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专练05 材料题15题(范围:第14-21课)(解析版)_第1页
题型专练05 材料题15题(范围:第14-21课)(解析版)_第2页
题型专练05 材料题15题(范围:第14-21课)(解析版)_第3页
题型专练05 材料题15题(范围:第14-21课)(解析版)_第4页
题型专练05 材料题15题(范围:第14-21课)(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材料题解题技巧与突破05材料题15题(范围:第14--21课)

【解题技巧】

题型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中考历史的必考题,也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

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它具有综合性强、

灵活性大、逻辑性严密等特点,成为中学历史考试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题型之一。这类题型从考查的内容来说,

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

力。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

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

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

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

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各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是读懂材料;

二是找准关键;

三是规范答题。

可以概括为“一读二找三答”。

一、“读”: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

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1.阅读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

第1页共28页.

全,找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

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顺序: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

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

示。

二、“找”:审题思考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

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

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

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在阅读的基础上,宏观上把握命题意图,准确判断,明确解题思路。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

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

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扣问简答,不要

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按问按分列点,

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多罗列些答案要点;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

3.书面语言答题: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材料题解题技巧

1.总的方法

(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

(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

第2页共28页.

(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2.注意:

(1)根据材料指出: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摘抄原材料关键词、句;

(2)根据材料说明:举例+结论;(通常要举例)

(3)根据材料归纳:归类材料之后提炼材料,找材料的归纳性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根据材料概括:抓住材料的本质、特点,找概括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根据材料综上:用总览视觉看待问题,找全部材料(含答案)的共同点、联系点,找准题眼,围绕的

共同中心回答。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7)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一般1分一个

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

(8)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

序。

(9)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

(10)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影响”。

典型例题

中医文化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起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医东传

成书时间作者书名内容出处

779年和气广世《药经太素》大量引用唐朝《新修本草》

808年安倍真直出云广贞《大同类聚方》大量引用《唐本草》的药方

859年菅原岑嗣物部广泉《金兰方》在唐朝孙思邈《千金方》的基础上,增加70多个药方

918年深根辅仁《本草和名》集引《唐本草》和唐代以前本草类医著三十余部

——据【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整理

材料二:北宋初年,阿拉伯药物大量出口到中国,计有100来种,阿拉伯人的“吹鼻术”(将药末吹入鼻

子)成为中原流行的一种治疗手段。……元代,阿拉伯医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1273年春,秘书监收集

第3页共28页.

了多种伊斯兰医学书籍,据此编撰《回回药方》,并设置“回回药物院”等机构研究和推广阿拉伯医学……阿

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很推崇中国医学,他所著的《医典》广泛收录中国药物,还采用了针灸、泥疗、汗蒸

法;在诊断方面,他很注意切脉,将脉搏区别为48种。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医学深入了西方。

——【英】K·特拉维斯《伊斯兰医学史》

材料三:明清的医家多出自医学世家,或父子相继,或翁婿相传,这种依靠长期经验积累和专门化的

世袭传承,推动了医学专门化,但也造成了极深的门户观念,阻断了区域间的医学交流……明清两代倡导

儒学,大批科场失意士人由信入医,医家受到八股取士影响,多喜翻阅前代医案,墨守成规,少有创新……

明清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中断,与他国的医学交流逐渐沉寂,医家多转而埋首旧籍,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徐振华《明清时期的医者与医学世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日本医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东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医学交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两代医学发展的新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外医学交流的整体趋势。据此,你从中得到

什么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日本医学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医东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医学交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读设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两代医学发展的新变化。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外医学交流的整体趋势。据此,你从

中得到什么启示。

研读阅读材料一,作品与内容。阅读材料二,医学交流的影响。阅读材料三,明清医学世家。知道中外医学

材料交流的整体趋势。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表格可知,这体现出,日本医学受中国医学影响;这是因为,当时唐朝医学先

进,遣唐使传播中国先进医学。

提炼(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阿拉伯药物大量出口到中国、秘书监收集了多种伊斯兰医学书籍、阿拉伯医学

有效家阿维森纳很推崇中国医学”可知,这体现的因素是,阿拉伯先进医学,政府部门的推动,阿拉伯医

信息学家的努力。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明清的医家多出自医学世家造成了极深的门户观念、墨守成规,少有创新……

明清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中断、埋首旧籍,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可知,这体现的特征有,有门户之

第4页共28页.

争,少有创新;进行总结,不和外国交流。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特点是,由大发展到少有创新,由广泛交流到不交流。

联系【答案】(1)受中国医学影响。当时唐朝医学先进;遣唐使的作用。

教材,(2)阿拉伯先进医学;政府部门的推动;阿拉伯医学家的努力。

组织(3)有门户之争;少有创新;进行总结;不和外国交流。

答案(4)由大发展到少有创新;由广泛交流到不交流。

【归纳总结类】先是浏览材料,寻找关键词,归纳主题。确定好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组织成流畅的

句子。重点是仔细阅读每一小问的答案,通过材料总结归纳整理成答案,条理要清楚,语句要通顺精练。

【突破练习】

1.(2023·江苏扬州·校联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期科举制的创设和发展

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制度。

宋太祖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太祖时推行八股取士。

材料二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

经”,……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摘编自元朝《大元通制·通制条格》

(1)从材料一中找出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事件。简述科举制创立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明时期科举制出现的显著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对我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形成的影响。

【答案】(1)事件: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背景:魏晋南北朝时,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注重

第5页共28页.

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2)变化一:考试题目来自于“四书”“五经”。变化二:考试答卷文体为八股文。

(3)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但八股取士

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详解】(1)根据材料“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

式确立。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

朝致力于开创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明经内“四书”“五经””表明变化一:考试题目来自于“四书”“五经”。根据材料“明太祖时推行

八股取士”,表明变化二:考试答卷文体为八股文。

(3)科举制对我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形成的影响,分两个角度回答,积极方面是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但是发展到后期的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

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2.(2023·湖南娄底·统考一模)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几千年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创造了辉

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活跃】

材料一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

【制度创新】

材料二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

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

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摘编自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若元……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材料四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

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

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政治制度史》

【对外交流】

材料五西汉以来,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上,五彩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名贵的香料贸易络绎不绝。这

第6页共28页.

条通道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异常活跃”的局面被称作什么。

(2)阅读材料二回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元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元璋是怎样改组政治制度,解决君相之争的?“清朝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

了改组”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5)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为什么?谁为开拓这条“通道”做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

(2)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制度:行省制度。

(4)改组: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措施:设立军机处。

(5)名称:丝绸之路;人物:张骞。

【详解】(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

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

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

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

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

权的精神支柱。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

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

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

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

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君相之争。措施:清雍正年间,

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

中枢机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

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7页共28页.

(5)西汉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

往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

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

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这

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张骞为开拓这条“通道”做出了突出贡献。

3.(2023·贵州铜仁·统考一模)为了更好地探究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发展情况,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展开了以

下的探究活动。

【活动一:以图读史】

(1)根据图①,指出中国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是哪个国家。根据图②和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

西洋的主要特点。(两点)

【活动二:史料互证】

材料一: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大力

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摘编自张高陵《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材料二: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玄奘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

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有学者估计,李勉做广州刺

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上。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三: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

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

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张帆、李帆主编《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页共28页.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外历史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内容,说说唐朝对外交往具

有什么特征。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内容,指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发展史上的地位或价值。

(3)结合以上所有内容,谈谈中国古代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哪些理念得到了应用或

实践。

【答案】(1)起点:长安最远国家:大秦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等

(2)丝绸之路的影响:促进了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发展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范围广(官方和民间)、国家支持、规模大等

地位或意义: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交往;开创了西太平洋

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理念:坚持和平外交、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相互促进等

【详解】(1)起点:根据图①可知,中国汉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所以起点为长安。国家:根据图①可

知,丝绸之路最西端到达的国家是大秦。主要特点:根据图②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体

现出航程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曾经于1405年至1433年先后七下西洋,体现出时间长、次数多;

而郑和船队最少一次也有60余艘,体现其规模大。

(2)影响: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

了东方文化大力向前发展”可知,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促进了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

的发展。特征:根据材料二“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玄奘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

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可知,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征有范围广(官方和民间);根据

材料二“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可知,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征有国家支持。

根据材料二“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上”可知,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征有规模大。地

位:根据材料三“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交

往;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根据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

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可知,郑和下西

洋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应用或实践:根据上述材料,郑和下西洋是一场和平之旅,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

交往,所以,我们要坚持和平外交。而丝绸之路、唐朝的对外交往都体现出相互促进的特点,所以要坚持

相互促进,当然在外交工作中首先要坚持独立自主。

4.(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古代兵书是军事家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瑰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第9页共28页.

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兵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各国争相广揽战争人才,鼓励创立军事新说,为

兵家和其他学术流派提供了广阔的论兵舞台。这一时期兵学研究者众多,其中《孙子兵法》以其博大精深

的思想赢得举世推崇。

——摘编自黄金生《“一部兵书可为王者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兵书》

材料二

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择将之道,惟审其才之可用也。

盖士有未战而震慑者,马有未驰而疲汗者,非人怯马弱,不习之过也。

——摘自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注:北宋前期,为了边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

政和讨伐之事,宋仁宗下令编纂中国第一部官修新型兵书《武经总要》)

材料三凡古人驭军,曾有兵因天雨取民间一笠以遮铠者,亦斩首示众。况砍伐人树株,作践人田产,烧毁

人房屋,奸淫作盗,割取亡兵的死头,杀被掳的男子,污被掳的妇人,甚至妄杀平民假充贼级,天理不容,

王法不宥者,有犯,决以军法从事抵命。

——戚继光《纪效新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子兵法》著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武经总要》关于军队建设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戚继光的治军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戚继光治军取得的成效。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事连绵(或干戈不息);诸侯广揽人才,鼓励创立军事新说。

(2)重视将帅的作用和选拔;重视军队的训练。

(3)戚继光的治军思想:严肃军纪。

说明: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纪律严明,进行严格训练,在他的正确指挥下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或

打败了倭寇)。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结合材

料“各国争相广揽战争人才,鼓励创立军事新说,为兵家和其他学术流派提供了广阔的论兵舞台”可得出,《孙

子兵法》著述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事连绵(或干戈不息);诸侯广揽人才,鼓励创立军

事新说。

(2)根据材料“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可知,国君不懂择将,就是把国家交给了敌人,得出《武经总要》

关于军队建设的主张是重视将帅的作用和选拔;根据材料“盖士有未战而震慑者﹐马有未驰而疲汗者﹐非人

怯马弱﹐不习之过也”可知,材料指的是将士临阵怯敌,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得出《武经总要》关于军队

第10页共28页.

建设的主张重视军队的训练。

(3)根据材料“凡古人驭军,曾有兵因天雨取民间一笠以遮铠者,亦斩首示众……有犯,决以军法从事抵

命”可得出,戚继光的治军思想是严肃军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得出戚继光治军取得的成效是戚继光大

力整顿军队,纪律严明,进行严格训练,在他的正确指挥下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或打败了倭寇)。

5.(2023·山东德州·统考一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坐标中,中国多元素的文化承载

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字之根】

(1)据图1写出我国目前已知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的名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什么朝代?图2

反映了秦朝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写出它的名称。

【思想之源】

(2)材料中提到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图中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战

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科技之光】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包含农、医、天、算四大学科……历代统治者在他们的上升时期都比

较重视科技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吸收,

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

第11页共28页.

题,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3)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农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各举一例。

【文史之萃】

材料二历经几千年的风雨,中国人的文化风味都留在了一部部厚重的典籍里。

——摘编自《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

(4)据所学知识把材料中①②两处的信息补充完整。在《史记》和②处著作中都能查到的历史内容是从何时

到何时?

材料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综合以上探究,我们作为新时代少年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甲骨文;商朝;小篆。

(2)百家争鸣;仁;韩非。

主张改革;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特点:体系独立;内容丰富;吸收外来科技;注重实用性等。农业:贾思勰《齐民要术》、王祯《农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任写一个即可,不写人名不扣分)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发明麻沸散、李时珍《本草纲目》。(任写一个即可,不写人名不扣分)

(4)①司马迁;②《资治通鉴》。战国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5)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要加强国学经典教育;要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要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要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要保持民

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文字之根】可知,我国目前已知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是甲骨文,我国

第12页共28页.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图2反映了秦朝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小篆。

(2)根据所学和材料【思想之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

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百家争鸣,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战国时期法

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分别是韩非和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包含农、医、天、算四大学科……历代统治者在他

们的上升时期都比较重视科技的发展——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吸收,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

成的,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古代许

多科技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可知,这体现的特点是,体系独立、内容丰富、吸收外来科技、注重实用性等。

农业方面的成就有,贾思勰《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医学

方面的成就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李时珍《本草纲目》。

(4)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司马迁编写了《史记》,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在两部名著

中都能查到的是战国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5)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要加强国

学经典教育;要大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要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

软实力;要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6.(2023·河南驻马店·校联考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

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

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第13页共28页.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总长万余里的明

长城。在长城修筑史上,明代修筑长城的规

模最大,历时最久。

(1)据材料,指出大运河与明长城的相同之处,并概括影响古代建筑工程的因素。

(2)建筑工程承载历史价值,请再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

【答案】(1)二者修建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二者规模都比较宏大。政治因素;经济因素。

(2)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详解】(1)根据材料“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

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表明大运河与明长城的相同之处,都是为

了巩固统治,表明影响古代建筑工程的因素是政治因素根据材料“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明

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表明大运河与明长城的相同之处是规模都比较宏大,表明影响古代建

筑工程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2)如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使成都

成为天府之国。

7.(2023·江西·校考模拟预测)【时政热点·人民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某班同学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以后,开展了以“人民的力量”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收集了如下材料:

ABC

唐末黄河中下游的蝗灾致使农史书中,有关起义军在赋税问题上的主张,记

(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而

民颗粒无收,再加上税赋繁苛,录并不完全一致。或言“迎闯王,不纳粮”“迎

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导致大批的“火光贼”结伙打闯王,不征粮”;或言“降城不征”;等等。但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

劫,横行乡里,大小暴动不断。其中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即在一定时期内取消

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当反抗和逃亡的农民达到一定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承担的一切赋税。正因为如

天下云集而响应,贏粮而

数量时,农民起义就不可避免此,李自成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支

景从。——贾谊《过秦论》

地发生了。持和欢迎。

第14页共28页.

(1)请指出以上材料提到的三次农民起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共同原因。

【答案】(1)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

(2)原因:统治者昏庸,统治集团腐败;农民的赋税、徭役等负担沉重;等等。(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由A中的关键信息“(陈涉)……转而攻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

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由“唐末……农民起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可知唐朝后期,人民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黄巢起义爆发;由“李自成”,可知,明朝末年,李自

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因此材料提到的三次农

民起义分别是A:陈胜、吴广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B:黄巢起义;C:李自成起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发动了黄巢起义;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

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

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

举行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因此三

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共同原因,都是统治者昏庸,统治集团腐败;农民的赋税、徭役等负担沉重等。

8.(2023春·山东菏泽·九年级统考期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

史。下面是某班同学以“民族交融”为主题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疆域变迁——民族认同】

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

活动二【民族认同——多元一体】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草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

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

洛阳人。

——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

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第15页共28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反映的这是历史上哪一事件?据材料归纳其主要内容。写出一项具体的改革

措施。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活动三【多元一体——巩固发展】

对新疆地区对西藏地区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A______。唐穆宗时期,

唐朝

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辖,掌管西藏军

元朝

域的军政事务。民各项事务。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设置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B______,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

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完成表格,在A、B两处填上适当内容。根据表格归纳历代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至少答出两

种)

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4)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答案】(1)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的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孝文帝改革。穿汉服;说汉语;迁都洛阳(任何两点即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任意一点意

思相近即可)

(3)文成公主;驻藏大臣;方式:与少数民族和亲、设置管理机构、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制定法律。(任

选两种即可)

(4)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

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

第16页共28页.

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和所学可知,秦朝完成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

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秦是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促

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根据材料二“……(太和十九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实行均田制等。

结合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

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和所

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所以A处答案是文成公主;清朝前期,雍正年

间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所以B处答案是驻藏大臣。根据表格中“唐朝设置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可知,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设置管理机构;根据表格中

“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可知,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与少数民族和亲;根据表

格中“清朝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可知,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

封;根据表格中“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可知,处理边疆问题的有效方式是制定法律。

(4)综合上述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主流之一,各民族都为中

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

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

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

动力。

9.(2023·贵州黔东南·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

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

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

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第17页共28页.

(2)图一是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图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们的名称是?依次指出图三、

四货币的发行朝代及图四货币的名称。图四与图三货币相比,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材料三周平、李大龙著述的《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指出:“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

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对新疆地区对西藏地区

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还设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朝置地方机构实行有效管辖。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反动叛乱;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

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

尔扈特部。管理西藏。

(3)阅读表格内容,归纳元朝、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

【答案】(1)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图一:都江堰图二:隋朝大运河图三:秦朝。图四:北宋。交子。携带方便,更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

展。

(3)设置管理机构、平定叛乱、实行册封制度、妥善安置回归部族、颁布法律文件。

【详解】(1)措施:据材料“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

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

王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措施: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2)名称:观察图一、二可知,图一是都江堰;图二是隋朝大运河;年代及货币名称:观察图三、图四可

第18页共28页.

知,图三是秦朝发行的半两钱;图四是北宋发行的纸币的交子;优势:纸币相比较于金属货币,携带方便,

更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方略:据材料“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军

民事务,还设置地方机构实行有效管辖”“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可知,元朝、清

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是设置管理机构;由材料“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反动叛乱”“妥善安置

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

可知,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是平定叛乱、实行册封制度、妥善安置回归部族、颁布法律文件。

10.(2023·山东菏泽·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B和D处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

这两个时期发展的共同趋势是怎样的?写出由B到C转折性事件?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

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

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

(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

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

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

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

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

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后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19页共28页.

【答案】(1)隋唐;两宋;上升;安史之乱。

(2)共同态度:以农为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结果: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3)高产作物的推广;大量开垦荒地。

(4)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等。

【详解】(1)根据B“589-75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

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589年隋朝完成统一。754年处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所以B处是隋唐时期。根

据D“960-127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都城东京。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后来定都临安。所以D处在两宋时期。这两个时期

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上升;由B到C转折性事件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朝廷最终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叛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

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

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可知历代统治者们对经济的发展的共同态度是:以农为本,重视农桑,推动农

业发展。结果是推动社会经济繁荣。

(3)根据“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

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可归纳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根据“清初荒地极多,随处

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

余万顷”可归纳出大量开垦荒地。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人口数量的

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等。

11.(2023·广东佛山·佛山市第四中学校联考一模)货币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

2002年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

铜钱质如周钱(圆形方孔),文曰“率两”,重如

其文。——《汉书食货志》

址一号井出土了9枚秦代半两钱,上图是其中两枚。

第20页共28页.

时间标志

战国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

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中国古代货币简表材料三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术

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渐至名存实亡,钢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

期,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政府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这说明

民间使用白银已比较普遍,清代历朝都铸造铜钱,并在云南等地大力开采铜矿,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

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遇止,因此在流通领域仍然是“用银为本,用钱为末”。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

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的货币使用出现怎样的变化?并概括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货币发行政策的认识。

【答案】(1)秦朝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2)趋势:由多样走向统一;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钱文内容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由金属货币向纸币

方向发展。

(3)变化:白银货币化;原因:政府滥发纸钞导致信用下降;铜钱币材缺乏不能满足流通需要;海外贸易促

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4)认识:货币发行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合理调整)要符合经济发展规

律;货币发行政策事关政府信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货币发行政策影响国计民生、社会稳定。

【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圆形方孔),文曰‘率

两’,重如其文。”和“2002年湘西龙山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出土了9枚秦代半两钱,上图是其中两枚。”可知,

材料可印证秦朝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第21页共28页.

(2)基本趋势:根据材料“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可知

由多样走向统一;根据材料“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根据材料“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开元通宝”可知钱文内容由重量相称到年号相称;根据材料“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可

知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方向发展。

(3)变化:根据材料三“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明朝中期,通过海外贸

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政府规定赋税折银征收……清代历朝都铸造铜

钱……但仍不能完全解决币材问题,同时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止”可得到白银货币化(或逐渐形成以银为主、

以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原因:根据材料“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可归纳出政府滥发

纸钞导致信用下降;根据“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可归纳出铜钱币材缺乏不能满足

流通需要;根据“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政府规定赋税折银

征收”可归纳出海外贸易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4)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货币发行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合理

调整)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货币发行政策事关政府信用,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货币发行政策影

响国计民生、社会稳定。

12.(2023·山东潍坊·统考一模)思想文化是时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摘自《论语·为政》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简要分析其积极意义。

材料二唐朝是诗歌的繁荣时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出处节选诗句

《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寄汴州令狐相公》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送崔致远西游将还》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正月十五夜灯诗》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自动帝京

——摘编自《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第22页共28页.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时代气象。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气象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明清世情小说继承了宋、元话本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家们对世俗社会十分关注。在作品中,反映了

他们的思想与情绪,塑造了一批市井人物形象,为文学史画廊增添了新的内容。如《拍案惊奇》卷一写到

了苏州客商张乘运等专一做海外生意,“……中国货物,拿到那边,一倍就有三倍价。换了那边货物,带到

中国,也是如此。”

——摘编自《明清小说与明清江苏经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背景。

【答案】(1)以德治国,重视礼制。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学艺术的多彩与繁荣;对外交往活跃,长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对世界影响很大,在世界上

享有很高的声望。原因:统治者励情图治,政局相对稳定;重用贤能,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外

交和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博大胸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特点:继续现实主义传统;描绘下层民众的形象居多,反映民众个性解放的观念。背景:君主专制统治

进一步强化;市民阶层壮大;商品经济发展;礼学受到质疑,批判思想出现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信息可知,孔子的思想是以德治国,重视礼制。

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他还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齐之以礼,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所以,孔子的思

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根据材料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可知唐朝国力强

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根据材料二“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可知唐朝民族交往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