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阅读
第18讲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北冥有鱼》《虽有嘉肴》《马说》
目录
一、考情分析
【课标要求】........................................................2
【考查重点】.........................................................2
【主要题型】.........................................................2
【命题趋势】.........................................................2
二、知识建构
篇目1:《桃花源记》.................................................3
篇目2:《小石潭记》................................................6
篇目3:《北冥有鱼》................................................9
篇目4:《虽有嘉肴》................................................11
篇目5:《马说》.....................................................12
三、方法总结
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17
四、考场练兵...........................................................17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
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
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
【主要题型】
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
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T6分。
【命题趋势】
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
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
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
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
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
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
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陶渊明(约年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
文学常识——365-427
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
主旨——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
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
文学常识——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
《小石潭记》家"之一。
八主旨——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下文学常识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
文学常识
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文
《北冥有鱼》借鲤鹏来表达自己追求精神自由以及向往逍遥生活的愿望,同时指出大鹏这种快活肆意的
文主旨——生活都是有所依仗。从而说明事物的存在都是依仗于某些条件,并不能获得真正的逍遥快
活.
文学常识——《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一《虽有嘉看》
主匕_____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
日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
_____________厂文学常识——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马说》L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_牛匕_____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文章以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
-日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
篇目1:《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限
4.芳:查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Mo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W.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髯: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M: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逸j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u):告诉。
25.扶:沿,顺着。
26晌: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it:返^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规:计划。
32.果:实现。
二、一词多义
1.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
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
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
①(w6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wO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
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
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
⑵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
①(sh6)舍弃,放下。(便舍船)
②(sh6)房舍。(屋舍俨然)
7.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
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三、理解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四、课文理解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3.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4.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
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
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
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
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
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ffl,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
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
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⑸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
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篇目2:《小石潭记》
一、词语解释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
3.为垠,为屿,为堪坡:水中高地。屿:小岛。蛾:不平的岩石。
4.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怡然不动怡然:呆呆的样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跟从。
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日光下澈下:往下。
11.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记之而去去:离开。
二、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琳I玉环相互碰撞的
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
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三、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
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
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
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
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
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
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
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怡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
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
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
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垠,为屿,为崎,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
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
以实写虚。
篇目3:《北冥有鱼》
一、文学常识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
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者)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
(外篇)、(杂篇)三部分。
二、通假字
L“北冥有鱼”中(冥)是通假字,同(溟),意思是(海)。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中(邪)是通假字,同(耶),意思是(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一词多义
1.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息: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气息
2.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之: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之: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3淇
(其)名为鳏其: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其:他们
四、重点实词
1.(怒)而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悬挂
3.(志)怪者也志:记载
4.水(击)三千里击:拍打
5.(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拉:盘旋飞翔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吹:吹拂
7.亦若是则(己)矣已:罢了
五、问题研讨
1.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2.作者是怎样描写“鹏”这个形象的呢?
答:作者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鳏到鹏的变化,鲤、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
令人瞠目;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一一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
摇九万;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拟想大鹏俯瞰大地的气势。
3.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有何作用?
答: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
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4.你喜欢鳏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喜欢鳏鹏。因为鳗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
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喜欢鳏鹏。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
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5.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达到庄子所描述的境界?
答: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
可以从努力学习,博闻强记,增强本领谈;或从淡泊名利,追求平凡等角度去谈。
6.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
要有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
“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7.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答: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鳏、鹏形象的描写,“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
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
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鲸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包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篇目4:《虽有嘉肴》
一、作者与作品
《礼记》中国古代关于典章制度的书籍。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相传该书的编撰
者是西汉经学家戴圣。
《礼记》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重点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6.故日: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7.《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问题梳理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
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文章首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
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说到教和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困”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方法“自
反”“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
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类比论证。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
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①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
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②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
会。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
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
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
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篇目5:《马说》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且同列
“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
的第四篇
关于韩愈的其他作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2、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
一个道理。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
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
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初中阶段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
二、课文重点内容
(-)重点词语解释
1、祇:只是。2、辱:受辱没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4、称:著称。5、一食:吃一顿。6、或:有时。尽:吃尽。
7、才美:才能和优点。8、且:犹,尚且。9、等:等同,一样。
10、道:正确的方法。11、鸣:嘶鸣。12、通:通晓。
13、执:拿着。14、临:面对。15、知:识别,了解
(二)重点语句积累
(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日:“天下无马!”
(5)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文章以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
土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
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
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
发挥了针硬时弊的作用。(或从这见解出发,对统治者有眼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
烈的抨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要表达的作者的见解: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
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方法技巧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广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⑺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⑻"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例题剖析】(2023•河南安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短文及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
杨氏入山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日:“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日:"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臬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
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
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日:"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陶冶:快乐的样子。②丝纱(k心ng)、麻臬:丝绵、麻线。
⑴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力恶其不出于己身也皆也酒食与老人同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B.选贤与能遂与外人间隔与众共之与民由之
C.盗窃乱贼而不作其中往来种作属予作文以记之作亭者谁
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可取食于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取之于民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⑶《桃花源记》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细细回味,不难发现,文中已经通过多处描写暗示了这样
的结局。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具体分析。
⑷根据《桃花源记》及两则材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篇文章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大穴中人物资共有,耕者有其田,正是大同社
会的特征的具体体现。关于劳动,《大道之行也》中""一句提倡人尽其力,为全
社会劳作,《杨氏入山》中""一句则提倡人人自食其力。《桃花源记》和《杨氏入山》都通过对
的描写来侧面衬托生活的和平安宁。
【针对训练】(2023・安徽•校联考二模)阅读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瑕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般,为屿,为崛,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
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
澹®。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
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
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
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
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
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
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⑴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心乐之
②不可久年
③不里许
④率投饼于左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⑶从描写的角度看,【甲】文中"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是从角度来描写水的清澈的;【乙】文中"激聒
石渠,下见文砾金沙"是从角度来描写水的清澈的。
(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中考文言文阅读一一比较探究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材
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
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
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
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⑴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
⑵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
⑶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
⑷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语段
原句。
—海
1.(2023•云南昭通•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环,心年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塘,为屿,为崛,为岩。青树底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日:“此瀑声也。”
事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①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
激如虹,忽卷掣折②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虎之声,如在床几
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注】①郛:fd,外城。②掣折:转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心乐之__________
②日光下獗
③底趋,度石罅
④犹不忍去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⑶以上两篇游记在写作手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请根据提示,在A、B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AB
⑷你如何看待【甲】文柳宗元“以物喜,以己悲”的忧乐观?
2.(2023•甘肃武威•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置昆。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之言日:“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挂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觉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甚,日:“无所可用。”庄子日:“此
木以不校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①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②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日:“其一
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日:“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日:“昨日山中之木,以
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日:”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
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选自《庄子•外篇・山木》)
【注释】①舍:住。②竖子:年轻的奴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亦若晕则已矣
③问其政
④此木以不批得终其天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和"似之而非也"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远也无所至极邪
B.鸣之则不能通其意
C.中峨冠画多髯者为东坡
D.潭西南加望
⑶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⑷请分别举例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用原文语句填写)
①甲文写法特点:善用夸张,想象奇特,如:
②乙文写法特点:善用对比,条理清晰,如: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
第18讲八下课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北冥有鱼》《虽有嘉肴》《马说》
目录
一、考情分析
【课标要求】........................................................2
【考查重点】.........................................................2
【主要题型】.........................................................2
【命题趋势】.........................................................2
二、知识建构
篇目1:《桃花源记》.................................................3
篇目2:《小石潭记》................................................6
篇目3:《北冥有鱼》................................................9
篇目4:《虽有嘉肴》................................................11
篇目5:《马说》.....................................................12
三、方法总结
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探究.....................................17
四、考场练兵...........................................................17
【课标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
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考查重点】
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
【主要题型】
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
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T6分。
【命题趋势】
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
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
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
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
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
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
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
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陶渊明(约年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
文学常识——365-427
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
主旨——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
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
文学常识——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
《小石潭记》家"之一。
八主旨——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下文学常识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
文学常识
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文
《北冥有鱼》借鲤鹏来表达自己追求精神自由以及向往逍遥生活的愿望,同时指出大鹏这种快活肆意的
文主旨——生活都是有所依仗。从而说明事物的存在都是依仗于某些条件,并不能获得真正的逍遥快
活.
文学常识——《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一《虽有嘉看》
主匕_____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
日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
_____________厂文学常识——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马说》L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_牛匕_____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文章以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
-日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
篇目1:《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限
4.芳:查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Mo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W.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髯: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M: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逸j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u):告诉。
25.扶:沿,顺着。
26晌: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it:返^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规:计划。
32.果:实现。
二、一词多义
1.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
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
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
①(w6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wO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
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
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
⑵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
①(sh6)舍弃,放下。(便舍船)
②(sh6)房舍。(屋舍俨然)
7.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
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三、理解填空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重型盘扣脚手架定制租赁与安全监管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有企业员工招聘及培训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协议离婚书模板法律风险提示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机动车典当质押运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路护栏施工劳务合同2025年版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旅游景区农民工就业扶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企业绿色包装供货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木材进口关税减免及检验检疫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家庭娱乐活动策划与组织服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林地租赁合同(1500字附森林资源增值服务)2篇
- 课题申报书:GenAI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生成式学习设计研究
- 润滑油知识-液压油
- 2024年江苏省中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骆驼祥子-(一)-剧本
- 全国医院数量统计
- 《中国香文化》课件
- 2024年医美行业社媒平台人群趋势洞察报告-医美行业观察星秀传媒
-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 天津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3版)
- 盘锦市重点中学2024年中考英语全真模拟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