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期末复习地貌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期末复习地貌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期末复习地貌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期末复习地貌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期末复习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期末复习地貌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2秋•普陀区校级期末)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有利于航运灌溉 B.喀斯特地貌地质基础不牢,岩石多裂隙,修建大坝容易开裂 C.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土质黏重,不易产生水土流失 D.风成地貌所在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完成23~24题。2.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3.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 D.搬运、沉积、侵蚀4.(2022秋•海原县期末)“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判断塑造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5.(2021秋•宝山区校级期末)沙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微地貌类型。如图为沙丘剖面示意图,关于沙丘形成原因,正确的是()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 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 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6.(2021秋•集贤县期末)读图,关于该地貌发育的石钟乳和峰林成因关联正确的选项是()A.石钟乳——侵蚀作用峰林一一侵蚀作用 B.石钟乳一一侵蚀作用峰林一一堆积作用 C.石钟乳——堆积作用峰林一一侵蚀作用 D.石钟乳一—堆积作用峰林一一堆积作用7.(2022秋•平房区校级月考)如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图示地貌属于()A.喀斯特地貌 B.风成地貌 C.冰川地貌 D.海岸地貌8.(2021秋•农安县期末)在野外观察土壤的顺序一般为()①由易到难②由外部到内部③由触觉到视觉④由较直观到较抽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22秋•安宁区校级期中)形成原因不同于其他三者的地貌形态是()A.河口三角洲 B.溶洞 C.风蚀蘑菇 D.海蚀柱10.(2021秋•湖州期末)河流地貌的演化一般会经历幼年、壮年、老年和回春期四个阶段(如图所示)。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侵蚀作用逐渐强烈的阶段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11.(2022•芦淞区校级开学)如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甲地地貌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2.(2022•青浦区二模)“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A.冲积扇 B.三角洲 C.风蚀蘑菇 D.峰林二.解答题(共8小题)13.(2022秋•杭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广东省广州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假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图1示意该小组实践路线,图2、图3、图4为该小组沿途拍摄的当地典型景观。材料二: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甘孜全州学校师生“零伤亡”。(1)图2景观显示植被稀疏,其位于图1中的(填字母)地,该地植被稀疏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导致(填水循环环节)少。(2)图3景观反映的是地貌,形成该景观的岩石主要是。(3)图4景观中的土壤呈黑色,直接原因是含量高,而该土壤成分含量高是因为当地夏秋多雨,繁茂,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残体转化成大量。(4)假如你正在教室上课时发生了强地震,你该及时采取的避险措施是。地震在山区常会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会影响水库大坝。为监测水库大坝的位移、变形,人们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14.(2022秋•徐汇区校级期末)读长江某河段示意图(虚线表示主航道中心线),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段偏向河流的(“凹”或“凸”)岸,这是因为凸岸受作用较显著,河床较浅,而凹岸则相反。(2)图中①、②两地中适合布局港口的是地。(3)该河段是洪涝灾害较严重的地区,分析其成因及减灾措施。15.(2022秋•延庆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小题。资料一:喀斯特地貌景观与形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水的作用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侵蚀与沉积后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各异的地貌。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徐霞客游记》对喀斯特地貌的记载有“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婉转,如在乱云叠浪中”。(1)如图为三种喀斯特地貌景观,其中(甲、乙、丙)与游记中描述的地貌景观最符合,游记中对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描述有、等。(2)下列地貌由可溶性岩石经溶蚀后又重新沉淀而形成的是(单项选择题)A.峰丛、溶沟B.石钟乳、石笋C.漏斗、溶洞D.孤峰、洼地资料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3)图中①、②、③示意喀斯特地貌演变过程的三个阶段,请按演变过程排序并说明理由。资料三: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笔记:这里的喀斯特地貌造型奇特,多奇峰异洞,美学价值高,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很多地区石灰岩广布,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严重,且很难恢复,石质荒漠化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地区地表崎岖,多地下暗河、溶洞,修建铁路、公路过程需要建造大量桥梁隧道。(4)阅读同学们的学习笔记,概括喀斯特地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6.(2022秋•泸县校级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2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等高线地形图。(1)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中的景观,群峰竞秀,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线以(填方位)区域。除图1呈现的以外,喀斯特地貌景观还有等。(2)说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3)说出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17.(2021秋•浙江月考)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寿光市地处山东省中北部,总面积207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6万。寿光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其蔬菜种植规模宏大,种植面积高达70万亩,总产30亿公斤。目前,寿光蔬菜已销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材料二: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图中A、B两地堆积物颗粒大小剖面图(1)黄淮海平原所属的地貌类型为,郑州所处的地貌类型为,寿光所处的地貌类型为,形成上述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2)图中A、B两地间堆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自西向东颗粒物逐渐变(填“粗”或“细”),堆积厚度逐渐变(填“大”或“小”)。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为。(3)根据材料,试从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分析寿光市蔬菜种植业发达的优势条件18.(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浙江某校中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研学活动。分别在甲、乙、丙三地发现形态相似的“蘑菇”石。学生对不同“蘑菇”石作如下描述:a.寂寞大海边,波涛伴孤独,雨虐风欺色凛然,只有神如故;b.塌崖山林海花潮、峡谷峭壁、峰回石怪,山顶有一块巨石,远看像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炬;c.辽阔无垠的沙海中,一座座参差不整的花岗岩怪石山,有的像展翅腾空的苍鹰,有的像碧空飘展的祥云……,栩栩如生,比比皆是。材料二:丁地所属的广西河池市,曾发现300多株植物界“活化石”桫椤树。桫椤树出现于3亿多年前,是目前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1)甲、乙、丙三地相对应的“蘑菇”石分别为、、。(填字母)(2)桫椤树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代,该年代a所在岛屿(未/已)形成。(3)d景观为喀斯特地貌中的地貌,从地质地貌角度推断该景观区域易发生、等地质地貌灾害。(4)列举二例与“蘑菇”石c成因相同的地貌、。19.(2022秋•海原县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图为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地貌。B图为作用下形成的沙丘地貌。C为作用下形成的冲积扇地貌。(2)A、C两图所形成的地貌,位于入海口的是图,位于出山口的是图(填字母)。(3)C图中所示的冲积扇地貌,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的分布规律是。20.(2022秋•惠济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目前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被誉为“中国天眼”,其任务之一是探索地外文明。(1)试推测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形成的过程。(2)试说明“中国天眼”FAST选址大窝凼的优势。(3)推断“中国天眼”FAST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4)若“中国天眼”FAST确定某行星有生命存在,说出其判断依据。

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期末复习地貌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2秋•普陀区校级期末)地貌对人类的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有利于航运灌溉 B.喀斯特地貌地质基础不牢,岩石多裂隙,修建大坝容易开裂 C.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土质黏重,不易产生水土流失 D.风成地貌所在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考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解答】解:喀斯特地貌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质基础不牢,岩石多裂隙,修建大坝容易开裂,安全性较差,B正确。航运适合在水流平稳的地方,而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不利于航运,A错误。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但土质疏松,抗蚀能力弱,易产生水土流失,C错误。风成地貌所在地区一般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读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完成23~24题。2.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图中a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b处位于中游,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泥沙搬运;c处位于河流的下游,流速减慢,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泥沙沉积。【解答】解:a处于河流上游地区,地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V形河谷;b处于中游地区,以搬运作用为主;c处于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流慢,泥沙沉积,形成河床浅而宽,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地质地貌,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图表,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可用排除法作答。3.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 D.搬运、沉积、侵蚀【考点】外力作用.【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物质组成与循环.【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解答】解: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图中a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b处位于中游,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泥沙搬运;c处位于河流的下游,流速减慢,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泥沙沉积,因此,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沉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4.(2022秋•海原县期末)“雅丹”源于维吾尔语,意指具有陡壁的小山。在地质学上,雅丹地貌专指经长期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判断塑造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考点】外力作用;流水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与地貌;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区域特征;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用。地质学界把自然界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解答】解: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地质构造,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所给的图表,从中提取解题信息,可用排除法作答。5.(2021秋•宝山区校级期末)沙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微地貌类型。如图为沙丘剖面示意图,关于沙丘形成原因,正确的是()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 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 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考点】风成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坡面受流水作用,被冲刷、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例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在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解答】解:缓坡是迎风坡,受风力侵蚀搬运的影响更强,在风力作用下,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A正确,BCD错。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和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6.(2021秋•集贤县期末)读图,关于该地貌发育的石钟乳和峰林成因关联正确的选项是()A.石钟乳——侵蚀作用峰林一一侵蚀作用 B.石钟乳一一侵蚀作用峰林一一堆积作用 C.石钟乳——堆积作用峰林一一侵蚀作用 D.石钟乳一—堆积作用峰林一一堆积作用【考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图文结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解答】解:在石灰岩中,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水。被溶解的碳酸氢钙又变成固体,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为石钟乳,所以石钟乳形成的地质作用为流水沉积作用,峰林地势崎岖,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7.(2022秋•平房区校级月考)如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简图。图示地貌属于()A.喀斯特地貌 B.风成地貌 C.冰川地貌 D.海岸地貌【考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实;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解答】解: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溶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天窗;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钟乳石等等,所以该地出现以溶洞为主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地质作用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8.(2021秋•农安县期末)在野外观察土壤的顺序一般为()①由易到难②由外部到内部③由触觉到视觉④由较直观到较抽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点】地貌的观察方法和内容.【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地理野外观察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地理观察的教学活动。观察的内容一般包括地形、河湖或海岸特征、土壤和天然植被特征、土地利用情况。【解答】解:观察土壤应做到细致、全面、有一定顺序,从易到难,从外到内,由直观到抽象,①②④正确。触觉不属于观察土壤的范畴,③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野外观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9.(2022秋•安宁区校级期中)形成原因不同于其他三者的地貌形态是()A.河口三角洲 B.溶洞 C.风蚀蘑菇 D.海蚀柱【考点】地貌的观察方法和内容.【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实;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解答】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的流水的溶蚀形成,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形成,海蚀柱是海浪的侵蚀形成,据此判断河口三角洲是堆积地貌,其余为侵蚀地貌。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地质作用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10.(2021秋•湖州期末)河流地貌的演化一般会经历幼年、壮年、老年和回春期四个阶段(如图所示)。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流水侵蚀作用逐渐强烈的阶段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实;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为地质作用,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解答】解:读图可知,河流地貌的幼年期①河流下切侵蚀形成切沟,到壮年期②河流沟谷明显加深,表明这两个时期之间流水侵蚀作用逐渐强烈,A对。图中显示老年期③和回春期④,河流深度没有变深,河谷逐渐变宽,河床底部出现沉积作用形成的、较平坦河漫滩,河道变得曲折,表明此时期河流侵蚀作用并不强烈,堆积作用明显,故BCD错。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河流地貌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11.(2022•芦淞区校级开学)如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甲地地貌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②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③岩层渗水性强,土壤持水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④土层疏松,钙磷等矿物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考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作用与地貌.【专题】地理关联图;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土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地表有很多裂隙、竖井等,地表水很容易转化为地下水,导致地表缺水,发展农业要依靠灌溉,且灌溉效率低;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区近几年农业生产易受旱灾威胁.【解答】解: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石灰岩易被侵蚀,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①正确。地表崎岖,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②正确。岩层渗水性强,多溶洞或地下河,地表水缺乏,土壤持水分条件差,③错。土层薄,土壤贫瘠,不适合农作物生长,④错。故选:A。【点评】本题以喀斯特地貌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分析解决问题。12.(2022•青浦区二模)“大窝凼”洼地是喀斯特地貌所独有的一大片漏斗天坑群,多岩溶漏斗、天坑、溶洞和地下暗河,与之成因相同的地貌是()A.冲积扇 B.三角洲 C.风蚀蘑菇 D.峰林【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作用与地貌;风化作用与地貌;常见的地貌类型.【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解答】解:“大窝凼”洼地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冲积扇和三角洲都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AB错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C错误。峰林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的形成原因,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解答题(共8小题)13.(2022秋•杭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广东省广州市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假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图1示意该小组实践路线,图2、图3、图4为该小组沿途拍摄的当地典型景观。材料二: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甘孜全州学校师生“零伤亡”。(1)图2景观显示植被稀疏,其位于图1中的B(填字母)地,该地植被稀疏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导致大气降水(填水循环环节)少。(2)图3景观反映的是喀斯特地貌,形成该景观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3)图4景观中的土壤呈黑色,直接原因是有机质含量高,而该土壤成分含量高是因为当地夏秋多雨,植物繁茂,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残体转化成大量腐殖质。(4)假如你正在教室上课时发生了强地震,你该及时采取的避险措施是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如果在一楼就迅速跑出房间,跑到空地上,等待救援。地震在山区常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可能会影响水库大坝。为监测水库大坝的位移、变形,人们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GPS。【考点】地貌的观察方法和内容.【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2)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为地质作用,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3)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4)地震防灾减灾措施中,包括在家中准备应急救援包,参加地震应急演练,地震发生时,如果位于能迅速逃到教室外空旷地带的应选择跑,否则应选择就地躲避,寻找小开间、坚固的桌椅下等位置避险,护住头部,在震后不要立即回到家中,以防余震突然发生等;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主要是进行定位和导航。【解答】解:(1)根据图及材料所述该地植被稀疏,可知该景观位于B所在地,B位于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大气降水少,气候干旱,因此植被稀疏。(2)由图可知,该景观位于广西桂林,景观图显示为峰丛和峰林,故其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主要有石灰岩。(3)土壤的有机质是黑色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颜色越深。东北夏季降雨充沛土壤表面被丰茂的草甸植物覆盖。到了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的含水层形成季节性冻土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枯草、落叶等有机残体的分解变得缓慢从而转化成腐殖质。经过成千上万年最终累积出了黑土。(4)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避险措施要注意发生地点为教室里,因此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如果在一楼就迅速跑出教室,跑到空地上,等待救援。地震发生会使斜坡体承受的惯性力发生改变,触发了滑动和流动;地震发生会造成地表变形和裂缝的增加,减低了土石的力学强度指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径流条件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由此可知,地震对滑坡、泥石流的作用在于,触发滑坡、泥石流的滑动或流动,促进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水库大坝位置发生的细微变化监测要用到定位技术,所以监测大坝在蓄水营运期间形态和位置发生的细微变化需用GPS技术。故答案为:(1)B;大气降水(2)喀斯特;石灰岩(3)有机质;植物;腐殖质(4)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如果在一楼就迅速跑出房间,跑到空地上,等待救援;滑坡;GPS【点评】本题以某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假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及甘孜全州学校师生在地震中“零伤亡”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地理环境特征、地貌类型判断及成因、土壤特征及形成因素、地震避险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14.(2022秋•徐汇区校级期末)读长江某河段示意图(虚线表示主航道中心线),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段偏向河流的凹(“凹”或“凸”)岸,这是因为凸岸受流水侵蚀作用较显著,河床较浅,而凹岸则相反。(2)图中①、②两地中适合布局港口的是②地。(3)该河段是洪涝灾害较严重的地区,分析其成因及减灾措施。【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段偏向河流的凹岸。(2)凹岸侵蚀,水流较深,便于船只停靠,因此适合建港口。凸岸堆积,水流较浅,便于取水和灌溉,因此便于聚落的形成。(3)洪涝灾害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从抗灾救灾能力、水利设施建设、经济、人口的分布密度等方面来分析。【解答】解:(1)河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或者其他外力作用的影响,在河流两侧发育为凹凸岸,其中凹岸受侵蚀,凸岸堆积,所以,主航道中心线在弯曲河段偏向凹岸,因为河流的凸岸受堆积作用,河水较浅,难以航行导致。(2)港口布局在港阔水深的位置,因此选在流水侵蚀的地方即选择在凹岸,即②。(3)从图中可见,该河道弯曲,水流流速缓慢,泥沙淤积严重,排泄不畅是洪涝发生原因。减灾措施:人工裁弯取直,增加水流速度。修建堤坝,减少洪水威胁;修建分洪区,减少洪灾的损害;兴建水库等蓄水工程,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少洪涝。故答案为:(1)凹;流水侵蚀(2)②(3)河道弯曲,水流流速平缓,洪水排洪不畅,易造成洪涝。措施:人工裁弯取直;修建堤坝;修建分洪区;兴建水库等蓄水工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转偏向力、洪涝灾害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15.(2022秋•延庆区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小题。资料一:喀斯特地貌景观与形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水的作用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侵蚀与沉积后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各异的地貌。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徐霞客游记》对喀斯特地貌的记载有“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婉转,如在乱云叠浪中”。(1)如图为三种喀斯特地貌景观,其中甲(甲、乙、丙)与游记中描述的地貌景观最符合,游记中对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描述有形态规模、地表植被等。(2)下列地貌由可溶性岩石经溶蚀后又重新沉淀而形成的是B(单项选择题)A.峰丛、溶沟B.石钟乳、石笋C.漏斗、溶洞D.孤峰、洼地资料二: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3)图中①、②、③示意喀斯特地貌演变过程的三个阶段,请按演变过程排序并说明理由。资料三: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笔记:这里的喀斯特地貌造型奇特,多奇峰异洞,美学价值高,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很多地区石灰岩广布,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严重,且很难恢复,石质荒漠化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地区地表崎岖,多地下暗河、溶洞,修建铁路、公路过程需要建造大量桥梁隧道。(4)阅读同学们的学习笔记,概括喀斯特地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课本知识迁移;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喀斯特地貌为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2)(3)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4)斯特地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解:(1)由材料“此处山小而峭”可知,其描述的是地上喀斯特峰林(峰丛)景观,甲图为地上喀斯特峰林(峰丛)景观,乙图为地下溶洞景观,丙图为喀斯特漏斗景观,故游记中描述的地貌景观与甲图最符合。由材料“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可知,游记描述了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态,由材料“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可知,游记描述了喀斯特地貌的规模和地表植被。(2)峰丛是化学溶蚀形成的,A错误。石钟乳、石笋都是化学沉积形成的,B正确。漏斗、溶洞都是化学溶蚀形成的,C错误。孤峰、洼地都是化学溶蚀形成的,D错误。故选:B。(3)在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当中,随着可溶性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侵蚀作用加强,区域内石灰岩地层越来越薄,地势起伏越来越大,且逐渐出现溶洞、落水洞、峰丛、峰林等地貌,故其排序为①—③—②。(4)由材料“喀斯特地貌造型独特,多奇峰异洞,美学价值高”可知,喀斯特地貌景观丰富,可以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由材料“地层中含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可以开展科学研究。由材料“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严重”可知,该地区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严重,农业发展受限。由材料“修建铁路、公路过程需要建造大量的桥梁隧道”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表崎岖,交通不便,修建道路施工难度大,工程技术要求高。故答案为:(1)甲;形态规模;地表植被(2)B(3)①﹣③﹣②;理由:随着水分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侵蚀等作用,出现了溶洞、落水洞、峰丛等地貌,地势起伏加大;石灰岩地层越来越薄。(4)地貌景观丰富,造型独特,可以发展旅游业;化石丰富,可以开展科学研究;土层薄,易发生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地表崎岖交通不便,修建道路施工难度大。【点评】本大题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6.(2022秋•泸县校级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1为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图2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等高线地形图。(1)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景观,群峰竞秀,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线以东侧(填方位)区域。除图1呈现的以外,喀斯特地貌景观还有石芽、峰丛、孤峰、溶沟、洼地等。(2)说出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3)说出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考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地理事实;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2)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有气温、降水、石灰岩等。(3)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以从地形、土壤、水资源等方面考虑。【解答】解:(1)根据喀斯特地貌景观可知,该地貌中位于地表,群峰竞秀,应以峰林景观为主。图中界限东侧多闭合等高线,中心海拔高,体现了群峰竞秀的特点,因此该地貌应位于地貌类型界线东侧。地表喀斯特地貌除了峰林外,还有石芽、峰从、孤峰,溶洞、溶蚀沟、溶蚀洼地等。(2)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作用下,经过流水化学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①要有大面积的厚层石灰岩;②气候比较湿润,地表面河流较多。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且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易形成喀斯特地貌。(3)影响类问题一般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考虑。喀斯特地貌因其具有多种多样的造型地貌,美学价值较高,许多喀斯特景观地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如云南石林、广西桂林等。喀斯特溶洞是屏蔽放射性辐射的安全场所,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储存提空空间,同时具有防空、防辐射等作用。不利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较贫瘠,不利于农业生产。云贵高原“地无三尺平”,地表崎岖,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崎岖不平的地表使当地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多地下溶洞、暗河,岩层保水性能差,地表水缺乏,修建水库易漏水;地下溶洞使当地地质条件稳定性差,不利于大型工程建设。故答案为:(1)峰林;东侧;石芽、峰丛、孤峰、溶沟、洼地(2)石灰岩广泛分布;湿润的气候。(3)有利:旅游资源丰富;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存提供便利。不利:土层薄且较为贫瘠;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岩层保水性能差,水库易漏水,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溶洞和暗河,地质不够稳定。【点评】本题以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特征及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17.(2021秋•浙江月考)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寿光市地处山东省中北部,总面积207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6万。寿光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其蔬菜种植规模宏大,种植面积高达70万亩,总产30亿公斤。目前,寿光蔬菜已销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材料二:黄淮海平原地形图、图中A、B两地堆积物颗粒大小剖面图(1)黄淮海平原所属的地貌类型为冲积平原,郑州所处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寿光所处的地貌类型为三角洲,形成上述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沉积作用。(2)图中A、B两地间堆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自西向东颗粒物逐渐变细(填“粗”或“细”),堆积厚度逐渐变小(填“大”或“小”)。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为(黄河冲出出山口)地形趋缓,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颗粒物从大到小依次沉积下来。。(3)根据材料,试从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分析寿光市蔬菜种植业发达的优势条件【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2)流水的沉积物颗粒随流速的减慢而由大道小顺次排列,有明显的分选性。(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解答】解:(1)黄淮海平原为黄河、淮河和海河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郑州处于黄河从山区流出平原的地方,所处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寿光位于黄河的入海口,所处的地貌类型为三角洲,形成上述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沉积作用。(2)读图,图中A、B两地间堆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自西向东河流的泥沙颗粒物逐渐变细,堆积厚度逐渐变小。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为:河流冲出山口,地形趋缓,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逐渐减弱,颗粒物从大到小依次沉积下来,上游颗粒物大,粗,且沉积较多,下游颗粒物小,细,且沉积较少。(3)寿光市蔬菜种植业发达的优势条件:寿光市地处华北平原,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蔬菜种植规模宏大,种植面积高达70万亩。地处黄河三角洲,黄河入海口,土壤中的颗粒物较细小,土壤疏松肥沃,农作物产量高。地处黄河三角洲,河网密布,水源充足,便于引水灌溉。农业种植条件优越,成为“中国蔬菜之乡”。故答案为:(1)冲积平原;(山前/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流水沉积作用(2)细;小;(黄河冲出出山口)地形趋缓,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颗粒物从大到小依次沉积下来。(3)地处黄河三角洲/华北平原,地形平坦,适应大面积种植。地处黄河三角洲,颗粒物较细,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地处黄河三角洲,河网密布,水源充足,便于引水灌溉。【点评】本大题以华北平原为材料,涉及河流的冲积地貌、泥沙堆积和农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素养。18.(2022秋•秦淮区校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浙江某校中学生利用暑假进行研学活动。分别在甲、乙、丙三地发现形态相似的“蘑菇”石。学生对不同“蘑菇”石作如下描述:a.寂寞大海边,波涛伴孤独,雨虐风欺色凛然,只有神如故;b.塌崖山林海花潮、峡谷峭壁、峰回石怪,山顶有一块巨石,远看像一个正在燃烧的火炬;c.辽阔无垠的沙海中,一座座参差不整的花岗岩怪石山,有的像展翅腾空的苍鹰,有的像碧空飘展的祥云……,栩栩如生,比比皆是。材料二:丁地所属的广西河池市,曾发现300多株植物界“活化石”桫椤树。桫椤树出现于3亿多年前,是目前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1)甲、乙、丙三地相对应的“蘑菇”石分别为c、b、a。(填字母)(2)桫椤树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古生代;代,该年代a所在岛屿未(未/已)形成。(3)d景观为喀斯特地貌中的峰丛(峰林);地貌,从地质地貌角度推断该景观区域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4)列举二例与“蘑菇”石c成因相同的地貌风蚀柱、风蚀洼地。【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与地貌;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甲、乙、丙三地相对应的“蘑菇”石分别是有风力、流水以及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2)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现代动物、现代植物);第三纪(被子植物和兽类时代);中生代:白垩纪(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古生代(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前即距今100万年前后,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同大陆连接在一起,最多是一个半岛。第四纪后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海峡,使台湾成了海岛。持这种看法的人还指出,即使出现了海峡,澎湖列岛南部同福建陆地之间,直到5400年前,还有一条经过台湾礁的陆地联系着,而澎湖与台湾的陆地联系则一直维持到距今6200年前。(3)喀斯特地貌分为地上地貌和地下地貌,如峰林、峰丛、石柱等为地上地貌,溶洞、石笋、石芽等为地下地貌。(4)与“蘑菇”石c成因相同的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解答】解:(1)读图可知,甲位于内蒙古高原的西部,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乙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山地,是风力和流水的共同侵蚀、搬运作用形成的,与之相符的是b。丙地位于台湾岛北部海岸,相对应的“蘑菇”石为a,是海浪侵蚀形成的。(2)桫椤树出现于3亿多年前,是目前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古生代是蕨类和两栖类时代,裸蕨植物,鱼类时代,真核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因此,桫椤树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a所在岛屿为台湾岛,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前即距今100万年前后,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因此,桫椤树出现的年代该到还未形成。(3)读图可知,d景观为喀斯特地貌中的峰丛(峰林)地貌,从地质地貌角度推断该景观区域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4)与“蘑菇”石c成因相同的地貌有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城堡等。故答案为:(1)c;b;a(2)古生代;未(3)峰丛(峰林);滑坡、泥石流(可互换)(4)风蚀柱、风蚀洼地【点评】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难度中等,要熟悉题干的图及文字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和综合解题的能力。19.(2022秋•海原县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A图为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三角洲地貌。B图为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的沙丘地貌。C为流水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冲积扇地貌。(2)A、C两图所形成的地貌,位于入海口的是A图,位于出山口的是C图(填字母)。(3)C图中所示的冲积扇地貌,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的分布规律是越来越小。【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流水作用与地貌.【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图文结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在干旱地区,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2)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3)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解答】解:(1)图中显示,A为三角洲,其成因是流水沉积作用;B为沙丘,其成因是风力堆积作用;C为冲积扇,其成因是流水沉积作用。(2)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处,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3)冲积扇地区,由于河流冲出山口后,水流速度逐渐下降,故沉积物颗粒越来越小。故答案为:(1)三角洲;风力堆积;流水堆积(2)A;C(3)越来越小【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20.(2022秋•惠济区校级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目前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被誉为“中国天眼”,其任务之一是探索地外文明。(1)试推测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形成的过程。(2)试说明“中国天眼”FAST选址大窝凼的优势。(3)推断“中国天眼”FAST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4)若“中国天眼”FAST确定某行星有生命存在,说出其判断依据。【考点】河流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喀斯特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地球的特殊性;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专题】评价区位、影响、条件类简答题;分析与综合思想;利用图表信息;天体和天体系统;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分析】(1)大窝的喀斯特洼坑形成的过程为先地壳抬升,然后流水溶蚀,最后地面塌陷。(2)“中国天眼”FAST选址大窝凼的优势主要从电磁干扰、大气质量、排水条件、工程量等方面分析。(3)根据贵州省的降水、地形等自然环境特点来分析“中国天眼”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类型。(4)类比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主要从该行行的质量体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