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贵州省安顺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

完成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距今一万年前后,稻和粟分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相对独立地起源。迄今为止,在山东、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稻作遗存有30多处。这表明龙山文化时期()A.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 B.精耕细作技术的初显C.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区域间存在物种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逐渐形成南稻北粟农业格局,而在黄河流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出现的稻作遗存,表明南北区域之间存在水稻作物的物种交流,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龙山文化的多元性,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出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2.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韩非子也提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他们的共同追求是()A.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B.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重视先王的治理经验 D.厉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的意思是如今想要按照从前的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和守柱待兔没有两样。因此,商鞅和韩非子的共同追求是厉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商鞅和韩非子的共同追求是厉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法家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儒家重视先王的治理经验,不符合法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3.据《史记》记载,缇萦是西汉著名医学家淳于意的女儿,为了救被人诬陷的父亲上书汉文帝,愿充官婢,代父受刑。此举感动了汉文帝,不但救了自己的父亲,还促使汉文帝最终废除了肉刑。班固称赞她:“百男何惯惯,不如一缇萦。”这说明()A.汉行尊崇儒术思想 B.儒学影响统治政策C.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D.社会思想多元并存【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前期,汉文帝肯定缇萦救父的行为,强调孝道教化为先,并废除肉刑的故事,班固称赞缇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重视孝道,影响统治者的治国,B项正确;汉武帝尊崇儒术,但是汉武帝在汉文帝之后,排除A项;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变化,排除C项;材料仅仅能表现出儒学的影响,并不能看出思想的多元性,排除D项。故选B项。4.“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避难荆、扬二州,当时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宽农政策使得土地得到开垦,水利得以兴修,鄞、句章、余姚的许多荒地都变成了肥田,会稽郡更是有“晋之关中”的美誉。这反映出当时()A.北方经济衰退加剧 B.农业精耕细作改进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永嘉之乱”后,北人南迁,而当时荆、扬州两地政府采取宽农政策,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使得很多荒地成为肥田,这说明随着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D项正确;南方得到开发不等于北方经济衰退加剧,两者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唐中叶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5.某学习小组在研究隋唐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内容隋唐中央官制三省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创立科举制武则天发展完善科举制宰相议事三省长官、副长官参掌朝政知政事官与政事堂制度A.制度的传承 B.隋唐的盛世C.官吏的选拔 D.权力的运行【答案】A【解析】隋朝开创三省体制、科举制,唐朝继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发展完善科举制,隋朝实行三省长官、副长官参掌朝政,唐朝实行知政事官与政事堂制度,继承了隋朝的宰相议事制度,据此判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制度的传承,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隋唐的盛世,排除B项;CD项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排除CD项。故选A项。6.南宋学者叶适认为:“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这表明叶适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 B.注重民生问题 C.崇尚重文轻武 D.加强边疆治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叶适认为唐朝时期出现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而南宋时期极大的削弱了地方权力,虽然国内政局相对稳定,但对外却不能巩固国防,对外战争败多胜少,这体现了宋朝强干弱枝、国势积弱的特点,故叶适主张加强和扩大地方权力,以应对所出现的问题,A项正确;叶适的主张是扩大地方权力,并不是注重民生和重文轻武,排除BC项;叶适意图通过扩大地方权力来应对边疆问题,并不是主张加强边疆治理,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宋明理学的思维导图,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格物致知属于唯物思想 B.理学与心学本质不同C.“理”的实质是儒家伦理 D.心学只关注个人内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时期(中国)。由思维导图看,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而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且“心即理”,所以等于二者都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就是“理”,而“理”在本质上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主张的认识论,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思想,排除A项;理学与心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封建统治,排除B项;心学不只是关注个人内心,更关注重建儒家的信仰体系,所以就更关注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8.明朝中期以后,杭嘉湖一带流行着“上半年靠蚕,下半年靠田”、“蚕好用一年,田好吃一年”等农谚。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盆会、水陆道场、翻经会,当地人认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一些因蚕而起,因蚕而庆的传统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据此可知当地()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多种经营日益兴盛C.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D.新的生产关系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在传统中国,民间信仰始终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受社会经济变化的深刻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当地百姓四时土俗、年中行事几乎都与桑蚕事业有关,说明桑蚕业与当地民生休戚相关。结合所学,可以推断当地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升,桑蚕业甚至已由家庭副业逐渐成为主业,传统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多种经营逐渐兴盛,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变动,排除A项;传统经济结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的,排除C项;新的生产关系主要指的是雇佣关系下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信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9.下图为明朝前中期朝贡次数统计情况,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方列强的入侵 B.商品经济的发展C.宗藩体系的瓦解 D.国家政策的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见明朝永乐朝后,朝贡次数大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尝其价”,目的在于宣扬国威和扩大政治影响力,满族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追求,这就需要强大财政实力的支撑,但后来由于财政能力下降,无力支撑对“藩属国”的赏赐,国家政策进行调整,故朝贡次数减少,D项正确;西方列强在明代对中国的影响较小,并不构成朝贡次数减少的原因,排除A项;明代后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其不构成朝贡次数减少的原因,排除B项;明代宗藩体系并未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为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可见此时期()年份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1.84735.224.0017662.08780.733.7517842.86760.572.6618123.34788.932.3618223.73756.212.03A.土地兼并严重 B.农民生活贫困C.人地矛盾突出 D.政治腐败加剧【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清代中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反映出此时期的人地矛盾突出,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土地兼并的严重,排除A项;农民生活贫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

11.清政府曾规定,千文制钱合银1两,故银1两兑换钱超过1000钱即被称为“银贵钱贱”,反之则为“银贱钱贵”。据此判断,图中1790年之后银钱比价走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A.康乾时期推行的赋税变革 B.鸦片输入引发的白银外流C.闭关锁国导致的贸易逆差 D.中外条约规定的战争赔款【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对华走私鸦片,我国白银大量外流,从而出现银贵钱贱现象,B项正确;清朝将以前的赋税制度全部改革,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上千年的人头税,根据土地的多少来收取这些税收,减少了社会矛盾,促使清王朝社会经济一片繁荣,应该出现银贱钱贵现象,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英国通过走私鸦片而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并没有不平等条约,但依然银贵钱贱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A.列强侵略集中于南方B.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埠C.列强势力深入中国腹地D.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答案】C【解析】图一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图二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从图一到图二正反映了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重庆地区,故C项正确;列强侵略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A错误;《马关条约》中口岸开放仍然是被动开放,B错误;中国此时融入世界仍属于被动性质,两幅图比较难以说明加快的信息,故D错误。13.1861年,在曾国藩邀请下,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高超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此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龚之棠、李兴锐协助安庆内军械所各项装备的购置、铸造,这表明()A.知识分子推动了社会革新 B.洋务运动培养了技术人才C.民族工业提升现代化水平 D.洋务新政增强了国防力量【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精通几何算学的华蘅芳与修理器具技艺高超的徐寿来到安庆,成为曾国藩的技术幕僚,此后又有兵工技术专家龚之棠、李兴锐协助安庆内军械所各项装备的购置、铸造”可以看出,具有近代化知识的知识分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作出了贡献,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属于社会革新领域,排除A项;材料中的人物不是洋务派培养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中对国防的贡献,而非民族工业提升现代化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1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部分下层人士谈到孙文博士是新皇帝,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书“恭请圣安”。这反映了()A.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B.政治民主化任重而道远C.孙中山深受国民敬重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由材料“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或称‘总统陛下’或书‘恭请圣安’”可知,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仍有封建思想残余,辛亥革命并不彻底,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B项正确;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是民主观念的兴盛,反专制观念浓厚,这与材料现象显然不符,排除A项;各地对于孙中山的称谓并非出于敬重,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必然会反对专制,而非用带有明显专制色彩的称谓来发贺电,排除D项。故选B项。15.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曲折过程,这主要体现近代中国()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D.传统文化影响式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曲折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目的就是救亡图存,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由师夷长技到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再到新文化运动,这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得加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无关,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向西方学习之后,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而“传统文化影响式微”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6.陈独秀早期推崇英雄主义观念,对华盛顿、拿破仑、蔡松坡、曾国藩……一概加以敬佩。1920年,他则认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这一变化表明()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想C.国人民族意识逐渐增强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早期推崇英雄主义观念,1920年陈独秀认为资本主义应该被抛弃,认识到创造世界的是工人,认识到工人阶级的重要性,联系所学可知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陈独秀对资本家的批判,对工人的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之一,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只能让陈独秀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而不一定能认识到资本家的局限,排除A项;通过陈独秀一人的思想转变并不能看出当时主流思想是何种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国人民族意识的变化并无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17.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红种,开启了的跨世纪航程。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这里的“新”是()A.新的革命任务 B.新的革命前途C.新的革命对象 D.新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因此新是指新的革命前途,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8.1935年,平津学联组织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沿平汉铁路南下,走向农村,每到一地就深入到农民中访贫问苦,宣传抗日救国。这()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B.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C.宣传了的抗战路线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1935年(中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二九”运动后,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学生到工人农民中宣传抗日救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A项正确;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抗战时局的关键,排除B项;根据材料“每到一地就深入到农民中访贫问苦,宣传抗日救国”可知,学生宣传的并不一定是的抗战路线,而且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排除C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9.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胜利之师在雨夜露宿街头。土木工程专家,时任上海工务局副局长的徐以枋后来追忆道“……解放军这样军纪严明,对人民如此秋毫无犯,历史上哪有这样的好军队!”。这反映出()A.全中国的解放已经基本完成 B.党领导的军队赢得了民心C.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宣告结束 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49年(中国)。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胜利之师在雨夜露宿街头,徐以枋追忆“……解放军不入民宅睡马路……国民党回不来了”说明领导的解放军与国民党有根本不同,其不扰民的行动赢得了民心,B项正确;解放上海以后,大陆依然有大片区域未完成解放,排除A项;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排除C项;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故选B项。20.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彭德怀曾无限感慨地说道:“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表明,抗美援朝战争()A.彰显了我国抵御侵略的意志决心 B.促进了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C.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 D.推动了中朝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显示出我国抵抗侵略的意志决心,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排除B项;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显示出我国抵抗侵略的意志决心,没有表明抗美援朝战争推动了中朝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排除D项。故选A项。21.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如图所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52年至1957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都呈现较高的增长状态,得益于我国一五计划的推动,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作用,并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排除C项;此时正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时期,并不会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22.下图为1954年我国的一幅宣传画《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该宣传画反映出()A.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B.人民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D.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可得出当时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说明人民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排除A项;计划体制建立是1956年,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化,不是改造,兴起是1953年,排除D项。故选B项。23.如图是1955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与外国交换书籍、期刊数量统计(单位:册/件/篇),可以用来说明()时间收到寄出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1955年8469028191444514681956年2432730491504116961957年246377277244803210A.“一边倒”方针的提出 B.和平共处原则的影响C.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D.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至195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1955年到1957年收到和寄出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换书籍、期刊数量日益增多,原因是受和平共处原则的影响,缓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B项正确;“一边倒”提出于1949年,排除A项;C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D提出于1995年,排除D项。故选B项。24.如图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 D.对外开放不断拓宽国际市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发展的三个阶段”可知,改革开放后,1979—1984年间,在农村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快速增长,B项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说法错误,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与粮食增长关系不大,且时间不符,排除C项;对外开放不断拓宽国际市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制作了如下知识卡片,据此分析他们研究的理论成果是()解决问题: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历史意义: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人民中心、知行合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可知,这个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项正确;邓小平理论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排除A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回答如何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后的制度有深远影响。——摘编自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材料二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制度创新在中枢机构设置上的体现,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沿革的特点及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主政治所进行的斗争和探索。【答案】(1)体现:三省六部制。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加强君主专制);推动隋唐国力的强盛。(2)特点:因时而动、与时俱进;继承性;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不断削弱。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行政制度有借鉴意义。(3)斗争和探索:进行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建立行政区;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政协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1954年的宪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民主法制建设的16字方针,拨乱反正,健全的民主,完善的法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中国)。第一小问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为分化相权,强化皇权,设置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确立的影响可从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及推动隋唐国力的强盛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可知因时而动,与时俱进;根据材料二“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可知具有继承性;再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不断削弱。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行政制度有借鉴意义。【小问3】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近现代(中国)。斗争和探索:根据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并结合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方面概括。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农业进口了许多经济作物,如花生等,并且产生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实现了农业领域的地区分工。明朝中叶以后,在中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这些市镇与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从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摘编自王志朋《西方“商业革命”潮流下中国封建王朝发展探析》材料二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材料三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及影响。(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的原因。【答案】(1)新现象:高产经济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存在雇佣关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影响: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者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娱乐生活丰富,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出现繁荣景象(促进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发展)。(2)原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海禁政策;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新现象:根据材料一“明清时期,农业进口了许多经济作物,如花生等,并且产生了专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实现了农业领域的地区分工”可知高产经济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根据材料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可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存在雇佣关系;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一“一些商业化市镇开始兴起”可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根据材料一“客观上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可知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根据材料一“商人群体结成了地区性的商业联盟,称之为‘商帮’”可知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市民阶层人士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可知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根据材料二“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可知工商业者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结合所学明清的文化特征可知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潮出现;娱乐生活丰富,小说和戏曲等文学艺术出现繁荣景象(促进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发展)。【小问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代中后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三“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