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八省联考新题型:文言文虚词相关内容备考汇编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八省联考新题型:文言文虚词相关内容备考汇编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八省联考新题型:文言文虚词相关内容备考汇编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八省联考新题型:文言文虚词相关内容备考汇编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八省联考新题型:文言文虚词相关内容备考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美也。然(2)于吾等,则几成绝迹。西山偶遇,(3)于今已十载矣,未睹其姿。今退耕还林,乡野葱郁,黄鸟复见,其鸣之美也,倍(4)于昔也。吾乡之美,称(5)于四方也。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乡老言(7)于吾也。(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1)

助词,动词词头,不译。(2)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于”。(3)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可译为“到”。(4)

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程度的比较,可译为“比”。(5)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6)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地点,可译为“在”。(7)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8)

构成复音虚词“于是”,可译为“在这”。(9)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可译为“在”。【参考译文】“黄鸟缓缓地飞,美丽的翅膀参差翩然”,多么美好啊。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却基本上成了绝迹。我曾经在西山偶然遇见过,到如今已经十年没有再看到过它们的身影了。如今退耕还林,乡村中树木郁郁葱葱,又见到黄鸟了,它的鸣叫声比以前更动听。我们家乡的美被四方所称赞。世界上的人都想在我们这里养老,这是乡老对我说的。在这时候我们畅饮几杯酒来抒发情怀,陶醉在这里,不是很快乐吗?2.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然今人(2)与古人孰智,庙堂(3)与坊间之识,相去甚远。为国者,(4)与清廉君子,离奸佞小人,身体力行,事乃成。今恩足以及外夷,而功不至于彼百姓者,独何(5)与?吾等(6)与君建言,又恐君自(7)与吾复算耳。(1)

动词,赞许。(2)

与“孰”组成文言固定结构“与……孰……”,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更……”。(3)

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4)

动词,亲近。(5)

句末语气助词,同“欤”,表疑问。(6)

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7)

介词,可译为“跟”。【参考译文】(一个人如果)在早上犯了过错到晚上就能改正,(那么)君子就会赞许他,我也赞同。但是现在的人与古人谁更有智慧,(对此)朝廷(上的人)与百姓的认识,相差很大。治理国家的人,亲近清正廉明的君子,远离奸邪而善于谄媚的小人,(凡事)以身作则,亲身实践,事业才会成功。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外邦,而功德却不能体现到他们的百姓身上,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给您提建议,又害怕您跟我们算账啊。3”焉“【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释义举例】“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①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焉”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秦军过崤山,峭峭(1)焉,狭狭(2)焉,果有伏(3)焉。三军力搏,奈何战不利,少(4)焉,死之殆尽,故败。于是余有叹(5)焉,骄而轻敌若此,(6)焉能不败?虽万军何加(7)焉?以其所为,斥(8)焉,必愧然于心矣。(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3)

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4)

语气助词,表示停顿。(5)

语气助词,可不译。(6)

疑问代词,怎么。(7)

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8)

人称代词,相当于“之”,指他们。【参考译文】秦军路过崤山,(崤山)陡峭狭窄的样子,果然有人在那里设下了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却无奈战事不利,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视敌人,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有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用他们当初的行为来斥责他们,(他们)一定会在内心深处感到羞愧吧。4”何“【速记口诀】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谐音】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释义举例】“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句首,为什么)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何”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言者,(2)何也?其所据(3)何?原其理,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4)何其大也!然(5)何人能忘情耶?(6)何以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7)何如?(1)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

疑问代词,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

代词,作宾语,什么。(4)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

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什么”。(6)

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

即“如何”,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参考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邹忌)呢?”(这样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是因为)深爱自己的丈夫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拿什么(才能)消除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样?5”其“【速记口诀】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谐音】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释义举例】“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例如: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其”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狐谓狼曰:“羊肉(1)其鲜乎!君(2)其有意,禽(3)其一而啖之,饱(4)其腹尔。”狼曰:“(5)其如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6)其言不堪,君乃无怒,(7)其无闻邪,(8)其畏主邪?及(9)其嬉,愿为雪(10)其耻。君(11)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12)其无辞乎?”乃悟狐之意,知路曼曼(13)其修远矣,护羊愈谨。狐狼遂去。(1)

副词,表感叹语气,多么,真。(2)

连词,表假设,如果。(3)

指示代词,其中的。(4)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7)

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8)

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10)

指示代词,那种。(11)

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

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参考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抓来其中一只吃掉,就能够一饱自己的肚子了。”狼说:“那又如何对付猛犬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次说你坏话,他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他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愿意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想要给他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6”若“【速记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谐音】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释义举例】“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例如: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奇哉!(2)若人之思,(3)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4)若等众生可及也,吾亦如此。吾思其人,必文曲也,(5)若文魁也。(6)若夫众之怀乡,或望月而叹,或登高而泣,(7)若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1)

连词,表假设,如果。(2)

指示代词,此,这个。(3)

副词,表推测,好像。(4)

第二人称代词,你。(5)

连词,相当于“或”。(6)

和“夫”连用,构成复音虚词。句首语气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有“再说”“至于”的意思。(7)

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相当于“至”“至于”。【参考译文】“如果能够化身为千亿个自我,那就散到那无数的山峰上去眺望故乡。”(真是)奇妙啊!这个人的想象,(就)像石破天惊、铁树开花一样,并不是你们这些平常的人能够赶得上的,我也是这样。我想柳子厚这个人,一定是天上的文曲星,或者是文魁星啊。再说一般人思念家乡,要么是眺望明月感叹不已,要么是登上高处流泪不止。至于柳子厚就不这样,(他)凭借超过一般人的思路,抒发难以抑制的感情,绝妙。7”因“【速记口诀】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谐音】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学校需要用电脑合成新校歌,我曾精通音频制作,于是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了任务。【释义举例】“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例如: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如: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因”的不同意义和用法。(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且不(2)因旧制,此乃操业成之(3)因。其战,常(4)因敌懈而袭之,如乌巢焚粮,绍军大恐,(5)因势破之,遂有官渡之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也。操行绍墓,(7)因守冢而祭之。其量岂常人也?(8)因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故曰:常(9)因非常之量,而就非凡之业。(1)

介词,凭借。(2)

动词,沿袭。(3)

名词,原因。(4)

介词,趁着。(5)

连词,于是。(6)

介词,凭借。(7)

介词,通过。(8)

介词,因为。(9)

连词,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参考译文】凭借才能授予官职,不依据出身高低(录用人才),而且不沿袭旧的制度,这就是曹操成就大业的原因。曹操打仗,常常趁着敌人没有准备而突袭他们,例如乌巢火烧粮草,袁绍的军队非常害怕,于是(曹操)趁着有利的时机攻破了袁绍,这才有官渡之战的大胜,这一战的胜利也是凭借着许攸的力量。(后来)曹操经过袁绍的坟墓,通过守墓人来到坟前祭拜他。这气量难道是一般人(能比的)吗?因为这些他得到大家的拥戴,从而统一天下。所以说:往往是因为有非同一般的胸怀气量,所以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8”为“【速记口诀】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谐音】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老董的儿子董伟小时候很听话,现在算是作为成年人了,背着老董,把家里喂养了多年的猫头鹰借给对象玉琪玩。玉琪这姑娘太顽皮,竟然主张往猫头鹰放菊华牌味精。猫头鹰疑惑地看着他们,问:“不会害我吧?”董伟和玉琪异口同声:“不会的。”猫头鹰反诘道:“不会?董伟你小子害我还少吗?”董伟说:“就相信我这一次,我对我爸发誓,我决不会害你。”猫头鹰半信半疑地吃了菊花味精,感叹道:“世风日下啊!臭小子,看老董回来怎么收拾你!”【释义举例】“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例如: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为”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2)为桀亡。”此(3)为至理,当(4)为世人言,勿使(5)为巫所惑。巫者,以诡(6)为业,其所(7)为皆(8)为利也。故(9)为其来也,即斥之驱之。(10)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11)为?(1)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2)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相当于“因为”。(3)

动词,是。(4)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对”。(5)

介词,与“所”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6)

动词,作为。(7)

动词,做。(8)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相当于“为了”。(9)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相当于“当”“等到”。(10)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相当于“给”“替”。(11)

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参考译文】“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这是真理,应当对世人说,千万不要(让他们)被巫师迷惑。巫师,拿骗人作为职业,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利益。所以当他们来到的时候,就要斥责他们,驱赶他们。替天下清除坏的风气习俗是我们的分内之事,为什么要推辞拒绝呢?9”所“【速记口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谐音】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杨门女将的穆桂英有一个妹妹叫穆娉英,她是一位杰出的建筑专家,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功臣中她的贡献最大,穿山隧道工程总离不开她,她利用先进的数字结构在山洞里架起悬浮铁轨,使工程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所以铁路建设总公司总是连用她,让她任总工程师。【释义举例】“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例如: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被)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例如: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目的)【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所”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如之言,为天下(2)所钦也。其(3)所为者,当其(4)所言矣!察言观行,知其非(5)所以沽名钓誉矣。相伯仲者,侯生也,其为大梁夷门监者,终不肯受公子(6)所遗财,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7)所以教之后人也。(1)

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

助词,与“为”构成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3)

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4)

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5)

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6)

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7)

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参考译文】“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先考虑国家的急难,后考虑个人的仇怨。”蔺相如的这句话,被天下人钦佩啊。他所做的事,符合他所说的话!考察他的言行,知道他不是用这话来沽名钓誉的。和他差不多的,是侯生啊,侯生担任大梁夷门看门小吏,却最终不肯接受魏公子赠送给他的财物,他的风度哪里是常人能比得上的呢?这两个人的行为都是可以用来教给后人的。

10”以“【速记口诀】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谐音】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由于我带领一帮同学把大影星的剧照借来用,老师生气了。中午饥肠辘辘地回到家,看到妈妈写的留言条:“你莲花乡的弟弟承包接手修整果木,累病了,妈妈去看他了,午饭自己动手做。”今天咋这么不顺呢?【释义举例】“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例如: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如: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以”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然(3)以吾之容现于当衢,往往骇人无常。故常(4)以书为伴,弃险(5)以远,纵慕“拥火(6)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入书山(8)以极夫天地之乐,虽假予(9)以帝位,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去岁入京,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吾心语也,愿汝深察,无作“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1)

名词,原因。(2)

动词,认为。(3)

介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方法,可译为“凭借”。(4)

介词,把。(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11)

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14)

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

动词,可译为“用”。【参考译文】“(古代的人)拿着蜡烛夜间出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如果认为自己比潘安还英俊潇洒,那么出来走走(也没什么妨碍),然而凭借我这副面容出现在街市上,往往会吓坏别人。所以我经常把书卷作为伙伴,放弃去危险而遥远的地方。纵然仰慕“拿着火把进入深穴(探险)”的勇气,(还是)想要陶醉在“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的美景中……进入书山来穷极那天地之间的快乐,即使把皇帝之位授予我,我也会放弃,难道(我会)因为一顶皇冠就抛弃精神的悠然闲逸吗?(正)因为我有这样的志向,所以才能够长久地享受闲逸和快乐。我虽然在去年就进入了京城,但是始终没有跟权贵交往。以上就是我内心的表白,希望你能深入体察,不要做“忠臣贤能之人不被任用”的感叹。11”则“【速记口诀】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谐音】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村民贾承包村里的莲花池,并且把他转让给了邻村人。有人向村委会举报村民贾让“肥水流到了外人田”。村委会主任来判断这个事情,当他知道外村需要扶持时,就说:“什么转包不转包的,是就是,不是也是,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嘛!”【释义举例】“则”字有连词、副词两种词性。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就”“却”“倒是”等。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承接关系,便)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则”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言楼之美也;然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2)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若非仲淹作赋,文播寰宇,(3)则岳阳楼能名扬天下与?当世之风,位卑(4)则足羞,官盛(5)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意耳。当其时也,其友贬,不辞而别,众避之,若恐不及。范知之,驰及岸,(7)则舟已行矣。(1)

副词,起强调和确认的作用,表示肯定,可译为“就是”。(2)

连词,表让步转折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倒是”。(3)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4)

连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5)

连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已经”。【参考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啊”,(这句话)说出了岳阳楼的壮美;但是岳阳楼名满天下,并非只凭借这个;如果只是这样,普天之下像岳阳楼的(建筑)倒是有很多,为什么独独岳阳楼显露了名气呢?如果不是范仲淹作赋,文章传诵天下,那么岳阳楼能名闻天下吗?当今的风气,与地位低的人交往就认为这是值得羞耻的事情,遇到官职高的就追随着阿谀奉承。范仲淹却不是这样,这是因为他内心常常有“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的情怀。在那个时候,他的朋友被贬官,没有和他道别就离开了,大家躲避(他)都恐怕来不及。范仲淹知道了,急忙追赶到河边,朋友的船已经出发了。12”而“【速记口诀】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谐音】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你生病要休假,病假要写明病因,专程递给你的班主任。【释义举例】“而”字用法有两种: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假设关系)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而”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兵者,诡道也,须勠力同心。蟹六跪(1)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2)而况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3)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4)而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5)而青于蓝。婉贞博学(6)而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7)而思也。众应之。既(8)而,婉贞率诸少年结束(9)而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10)而已;其行,乃巾帼英杰(11)而。(1)

连词,表并列,和。(2)

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

连词,表假设,如果。(4)

代词,同“尔”,你,你的。(5)

连词,表转折,但是。(6)

连词,表递进,而且。(7)

连词,表修饰。(8)

复音词,与“既”连用,意为,不久,一会儿。(9)

连词,表承接。(10)

复音词,与“已”连用,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

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参考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必须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婉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婉贞,你的父亲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出来)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婉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只是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大家回应了她。不久,婉贞率领众少年整装出发,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婉贞,(只是)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13”且“【速记口诀】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谐音】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莲花池里开了一枝并蒂莲,她们说:“请让一下,请让我们过去。”荷叶听了纷纷让路。她们相互扶持着,将要站到水池边那古砖砌成的台阶上去,她们难道要去表演双人芭蕾吗?【释义举例】“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例如: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列,并且)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且”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晚唐尽然耳。虽然,帝旦暮笙歌,(2)且委政于佞,则唐(3)且亡必矣。(4)且夫志士(5)且如水,清(6)且涟矣,于时则报国无门,纵有“死(7)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志而无用武之地,悲乎!(1)

副词,暂且、姑且。(2)

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

副词,将要。(4)

复音词,与“夫”连用,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

复音词,与“如”连用,就像。(6)

连词,表并列关系,又,并且。(7)

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参考译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晚唐时期全都这样啊。即使(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因此李唐王朝将要灭亡,(是)一定的了。况且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却没有用武之地,真是可悲啊!

14”乃“【速记口诀】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谐音】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矿井塌陷,幸存的矿工们背着伤员,转身顺着塌陷的矿井往二层逃。在那里,他们欣喜地发现有风吹进来,他们判断前方一定有出口。果然,他们找到了出路,得救了。【释义举例】“乃”字用法有三种: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逆转相背)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乃”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2)乃翁”,怆然涕下,(3)乃节士也!然小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质以理,其辞穷,(5)乃愧而谢。原其言,故弄玄虚(6)乃尔,无(7)乃自高耳。(1)

副词,表承接,于是。(2)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

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

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

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

复音虚词,与“尔”连用放句尾,相当于“如此”。(7)

复音虚词,与“无”连用放句首,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参考译文】(我)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和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读了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竟然伤感地涕泪横流,(陆放翁)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小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向他询问(这么说的)道理,他无话可说,才羞愧地道歉。推究他说的话,如此故弄玄虚,恐怕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名气)吧。

15”之“【速记口诀】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谐音】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同学们都吃过茶叶蛋,你们知道怎么煮吗?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办法,将鸡蛋装进纸袋里,纸袋上面扎上十三个小洞,放进装有茶叶和作料的水锅里,然后放在灶上先煮后煨,什么时候开始煨呢?时间标志是听水声,水刚发出声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钟,香喷喷的茶叶蛋就煮好了。由于鸡蛋是装在纸袋里的,因此不会沾上茶叶等作料。【释义举例】“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如: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③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之”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一贫僧欲(1)之南海,询于富僧,久(2)之,富僧不(3)之应。其独往,其待也与?均(4)之二策,贫僧终以箪食瓢饮至南海。还,夸(5)之于富僧:“此何难(6)之有?”富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1)

动词,可译为“去”。(2)

助词,用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可不译。(3)

代词,可译为“他”。(4)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5)

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7)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8)

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

代词,可译为“我”。【参考译文】一个穷和尚想要去南海,向富和尚询问(打算邀请他同去),过了很久,富和尚也不回应他。是独自去呢,还是等待(富和尚答应他一起去)呢?均衡了一下这两个想法,这个穷和尚最后还是凭借着很简陋的条件到达了南海。回来后,向富和尚夸耀说:“这件事有什么困难的呢?”富和尚说:“你的行动值得我学习。但你的言论说得有点过了,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6”乎“【速记口诀】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谐音】居中不移劫持鱼,语气助词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一个强盗在路中间放了一个大箱子,水产公司的运鱼车来了,他也不移开。司机下来搬开箱子,“轰”的一声爆炸了,原来箱子里装有地雷。司机惨叫:“天啊!难道运鱼还要带探测仪吗?”最后,强盗把一车鱼给劫持走了。【释义举例】“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1、介词相当“于”。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例如: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感叹语气,啊)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测度语气,吧)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问语气,吗)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捕蛇者,其家世捕蛇,多死(2)乎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3)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4)乎!而王胡为(5)乎好乐甚?若王勤于政,必恢恢(6)乎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7)乎好乐者也。臣驽,所言者谬,王其谅之(8)乎?(1)

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

介词,相当于“于”“在”。(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4)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

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参考译文】大王这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但是我曾经见过捕蛇人,他家世代捕蛇,(家人)大多都死于(捕蛇)这件事上,(他)却仍然从事这个行业不改变,问他原因,(他)说:“(捕蛇)可以抵扣赋税。”哎,赋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果大王勤于治理国政,一定会是宽宏的样子并且(处理政事)游刃有余,(这样的话)大王的作为会比沉溺于音乐强(百倍)。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原谅我吗?17”者“【速记口诀】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谐音】折纸雨停顿,硕士后判断【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博士后”这个词,同学们都不陌生;“硕士后”这个词,可能大家就没听过了。其实,这个词不是指那些学习优秀的硕士,而是指那些因贪玩没有能按期毕业的硕士留级生。这些硕士后最喜欢下雨天,在雨天的课堂上给女朋友折纸船,下课后和女朋友打着伞去校园的水渠放纸船,多浪漫!盼望着、盼望着,今天好不容易盼到了雨天,纸船还没折好,雨却停了,硕士后根据窗外的彩虹判断,雨不会再下了,真扫兴!【释义举例】“者”字有五种用法:1、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的,穷的)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来的人)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过江的人)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例如: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例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精品语段练习】李白(1)者,诗仙也。为用事(2)者拒,遂游于山。当其时(3)者,山中与幽人酌,浇其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得罪之源也,神之飞扬也。故虽宦途绝而伟志不辍,发之于诗也。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成其万世之名。(1)

助词,与“……也”构成判断句式,起停顿作用,可不译。(2)

助词,和其他词或短语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

助词,放在时间词后,可不译。(4)

助词,放在数词后,可译为“……方面”。(5)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参考译文】李白是诗仙。(他)被统治者拒之门外,就在山中游赏。在那个时候,(他)在山中与远离尘嚣的人对饮,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结之情啊。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捧墨,写诗讽刺杨贵妃,这些方面是他得罪统治者的根源,也是他神采飞扬的表现啊。所以他虽然仕途上失败,却仍然不放弃伟大的志向,在诗歌里抒发出来。他流传后世的诗篇不可计数,于是成就了他万世英名。18”也“【速记口诀】感判肯停疑【谐音】敢判啃庭姨【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审判庭长有个奇怪的姓,姓“啃”。啃庭长是个耿直暴躁的汉子,单位同事都怵他。有一次,他小姨酒后开车撞了人,法官都不敢判这个案子。啃庭长急了,开会说:“敢判啃庭姨,工资加两级。”话音刚落,底下举手如林。【释义举例】“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如: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感叹语气)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判断语气)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肯定语气)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语气)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停顿)【精品语段练习】阅读下面的语段,写出各句中“也”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哉!”(1)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2)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3)

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4)

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5)

句末语气助词,与“哉”连用,表感叹语气。【参考译文】“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你凭借什么来恢复它呢?”“我将劝勉并监督(大家和我一起)来践行它。”“你的话,如同金玉。你的心胸,我们这些人怎么能比得上啊!”重点虚词用法规律归纳口诀下面的内容不一定全面,但是基本上涵盖了高考涉及的所有用法。大家认真研究,相信以后再做这道题就不会出错了。1、而“而”字表关系,辨别很容易。并列可颠倒,顺承先后序。主语后是假设,修饰为状语。递进不可逆,转折依句意。若不连接两词组,不是连词莫要疑。2、乎句末表语气,名词前等于“于”。叠词后是样子,停顿往往是独立。3、乃于是最常见,转折译“竟然”。代词是“你的”,句中表判断。4、其主谓之间表语气,其其连用是选择,问句句首是“难道”,代词记住一人称。5、所为所连用被动句,后加动词变名词,若是见到两“所以”,一为原因一凭借。6、为为字用法比较多,名词前面是动词,后加人名或“之”“其”,应该译作“给”或“替”,与“所”连用是被动,若在句末表语气。7、焉问句句首疑问词,陈述句末语气词,动词后面作兼词,叠词后面“的样子”。8、以做连词连词组,判断关系同于“而”,做介词带宾语,考虑意思据文意。动词用法很简单,词类不同排除去。9、于试卷当中考查“于”,用做介词不怀疑,词性相同看词义,典型例句记心里。(此处典型例句我指的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10、与这个词的用法,请大家记住几个例句:①吾与点也。②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④彼与彼年相若也。高考中基本上就是这几个意思。记住这四个例句的意思,再作区分就很简单了。11、则“则”这个字只要记住两个特殊用法就可以了。一个是表转折,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个是表判断。其他的都是“于是,就”。12、者与“也”搭配是判断,定语后置要分清。13、之主谓之间是取独,宾语前置做标志。与“者”连用成定语,最为常见就是“的”。文言虚词“推断7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语法推断法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3.标志推断法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4.句位推断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对称推断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