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微专题小练习地理 专练28_第1页
2025版高考微专题小练习地理 专练28_第2页
2025版高考微专题小练习地理 专练28_第3页
2025版高考微专题小练习地理 专练28_第4页
2025版高考微专题小练习地理 专练28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28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阶段练专练25~专练27)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37页一、选择题[2024·湖北武汉二模]长白山苔原带是我国典型的山地苔原植被生态系统,内部植被存在着高矮和疏密的差异,使表层土壤温度差异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目前长白山西侧苔原带土壤肥力从2250米向高海拔地区递减。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局部苔原带(海拔2250~2550m)不同月份表层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垂直变化率。据此完成1~3题。1.推测长白山西坡苔原带2250m处的优势植物类型为()A.矮小乔木B.矮小灌木C.草本植物D.苔藓地衣答案:C解析:长白山苔原带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因此,这里的植物必须能够适应这种极端的环境条件。在苔原带这种极端环境下,乔木和灌木通常无法生长,因为乔木和灌木需要更多的热量和水分,而这些在苔原带都是稀缺的,A、B错误。由材料“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可知,目前长白山西坡苔原带2250m处的优势植物类型为草本植物,C正确,D错误。故选C。2.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内,2250m和2550m处表层土壤温度差异最小的月份是()A.1月B.4月C.6月D.10月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4月2250m和2550m处表层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率最小,说明随着海拔升高,表层土壤温度变化较小,B正确,1月变化最大,6月和10月的变化大于4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3.长白山西坡夏季苔原带表层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率为正值的原因是()①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高度下降②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种类增加③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密度增加④随海拔的升高植被覆盖度下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D解析: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率为正值,说明随海拔升高,土壤的温度升高,主要原因是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植被的覆盖度下降和高度下降,地面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而增温。①④正确,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种类下降,密度下降,②③错误。故选D。[2024·福建卷]福建省2024年调查了水稻土,对于水含量高的土壤,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铁元素容易转化为容易溶解的价态。种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断翻种,需要周期性排灌。据此完成4~6题。4.①~④含水量较高且大致相同,甲剖面最可能出现在图中①~④地中的哪一个()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剖面底层为黏重母质,不利于下渗,但甲剖面铁含量较少,根据材料信息“土壤中的铁元素容易被溶解,可以向下渗漏,也可以向两侧渗漏,”可知,该剖面土壤中的铁元素应该向两侧渗漏,④位于山峰,有利于地下水向两侧渗漏,D正确;①位于鞍部、②位于山峰较外缘的位置、③位于山脊,地下水渗漏都不如④地快,A、B、C错误。所以选D。5.研究人员想找到乙土层的土壤,除了地形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A.植物蒸腾B.河流远近C.植被覆盖D.岩层厚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铁元素运移是地下水运移产生的,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土层铁元素易溶,铁元素含量较高,说明该地地下水水位较高,有利于铁元素富集,距离河流较近的点位,地下水水位较高,有利于形成乙土层,B正确;植物蒸腾、植被覆盖、岩层厚度对于铁元素运移影响较小,A、C、D错误。所以选B。6.①~⑤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壤剖面是乙,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A.土壤温度较高B.有机质含量少C.底层沙砾较多D.土壤空气不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种植水稻的土壤需要不断翻种,需要周期性排灌。”可知,种植水稻的土壤需要定期翻种和排灌,增加土壤中空气含量,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土层铁元素含量较高,地下水含量较多,土壤中空气含量较少,不利于水稻根系的发育,不利于水稻生长,D正确;五个点位土壤温度差异较小,A错误;无法判断有机质含量的相关信息,B错误;底层沙砾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小,C错误。所以选D。[2024·湖北黄石一模]杏花沟位于伊犁河谷北侧的向阳山坡上,每年4月,分布于960米至1600多米之间的3万多亩野杏林相约绽放,引来游人如织。下表为科研人员对野杏林开花物候及相关地理要素的研究统计。读图,完成7~9题。新疆新源县吐尔根乡杏花沟野杏林开花物候及相关要素统计样地编号海拔(m)4月均温(℃)4月均光照强度(lux)4月均湿度(%)初花日期落花日期花期(d)Ⅰ阶1100~120017.147705.039.94.94.168Ⅱ阶1200~130016.322853.841.64.84.169Ⅲ阶1300~140016.150493.240.64.94.179Ⅳ阶1400~150013.246606.746.34.124.209Ⅴ阶>150013.147270.543.34.134.24127.杏花沟野杏林()A.随海拔升高,初花日期依次推迟B.开花物候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海拔变化C.赏花期可达两周以上D.开花物候受光照强度影响最大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从花期的天数可知,赏花期可达两周以上,C正确;随海拔增高,初花日期不是“依次”推迟,如Ⅰ阶到Ⅲ阶,A错误;开花物候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气温的差异,B错误;Ⅲ阶光照最强,但初花日期、落花日期、花期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C。8.如果去杏花沟赏花,游客需注意()A.防晒,因为太阳紫外线辐射强B.防寒,因为昼夜温差大,早晚温度低C.防山洪,因为正值暴雨集中季节D.防暑,因为白天较长,气温骤升答案:B解析:4月均温15℃左右,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且垂直高度温差4℃,注意防寒,B正确;从材料可知海拔1500m以下,紫外线辐射不强,A错误:伊犁河谷汛期在夏季,夏季白天长(夏至日达到一年最大值),C、D错误。故选B。9.Ⅱ阶样地4月均光照强度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Ⅱ阶样地所在坡向为阴坡,太阳辐射弱B.Ⅱ阶样地海拔适中,受谷风影响多云雾C.Ⅱ阶样地湿度最大,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D.Ⅱ阶样地以缓坡为主,太阳光入射角小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Ⅱ阶湿度较大,受谷风影响在海拔1200~1300m水汽凝结,云雾多,光照小,B正确;Ⅱ阶样地湿度不是最大的,C错误;杏花沟为向阳山坡,A错误;从材料不可知Ⅱ阶坡度状况,且坡度对光照影响小,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10.[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孔雀河地处天山南麓,源于博斯腾湖,流域内松散堆积物广布,河岸两侧有胡杨林分布。20世纪70年代,图示研究区(位置见图1)的地下水丰富且基本处于天然状态。1980年以来,流域内水资源利用强度日渐加剧,尉犁镇以下河段出现断流现象。2016年开始,在夏季对孔雀河进行生态补水。图2示意甲、乙、丙三地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变化。图1图2(1)简述20世纪70年代图示研究区地下水丰富的条件。(6分)(2)分析2006~2015年甲、乙两地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的差异。(6分)(3)胡杨生存的临界地下水埋藏深度是8~10米。简析2010~2019年乙、丙两地附近胡杨林的长势变化。(4分)(4)说出在夏季对孔雀河进行生态补水的理由。(6分)(5)有人提出在夏季补水的基础上增加冬季补水,说明该措施的合理性。(6分)答案:(1)孔雀河源于博斯腾湖,湖泊补给量大且稳定,孔雀河水量较大且较稳定;河流沿岸多松散堆积物,河水易下渗、侧渗补给地下水;胡杨林减缓蒸发、涵养水源;松散堆积物孔隙大,地下水储存空间大;人口密度小,人类生产生活取水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小。(2)甲地地下水埋深波动下降,下降幅度大;乙地地下水埋深缓慢下降,下降幅度小。原因:甲地地处农田,农业灌溉耗水量大,且距离孔雀河较远,得到河流补给较少,地下水入不敷出;乙地地处农田和自然植被过渡带,农业生产耗水少,胡杨能涵养水源,且距离孔雀河较近,更易获得河流补给。(3)乙地地下水埋深始终维持在胡杨生存临界埋深以上,能够满足胡杨生长需求,胡杨持续生长,覆盖率提高,生物量扩大;丙地地下水埋深降到临界埋深以下,无法满足胡杨生长需求,胡杨逐渐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衰退。(4)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夏季农作物生长耗水量大,农业生产需水量大;夏季胡杨生长需水量大;孔雀河天然洪峰出现在夏季,但在人类干扰下,夏季水位下降最明显;胡杨的种子主要在夏季形成,可以借助水流扩散,且提高河岸土壤湿度,利于种子萌发和定植;冬季为结冰期,补水难度大。(5)缓解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保障全年有水,维持生态效益;冬季温度低,蒸发弱,补水直接损耗较少,提高地下水位;能更多留存到来年春季,满足胡杨和农作物生长需要;补给沿岸地下水、土壤水;减轻冬春季节干旱风蚀;减轻荒漠化。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孔雀河地处天山南麓,源于博斯腾湖,博斯腾湖面积较大,补给给孔雀河的水量较大且较为稳定,因此孔雀河水量较大且较稳定,为流域地下水提供了丰富、稳定的水源补给;流域内松散堆积物广布,孔隙大,河水易下渗、侧渗补给地下水,同时沉积物具有较大的储水空间,利于下渗,地下水储存空间大;河岸两侧有胡杨林分布,胡杨林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20世纪70年代该地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人类生产生活取水少,对地下水的影响小。第(2)题,本题直接读图即可获取甲、乙两地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的差异。读图2可知,甲地地下水埋深波动下降,下降幅度大;乙地地下水埋深缓慢下降,下降幅度小。原因为:甲地地处农田,农业灌溉耗水量大,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使地下水位降低。且甲地距离孔雀河较远,得到河流补给量较少,地下水的补给量远远小于支出量;而乙地地处农田和自然植被过渡带,农业规模较小,对水资源的消耗较少,同时胡杨能涵养水源,且距离孔雀河较近,更易获得河流补给,地下水较为稳定,下降幅度小。第(3)题,2010~2019年乙地下水埋藏深度浅,埋藏深度约为2米左右,远小于胡杨生存的临界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埋深始终维持在胡杨生存临界埋深以上,能够满足胡杨生长需求,土壤水分条件好,胡杨林长势良好,持续生长,覆盖率提高,生物量扩大;丙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幅度大,土壤水分条件十分不稳定,2010年以后地下水埋藏深度超过了胡杨生存的临界值,无法满足胡杨生长需求,胡杨逐渐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群落衰退。第(4)题,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水体消耗量大;读图可知,孔雀河流域有大面积的农田,夏季农业用水量大,大量引用河流水进行灌溉,河流水量少;孔雀河沿岸有胡杨林等植被的分布,夏季为植被的生长期,植被需水量大。夏季冰雪融水量大,孔雀河天然洪峰出现在夏季,但在人类干扰下,流域内水资源利用强度日渐加剧,尤其在夏季水位下降最明显;胡杨的种子主要在夏季形成,可以借助水流扩散,且提高河岸土壤湿度,利于种子萌发和定植,而由于河流水量减少,尉犁镇以下河段出现断流现象,不利于胡杨林植被的扩散和生长;冬季气温低,为河流的结冰期,补水难度大。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