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19)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下期末复习考点提纲讲义世界历史的总体特征就是:交流、融合、侵略、反侵略、战争。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考点十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焦点36: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人类文明的产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是阶级的产生、国家和文字等的出现。这一切产生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差异),古代各个文明基本各自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发展特征。2、多样的文明成就:(1)巴比伦文明:(西亚地区)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洪水与方舟的传说;60进位制等都是这一地区的文明成果。(2)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兴起。建造金字塔、创立的象形文字(几乎与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等。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法老的至上权威;也是奴隶主压迫奴隶的历史见证。●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在哈佛拉(胡夫之子)金字塔前。胡夫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3)印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建立了许多小国家。公元前6世纪,形成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等。●“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建立的等级制度。最高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管宗教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第三等级是吠舍,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地位最低,为前三等服务;四种姓之外还有贱民,社会最底层,“不可接触者”。(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佛教: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4)华夏文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王位世袭制,甲骨文,夏小正(历法)等。●四大文明古国诞生相似的自然环境:(大河文明)①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利于耕作;②宽阔的地形有利于城市建设;③便利的交通、适宜的气候。(除去四大文明古国的大河文明,还有古希腊的海洋文明)(5)希腊文明:在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明。公元前8-6世纪兴起,具有小国寡民的特征,斯巴达和雅典最典型。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最美的师生三人行)。●雅典的民主政治:在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公民都有机会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抽签选举),直接决定大政方针。但是,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它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苏格拉底被处死,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污点。※焦点37: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武力征服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帝国。1、古代世界的帝国:(了解主要帝国兴衰的概况)(1)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相信君权神授;在地方实行行省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所灭。(2)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历经10年征战,灭掉波斯帝国,建立的庞大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四分五裂,走向了瓦解。●感悟:亚历山大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国家的强大,统治的巩固离不开对文明的传承。对前代文明辩证传承是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实现复兴的持久力量。(3)罗马帝国: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它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它的内海(公元2世纪)。公元前31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公元前27年,共和国演变为帝国,屋大维成为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中国是秦始皇)。4世纪末,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476年),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罗马民法大全》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惟一将地中海世界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帝国与东方各国接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帝国的扩张和征服,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促进文明发展。2、农耕文明的扩展: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国家管理系统等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他们多以武力扩张与征服的方式向周边扩展。如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亚述帝国统一整个两河流域,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是不同的民族建立的。亚述帝国的年代比波斯帝国更早。亚述帝国是历史记录的第一个血腥军事集团。波斯帝国统一了广阔的区域,也一度征服埃及。(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扩展方式。注意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两个方面)3、海洋文明的扩展:海洋文明区多优良港口,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环海,山多地少,工商业较发达。他们多以对外移民、商贸往来、建立城邦国家的方式扩大影响。如古希腊人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要明白:文明扩张与帝国统治的关系: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促使帝国兴起,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4、文明的交流:总趋势:不断增多,相互影响,不断扩大。源于西亚的冶铁技术,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进入铁器时代。西亚的神话曾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的雕刻艺术多模仿埃及。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fei)尼基的字母文,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东汉的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中古时期(中世纪(5-15世纪)):一般是指欧洲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中世纪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焦点38:中古时期的欧洲1、中古时期欧洲历史的阶段特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①封君封臣制度;②庄园经济;③农奴制度;④在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市产生,王权强化,主要封建国家形成。2、西欧的封建社会: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王国,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去世后,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将帝国分为: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3、封君封臣制度:(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的典型政治风貌)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封臣领取土地并效忠封君;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建立起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以封土为纽带确立起来的。一方面使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使强化王权具备可能性;另一方面,使西欧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对比西周分封制和西欧封建按等级制度,两者有何异同之处?(注意了解)同:都以土地为纽带,都是封建等级制度(层层效忠)层层分封;都是有条件的分封制;都是维护统治。异:①所处的的时期不同;②西周分封制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立权位的,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则与血缘关系无关;③西周分封制主从关系从最高级到最低级,效忠于上级的上级直至天子,而西欧封建制度的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4、庄园和农奴制度: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庄园里设有庄园法庭,维护庄园的秩序。●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注意总结):①经济上:自给自足;②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中古后期的西欧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5、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王权的加强、城市的兴起与自治)10—11世纪以后,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的加强、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大学的兴起(被称为中世纪最美的花朵)、基督教会举足轻重等。●14——15世纪,随着封建庄园的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了解了西欧的概况,再了解东欧的两个国家)6、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主要了解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帝国东部逐渐演变为拜占庭帝国;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罗马法起源于《十二铜表法》,结束于《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中所蕴含的公正至上、人人平等的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7、俄罗斯:9世纪,基辅罗斯兴起;在反抗蒙古过程中,莫斯科公国兴起(16世纪),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中古时期的亚洲,伊斯兰教影响下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对于东西方交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南亚出现印度教及外来伊斯兰教并存的局面,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焦点39:中古时期的亚洲1、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的言论被汇集为《古兰经》,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在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人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和帝国建立扩张的过程,它提供的是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阿拉伯帝国又称“大食国”: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当时唯一与中国大唐相提并论的国家。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灭2、奥斯曼帝国: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灭亡拜占庭帝国,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帝国政教合一,经济繁荣,截断东西。(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截断了东西贸易,成为后来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3、南亚:(印度:说出南亚的主要帝国及发展概况,简单了解)(1)笈(ji)多帝国: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的笈(ji)多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以伊斯兰教为国教。4、东亚(主要是了解日本与朝鲜)(1)日本:(主要是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幕府政治)646年,孝德天皇“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了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届幕府统治),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国家安全,但最终严重影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朝鲜: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10世纪初,高丽王朝(新罗人王建建立),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牺牲。世界文明是文明多元化的,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非洲和美洲独特的文明。※焦点40: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非洲地区,古代埃及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北非更多地被视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1、古代非洲:在班图人的推动下,他们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非洲文明的经济基础);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地理环境特征对非洲文明的影响:受沙漠和大海的阻隔,非洲大陆相对比较封闭,使非洲文明独立发展,进程缓慢。(非洲的班图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2、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辛勤劳动产生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等。由于大洋阻隔,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创造了独特的美洲玉米文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自然灾害等,最终走向衰亡。●通过对古代非洲和古代美洲文明的学习,注意形成以下认识和启示:①受萨哈拉沙漠和大海的阻隔,非洲大陆相对比较封闭。这种闭塞的环境使非洲文明独立发展,进程缓慢。②受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相对孤立,造成美洲文明发展缓慢。③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呈现出多元性发展的特点,又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启示:①一个文明如果保持活力必须与其他文明交往,同时也要寻求自身独立发展动力,不能过于依赖于其他文明的输入。②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学说话)15、16世纪之交,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由孤立封闭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考点十二世界走向整体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焦点41: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要注意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1、新航路的开辟的条件:14——15世纪,西欧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马可·波罗行记》刺激了“寻金热”的出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截断了原有的商路;欧洲各国君主迫切希望强化王权(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支持),积极扩张;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思想基础;传播基督教成为欧洲人海外扩张的重要推动力。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完善使得远海航行成为可能。这样,历史发展到15世纪,探寻新航路,不仅有必要,也有可能了。●在探寻新航路的过程中,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了前列:的西、葡刚刚完成了统一,急需要通过对外扩张来聚敛财富,强化王权。相反,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国家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暇顾及对外寻找更广阔的天地。●新航路开辟的两个不同方向;两国王室支持:西班牙向西,葡萄牙向东。2、主要的航路:1487年,迪亚土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抵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第一次发现“新大陆”。(以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1519年,葡萄牙贵族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注意总结)3、其他航路的开辟:①通往亚洲的主要航线: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人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②探寻南半球新世界的航线: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这些新航线的开辟,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状态,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全面更新的时代。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多方面的。(注意以下几点)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世界:建立了环球交通网络,结束世界相对孤立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引起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流;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2)对欧洲: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亚非美地区:中断了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造成亚、非、拉地区的经济破坏和贫穷落后,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在目的、性质、影响上的异同: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和到西方获取珍宝。新航路开辟是为了开辟市场,掠夺黄金等财富。性质:郑和:友好交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给国家财政造成严重的负担;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剧了亚非拉的贫困与落后。相同: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王室的支持;都有航海家的冒险精神;都增进了友好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自16世纪开始涌向亚洲、非洲和美洲。由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焦点42: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1、早期的殖民扩张:16世纪,葡萄牙主要是在南美洲的巴西;西班牙在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相继开始殖民扩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派“无敌舰队”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积极参加海外殖民活动;1652年,三次英荷战争在之后,荷兰丧失海上霸权地位;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的开始:西班牙和葡萄牙争夺殖民地,矛盾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该线以西的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该线以东的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平衡了西葡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17世纪,伴随新兴大国的崛起,教皇子午线,名存实亡了)2、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上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一致)▲注意加深对以下问题的了解:●殖民主义的罪恶活动表现:种族屠杀,贩卖黑奴,掠夺金银,传播疾病。●“欧洲崛起”:既是欧洲发展领先的结果(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也是欧洲对亚非拉等地区野蛮侵略和血腥掠夺的结果。3、人口迁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人们往来频繁;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促进美洲经济开发。但给印第安人带来灭顶之灾;黑奴贸易罪恶深重;各种疾病传播蔓延。●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既是不同生产方式传播交流的过程,也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4、物种交换:新航路的开辟、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开发和文明交融。但也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流向世界各地)●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世界市场初步形成)5、大西洋三角贸易:欧洲人开通欧、非、美三洲间的三角贸易。出程:把欧洲的手工产品(纺织品、枪支等)运到非洲;中程:把黑人奴隶运到美洲;归程:将贵金属、原料(蔗糖和烟草等)运回欧洲。●“三角贸易”的“罪恶”和“曙光”(注意了解):①对非洲、美洲:人口锐减,经济受到破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开发;②对欧洲:推动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对世界: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和不同文明的相互联系和交流。6、太平洋“丝银”贸易:①葡萄牙以澳门为中转站的中转贸易;②西班牙的横跨太平洋贸易,又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③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7、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对外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亚非拉地区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4)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种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新航路的开辟,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焦点43: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1、阶段特点:14—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和教会禁锢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自14世纪中叶起,新兴资产阶级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将‘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首先在意大利,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2、文艺复兴(14到17世纪初):14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教权高于王权,教会控制着人的精神世界,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从封建教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中心在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被称为“文学三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达到全盛时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是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代表,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突破中世纪呆板僵硬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扩展欧洲各地,英国的莎士比亚是代表,他的作品《哈姆雷特》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这场运动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精神内核(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封建秩序,解放人性;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下基础,也推动近代科学兴起。由于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欧洲近代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但丁被称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神曲》;彼特拉克被称是“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特别提醒:“文艺复兴”不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复兴,而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旧瓶装新酒”,即在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旧瓶”中装上资产阶级的“新酒”。(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但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仍然十分严重,尤其是分裂的德意志。于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3、宗教改革(16世纪):为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1517年,马丁·路德针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欺骗,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直接原因、导火线)他提出了①因信称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宗教仪式)、②圣经至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③教随国定(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等主张。形成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反对封建神权统治的思想政治运动,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推动了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4、近代科学(科学革命)的兴起:(16—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革命性变化,近代科学兴起。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一种新的宇宙观;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思想解放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到17、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这时的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掀起了一场更为激进,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5、启蒙运动: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根本原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启蒙思想家们,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思想,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的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公开批判封建制度、教会神权,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17世纪的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法国的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社会契约论;英国的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德国的康德是启蒙思想集大成者。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总的说来就是: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启蒙运动兴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宗教的态度:(都不反对宗教)文艺复兴:信仰宗教,反对宗教的神学世界观禁欲苦行,注重现世的幸福。宗教改革:以一个新的宗教权威代替天主教会,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运动:反对教会的教权主义,对宗教持理性态度,主张信仰自由。伴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17世纪后期约两百年的时间里,英、美、法、德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初步实现。※焦点44: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1、阶段特征:主要国家,先是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列,然后是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国,他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方式,打碎封建秩序,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17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英国爆发革命;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废除君主制,没有终结个人专权);在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克伦威尔)、王朝复辟的反复斗争后,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和平手段把英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国家,为英国开辟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注意:通过这场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3、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进一步巩固了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原则被确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光荣革命深刻的历史遗产: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此后,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美国是目前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可是美国建国还不到300年的时间)4、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中叶)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1775年4月,来克星顿发生冲突,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1年打败了英国军队(约克镇之战);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对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打碎英国的殖民枷锁,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称《独立宣言》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5、1787年宪法:美国是实行共和制的典型代表。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原则;是近代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美国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但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它的缺陷是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是法国大革命。也是比较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法国是启蒙运动的故乡)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法国爆发大革命;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颁布《法国民法典》;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局限:拿破仑实行帝制,入侵欧洲国家,给其带来沉重灾难。●注意: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法国大革命最是反复和曲折,但也更为彻底,为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19世纪,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英美法三国的革命,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大约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确立)7、资本主义的扩展:(注意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2)美国内战: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黑人仍备受歧视)。(3)德国统一:1864-1871年,德国宰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4)日本明治维新: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1868年,明治政府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的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制定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1)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2)不同点:①君主方面: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不掌实权;而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具有专制色彩。②政府方面: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与内阁一起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政府的宰相由帝国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③议会方面:英国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而德国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和皇帝没有监督权。●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注意总结)(1)特点:①理论依据: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和人民主权学说,是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②建立方式: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资产阶级革命)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以俄日为代表,采取了温和的改革方式;③建立过程:经历了曲折、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④政体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政体形式;⑤体现原则: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间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2)影响:(注意两个方面)进步性: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专制独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②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新航路开辟将世界连成整体;西欧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原料和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考点十三工业革命与世界殖民体系※焦点45:工业革命1、阶段特征: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美等地相继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首先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2、什么是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巨大飞跃,是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革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人们习惯上把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简称工业革命),而把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3、第一次工业革命:(注意了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市场扩大的需求。(有必要有可能)飞梭的出现引起了棉纺织业的连锁反应(导火线);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始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把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19世纪初,汽船(美国富尔敦发明)、火车(英国史蒂芬孙发明)先后问世,扩大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厂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
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18世纪的中英对比(注意了解):①政治: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君主专制)②经济: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工场手工业、重商主义);中国(自然经济主体、资本主义萌芽缓慢、重农抑商)③文化:英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解放);中国(文化专制、早期启蒙思想)④对外:英国(殖民扩张);中国(开始转为闭关锁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4、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社会相对稳定;世界市场的出现,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自然科学的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有必要有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动力)问题,在交通领域引发巨大变革,石油成为主要能源。带动汽车、飞机制造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③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兴起;④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的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大企业);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人们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格拉姆)和发电机(西门子);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等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后来,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动力足);德国人本茨(汽车之父)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的革命;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人类实现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载人飞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的比较:工业革命的动力能源是蒸汽和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和石油;工业革命的生产力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力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多是有经验的工匠和技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工业革命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工业革命局限于个别国家(以英国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展开,美、德最为突出;工业革命起始部门是轻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始部门是重工业;工业革命时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垄断组织。●工业革命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5、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多方面的,注意把握)(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2)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①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近代工厂制度,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3)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4)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工业城市兴起,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5)社会问题的出现与解决: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解决:社会立法。●从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得到的启示:发展生产力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6、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1)整体史观:交通、通讯发明,世界联系加强;(2)文明史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3)近代化史观: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思想:科学化;社会生活:文明化。(4)社会史观:社会问题(无产阶级贫困化、童工);城市化问题(人口剧增、集群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残疾)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等;(5)生态史观:自然环境恶化、资源过度消耗、影响可持续发展。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历程:①开始形成:15世纪末期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②拓展:16-18世纪,早期殖民与扩张;③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④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8、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1)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开放;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西学器物层面。(2)第二次工业革命:政治上: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思想上: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启示: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坚持科技创新。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焦点46:马克思主义1、诞生: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表明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后来马克思发表的《资本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2、第一国际: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第一国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3、巴黎公社革命: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1871年3月,法国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第一个工人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它的条件。②主观原因:未能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缺乏马克思理论的指导。③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经验:①进行暴力革命;②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最主要的)●教训:①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③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注意了解)全面认识巴黎公社:(1)革命爆发的偶然性:巴黎公社起义只是普法战争失败后一次特殊条件下的城市起义,并非因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爆发。(2)失败的必然性: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还不具备。(3)意义的深远性: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4)教训的深刻性:缺乏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失败。巴黎公社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教训是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注意了解)为什么说巴黎公社革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1848年不是有<<共产党宣言>>了吗?因为巴黎公社革命并不是一场由工人阶级蓄意发动的运动,它的发生完全是偶然的,因此在运动中缺乏理论的指导。再者,运动的领导人也不具备无产阶级的理论知识。马克思认为公社“浪费了宝贵时间”去组织民主选举,而不是迅速地消灭凡尔赛军,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法兰西国家银行就位于巴黎市,存放着数以十亿计的法郎,而公社却对此原封不动也未派人保护。他们向银行请求借钱,卡尔·马克思认为他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全部没收银行的资产。(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形成)※焦点47: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含三个部分)(1)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英、法、美、德、意、俄、日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2)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新航路开辟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使亚非拉美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3)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在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过渡中,要求独占更大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更大规模地瓜分世界,最终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从空间来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指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在拉美殖民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在拉美实行专制统治,发展单一的农奴制种植园经济,严重束缚限制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却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使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3、亚洲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5-16世纪,西、葡在亚洲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活动;17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荷兰和法国是主角,加快了亚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东印度公司)。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列强瓜分非洲: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就侵入非洲,19世纪中叶以前,进行局部殖民活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进行奴隶贸易。工业革命后,进行了全面的殖民入侵(逐步放弃奴隶贸易)。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19世纪后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争夺,1884年,英法德召开了“地图上作业”的会议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形成。5、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影响:①导致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形成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②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不断高涨。●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受帝国主义不同程度控制的国家或地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及阶段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亚、非、拉美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亚、非、拉美人民奋起抗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殖的民族独立运动。※焦点48:亚非拉民族独立运1、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独立运动的序幕。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洲的解放者”、“委内瑞拉国父”。其独立思想至今仍影响着美洲政治思想。●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与西蒙·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2、美国对拉美的侵略和渗透:①发表门罗宣言: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②经济侵略:“金元外交”;③武力干涉:“大棒政策”。●民族民主独立任务还很艰巨,革命任务尚未完成,拉美实际上仍是半殖民地。3、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被称为亚洲觉醒,都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失败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①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罢工相结合,同英军展开斗争,被镇压,失败;②孟买的政治总罢工,表明印度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伊朗的立宪革命:①通过了伊朗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②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中国的辛亥革命:①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4、非洲的抗争: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激化了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1)埃及的抗英斗争:(动员手段:政党组织)(2)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动员手段:宗教宣传)(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动员手段:皇帝号召)5、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①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削弱本国封建势力。②推动民族独立和世界史发展。●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异同:(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很不平衡,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1)相同点:①都以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的形式反对外来侵略;②都出现了新的阶级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不同点:①亚洲的觉醒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也存在着旧式的反帝反封建起义;②非洲的斗争水平相对落后,主要是旧式的反帝民族斗争;③拉丁美洲主要是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和俄国的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考点十四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战后国际秩序※焦点49: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1、阶段特征: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俄国的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俄国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造成了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列强的矛盾:①英德矛盾:(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德国开始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②法德矛盾:(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③德俄矛盾: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④俄奥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的“火药桶”。3、两大集团形成(具体原因):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德国(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核心)、法、俄组成三国协约。正是由于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和争夺,战争一触即发。4、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爆发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进行,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矛盾(根本原因),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军备竞赛),世界大战一触即发。(2)大战的概况: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1916年,英法与德国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最惨烈;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最多);1916年,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一事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是必然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准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3)一战的影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一战后,协约国集团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从而形成了一战后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19年和1921—1922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形成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华”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的新秩序,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这一体系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不但没有消除大国矛盾,反而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对德国的制裁)。●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通过《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格局。(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会后成立了国际联盟)6、国际联盟: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国际联盟是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提议成立的。但美国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联;国际联盟成立后被英法控制。●注意:“国联”不等于“联合国”1946年4月国联解散;“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的机构1947年10月成立至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加入协约国作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焦点50: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战争给俄国带来了灾难,战争引起了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1、十月革命的爆发:二月革命结束沙皇专制统治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策略(四月提纲)。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第二天,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2、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稳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秩序,苏俄(联)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陷入内战当中。(1918年—1920年面临着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为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了以余粮征集制、实物配给制、取消自由贸易为主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符合经济学倡导自由贸易的原理)(4年的世界大战和3年的国内战争,苏俄已是满目疮痍。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苏俄政府从国情出发,调整了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情况,知道这是列宁的探索)1921年春,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雇佣劳动、出租土地和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③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大企业收归国有,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如果说新经济政策是在经济上采取的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举措。5、苏联的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最早加盟的四个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底解体)●了解俄国名称的演变的情况。全称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沙俄苏俄苏联时间(1547—1917)(1917—1922底)(1922底—1991底)6、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1925年,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开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实行计划经济建设,先后提前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到1937年,基本完成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也就是“斯大林模式”。7、苏联模式的利弊(影响、评价):积极: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化)●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学说话)提示:(1)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2)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3)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4)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5)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出现了高涨的局面)※焦点51: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印度尼西亚争取民族独立: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1927年,苏加诺等人成立印尼民族党,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被称为“印尼国父”)(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印度的斗争别具特色)2、甘地和印度国大党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但将革命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形式,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甘地称泰戈尔为“诗圣”,泰戈尔称甘地为“圣雄”,他们对祖国的深切爱意,使他们成为20世纪初印度独立运动中最杰出的两大人物。(注意了解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的主要历史事件)3、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领导了“华夫脱”运动;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4、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了解即可)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斗争,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面对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英法的绥靖政策更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一场世界大战在所难免。※焦点5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危机爆发。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崩溃,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造成世界局势紧张。面对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美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2、罗斯福新政:(主要了解新政的内容和影响)面对危机,1933年3月,罗斯福当选总统后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核心是对工业进行调整,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同时整顿金融体系,恢复银行信用;通过《农业调整法》,压缩农业生产,实行政府补偿;加强公共工程建设,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通过《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法令,建立社会福利体制等。“罗斯福新政”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使得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生产恢复,就业人数增加)②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③为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补充)但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罗斯福(1882——1945):美国第32任总统,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从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时为止,任职长达12年。(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罗斯福新政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启示:(谈认识、学说话)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②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通过实行“新政”摆脱了危机;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3、法西斯主义兴起: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②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名称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欺骗性)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德、意、日勾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两个策源地)4、欧、亚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直接能源ATP》课件
- 幼儿园工作总结笑容满园
- 探索学术之路
- 公司人员述职报告汇编9篇
- 幼儿园工作总结传递温暖收获微笑
- 2023-2024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题含答案(培优B卷)
- 2023年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附答案(研优卷)
- 《电厂职业病防治》课件
- 激发学习动力教学策略报告
- 中医理疗师年度总结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2024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胆碱能受体作用药》课件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中医调节内分泌的方法
- 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JTG 3441-202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
- JJF(新) 106-2023 微波消解仪温度、压力参数校准规范
- 《厨政管理说课》课件
-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四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春节家族祭祀活动策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