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之承担》9600字(论文)_第1页
《论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之承担》9600字(论文)_第2页
《论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之承担》9600字(论文)_第3页
《论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之承担》9600字(论文)_第4页
《论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之承担》96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论民法典中高空抛物责任之承担目录TOC\o"1-2"\h\u13573引言 2138221.民法典中规定高空抛物责任的成功之处 3264161.1确定真正高空抛物行为人的侵权责任 3154141.2赋予可能加害人事后追偿权 3134441.3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445862.高空抛物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难题 4249542.1适用范围被不当扩大 4193112.2补偿主体的判定标准较为混乱 450702.3免责事由缺乏细化列举 5141872.4不同法院对补偿范围的认定大相径庭 6266502.5采取单一的“平均主义”划分补偿数额 636903.民法典中规定高空抛物责任存在的缺陷 744973.1高空抛物致害责任适用范围过大 721213.2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不明确 8154303.3精神损害赔偿未明确纳入赔偿范围 8199214.域外对高空抛物责任的立法例 9283794.1证据规则 9123334.2归责原则 9201195.完善我国民法典高空抛物责任制度的建议 1074665.1明确高空抛物致害责任适用范围 103015.2明确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 11159695.3明确精神损害赔偿不被纳入赔偿范围 114456结语 1125270参考文献 1210962致谢 13摘要:由于《民法典》的出台,在民法典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民事法律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难题并未因其产生而得到一次解决,目前还存在一些未完善,有待研究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关于“民事主体”方面的立法空白,而这一问题也正是我国目前民法理论与实务界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因此,对于《民法典》出台之后的时间内仍需改进空间的司法研究仍不可或缺。其中,关于物业管理领域的民事问题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这次学习的《民法典》1254条,其原型是《侵权责任法》87条,在传承其大致内容时,加大了对物业的问责力度、公安义务等有关规定。它有一些成功之处,需要我们予以肯定,但是在现实适用中还存在着些许不足,有待改进。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空抛物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针对高空抛物造成的被害人被害程度、赔偿范围有无精神损害赔偿及加害人的免责事由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民法典高空抛物问责制的建议。关键词:高空抛物;责任承担;法典;侵权责任法引言2020年5月31日,我国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经表决,《民法典》正式通过,自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开始施行。自此,我国也迈向了法典时代。民法典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我国实情,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和完善,同时,这也更利于执法人员对案件进行审理。但需要指出的是,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并不是说,我们以后民事审判中通过民法典,就能通通地解决我国新老疑难问题。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典型特例”,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验证、认真探索新思路,进而对民法典进行完善,使其更符合我国当前社会情况。这表明民法典是被采纳并付诸实施的,既是建立在民法研究理论基础之上,还奠定了民法研究的新方向。民法典的内容以社会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行为为基础,具有针对性的就我国公民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公民切身利益做出法律法规的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公民解决了实际问题给其生活带来的不便,使公民的日常生活可以受到法律保障。[3]我们本研究民法典第1254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法旨在重视并应对近年屡有高空抛物导致人身伤害事件,保护并拯救受害者,这是民法典的一些有争议的内容,其中,对高空抛物定责赔偿问题的争议和分歧又是特别大的。我国早于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规定的出台对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规范民事审判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侵权法第87条是我国地方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一项法治规定,这是当时我国法院审理高空抛物致人伤害纠纷案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虽然它只是一部部门规章,但是其规定对于解决当前发生于全国各地的高空抛物问题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借鉴意义。由于第87条只是原则规范性的一部分,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人民法院对于侵权法第87条内容必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实务适用。与此同时,各地法院审理的高空抛物案件中,通常会忽视被告方的法律权益,而过多的追求对被害人的过度保护,并因此导致被害人和被告方之间的冲突加剧,由此可见,侵权法的第87条并没有在对案件的审理中得到积极的良好运用。我们从改革内容来看,《民法典》第1254条实施的很成功。以更好地在被害人和潜在加害人之间进行利益保护的协调与权衡,在司法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成效,这一点仍需进一步改进。1.民法典中规定高空抛物责任的成功之处《民法典》第1254条与侵权法第87条基本一致,以侵权法第87条为依据,对公安机关和物业等管理人员等执法机构在责任上进行了要求。法律是植根于一定社会现实土壤之中的具体产物。如何界定高空抛物行为与普通侵权行为,一直困扰着司法实践和学界。尽管《民法典》第1254条是从我国高空抛物管理的实际出发,根据原《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对一些规则进行改进,这些条款为公众所接受,但是还有待改进。《民法典》第1254条相较于《侵权责任法》而言,能更好的在案件审理和执法过程中进行应用。1.1确定真正高空抛物行为人的侵权责任第1254条第一款第一条规定,其用意在于改正原来的错误。该条旨在提醒法官须关注真实加害人与可能加害人之间赔偿责任之差异。在此类案例中,在证实特定侵权人后,这种行为才被定性为一般侵权行为,只有当特定犯罪人无法查明时,才可由法律推断,可能致害的犯罪人须负责任。1.2赋予可能加害人事后追偿权按照民法典第1254条,由致害者负责,以共同承担受害者损失,也去提醒建筑中用户增强安全意识,关注自己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做到防患于未然。第1254条所述允许可能的加害人承担责任,并不意味着并非其存在高空抛物这一事实根据,相反,这是因为他们有可能采取这项行动。如果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法律上的要求则不能得到相应的赔偿,这就使得高空抛物赔偿成为一项独立的责任类型。而我国司法实践中已意识到高空抛物责任承担的特殊性,有些高院同时重视受害人救济和保护工作,同时也照顾了潜在加害人自身的利益,并且明确提出,赔偿责任人今后可从真实高空抛物加害人处获得赔偿,保障自身合法利益。1.3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民法典颁布实施以后,条例规定,物业管理公司也是高空抛物造成损害的责任主体,这一规定推翻了过去只需由业主向受害人提供补偿。民法典还为加强物业服务公司责任感,鼓励其在《民法典》公布之后提供服务,在物业管理领域积极保障。并且有利于被害人向后高空抛物诉讼向物业服务公司追偿,迫使物业对小区高空抛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改进提升,同时弥补自身经济损失。2.高空抛物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难题2.1适用范围被不当扩大原《侵权责任法》第87条是民法典第1254条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它的执行中,不适当地扩大了适用范围,究其原因,主要原因为,法院即便确定侵权责任人是确定的,也将以第87条为裁决的基础。例如,王某与侯某之间就物体抛坠造成损害的责任发生争议,被告人侯某把一个玻璃杯当成生活垃圾,扔在楼上的车窗上,不幸将过路原告王某击伤,还好侯及时意识到了错误的行为,积极主动地向公安机关供述案件。该案被定性为一般侵权案件并适用了一般侵权规则。然而,法院却错误地引用了《侵权责任法》第87条,将使法院对高空抛物造成财产损失或其他权益受损案件作出错误判决。因为高空抛物属于侵权行为范畴,而非一般民事侵权问题,所以应按照特殊情形进行分析处理。例如,原告郑某与被告王某、宋某之间就高空抛坠物体致人财产损害责任争议,原告郑某车辆停放于楼下,被楼上掉下或者掉下的砖砸伤,顶棚凹下去了。因不能确定具体责任人。法院在裁决时仍然错误地运用了第87条,要求两被告向原告赔偿损失。由此可见,当高空抛物只涉及到财产方面的损失,而没有对人身安全造成伤害时,相关法律部门机构应适当、合理运用侵权法第87条。此外,就此类财产纠纷而言,被害者寻求保险公司赔偿,并非向所谓可能加害者索赔。在法庭没有对第87条加以区别的情况下,直接适用,便造成受害者与潜在加害人利益冲突,以致使第87条司法调解的实际效果下降。2.2补偿主体的判定标准较为混乱依据《侵权法》第87条,高空抛物的赔偿对象是“对建筑物使用人有潜在危害”,司法实践中,高空抛物真正受害者是投诉人,通常认为,该建筑的全部承租人、房地产公司、房屋开发商和业主都是“房屋潜在使用者”,因此,都有责任。就司法实践而言,原告主要使用“不动产所有权或者控制权”标准,宣称被告有住房时与之形成对照,不同法院在决定建筑物使用面积时,采取了不同规则,一些法院使用了“住宅使用加实际占用”这一标准,认定被告为房屋的家庭用户须满足两方面的要求:被告对该住房有实际使用权,并每天生活于该房内。一部分法律部门和执法机构认为,房屋是否正在被使用的判断依据是被告是否为房屋的使用人,由于判断依据的标准具有多样化、模糊化的特征,因此,相关执法机构很难对高空抛物损害的责任赔偿主体进行有效界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司法的发展和法律的执行。2.3免责事由缺乏细化列举在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高空抛物的索赔案中,被告作为住宅用户,通常会呈承担败诉的风险,在这类案件的审查过程中,原则上原告只要证明被告高空抛物行为给其本人造成财产损失。但被告举证责任比原告更重,依照侵权法第87条的规定,被告需提供证据,证明其未从事高空抛物活动,且没有高空抛物动机,以证明他们并非高空抛物的行为主体,从而洗清嫌疑。如果被告不能够说明自己在实施这一侵权行为时确实有故意或者过失,则无法推翻其作为受害人所承担的侵权赔偿责任。因此被告须提供可排除其本人实施侵权的可能性。同样在执法机构审理高空抛物赔偿案件时,被告多为以家庭为主体。因此,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会请求被告到庭,让他证明它不从事高空抛物,同时,还必须证明,和他一样住在建筑物里的其他家庭成员并不构成损害事实行为,而且这一要求无形中加大了被告人举证的难度。另外,若被告申辩说他当时并没有在房间里,或者房屋正在被租借进行其他活动时,法院仍然会认为被告因拥有房屋所有权和控制权,而不能洗清嫌疑。例如,肖某诉河南某矿等一众被告人案,在本案的判决书中,地方法院强调了高空抛物责任的确定,但凡与抛掷或者抛掷物体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争议有关:另一些有关被告在争辩说,事件发生当天的住房是经过改造的,还是另一种状况,还将视为房屋实际管理人与使用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该案被告对住宅享有任何事实上的控制权,证据显示并不能排除业主和有关人员出入住宅的可能。根据本案的宣判结果可以得知,被告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举证十分困难,法院也很难对被告的证据表示信任。由此可知,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未对建筑物使用人法律地位作出明确的规定。2.4不同法院对补偿范围的认定大相径庭法院法官处理高空抛物类的案件时,会依据自我裁量权来做出审判判决。这就使得责任赔偿额难以准确计算。我们会发现,法院对责任人的赔偿范围作出认定,对两方面都将出现看法不一致:第一,高空抛物造成被害人人身伤害的,合理的受害人经济损失范围应设定为多大。一些法院主张,受害方合理损害赔偿应当仅限于直接损害赔偿,还有法院主张,受损害方之普通损害赔偿应当由间接损害赔偿与直接损害赔偿两部分组成。间接伤害包括受害者的精神创伤赔偿等赔偿方面。二是对受害人的伤亡或其他损失应予以全部赔偿还是部分赔偿。对此,一些法院实行全额赔偿原则,但是,也有一些法院采用局部补偿办法,赔偿数额受到限制。在实际生活当中,部分法院对受害人的损失往往采用差额计算法进行赔偿。这些区别,如不正确地加以分别,便有同案不一判显失公平正义之情形,影响了司法正义减低了公众对于法院的信任感。部分赔偿原则存在的问题个别法院在确定赔偿标准时,忽视了受害人的利益保护。就高空抛掷不明物体致他人损害的责任问题,程某、刘某和其他被告人发生了一起赔偿争议,地方一审法院认定,被告责任和赔偿额度仅限于程某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一审法院不接受程某主张的间接经济损失,如精神损害赔偿,但是,在二审法院对此案件的审理中,法官认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程某的损失赔偿必须包括医疗费、劳动力损失费、护理费、膳食补充剂和营养费用、交通费用等费用合计超过27万元。在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和不同级别的法院,索赔的范围和规模可能会有很大差异,所以,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对赔偿范围进行明确。2.5采取单一的“平均主义”划分补偿数额法院在决定了赔偿的范围之后,接下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分割赔偿金额,即须赔偿数额。该法规定在补偿受害者损失时,有对其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的房屋业主需要平摊赔偿。法院维持这种平等划分的原因有:首先,法律责任是业主共同的责任,建筑物的所有居住者都有可能进行高空抛物行为,因此,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可能造成被害者损害的所有房屋业主理应对被害者的损害进行平摊赔偿;第二,当被害人因高空抛物行为受到了身心损害或者财产损失时,因不明确加害者,所以会向有可能高空抛物的业主提出诉讼。[11]倘若法院法官认为被告人实施抛物行为是有可能的,那么,毫无疑问,这就是法院的沉重负担,亦不利于庭审顺利进行。三是因为现有技术无法达到对高空抛物加害人认定的水平,亦无法达到依据各赔偿个体的归属来分析认定其赔偿份额,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有些案件中很难确定每名被告赔偿数额。尽管这一特有的平均主义很容易操作,但也有不足之处,这是因为“法律与经济在价值目标上存在差异,后者优先于效率,前者仍然优先于公平和正义”。结果会导致不同相关居民对高空抛物事故发生负同等责任,这一内部责任认定远未达到侵权法实践中规定的公正。因此,在司法实务中,应当区分不同的损害后果和损失程度,分别适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计算。我们必须探讨其他的划分方法以支持利用,更科学地确定各补偿人应占补偿比例。3.民法典中规定高空抛物责任存在的缺陷3.1高空抛物致害责任适用范围过大高空抛物造成的人员伤亡,难以发现真实加害人,其搜寻范围较大、隐蔽性强以及其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从而使被害者和加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利益上的冲突。为实现对被害人的救济、并尽量顾及可能的加害人的利益,以致于取得了均衡,立法者的首要任务是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对于加害行为,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适用强制措施,从而使被害人的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为了赔偿受害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法院通常判被告用金钱赔偿来补偿受害人。这种做法符合我国刑法理论中关于保护被害人权利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从人道主义出发,法律对被害人人身安全将更加关心,而不是财产利益,然后在遭受人身伤害情况下,赔偿的范围包括可能加害人所有类型的名下财产,假如在被害人只是因为高空抛物造成财产损失的情况下,受害人遭受财产损失,向可能加害人请求赔偿,其责任在财产利益范围内,已无优先权,不再考虑潜加害人对不动产的利益。对于高空抛物导致的财产纠纷,则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高空抛物来确定相应的赔偿标准,同时要综合考量相关的损失大小,并结合具体情况做出具体认定。总的来说,是从平衡被害人及可能加害人利益、调合各方冲突的视角出发,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应在被害人仅遭受人身损害时适用,也就是对可能受到伤害的建筑物的使用人,要对受到人身伤害的受害者进行补偿,高空抛物致人财产损害时,不应计算可能加害人不动产利益于赔偿范围内。3.2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不明确法律从两方面划分高空抛物损害的赔偿责任客体,首先,按建筑物的使用人分类,二是按建筑物使用人有无承担有关责任来划分。一是确定标准,二是免责标准。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确定建筑物使用者为最高保护人群,这是因为,在建筑物上发生的所有案件都属于侵权范围之内。因此,司法实践主要采取三种判断标准:首先是生活的目的,所称居住目的,是指是否真正使用或者住在涉事建筑物内,二是建筑物实际所有权或控制标准,三是有效使用标准。这三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建筑物、住宅的使用是没有限制的,可租赁作商业用途因此,部分商业经营类建筑物之适用者,若採取居住目的与实际应用标准,它将从建筑物使用者适用范围中剔除,被害人法律权益遭受侵害,给受害人保障其法律权益带来障碍。3.3精神损害赔偿未明确纳入赔偿范围在实践中,精神损害赔偿应否包括在赔偿范围之内,是公众、司法人员以及专家争议的焦点问题,精神损害就是自然人由于侵权所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由于精神损害与人身利益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所以精神损害不应当成为赔偿责任主体所承担的全部民事责任中的一项。适用精神损害通常受特定条件制约。比如,受害人的身体或精神异常等因素都会导致对精神损害的判断存在困难。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精神损害是惩罚性的,在特定情况下才可以适用案情。精神损害缺乏具体性、不能衡量,我国司法实际中,难以依据被害人实际损失判断其精神损害程度。同时由于精神损害所涉及到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而且很难判断一个当事人是否应该得到精神上的帮助与抚慰。所以,尽管精神损害赔偿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补偿的本质,但是,它并非是同质赔偿,因为无论何种名义补偿,当损失数额不能计算时,都带有“惩罚”倾向,使补偿人有对抗心理,由此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所以在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法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调解以达到公正审判的目的。王利明.论高楼抛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完善[J].法学杂志,2020(7):12-15.在对受害人进行赔偿时,如果是在高空抛物中致伤人而不是在车辆上致害,就应当根据其是否存在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为标准确定。为加害人者在法庭上的惩罚打开一扇窗。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高空抛物致害者,一般采取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制裁。但是对可能高空抛物致伤者,不存在立法意图的声讨。2009年制定《侵权责任法》期间,有关该项立法的草案陆续问世,立法者对于赔偿主体之否定与责难,亦随之弱化查碧然.加害人不明规则研究——王利明.论高楼抛物致人损害责任的完善[J].法学杂志,2020(7):12-15.查碧然.加害人不明规则研究——以高空抛物侵权责任为重心[M].法律出版社,2019:125-127.4.域外对高空抛物责任的立法例4.1证据规则在罗马法中,责任须由抛落物所处建筑的所有人或者建筑当时占有人承担,不是建筑的真正所有人。英国法院于1864年1月19日在一起案件中创建了“事实上的自我证明”规则。原告从被告仓库通过,不幸的是,他被一些糖罐砸昏了头。庭审期间,申诉人称听到撞击声就被撞倒。因此,法院认定,即便申请人无据可查,被告也的确违背了给予照料的责任,申请人本人所受伤害亦可证明被告人存在过错。申请人只需提供间接证据,就能表明被告人有罪,可确定被告是申请人的责任人。美国及其司法界一般都认为,自证原则适用于侵权诉讼中无据可考的案件,原告是被告的有效证据。我们得先评估一下这一事实能否自动实现,而且不给别人带来过失,另外,还要审查事实是否完全属于被告控制,如果是的话,申请人会受到有意或者自愿行为的拒绝,并由被告负责损害赔偿魏磊杰.比较法视野下的民法典重构研究魏磊杰.比较法视野下的民法典重构研究——聚焦法典编纂的最新趋势[M].法律出版社,2016:66-70.4.2归责原则国外再关于高空抛物的责任界定方面,运用了两种方式,即过错推定责任制、过错责任制。而具体到审判中有无明确侵害人以及法院对审判责任推定的重点不同等。根据法院已了解违法者,是否针对违法者实施了违反安全义务的行为、有无违背注意义务、有无违背照管义务三方面的归责。安全义务,是德国法院对一个案件进行改革性审判时所创立的“社会安全主义等”学说,由于故意或过失,使他人遭受人身的伤害、财产受到侵犯、或者其他权利不能得到实现,自身应负责。违法者违反注意义务和违反安全义务都会使受害人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认定,并按照各自所适用的法律来处理。注意义务,指美国司法实践当中“注意义务”之归责事由,当事人因过失或者疏忽致使其未尽注意义务的,给他人造成人身财产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注意义务与安全义务具有相同的功能,都是对侵权行为的预防和纠正,两者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但由于二者的产生背景不同以及法律适用上存在差异,所以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照管义务,指的是意大利司法实践对高空抛物种类案例的概括,在审理同类案件时,如果意大利法院认定照管人未能尽其照管义务,就需要承担完全责任。在无法确定具体违法者的情况下,行为人可能要从两个方面承担赔偿责任,一方面是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另一方面,承担连带和个人赔偿责任。如果损坏是由不明原因的液体泄漏造成的,并且罪魁祸首不明,则可能造成损坏的住户全权负责。第二个制度结合了智利民法的相关规定,具体适用如下:如果该建筑物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使用,则当高空抛物对他人进行损害时,住宅依据股份份额对股份持有人进行问责。5.完善我国民法典高空抛物责任制度的建议《民法典》说到底,是第一部基本法,具有其法治定位的原则,不能对法典中的全部细节做出有关完善规定,所以,我国司法机关应当积极地发挥作用,对高空抛物责任中有纰漏的法律法规进行改善,结合我国实际和具体运用情况,科学有效地定责高空抛物。5.1明确高空抛物致害责任适用范围法院正在审理高空抛物补偿一案,对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要具体实例具体分析,确保在判属被害人和可能加害人利益时实现考虑,既没有过多地丧失可能对加害人造成损害,也比较符合受害人索赔要求。5.2明确可能加害人的免责事由由于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以损害潜在加害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赔偿受害人损失的现象,致使可能的加害人始终处于受审的劣势,对于可能由加害人主张的免责事由,不予采纳,不予相信,使受害人和可能的加害人矛盾激化。因此,为了保障受害人和可能加害人双方权益平衡,应将可能加害人排除在责任主体范围之外,并根据具体情形规定不同类型的可能加害人的法律适用规则。厘清可能加害人免责原因,更加有利于缓和潜在加害人对于法院裁决的敌意。5.3明确精神损害赔偿不被纳入赔偿范围精神损害缺乏具体性、不可衡量,在司法实际中,难以依据被害人实际损失判断其精神损害程度。尽管精神损害赔偿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补偿的本质,但是,它并非是同质赔偿,因为无论何种名义补偿,当损失数额不能计算时,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