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预测卷(考向定位)(解析版)_第1页
名师预测卷(考向定位)(解析版)_第2页
名师预测卷(考向定位)(解析版)_第3页
名师预测卷(考向定位)(解析版)_第4页
名师预测卷(考向定位)(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师预测卷

(范围:部编版七下全册时间:8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得分:

1.编者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中考、期末考试重点考向的实际,结合2024年时

政热点与周年热点,预测期末重要考向。

2.本卷侧重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的考查,涵盖中国古代史(部编版下册)主要考点(如中央集权制度

的演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突出核心素养的考查,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部分;第Ⅱ卷材料解析题与活动探究等题型。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经历了梁陈、隋三个朝代,协助梁朝平息侯景之乱,后来又为避免俚族人民遭受战乱之苦,亲自率兵

归顺隋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近300年的大分裂局面。”材料所述人物是()

A.苏东坡B.黄道婆

C.王义方D.冼夫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经历了梁、陈、隋三个朝代”“为避免俚族人民遭受战乱之苦,亲自率兵归顺隋朝”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人物为冼夫人,冼夫人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D项正确;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排除A项;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排除B项;

王义方是唐朝廉吏,为一代清官,排除C项。故选D项。

2.“隋初年,国家需要把中国历史疆域最基本的两个区域——南方、北方密切的联系起来,确保南北物资

交流与国家经济命脉畅通……”,由此,隋朝()

A.广设粮仓B.开通大运河C.皇帝南巡D.兴建洛阳城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隋初年,国家需要把中国历史疆域最基本的两个区域一一南方、北方密切的联系起来,

确保南北物资交流与国家经济命脉畅通’”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

第1页共17页.

帝下令开凿大运河,B项正确;广设粮仓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排除A项;皇帝南巡是为了享乐,排除C

项;兴建洛阳城与“‘确保南北物资交流与国家经济命脉畅通’”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

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材料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

A.吸取隋朝灭亡教训B.以农为本,爱惜民力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D.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

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可知,唐太宗认为,治国需以人为本,百

姓生存依赖衣食,治国者需“不夺农时”,不能“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这反映了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爱惜

民力的思想,B项正确;吸取隋朝灭亡教训,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唐太宗认为,治国需以

人为本,百姓生存依赖衣食,治国者需“不夺农时”,不能“兵戈屡动,土木不息”,排除A项;制定法律,

减省刑罚,比如涉及法律、刑法等,排除C项;虚心纳谏,古代指皇上虚心采纳臣子们的意见或者建议,

比如魏征等,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

【答案】B

【解析】依据年代尺中年份“754”,可知处于唐朝时期,且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而鼎盛时期是唐玄宗时期的

开元盛世,B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755年唐朝爆发安

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问天”之名取自于先秦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天问》;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

馆“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均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我国源远流长的()

A.思想理论B.政治制度C.文化底蕴D.经济繁荣

第2页共17页.

【答案】C

【解析】由题干“‘问天’之名取自于先秦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天问》;”“‘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

中的‘飞天’”可知,这些设计彰显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C项正确;《楚辞·天问》和“飞天”与思想理论

和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B项;题干和经济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某校组织编写题为“繁荣开放、恢弘大气的唐朝(人物篇)”的校本课程,其中有一章介绍了玄奘、鉴真、

晁衡、空海等人物的故事,请为这一章选取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A.铁血丹心御外侮B.战火硝烟忆英烈

C.开放互鉴树传奇D.励精图治赏明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玄奘、鉴真、晁衡、空海等人物的故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人都是唐朝时期促进

中外交往的重要人物,因此最合适的主题是开放互鉴树传奇,C项正确;铁血丹心御外侮与材料中介绍的这

些人是唐朝时和平交往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人物都是唐朝时期和平交往,促进文明互鉴的人物,

与战火硝烟忆英烈不符,排除B项;励精图治赏明君主要体现的是唐太宗、唐玄宗等君主,题干中的玄奘

和鉴真等是中外交流的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面是《通典》卷七·食货七中记载的公元755年到公元760年的人口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公元755年公元760年

总户口为:891万4790户总户口为:193万3134户

总人口为52,919,390。总人口为16,900,000。

A.黄巾起义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公元755年到公元760年,唐朝总户数和总人口数都减少了。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一时期发生了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历史上称为“安史之

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C项正确;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不符合题意,

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排除B项;黄巢起义(878年

—884年)是唐朝统治后期发生的大规模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8.宋朝政府在城市中建立了一些机构,如福田院、安济坊、慈幼局、居养院、婴儿局、惠民药局等。这些

机构的设立体现出宋朝()

A.大兴土木B.关注民生C.休养生息D.重文轻武

第3页共17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福田院、安济坊、慈幼局、居养院、婴儿局、惠民药局等”和所学可知,这些机构主要是

政府为社会保障而设立的机构,说明宋朝关注民生,B项正确;大兴土木是指大兴土木工程,给人们带来沉

重的劳役、赋税,排除A项;休养生息是注重民生、以农为本,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指重用文官、抑制

武将,排除D项。故选B项。

9.下图是陈列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中的一组宋代陶俑,从左至右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

和拿着钱袋的商人,其中中间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宋代手工技艺的水平高超B.科举制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C.国家政策影响了价值取向D.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陶俑中,读书人最高,且处于中间,医生和商人分列两边,体现了读书人地位

相对较高,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且大力发展科举制,读书人最高反映了国家政策影响

了价值取向,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手工业技艺问题,排除A项;材料除了强调读书人,还涉及商人和医

生,且仅凭材料信息看不出科举制的意义,排除B项;仅凭三个人的排位看不出都市生活丰富,排除D项。

故选C项。

10.“澶州之战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与

这一局面有关的是()

A.开元盛世B.澶渊之盟C.宋金议和D.元朝统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

第4页共17页.

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B项正确;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

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金和议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排除C项;元灭南宋,

完成了全国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有诗这样描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

时代背景是()

A.北宋结束割据B.辽与北宋并立

C.南宋偏安江南D.元实现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直把杭州作汴州”和所学知识可知,杭州是南宋都城,汴州是北宋都城,该诗暗讽南宋君

臣偏安江南,不思收复故土,C项正确;北宋结束割据与杭州无关,排除A项;辽与北宋并立并未出现在

杭州,排除B项;元实现统一与杭州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善于骑射,经常使用大兵团围歼突袭战术南下劫掠。下列政权在蒙古铁蹄

下败亡的顺序正确的是()

A.西夏一金一南宋B.金一西夏一南宋

C.南宋一金一西夏D.南宋一西夏一金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6年,蒙古灭南宋。故先后灭亡的顺

序为:西夏——金——南宋,A项正确;BCD项顺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汉藏史集》记载,蒙古薛禅皇帝(忽必烈)封恰那多吉为白兰王,赐给他金印,并为他设置左右衙署,

委派他治理整个吐蕃地区。据此可知元朝()

A.实行民族平等政策B.强化了对西藏的管辖

C.开始实行册封制度D.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蒙古薛禅皇帝(忽必烈)封恰那多吉为白兰王,赐给他金印,并为他设置左右衙署,

委派他治理整个吐蕃地区”可知,元朝时期,忽必烈封西藏首领为白兰王,并设置机构管理西藏,说明元朝

强化对西藏的管辖,B项正确;题干强调是对西藏的管辖,与民族平等政策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是

对西藏的管辖,与实行册封制度、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4.宋代辛弃疾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反映

了()

第5页共17页.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B.宋词成为古代文学的最高峰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D.文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辛弃疾的词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

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这首词的内容反映

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D项正确;辛弃疾的词描述的是抗击金兵的战斗场景,与世俗化和市井生活无

关,排除AC项;通过辛弃疾词的内容无法反映出宋词成为古代文学的最高峰,宋词是宋朝文学的主要形式,

排除B项。故选D项。

15.元朝扩展了汉唐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陆

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这些举措旨在()

A.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B.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D.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版图最大的朝代,为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元朝

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用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这些举措旨在适

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A项正确;元朝加强交通建设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元朝

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促进交通的发展,仍是采用牛马、驴车等,不是

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C项;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明初规定,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官府申请路引(通行证),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遍设巡检司,

稽查往来行人。上述规定反映了明朝()

A.推行海禁政策B.限制商业发展

C.社会控制加强D.法律日趋严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皆须向官府申请路引(通行证),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遍设巡检

司,稽查往来行人”可见政府加强了对军民行踪的检查,这说明统治者社会控制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中

未说明海禁的相关政策,比如严格限制或者禁止出海等,排除A项;商业活动、政策,在材料中未提及,

无法得出限制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法律规定,无法得出法律日趋严苛的相关结论,

排除D项。故选C项。

17.下面为小明同学搜集的纪念币和撰写的说明词,其中正确的有()

第6页共17页.

①成吉思汗,蒙古族的杰②郑和,伟大的航海家,③戚继光,民族英雄,④郑成功,民族英雄,

出领袖,1271年,改国号曾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在东南沿海地区领导抗1662年,从葡萄牙手中

为大元国家和地区倭斗争收复台湾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郑和,伟大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壮举;③戚继光,民族英雄,在东南沿海地区领导抗倭斗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叙

述正确的是②③,B项正确;①忽必烈,蒙古族的杰出领袖,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④郑成功,民族

英雄,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叙述错误的是①④,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明代的北京城,设立了严密的巡逻制度和夜间更夫制度,以维护城市治安;建设了多个消防池,以提

高消防能力。这强调了明北京城()

A.商业贸易繁荣B.治安亟待改善

C.消防形势严峻D.管理水平提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治安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

题干材料“设立了严密的巡逻制度和夜间更夫制度,以维护城市治安;建设了多个消防池,以提高消防能力”

说明了北京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是治安和消防管理措施,没有提到北京城

的治安状况和消防形势,也没有涉及商业发展情况,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1644年,李自成率

领百万大军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朝灭亡。明朝灭亡留给后世的历史教

训是()

A.统治者要清除政治腐败,注意整顿吏治B.统治者要加强思想控制,积极整顿财政

C.统治者要积极练兵屯粮,加强控制边疆D.统治者要坚持对外开放,杜绝闭关锁国

【答案】A

第7页共17页.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统

治长达276年的明朝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

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明

朝灭亡留给后世的历史教训是统治者要清除政治腐败,注意整顿吏治,A项正确;加强思想控制,整顿财

政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概括不全,排除B项;练兵屯粮,加强控制边疆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但材

料体现不出统治者要积极练兵屯粮,加强控制边疆的历史教训,排除C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

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遭到了列强的侵略,得出教训统治者要坚持对外开放,杜绝闭关锁国,

排除D项。故选A项。

20.下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某地区的进行管理的情况。“?”处应填入()

A.驻藏大臣B.宣政院C.伊犁将军D.台湾府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新疆正式

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唐朝时在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事务,乾隆平定了大

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所以“?”处应填入伊犁将军,C项正确;驻藏大臣是为加强对

西藏的管辖而设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与题意不符,排

除B项;台湾府是清朝在台湾设立的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明中叶以前的文学作品,活跃其中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明中叶以后,商人、小贩、工匠和普通

妇女等成为小说的主角,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市井社会的风情画卷。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平等思想传播B.文化专制加强C.商品经济发展D.百姓生活富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导致了社会结构

的变化和市民阶层的崛起。随着商人、工匠等社会群体地位的提升,他们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角色,反

映了市井社会的真实生活,C项正确;文学作品中的角色选择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而

非单一的思想传播,排除A项;文化专制通常会导致文化艺术的萎缩和多样性减少,而不是导致文学作品

第8页共17页.

中出现更多市井人物,排除B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变化并不能直接归因于百姓生活的富足,生活富足可

能是一个间接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2.观察以下示意图,通过该示意图可以了解()

A.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B.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外因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影响

【答案】B

【解析】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最大宗的交换是美洲的白银和中国的丝绸,故

名“银丝贸易”。伴随贸易的同时,中国海疆开始遭到西方殖民侵略,白银的大量涌入加快了白银成为主要流

通货币的进程;高产作物的引进养活了大量人口并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所以题干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经济

发展的外因,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不能反映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排除A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路线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

项。故选B项。

23.清代,雍正帝自称:“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亲自览阅

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此记载可以佐证雍正时期()

A.君主专制强化B.地方政局动荡

C.丞相权力削弱D.君臣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或多至五六十件,皆朕亲自览阅批发,

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可知,雍正帝亲自批阅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强化,A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

雍正帝亲自批阅奏折,与地方政局动荡,君臣关系紧张无关,排除BD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排

除C项。故选A项。

24.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这体现了清

政府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重文轻武C.重农抑商D.闭关锁国

【答案】D

第9页共17页.

【解析】根据材料“出海商人必须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禁米粮、铁器的出口……”和所学知识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

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

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

国落后挨打的局面,D项正确;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特点,排除B项;

重农抑商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5.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阐述戏剧创作理念:“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

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这说明戏剧()

A.具有教化功能B.反映社会现实

C.批判封建道德D.满足市民需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劝使为善,诫使勿悲”“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

人知所趋避”可知,明清戏剧注重宣传使人向善而莫作恶的理念,这说明戏剧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A项正

确;清代戏剧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B项;清代戏剧批判

封建道德和满足市民需求,都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C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0分,第28题22分,第29题8分;共50

分。

26.中国古代服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

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

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

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女子)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旧唐书·舆服志》

第10页共17页.

(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三2024央视春晚节目《年锦》,以纹样传统服饰来展示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穿着汉唐宋明四个

朝代的女性服饰,其服饰纹样采用的具有敦煌风格,寓意吉祥和美如意的纹样,兼有中西合璧风尚,呈现

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特点。为了让纹样呈现得更加生动、立体,技术团队运用虚拟技术对纹样进一步加工

创作,将三十多种平面纹样,以AR形式,幻化成汉代的漆器、唐代的丝绸、宋代的玉、明代的珐琅彩,在

与舞台、服装、音乐、表演的自然融合中。

——改编自《央视新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特征。(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服饰文化演变的认识。(2分)

【答案】(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民族交往的影响;统治者改革政策的推动;汉族文化与北

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4分)

(2)特点:女着男装;受外来风格(或少数民族服饰等)影响;自由、自信等。(2分)

特征:文化包容、开放;民族交融加强。(2分)

(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既有民族特色,又受

到外来文化风格的影响,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特点;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

创新。(2分)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

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可知背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民族迁徙、民族交往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

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可知背景是统治者改革政策的推动;根据材料一“游牧文化和

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可知背景是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

撞。

(2)特点:根据材料二“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可知特点是女着男装;根据材料二“宫人从驾,皆胡冒乘马,

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可知特点是受外来风格(或少数民族服饰等)影响;此外唐代女性服饰也追求个性,

不同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身份地位选择不同的服饰,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因此也体现出自由、自

信等。

第11页共17页.

特征:结合所学盛唐景象的相关知识,从当时的文化包容、民族交融等角度进行分析,反映了当时社会特

征是文化包容、开放;民族交融加强等。

(3)认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不同时期服饰的变迁和特点,结合唯物史

观进行回答,例如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既有民族特色,

又受到外来文化风格的影响,呈现出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特点;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

代的创新。

2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源远流长,对我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夏商周三代到春秋前期,与血缘部族国家相适应,

政治核心来自世卿世禄;春秋战国大动荡,在选拔官吏上军功制和养士制替代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两汉

时期,统治者吸取秦朝短命教训,逐步形成了以察举制为主体,辅之以辟除、征召、任子、纳赀等多种制

度的配套体系;为了剥夺地方长官的选官权并消除察举不实的弊端,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替代,

同时在察举中采取附加考试举措;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到了隋唐,科举制正式诞生,并显示出它与帝

制王朝政治的巨大亲和力。到了宋朝,科举制在技术方法上不断完善,终于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孙录见,西北大学学报,2021.11。

材料二:唐宋时期科举考试情况表

朝代录取人数状元人数

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

唐朝

科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北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

宋宋有漏榜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

宋有漏榜南方37人,北方0人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与唐朝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这一新变化的

原因。(6分)

第12页共17页.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2分)

【答案】(1)发展趋势:由血缘、门第发展为才学;由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选官

的范围日益扩大等。(4分)

(2)变化:大幅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南方录取的人数逐渐超过北方;(2分)

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等。

(2分)

(3)认识: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皇权的加强;适时革新,保障社会公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等。(2分)

【解析】(1)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可知,“与血缘部族国家相适应,政治核心来自世卿世禄”“军功制和养士

制替代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逐步形成了以察举制为主体,辅之以辟除、征召、任子、纳赀等多种制度的配

套体系”“魏晋推行九品中正制作为察举替代”“科举制正式诞生,并显示出它与帝制王朝政治的巨大亲和力。

到了宋朝,科举制在技术方法上不断完善,终于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可知,从夏商周的世卿世

禄制到隋唐的科举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呈现出由血缘、门第发展为才学;由推选发展为公开考试;逐

步制度化、规范化;选官的范围日益扩大等趋势。

(2)变化:根据表格可知,从录取人数上看,两宋科举考试大幅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从南北方录取人数

上看,南方录取的人数逐渐超过北方;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两宋科举考试大幅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的原因是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

展了科举制;造成南方录取的人数逐渐超过北方的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如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等。

(3)认识:根据材料“科举制正式诞生,并显示出它与帝制王朝政治的巨大亲和力。”可知,选官制度的变

化反映了皇权的加强;通过不同朝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可知,选官用人应适时革新,保障社会公平,扬长

避短、趋利避害等。

28.了解中华历史,探究文明历程,感悟文明魅力。李老师以“魅力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

请你参与完成。(22分)

(1)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宫女图》对研究大唐盛世有何史料价值。归纳唐朝

诗歌繁盛的表现。(8分)

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宫女图》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

第13页共17页.

体态丰腴,曲线柔美。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

她们手持烛台、如意、高脚杯(内装葡萄酒)、包袱等物,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

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

描绘细致传神。——《中国古代绘画艺术鉴赏》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2)生产工具的革新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下面图片反映的生产工具分别是如何推动农业发展

的?(8分)

(3)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技术更新,优良品种增多,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丝织业、

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以“宋代经济”为题,写一

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6分)

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瓷都夜市、草市出现发行交子设立市舶司

【答案】(1)史料价值:《宫女图》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为我们研究唐朝的服饰、绘画等提供不

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雍容华贵,成为当时社会审美取向,体现唐代社会较为安

定,展现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宫女图》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唐朝开放的社会风

气;高脚杯从西域进贡而来,里面装有葡萄酒,对研究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6分)

表现:唐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2分)

(2)推动:图一,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

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

来进行灌溉;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古代

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灌溉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图二,秧马是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

工具,秧马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拔秧时,人们跨坐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

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8分)

第14页共17页.

(3)题目:宋代经济。

史事: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瓷都,设立市舶司。

论述: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农业方面,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

“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方面,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

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商业方面,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

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6分)

【解析】(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可知,《宫女图》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

致传神,为我们研究唐朝的服饰、绘画等提供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根据“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宫女图》

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可知,材料强调《宫女图》中人物体态丰腴、雍容华贵成

为当时社会审美取向,体现唐代社会较为安定,展现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根据材料“她们手持烛台、如意、

高脚杯(内装葡萄酒)、包狱等物,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可知,材料体现《宫女图》

中两人穿男士袍衫,其余穿着短襦长裙,展现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高脚杯从西域进贡而来,里面装有葡

萄酒,对研究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表现:根据材料“《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可得出:唐诗数量众多;根据“内容既涉及政治、

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可得出: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根据“作者中既有帝

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可得出:诗人身份多样等。

(2)推动:解答本问,需要将图片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回答,说明各项发明对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即可。

观察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

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

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

发展,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灌溉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观察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秧马是宋朝时

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秧马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两端翘起,拔秧时,人们跨坐

秧马,前后滑行自如,既可减轻弯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

(3)题目、史事及论述: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只要从所给史事中任意选择三项,以“宋代经济”为题,写

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史实准确无误,表述完整即可。如可以选择“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瓷都,设

立市舶司”三个史事,分别从宋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方面的发展展开论述即可。

示例题目:宋代经济。

第15页共17页.

史事: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瓷都,设立市舶司。

论述: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农业方面,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