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与生态修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林业与生态修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林业与生态修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林业与生态修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林业与生态修复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与生态修复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30905第一章林业基础知识 3211421.1林业概述 3254921.2林业资源分类 3135101.3林业发展历程 321730第二章生态修复概述 363782.1生态修复的定义与意义 33642.2生态修复的主要类型 412882.3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 429181第三章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 5302573.1森林资源调查方法 5125583.1.1概述 5286673.1.2地面调查 5212033.1.3航空遥感调查 5166073.1.4卫星遥感调查 547853.2森林资源评价体系 6272153.2.1概述 6228833.2.2评价指标 6211943.2.3评价方法 6228793.3森林资源动态监测 6228353.3.1概述 669613.3.2监测方法 6236023.3.3监测内容 725069第四章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775414.1森林植被恢复技术 7204494.1.1概述 7266234.1.2技术方法 7138724.1.3技术要点 7230194.2森林土壤改良技术 735884.2.1概述 7300274.2.2技术方法 8205904.2.3技术要点 8309934.3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 8189944.3.1概述 8189764.3.2技术方法 8130754.3.3技术要点 813811第五章河流与湖泊生态修复技术 8195455.1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8254755.2湖泊生态修复技术 9104055.3河湖连通技术 911342第六章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1039246.1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 1099056.1.1概述 10163786.1.2技术方法 10132986.1.3技术要点 10160646.2湿地植被恢复技术 10142486.2.1概述 11226976.2.2技术方法 1129226.2.3技术要点 11181876.3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 1163776.3.1概述 11214386.3.2技术方法 1155996.3.3技术要点 1111213第七章农田生态修复技术 12308457.1农田土壤改良技术 12155387.1.1土壤物理改良技术 12123467.1.2土壤化学改良技术 1262367.1.3土壤生物改良技术 12200227.2农田植被恢复技术 12324107.2.1植被重建 12249697.2.2植被保护与修复 13242197.3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 13120877.3.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 13311347.3.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 1327300第八章城市生态修复技术 13225468.1城市绿化技术 13314148.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1432458.3城市生态修复案例分析 1430992第九章生态修复项目管理与评估 15238769.1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流程 15174099.1.1项目立项 15264799.1.2项目规划 152919.1.3项目实施 15182369.1.4项目运维 1576159.2生态修复项目评估方法 15144599.2.1定性评估 158739.2.2定量评估 16121389.2.3综合评估 16108739.3生态修复项目案例分析 1630199.3.1案例一:某地区退化土地生态修复项目 16167119.3.2案例二:某地区湿地生态修复项目 1625005第十章生态修复技术展望 16572110.1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方向 162801210.2生态修复产业前景 16943810.3生态修复国际合作与交流 17标:林业与生态修复技术作业指导书第一章林业基础知识1.1林业概述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林业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涉及造林、森林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在我国,林业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不仅关乎国家生态安全,而且与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1.2林业资源分类林业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其中,森林资源是林业资源的核心,包括乔木林、竹林、灌木林等。按照森林的用途和功能,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湿地资源、草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是林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3林业发展历程我国林业发展历程悠久,经历了从原始森林利用到现代林业的转变。远古时期,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森林资源逐渐减少。20世纪初,我国开始关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林业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森林覆盖率持续上升,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当前,我国林业正面临着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推进林业现代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第二章生态修复概述2.1生态修复的定义与意义生态修复是指在受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和改善,使其达到或接近自然状态的过程。生态修复旨在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3)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4)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2生态修复的主要类型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退化生态系统修复:针对退化土地、水域、湿地等退化生态系统,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2)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针对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等因素导致的受损生态系统,如矿山废弃地、受损森林、受损草原等,进行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地貌整治等工程。(3)污染生态系统修复:针对受污染的土地、水域等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降低污染物浓度,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城市生态系统修复:针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绿地、城市水体、城市噪音等,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2.3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趋势生态修复技术在不断发展,以下为近年来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不断融合多学科知识,如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推动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集成应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综合性的修复方案,提高修复效果。(3)智能化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生态修复过程的智能化管理。(4)绿色修复:注重生态修复过程中的环保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二次污染。(5)区域特色: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和问题,研发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生态修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发展。第三章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3.1森林资源调查方法3.1.1概述森林资源调查是了解森林资源状况、掌握森林资源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主要介绍森林资源调查的方法,包括地面调查、航空遥感调查和卫星遥感调查等。3.1.2地面调查地面调查是森林资源调查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样地调查:在调查区域内布设一定数量的样地,对样地内的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包括树种、林龄、林分密度、树高、胸径等指标。(2)线路调查:沿预定线路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沿线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变化。(3)重点调查:针对具有重要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森林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3.1.3航空遥感调查航空遥感调查是利用航空摄影、航空雷达等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主要方法如下:(1)航空摄影:通过航空摄影获取森林资源的影像资料,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分析森林资源的分布和变化。(2)航空雷达:利用航空雷达技术,获取森林资源的立体信息,提高调查精度。3.1.4卫星遥感调查卫星遥感调查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主要方法如下:(1)多源卫星数据融合:将不同卫星的数据进行融合,提高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2)卫星遥感指数:利用卫星遥感指数,反映森林资源的生长状况、生物量等信息。3.2森林资源评价体系3.2.1概述森林资源评价是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介绍森林资源评价体系。3.2.2评价指标森林资源评价体系包括以下评价指标:(1)数量指标:反映森林资源的总量,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2)质量指标:反映森林资源的质量,如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树高、胸径等。(3)结构指标:反映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如森林类型、林分结构等。(4)功能指标:反映森林资源的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3.2.3评价方法森林资源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指数评价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数,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评价。(2)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价。(3)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分为不同层次,通过权重分配和综合评价,得出森林资源评价结果。3.3森林资源动态监测3.3.1概述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是对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为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持。3.3.2监测方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地面监测:通过地面调查,定期收集森林资源数据,分析其变化趋势。(2)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定期获取森林资源遥感数据,分析其变化情况。(3)综合监测:将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提高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精度。3.3.3监测内容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森林资源数量变化:监测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等指标的变化。(2)森林资源质量变化:监测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树高、胸径等指标的变化。(3)森林资源结构变化:监测森林类型、林分结构等指标的变化。(4)森林资源功能变化:监测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变化。第四章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技术4.1森林植被恢复技术4.1.1概述森林植被恢复技术是指采用人工或自然手段,对退化、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植被重建与恢复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恢复森林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1.2技术方法(1)物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2)植被配置:采用多种物种混合种植,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虫害能力。(3)植被恢复工程:包括整地、挖穴、施肥、造林等环节,保证植被恢复的顺利进行。4.1.3技术要点(1)保证物种来源的合法性和质量。(2)合理配置植被,提高物种多样性。(3)加强植被恢复后的抚育管理,保证植被稳定生长。4.2森林土壤改良技术4.2.1概述森林土壤改良技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改善森林土壤的结构、肥力和生态环境,以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过程。4.2.2技术方法(1)物理方法:包括深翻、松土、镇压等,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2)化学方法:施用有机肥料、化肥、土壤改良剂等,调整土壤的酸碱度、营养元素含量等。(3)生物方法:采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措施,改善土壤生态环境。4.2.3技术要点(1)根据土壤性质和植被需求,选择合适的改良方法。(2)注意改良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避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3)加强改良后的土壤监测,保证改良效果。4.3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4.3.1概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抗逆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全面提升。4.3.2技术方法(1)生物多样性保护:采用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等手段,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2)生产力提升: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技术,提高森林的生产力。(3)抗逆性增强:采用抗逆性育种、植被恢复等技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逆性。(4)稳定性提高:通过生态系统调控、风险管理等手段,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3.3技术要点(1)保证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可行性。(2)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3)注重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的实效性。第五章河流与湖泊生态修复技术5.1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针对河流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工程、生物和生态措施,恢复和重建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生态价值和环境效益的技术。以下为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几个关键点:(1)河流形态修复:包括恢复河流的自然弯曲形态、拓宽河床、增加河岸植被等,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2)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岸带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配置,构建稳定的河岸带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保护功能。(3)河流水文修复:通过调控水资源分配、改善河流水位波动规律,保障河流生态用水需求。(4)底质修复:对污染严重的河床底质进行疏浚、置换或覆盖,减轻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5)水生生物修复: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水生生物种群,提高河流生物多样性。5.2湖泊生态修复技术湖泊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针对湖泊生态系统退化问题,采用工程、生物和生态手段,恢复和重建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升其生态价值和环境效益的技术。以下为湖泊生态修复技术的几个关键点:(1)湖泊水体修复:通过底质疏浚、水质净化、生态浮岛等措施,改善湖泊水质。(2)湖泊岸线修复:恢复湖泊自然岸线,构建湖滨缓冲带,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3)湖泊湿地修复: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发挥其在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作用。(4)湖泊生物修复:保护和恢复湖泊水生生物种群,提高湖泊生物多样性。(5)湖泊景观修复:构建湖泊景观格局,提升湖泊生态系统的观赏价值和休闲功能。5.3河湖连通技术河湖连通技术是指通过工程措施,实现河流与湖泊之间的水体交换和生态联系,促进河湖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以下为河湖连通技术的几个关键点:(1)连通工程:设计和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包括水闸、泵站、渠道等,实现水体的有效交换。(2)连通渠道维护:对连通渠道进行定期清理和养护,保障水流畅通。(3)水生生物通道:构建水生生物通道,实现河湖生物种群之间的交流和基因流。(4)生态环境监测:对河湖连通区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5)生态补偿措施:在河湖连通过程中,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减轻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六章湿地生态修复技术6.1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6.1.1概述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保护与恢复技术旨在通过科学手段,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6.1.2技术方法(1)湿地现状调查与评估:采用遥感技术、地面调查等方法,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湿地保护区划分: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合理划分湿地保护区,明保证护范围和目标。(3)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受损情况,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4)湿地资源监测与预警:建立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觉并预警潜在问题。6.1.3技术要点(1)保护优先,恢复与保护相结合。(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湿地保护区。(3)注重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创新和集成。6.2湿地植被恢复技术6.2.1概述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恢复湿地植被的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6.2.2技术方法(1)物种筛选: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需求,筛选适应当地环境的植被物种。(2)植被配置:采用多样性植被配置模式,提高湿地植被的稳定性和生产力。(3)植被恢复工程:结合湿地地形、土壤和水文条件,实施植被恢复工程。(4)植被管理:对恢复后的湿地植被进行定期监测和管理,保证植被的稳定发展。6.2.3技术要点(1)物种筛选与植被配置相结合。(2)注重植被恢复工程的技术创新和集成。(3)加强植被恢复后的监测与管理。6.3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6.3.1概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功能。6.3.2技术方法(1)湿地水文调节:优化湿地水文过程,提高湿地的水源涵养和调蓄能力。(2)湿地土壤改良:改善湿地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3)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4)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为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6.3.3技术要点(1)注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提升。(2)强化湿地水文、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协同作用。(3)科学评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为湿地资源管理提供依据。第七章农田生态修复技术7.1农田土壤改良技术7.1.1土壤物理改良技术农田土壤物理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结构改良、土壤质地改良和土壤渗透性改良等。具体措施如下:(1)深翻改土:通过深翻作业,打破土壤犁底层,提高土壤的通气和透水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2)客土置换:对土壤进行客土置换,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3)土壤排水:合理设置排水系统,降低土壤湿度,防止土壤盐碱化。7.1.2土壤化学改良技术土壤化学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盐分调控和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具体措施如下:(1)施用石灰:对酸性土壤进行中和处理,降低土壤酸度。(2)施用土壤改良剂: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降低土壤盐分。(3)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7.1.3土壤生物改良技术土壤生物改良技术主要包括种植绿肥、接种微生物和施用生物肥料等。具体措施如下:(1)种植绿肥:通过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接种微生物: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接种到土壤中,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3)施用生物肥料:利用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7.2农田植被恢复技术7.2.1植被重建植被重建是指对退化农田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植被群落。具体措施如下:(1)选用适生植物: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生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2)人工种植:采用人工种植方式,将植物种子或幼苗种植到退化农田中。(3)植被配置: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7.2.2植被保护与修复植被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防止过度开发:合理规划农田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2)防治病虫害:加强对农田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保护植被免受损害。(3)植被修复工程:对受损植被进行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7.3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技术7.3.1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是指将农田生态系统与农业产业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采用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3)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循环利用。7.3.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对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土壤保持能力:通过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3)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加强农田水源涵养,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保障水资源安全。第八章城市生态修复技术8.1城市绿化技术城市绿化技术是城市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绿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选择与配置:根据城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实现植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的统一。(2)绿化布局:合理规划城市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格局,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3)绿化施工: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保证绿化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绿化效果。(4)绿化养护:建立健全绿化养护管理体系,提高绿化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状况。8.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环境治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排放。(2)大气污染治理:控制工业污染源,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空气质量。(3)固废处理: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4)噪声污染治理:加强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降低噪声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5)生态景观建设:构建城市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环境。8.3城市生态修复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城市为例,分析城市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1)城市绿化技术应用:在市区范围内,合理规划绿地布局,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提高绿化覆盖率。同时加强绿化施工和养护管理,保证绿化效果。(2)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环境治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推广清洁能源,降低大气污染;加强固废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噪声污染防治,降低噪声污染。(3)城市生态修复效果:经过生态修复,该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优化。第九章生态修复项目管理与评估9.1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流程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流程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其主要步骤如下:9.1.1项目立项项目立项是生态修复项目的起始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审批和项目立项三个环节。项目申报单位需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结合项目实施地的实际情况,编制项目建议书,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投资估算、经济效益等内容。项目建议书经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项目立项。9.1.2项目规划项目规划是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的基础,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和设计三个环节。项目可行性研究需对项目实施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项目规划需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投资估算、施工组织设计等内容。9.1.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是生态修复项目落地的关键阶段,主要包括项目施工、项目管理和项目验收三个环节。项目施工需按照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保证施工质量;项目管理需对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控,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项目验收需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9.1.4项目运维项目运维是生态修复项目持续发挥效益的保障,主要包括项目运维管理、项目监测和项目后期评估三个环节。项目运维管理需对项目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项目监测需对项目实施地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期跟踪监测,评估项目效果;项目后期评估需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总结,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9.2生态修复项目评估方法生态修复项目评估是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9.2.1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通过专家评审、公众参与等方式,对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主观评价。该方法适用于项目实施初期或项目类型较为复杂的评估。9.2.2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通过收集项目实施前后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生态学等方法,对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