剩余价值的扣除中补偿的,所以平均利润率就为(180-50)/(900+150)=12.38%,这样,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那里按照900十900×12.38%=1011.43的价格购买商品,再按照1011.43十150×12.38%十50=1080的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商业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价格等于其价值(或生产价格)。他的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其购买价格,两者的差额中,既包括商业利润,也包括纯粹流通费用。只要商品按照价值(或生产价格)出售,纯粹流通费用就可以收回来,也就得到了补偿。5.3生息资本和利息一、借贷资本和利息(Interest)

(一)借贷资本(Loancapital)的本质1.定义: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如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属于生息资本。生息资本的两种形式是借贷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都是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具有共同的性质,但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时期所适应的状况主要来源借贷目的借贷对象高利贷资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小生产相适应储藏的货币利润小生产者借贷资本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弥补开支应付意外之需工商业资本家2.产生经营工业和商业的职能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经常有一部分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客观上有对货币资本的需求。产业资本循环中的闲置货币资本,主要包括:

(1)固定资本折旧费的积累;(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3)用于积累而未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4)食利者阶层拥有的货币以及社会各阶层拥有的货币存款。3.本质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为取得一定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以及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二)借贷资本的特点借贷资本是在职能资本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并为其服务的,所以,借贷资本是从属于职能资本的一种形式,但又有区别于职能资本的特点:

1.借贷资本是资本商品。借贷资本家在贷出货币资本时,不放弃资本的所有权,只暂时让渡资本的使用权,到期他要收回资本,并带来一定的利息。利息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而是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

2.借贷资本是财产资本。借贷资本只有在职能资本家手中时,才能发挥资本的职能,而在货币资本家手里只是一种财产资本,不能实际发挥资本的职能。同一个借贷资本取得了双重身份:对借贷资本家来说,它是财产资本,对职能资本家而言,它是职能资本。于是造成财产资本和职能资本相分离,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相分离。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可以不经过生产过程,也不经过流通过程,直接采取G—G’的形式。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货币本身就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因此,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

其实,货币不能生出货币,它只有被产业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运用于生产过程时才能增殖;借贷资本家完整的运动形式是:G—G—W…P…W’—G’—G’。G—G’只是上述公式的简化。

利息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职能资本家因借入货币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职能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平均利润产业利润利息借贷关系下M(三)利息和利息率(Interestrate)2.平均利润的分割:1)从量上分割: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两部分。这是由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引起的。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取得利息;作为资本的使用者,取得企业主收入。2)从质上分割: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企业主收入表现为执行职能的资本使用权的果实。这样,利息就表现为与剥削雇佣劳动毫无关系,不再是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了;企业主收入也表现为与雇佣工人无关,好像只是职能资本家的“劳动报酬”。使资本关系更加神秘化了。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100%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例。

3.利息率的大小:

4.影响利息率高低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2)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3)其他因素,如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经济政策等。二、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资本(bankcapital)

1.银行职能: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货币借贷关系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基本职能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充当货币资本借贷的中介人。

2.银行资本的定义及其来源: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业务所支配的货币资本,叫银行资本。银行所支配货币资本的来源:除了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预付的自有资本外,主要是吸收存款。存款的主要来源:A.职能资本家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B.货币资本家或食利者阶层为获取利息而存入银行的货币资本。C.其他不同阶层居民的储蓄存款。3.银行经营资本的方式:A.票据贴现。票据持有者为了融通资金,将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兑取现金,就叫票据贴现。银行办理票据贴现实际上是发放短期贷款,它要按当时利率获取相应的利息。

B.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银行以借款者一定的抵押物作为保证条件发放贷款,抵押物可以是商品、房地产,或者各种有价证券等。信用贷款是指职能资本家被银行资本家确信有偿还能力,不需要任何抵押作担保而发放的活期或定期贷款。

(二)银行利润(Bankprofit)

1.银行利润的来源:银行的利润来源于贷款利息的一部分。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存款的利息,其差额扣除银行雇员的工资和其他经营管理费用,余下的就是银行利润。银行资本家也要求和职能资本家一样获得平均利润。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所决定的。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其它业务收入-业务开支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必须等于平均利润银行利润及其来源

银行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银行利润的实质:银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归根到底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银行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一道参与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

此外,银行资本家还剥削银行雇员。银行雇员的劳动同商业店员的劳动一样,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能使银行资本家占有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银行雇员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无偿地为银行资本家实现利润,银行的雇员也属于被剥削的雇佣劳动者。三、股份公司和虚拟资本

(一)股份公司(Stockcompany)

股份公司是资本家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经营的企业。股票是股资入股并取得一定收入的凭证。股票的所有者是股份公司的股东。股份公司领导权实际上操纵在少数大股东手里。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公司实际上是大资本控制和利用中小资本的形式。(二)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

1.股息:股息是股票持有者凭股票获得的收入。股息是按股票票面额分得的一部分企业利润,实质上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股票(Stocks)的价格:股票本身无价值,但有价格,买卖股票的价格,叫做股票行市。股票的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股票价格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

3.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这里讲的只是股票的平均价格,股票的实际市场价格还要受股票供求关系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4.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其持有者带来收入的资本。股票、公司债券、国家公债以及各种不动产的抵押证券等是虚拟资本。四、资本主义信用(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1.信用的含义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等价值物的贷与借的运动。2.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二)信用形式及其本质

1.信用的形式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国家信用D.消费信用

2.资本主义信用的本质:

体现了整个资产阶级对雇佣劳动者阶级的剥削关系。

(三)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1.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2.信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1)信用加速了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2)信用会导致货币信用危机。3)信用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3.信用为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条件。5.4地租(rent)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

法律实现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

经济实现形式地租:是土地使有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性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在不同的社会,土地所有权的社会形式不同,地租的性质和特点也不同,它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也不同。不同所有制下的地租:封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社会主义地租

地租本质: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一种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反映着资本主义农业中生产关系的实质。

(二)资本主义农业的主要特点:

1、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农业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而隶属于资本;

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所有权使用权2、投资于农业的资本家既没有土地,也不从事农业劳动,专靠承租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生产;

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谈判雇佣租种土地农业工人3、大土地所有者占有并出租土地,而不经营农业。在农业中形成:

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三个基本阶级农业雇佣工人农业工人在农业生产中创造的新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的收入形式,分配给三种不同的所有者:农业工人作为劳动力所有者,以工资形式取得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农业资本家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获得剩余价值中转化为平均利润的部分;土地所有者则以地租形式取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部分成本价格(C+V)产品平均利润(产业p,h,利息,银行利润)超额利润(地租)农业工人工资V_农业资本家平均利润P土地所有者地租(超额利润)(三)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

租地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四)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同超经济强制关系即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联系;资本主义地租以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为基础,表现为纯粹的经济契约关系,不存在经济外的强制关系。

2.封建地租包括农民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3.封建地租体现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既反映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又反映了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农业工人三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封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土地制度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超经济强制关系经济契约关系地租量全部剩余劳动部分必要劳动超额利润关系封建地主农民农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农业工人二、资本主义的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不取决于农业中的平均生产条件,而是由劣等土地生产条件所决定。同时,由于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内部的竞争,从而使经营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能够长期地、稳定地获得超额利润,并以级差地租的形式缴给土地所有者。级差地租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种类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个别生产价格低个别生产价格高社会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差额优等土地劣等土地级差地租

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劳动生产率低劳动生产率高个别生产价格低个别生产价格高社会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差额优等土地劣等土地级差地租

指租种较好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级差地租的实质:是由于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价格低于劣等土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产生的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产生条件:土地的等级差别级差地租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种类级差地租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种类级差地租地租绝对地租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绝对地租

指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种类绝对地租的实质: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或是对农业资本家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产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

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级差地租的源泉:

级差地租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说来,级差地租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的形态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按形成条件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同时投入不同地块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级差地租Ⅰ,这种不同的生产率,是由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Ⅰ形成原因:Ⅰ、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