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复习
历史观点论述题专项50练
1.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李老师以“政治之光”为主题设
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史料解读——汲取政治智慧】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中央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
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草拟、审核和颁发诏令,其工作
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由皇帝所赋予的。……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负责。
(1)简述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简要概括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为宰相。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宋朝
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根据材料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任务二【政策实施——阐释统一巩固】
(3)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是中国历代王朝统治的重要内容。请以“统一·巩固”为主题,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
个,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元朝统一全国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行省制度
【答案】(1)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牵制。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同时有助于减少政府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示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设置
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三省是对中央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
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草拟、审核和颁发诏令,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
第1页共68页.
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由皇帝所赋予的”及所学知识可得,三省之间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又
互相牵制;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三省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能够很好的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尚书省指行政令,三省六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措施:根据材料“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宰相往往不止一人,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及所
学知识可得,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根据材料中的“元朝统一全国”、“澎湖巡检司”、“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行省制度”可得,元朝统
一后,在地方或者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澎湖巡检司”指的是台湾地区建立的制度,“宣政院”是在西藏设立
的,“北庭都元帅府”是管理西域设立的等,只要能体现出在统一的王朝下管理地方采取的措施,从中任意选
三个即可。示例: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在澎湖岛
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
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
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史实)
隋朝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创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文成公主入藏;安史之乱
北宋王安石变法;活字印刷术发明
南宋时期市舶司设立;宋金对峙
元朝行省制;回族形成
明朝营建北京城;郑和下西洋;《本草纲目》
清朝军机处;闭关锁国;京剧诞生
——摘编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确定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第2页共68页.
【答案】观点:影响后世的隋朝。
论述: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时期,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
革,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政治上,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
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
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
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
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
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隋炀帝继位后,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
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隋朝统治时间虽然短暂,但其创立新制,加强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
响。
【解析】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
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材料“隋朝,开凿大运河;创立
科举制;创立三省六部制”,可从隋朝历史功绩的角度概括得出:影响后世的隋朝。论述时,从隋朝历史功
绩及其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如: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时期,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
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在政治上,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
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
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
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隋文帝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
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
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
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
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隋炀帝继位后,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
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综上所述,隋朝统
治时间虽然短暂,但其创立新制,加强工程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3页共68页.
3.材料论述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
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材料二:“在6世纪的最后25年,中国在政治上已经分裂了将近3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中最漫长的分裂期。
隋朝结束了这一分裂期,扫清了分裂期遗留下来的大部分制度上的瓦砾,并为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和社会打
下了基础。以后的许多朝代都从隋的成就中得益。”
——《剑桥中国隋唐史》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始创的朝代。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
【答案】(1)秦朝
(2)观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主旋律、大趋势)。
论述: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
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条件。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
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任务”“在6世纪的最后25年,中国在政治上已经
分裂了将近3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中最漫长的分裂期。隋朝结束了这一分裂期,扫清了分裂期遗留下来的
大部分制度上的瓦砾,并为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和社会打下了基础。以后的许多朝代都从隋的成就中得益”可
知,这两段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这一观点的论述需要注意史实正确,史
论结合,逻辑清晰。例如: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
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的繁荣正是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的,也为唐
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条件。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229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
第4页共68页.
吴开发江东……。蜀……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昊、蜀
两国日益衰弱。”280年,取代魏国的西晋统一了全国。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
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与隋唐的繁盛),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
上。”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简明中国史读本》等
阅读以上材料,请围绕国家统一的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提炼:紧扣材料主旨,观点简洁明确,多采用“主语+谓语+宾语”陈述句式。
论述思路:
列举材料中从分裂走向国家统一的两个事例①三国到西晋的统一②南北朝到隋朝的统一,列举所学知识的
一个从分裂走向国家统一事例:春秋战国到秦朝的统一或楚汉之争到西汉的建立,紧扣观点进行“史论结合”
的论证阐述。
结论:理论升华观点;规律性总结观点;换种表述重申观点。
示例一:观点: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
三国鼎立,纷争不断,说明统一是当时的社会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魏国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
要,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力增强,在纷争中处于优势,灭掉了蜀国,取魏而代之的西晋最终
顺应这种天下大势,统一了全国。
北魏孝文帝顺应统一与民族交融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
的实力,之后取北周而代之的隋朝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结束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年,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经过商
鞅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秦国,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先后灭掉了东方六国,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
总之,每当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总会有政权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顺应思定的人心,适应天下大势,
结束分裂,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观点:成功的改革为国家统一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论述:
三国时期,魏国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力增强,在纷争中处于优
势,灭掉了蜀国,这为不久取而代之的西晋最终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
第5页共68页.
力。北朝后期,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并为隋朝统
一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一跃
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总之,成功的改革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并最终为国家的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示例三:观点:成功的改革推动国家实现统一。
论述: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到三国后期,实力增强,在三国纷争中
处于优势,并灭了蜀国,这也推进了不久取而代之的西晋最终实现全国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这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也推进了取北周而代之的隋朝实现统一与隋唐时期的繁荣
与发展。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率军进入秦朝都城咸阳后,约法三章,改革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力
量逐渐由弱变强,在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开启了四百年的统一王朝。
总之,国家的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最终
才能推动国家走向统一。
观点罗列:
从原因:
成功的改革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建立在成功改革的基础上);
各民族长期交融是国家统一的强大动力(全国统一是建立在各民族长期交融的基础上);
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全国统一是建立在局部统一的基础上);
局部统一与民族交融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全国统一是建立在局部统一与民族交融的基础上);
从过程:
国家统一大多经过成功的改革才得以实现;
国家统一的过程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过程;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必须经历局部统一才最终实现;
全国统一是经过局部统一与民族交融的过程才最终实现;
从结果或影响:
成功的改革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统一;
各民族的长期交融促进国家走向统一;
第6页共68页.
从分裂到局部统一推进国家走向统一;
局部统一与民族交融促进国家走向统一;
从性质或地位:
成功的改革是国家统一的巨大推动力;
成功的改革是国家实现统一的必由之路;
各民族的长期交融是国家走向统一的有效途径;
统一是人心所向,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
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示例一:观点:据材料“280年,取代魏国的西晋统一了全国;……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
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与隋唐的繁盛),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之上。”
可提炼观点为:从分裂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三国鼎立,纷争不断,说明统一是当时的社会政治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
魏国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实力增强,在纷争中处于优势,灭掉了
蜀国,取魏而代之的西晋最终顺应这种天下大势,统一了全国;北魏孝文帝顺应统一与民族交融潮流,迁
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之后取北周而代之的隋朝顺应国
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结束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年,影响了经济的
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经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秦国,
顺应统一的历史潮流,先后灭掉了东方六国,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总之,每当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总会有政权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顺应思定的人心,适应天下大势,结束分裂,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等方
面论述。
示例二:观点:据材料“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周政
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可提炼观点为:成功的改革为国家统一创造了必备的条
件。
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三国时期,魏国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实力增强,在纷争中处于优势,灭掉了蜀国,这为不久取而代之的西晋最终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为治理
好广大的北方,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北
朝后期,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并为隋朝统一与隋
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
行变法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总
之,成功的改革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并最终为国家的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等角度回答。
第7页共68页.
示例三:观点:据材料“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周政
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可提炼观点为:成功的改革推动国家实现统一。
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适应了战争发展经济的需要,到三国后
期,实力增强,在三国纷争中处于优势,并灭了蜀国,这也推进了不久取而代之的西晋最终实现全国的统
一;北魏孝文帝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大力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也推进了取北周而代之的隋朝实现统一与隋唐时期的繁
荣与发展;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率军进入秦朝都城咸阳后,约法三章,改革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
心安定;力量逐渐由弱变强,在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开启了四百年的统一王
朝;总之,国家的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最终才能推动国家走向统一等角度论述。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按照唐代的规定,十六至二十是中男。二十一岁为男丁,需为政府服段。但大宗却下旨征满十八岁未成丁
的中男入伍。当时魏征正在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任官,对皇帝这一诏书总是抗拒,顶着不办。于是太宗
大发雷召魏征上殿。……魏征历数太宗即位以来四个月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内外租税,徭
役诏敇的反复,驳得太宗张口结舌,不得不回心转意地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
我不通民情。我不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于是太宗收回成
命,停止了征召中男入伍,并厚赏了魏征。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
晰)
【答案】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论述: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
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
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
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因此唐太宗任用贤才,在位时期出现了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贞观之治”。综上所述,人才是实现社会发
展的重要保证,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解析】根据材料“……魏征历数太宗即位以来四个月中几件失信于民的大事,包括减免关内外租税,徭役
诏敇的反复,驳得太宗张口结舌,不得不回心转意地说:…‘今天听了你论述国家不守信用的情况,乃是我
不通民情。我不曾认真考虑,过错实在不小,处理事情如此失策怎能把国家治理好?’于是太宗收回成命,
停止了征召中男入伍,并厚赏了魏征”,进行分析,提炼一个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再结
合史实进行分析即可。如观点:重用人才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论述: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
第8页共68页.
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
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
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因此唐太宗任用贤才,
在位时期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贞观之治”。综上所述,人
才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兴国安邦的重要前提。
6.【重用人才与国家发展】
材料唐朝初期重用人才比较表
在位皇帝重用的人才治世局面
唐太宗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贞观之治
武则天狄仁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前期)姚崇、宋璟开元盛世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重用人才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然后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答案】【答案示例】观点:贤能之人推动国家发展
论述:唐朝前期之所以能开创盛世局面,离不开皇帝身边的贤能之人的辅助。唐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房玄龄善于谋略,杜
如晦敢于决断,辅助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
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开创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局面。唐玄宗即位以后,在贤相姚崇和
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开元盛世”
的局面。正是有了这些贤臣的辅佐,国家国力逐渐增强,所以贤能之人是能够推动历史发展的。
【解析】此题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观点必须正确,论述时,史实典型,并提示其意义,如,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观点:贤能之人推动国家发展。论述:唐朝前期之所以能开创盛世局面,离不开皇
帝身边的贤能之人的辅助。唐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
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辅助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
面。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开创了“政启
开元,治宏贞观”的局面。唐玄宗即位以后,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的国力
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由此得出结论:正是有了这些贤臣的辅佐,
国家国力逐渐增强,所以贤能之人是能够推动历史发展的。
第9页共68页.
7.【科举制与唐诗】
材料一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
唐太宗唐高宗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
科举出身人数11329152321
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3.4%31%56%80%87%81%
材料二唐太宗统治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诗赋取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唐朝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
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
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阅读以上材料,凝练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答案示例一】
观点:科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论述: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
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
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
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
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团的文化素养。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
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答案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的推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阐述: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增加科举考
试科目,以诗赋取士,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这吸引了寒门学子和平民百姓主动学习诗
赋,不仅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唐朝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为参加科举,
大批才华卓越的人进行诗歌唱和吟诵,壮大了诗歌的创作群体。他们利用诗歌记录社会交往和抒发个人情
怀,题材丰富,开掘了诗歌博大深广的内容,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风格。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仅
《全唐诗》就辑录了2200多位诗人近5万首诗歌。总之,唐朝由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尤其是在以诗赋取
士的推动下,诗歌成为唐朝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唐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第10页共68页.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从材料一“唐代宰相科举出身人数及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可归观点:科
举取士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结合科举制制度的发展和影响论述为:科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
举。为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的局面,隋唐时期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
科举制。这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唐代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
数逐步增加,其所占当朝宰相总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在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时期都高达80%以上,科
举出身成为遴选宰相的主要途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方面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
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士途径,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提升了官僚集
团的文化素养。总之,科举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选官制度,是我隋朝以后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也可
根据材料二归纳观点:科举制的推行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根据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唐诗的关系进行论述:
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以诗赋取士,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这吸引了寒门学子和平民百姓主动学习诗赋,不仅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唐朝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为参加科举,大批才华
卓越的人进行诗歌唱和吟诵,壮大了诗歌的创作群体。他们利用诗歌记录社会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怀,题材
丰富,开掘了诗歌博大深广的内容,形成了五彩斑斓的风格。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仅《全唐诗》
就辑录了2200多位诗人近5万首诗歌。总之,唐朝由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尤其是在以诗赋取士的推动下,
诗歌成为唐朝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唐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8.马匹,作为六畜之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马匹的饲养与贸
易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大量的考古发现,我国在5000年前的商朝,作为人类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已经有了成熟的养马技术。
材料二:马作为北方民族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与军事武力,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北周模仿周代官制建立了自己的马政机构,北魏还提高了太仆卿(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之职的品级。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军马参战。六朝之地属于传统的少马地区,
为与北方各政权抗衡,也很注重马政,江左政权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种种手段扩充马匹。
材料三:古代各政权拥有马匹情况(部分)
时间马匹存栏情况材料出处
(齐桓公)从车三百乘,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晏子春秋》
东周
(秦国)战车万乘(一乘四匹马),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第11页共68页.
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说秦》
汉兴,接秦之坏,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
不能具钧驷(毛色一样的驾车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平《史记·平准书》
民)无藏盖。
西汉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
《史记·平准书》
群,而乘字牝者(母马)傧而不得聚会。
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六千匹,因马多地狭,又析八监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
于河西丰旷之野,当时天下以一缣(一匹帛布)易一马。唐书·兵志四十一》
唐朝
肃宗至德(756年—758年)年间:“暨至德后,西戎陷陇右,国马尽《唐会要》卷六六《群牧
没,监牧使与七马坊名额皆废。”使》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最早关于养马技术的记录,可能出现在哪三种文字载体上?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养马业得到空前发展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仿照范例,在东周和唐朝任选一时期,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只选择不得分)
【示例】
选择:西汉
观点:国家的强盛可以为养马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论述: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力破坏严重,到处是残
破萧条的景象。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为此,汉高祖
和他的继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到西汉建立七十多年时,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国力大增,
马到处可见。
结论:国家安定和繁荣可以促进养马业的发展。
【答案】(1)龟甲、兽骨、青铜器。
(2)建立马政机构;提高养马人的官职;北方军队主力是骑兵;南方政权采取各种手段扩充马匹数量。
(3)选择:东周
观点:战马的数量是衡量古代军事实力的重要依据。
(或者战马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实力)
第12页共68页.
论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齐桓公通过管仲改革,实力大增,战马众多,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成为了春秋首霸。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力大为增强,战马过万,成为当时最强
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由此可见,在古代战马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选择:唐朝
观点:国势盛衰影响马匹的数量。(或者马匹的数量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家的兴衰。)
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社会安定,国力强盛。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匹数
量最多时超70万匹,一匹帛布就能换一匹马,还专门增加牧场,设监牧使管理,可见唐朝马匹数量之多。
但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势由盛转衰。唐肃宗即位后,西戎攻陷陇右,国马尽没,监牧使和养马场名额皆
废。
结论:由此可见,在古代战马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国家的盛衰。
【解析】(1)根据材料一“我国在5000年前的商朝,作为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已经有了成熟的养马
技术”可知,中国最早关于养马技术的记录,可能出现在龟甲或青铜器上。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
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2)根据材料二“北周……建立了自己的马政机构,北魏还提高了太仆卿(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之职的
品级。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军马参战。六朝之地……很注重马
政,江左政权……采取了种种手段扩充马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养马业得到空前发展的表现有北周
建立了自己的马政机构,北魏提高了太仆卿(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之职的品级。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军马参战。六朝之地很注重马政,江左政权为巩固自己的统治,
采取了种种手段扩充马匹。
(3)本题属于小论文撰写题目,根据要求提炼观点,在材料三种选择正确的历史史实进行论述,最后进行
总结,得出结论。
选择:东周。提炼观点:战马的数量是衡量古代军事实力的重要依据。论述观点可用的历史事实:春秋时
期齐桓公通过管仲改革,实力大增,战马众多,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了春秋首霸。战国时期,“战
国七雄”中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国力大为增强,战马过万,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最后得出结论:在古代战马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选择:唐朝。提炼观点:国势盛衰影响马匹的数量。论述观点可用的历史事实: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
之治的盛世局面。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匹数量最多时超70万匹。唐肃宗即位后,西戎攻陷陇右,国
马尽没,监牧使和养马场名额皆废。最后得出结论:在古代战马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国家的盛衰。
第13页共68页.
9.“盛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的文景之治,从文帝即位的公元前180年算起,到景帝去世的公元前141年为止。然
西汉而,文景之后,盛世并未结束,武帝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武帝晚期虽然颇多失误,但
国家元气未伤。经过昭帝和宣帝的调整,即“昭宣中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
唐朝的兴盛是由贞观年间开始的,经过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的过渡,到玄宗开元年间,
唐朝再度出现盛世。与西汉的盛世不同,唐朝的盛世有着明显的起伏,有着贞观时期和开元时
期两个高峰,其间存在着数十年的低迷状态。
清朝建国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代人的努力,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盛
清朝世,一般称为“康雍乾盛世”。与以前的盛世不同,这一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以前各
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不复再现。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唐朝、清朝三个盛世局面的主要不同点。
(2)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两个主题,并举例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得照
抄示例。)
示例:
(主题):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
(举例说明):汉代的盛世,经历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人的努力,直到汉武帝才达到高峰。
【答案】(1)汉朝的盛世延续时间长;唐朝的盛世有着明显的起伏;清朝的盛世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达,
以前各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不复再现。
(2)主题:盛世局面的出现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论述:西汉初年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为恢复经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
生息”政策,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然而,文景之后,盛世并未结束,武帝把西汉的盛世推
向高峰。武帝晚期虽然颇多失误,但国家元气未伤。经过昭帝和宣帝的调整,即“昭宣中兴”,保持了盛世的
延续。
【解析】(1)据材料“西汉的文景之治,从文帝即位的公元前180年算起,到景帝去世的公元前141年为止。
然而,文景之后,盛世并未结束,武帝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可知,汉朝的盛世延续时间长;据材料“与
西汉的盛世不同,唐朝的盛世有着明显的起伏,有着贞观时期和开元时期两个高峰,其间存在着数十年的
低迷状态。”可知,唐朝的盛世有着明显的起伏;据材料“与以前的盛世不同,这一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达,
第14页共68页.
以前各代盛世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不复再现。”可知,清朝的盛世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以前各代盛世
所倡导的进谏和纳谏,不复再现。
(2)主题:据材料无论是汉朝的盛世局面,还是唐朝、清朝的盛世局面,都经历了几位皇帝的共同努力,
故提炼观点为:盛世局面的出现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论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西汉初年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为恢复经济,西汉初
年汉高祖刘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然而,文景之后,盛世并未结束,
武帝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武帝晚期虽然颇多失误,但国家元气未伤;经过昭帝和宣帝的调整,即“昭宣
中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等方面论述。
1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感悟历史。
材料公元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统一全国,可是在37年后(公元618年)极盛而亡。于隋亡同年(618
年)建立的唐朝,创造了多个盛世局面,然而好景不长,在137年后(755年)遭遇祸乱,一步步走向衰败;
289年后(907年)走向灭亡,社会陷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阅读材料,围绕“隋唐兴衰的历史启示”主题,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作答要求:(1)认识须紧扣主题、结合史实;表述须史论结合、思路清晰。
(2)字数不得超过答题卡给定空行。
(3)可围绕“隋唐兴衰的历史启示”主题,思考并凝练自己的认识,用诸如“只有……,才能……”“……
则国兴,……则国衰”“……是……的……”等其中一种句式,先提出自己的认识(观点),再结合隋唐具
体史实简述认识(观点)。
【答案】【认识示例】①只有以民为本、爱护人民,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国家兴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则
国兴,奢侈腐朽、滥用民力则国衰;以民为本、爱惜民力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②只有施行仁政、德政,才能保证长治久安;行仁施德则国兴,行暴失德则国衰;仁政德政是国家长治久
安的保证;政治清明、不腐败不残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
③只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才能保证国运长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则国安,徭役繁重、滥用民力则国
乱;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民富国安的保证。
④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铭记历史、清明为政则国兴,忘记历史、腐朽残暴则国衰;
牢记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是防止重蹈前朝衰亡覆辙的关键。
⑤只有听取不同意见和好的建议,才能保证政策措施不脱离民意虚心纳谏则政通国兴,闭目塞听则政乱国
衰;虚心纳谏是统治者正确决策的前提。
⑥只有任人唯贤,才能保证不失政不失德;任人唯贤则政通国兴,任人唯亲则政乱国衰;善用德才兼备的
人才是清明政治的基础;治理国政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来辅助……。
第15页共68页.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289年后
(907年)唐朝走向灭亡,社会陷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可围绕“隋唐兴衰的历史启示”主题,找准
一个点进行分析,可以从“以民为本”的角度阐释,例如只有以民为本、爱护人民,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国家
兴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则国兴,奢侈腐朽、滥用民力则国衰;以民为本、爱惜民力是国家长治久安的
保证。结合史实,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征发大批民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
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消耗大量财富和民力三次东征、多次奢华巡游,致使生产凋敝,民不聊生,社
会矛盾激化,隋朝走向灭亡;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当
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最后得出结论。
11.材料论述题
请回答:
(1)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名称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围绕主题、体现材料中心),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圆形方孔铜钱。
(2)观点: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全国各地区经济
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了比较开明、开放的政策,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
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的货币名称为秦半两即圆形方孔铜钱。
(2)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大事件,事件的主导者是秦始皇,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所
做的这些事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可以确立观点是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第16页共68页.
结合史实可以列举几位伟人进行论述即可,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统一,顺应
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全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了比较
开明、开放的政策,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
只有二十九人。公元632年(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
理后事,公元633年(贞观七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公元633年(贞观七年)九月,二百
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
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
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历史考古》2006年3月17日《中国史上的黄金时代:唯一一个没有贪污的王朝》
(1)材料中李世民治理下出现的太平盛世,历史上称为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
【答案】(1)贞观之治
(2)(参考)观点:重视民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
论述:贞观年间之所以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景象,是因为唐太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经济有
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正如材料所说“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当百姓生活有了保障,人人各司
其职,社会矛盾自然缓和,国家也就走向安定和繁荣。反观秦朝,统治者不仅刑罚严酷,而且赋税、徭役
沉重,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后反抗暴秦的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荡,秦朝
二世而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少不了对民生的关注,生活富足的人民,才能组
成安定的社会和国家。
【解析】(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
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贞观之治。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观点:重视民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
论述:贞观年间之所以能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安定景象,是因为唐太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经济有
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正如材料所说“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当百姓生活有了保障,人人各司
其职,社会矛盾自然缓和,国家也就走向安定和繁荣。反观秦朝,统治者不仅刑罚严酷,而且赋税、徭役
沉重,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后反抗暴秦的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荡,秦朝
二世而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少不了对民生的关注,生活富足的人民,才能组
第17页共68页.
成安定的社会和国家。
13.材料论述题: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了许多有才能
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
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
私于党”,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
靖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促进
了唐朝的繁荣发展。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
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其中魏征
“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正是这些谏诤,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起了极其
重要的作用。唐太宗就说,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皆魏征之力也”。
(《旧唐书。魏征传》)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
【答案】(1)贞观之治。
(2)观点: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论证:唐太宗执政时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
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
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发展。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论:以上说明,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解析】(1)根据材料“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促进了
唐朝的繁荣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
面,史称“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如
观点: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论证:唐太宗执政时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
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
第18页共68页.
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发展。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论:以上说明,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点睛:抓住题眼“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是解题关键;观点: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有作为的
皇帝。
论证: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
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稳定。
他还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注重“戒奢从简”。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
利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谋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还任
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死后,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
失去了一面镜子。”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因此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有作为的皇帝。
14.盛唐气象是唐朝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发达和自信的产物。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以“盛唐气象”
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构建时空——纵览盛唐】
(1)一组同学绘制了“唐朝兴衰之势”示意图,请帮助他们完善①②③处的信息。并列举促使唐王朝兴盛之
势形成的主要因素。
任务二【研读材料——莫基盛唐】
第19页共68页.
示例:名称:曲辕犁
使用: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并且可以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
于精耕细作
动力:畜力和人力
作用: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名称:___________使用: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系有小简。当大轮转动时没
入水中的小筒便自动盛水,然后又随轮转至上方,将水泻人槽中
动力: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
(2)二组同学收集了唐朝农业工具的相关材料,准备为其制作名片,请你仿照曲辕犁示例,和他们一起完
成名片制作。
任务三【论述观点——讴歌盛唐】
诗作:李白、杜甫、白居易绘画:阎立本、吴道子陶瓷:青瓷、白瓷、唐三彩民族:和亲、册封、设机构
风气:开放、昂扬、兼容外交:遣唐使、鉴真、玄奘
(3)三组同学横向整理唐代历史,他们准备出一期板报。以下是板报关键要点,请你以“讴歌盛唐”为题,
结合三组要点,为其配文150字左右。
【答案】(1)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③安史之乱;因素:统治者励精图治,关注民生;隋朝打下坚实的基
础;任用贤臣;重视发展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注重节俭等。(答出任意一点)
(2)名称:筒车。动力:水力。作用:节省人力,灌溉农田,提高效率。
(3)示例:
讴歌盛唐
盛唐气象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发达和自信的产物。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
要方式。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
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展现了唐代社会
经济发达和审美情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巩固
第20页共68页.
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繁盛的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当时的中国人为“唐人”。
注:非选择题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1)信息:根据①“唐太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
的伟大,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注意“戒奢从简”,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根据“唐
玄宗”“兴、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
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755年,安
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朝廷最终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乱。安史之乱,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唐王朝兴盛之势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统治者励精图治,关注民生;隋朝打下
坚实的基础;任用贤臣;重视发展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注重节俭等。
(2)名称: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筒车,唐朝时期发明灌溉工具筒车。
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使用的动力是水力。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的发明节省人力,灌溉农田,提高效率。
(3)示例:根据题目“讴歌盛唐盛”以及材料“诗作:李白、杜甫、白居易;绘画:阎立本、吴道子;陶瓷:
青瓷、白瓷、唐三彩;民族:和亲、册封、设机构;风气:开放、昂扬、兼容外交:遣唐使、鉴真、玄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围绕唐朝的文化、手工业法则、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等方面去论述,符合史实,言
之有理即可,如:唐气象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高度发达和自信的产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
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朝诗坛气象万千,
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
的白瓷类雪似银,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展现了唐代社会经济发达和审美情趣。唐朝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繁盛
的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当时的中国人为“唐人”。
15.唐朝前期,社会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序号唐朝具体史事
①发明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第21页共68页.
②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妇女喜好骑马、射箭等活动
⑤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唐统治者册封
⑥丝织工艺、陶瓷生产水平等高超
⑦唐都长安分为东市和西市
⑧妇女“女着男装”成为时尚潮流
⑨中亚胡旋舞十分流行
(1)从以上表格中找出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史事。(填序号)
(2)选择材料中互相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
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
【答案】(1)③。
(2)观点: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
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
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
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
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因而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任用贤能,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开放的对外政
策,和睦的民族关系等。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③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2)选择②③⑤,结合所学拟定观点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
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
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工担任。
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
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因而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3)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任用贤能,
第22页共68页.
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睦的民族关系等。
16.阅读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史事)
618年唐朝建立
629年—646年玄樊西行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742年—754年鉴真东渡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21年—824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907年唐朝灭亡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治世局面。
(2)请参照示例,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个中外交流(或民族交往)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
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
提取事件:贞观之治、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观点:统治者励精图治有利于国家发展。
论述: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虚心纳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开
创了“贞观之治”局面,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础。唐玄宗在位前期,进一步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唐朝国力达
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总之,从太宗贞观年间到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经济长足发展,唐朝国力空前强盛。
【答案】(1)开元盛世
(2)参考示例1:
提取事件: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观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或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活跃)
第23页共68页.
论述: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
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唐玄宗时期,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递业务合作协议样板
-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孝感美珈职业学院《幼儿园活动指导社会》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文理学院《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结构荷载与结构可靠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旋钻机及配件生产加工合同2篇
- 2025年摄影师与影视剧本创作合同3篇
- 2025年房产抵押品保管合同3篇
- 2025年度鸡粪处理与农业废弃物回收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慧城市景观照明系统安装与维护合同3篇
- 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5年西藏拉萨市柳梧新区城市投资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2024年新高考II卷数学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 储罐维护检修施工方案
- 地理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 2024 消化内科专业 药物临床试验GCP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设计规范应急预案
- 2024-2030年中国电子邮箱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基础设施零星维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人力资源 -人效评估指导手册
- 大疆80分钟在线测评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