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经济学讲义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课型:考试第10章社会养老保险课时:3课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目的是了解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体系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教学重点:本章教学难点是了解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主要有:国家保障、投保支柱、强制储蓄和福利国家四种。四种模式特征各异,不同国家甚至是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所采用的制度模式亦不完全相同。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两大类。前者覆盖范围现已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后者由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整合而成。当前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10.1社会养老保险概述10.1.1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特征与基本原则1.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社会养老保险,亦称老年社会保险,是指受保者达到法定年龄并缴费(税)满一定年限后,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以满足其老年阶段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本性质上来看,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是以保障年老的社会成员晚年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一般说来,受保者年轻时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按时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用,履行法定的义务,为日后养老作资金储备。一旦受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领域,就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险机构提供的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一般具有下列几个特征:第一、强制性。养老保险是由国家政府直接管理并在专门法律规定下强制实行的。凡属国家立法实施范围的企业及个人,必须一律参加,无选择的余地。同样,不符合相应条件的个人是不能参加的。凡符合养老金条件的劳动者,有权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养老保险金,并享受法定的相应待遇。第二、受保人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并从事某种工作达到法定年限或缴费达到一定年限。所谓法定年龄是指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它是养老保险受益的首要条件。受保者只有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才能开始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这一特征是养老保险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险的主要之处,因此,如何界定老年年龄显然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各国根据自己国家的劳动力资源、经济发展、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因素,确定了不同的老年年龄。此外,一些特殊行业可能对劳动者的身体状况或工作经验提出特殊的要求,因此,在退休年龄上也有特殊要求,或大于一般行业,或小于一般行业。另外,一些国家的法律还将工作年限或缴费年限作为享受养老保险的条件。对于前者,劳动者必须达到一定的工龄后,才能享受养老金,例如,前苏联给定的享受条件为男年满60岁、工龄满25年;女年满55岁、工龄满20年。对于后者,根据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劳动者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并达到一定年限后,才可能享受养老保险的相应待遇。当然,各国规定的具体年限也有所不同,例如,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为年满63岁、缴费35年或年满65岁、缴费15年;法国规定享受条件则为年满60岁、缴费37.5年,如果未达到37.5年,则减发养老金。第三,受保者事实上的退出劳动领域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从理论上来说,养老保险是对受保者因年老而失去工作和收入来源的风险进行的保障,其前提是受保者因年老而失去收入来源。如果受保者没有退出劳动领域,说明他并没有丧失收入来源,其生活仍然是有保障的,因而也不具备享受养老保险金的前提条件。目前,很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都设有专门调查受保者达到退休年龄后的生活、工作和收入情况的部门。通过调查,为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提供受保者退休后的再就业情况,对退休后继续工作的受保者要停止其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或根据其收入情况扣减其养老金。另外,养老保险还具有适用范畴最为广泛的特点,因为几乎每一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步入老年、产生生存困难的问题。应该说,在社会保险各个险种中,养老保险是最为重要的,它应该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2.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根据养老保险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保障基本生活。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是对劳动者退出劳动领域后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维持基本生活是其待遇标准的依据。因此,实际的养老保险金既不能太低,以免无法维持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又不能太高,过高的养老金将导致在职职工和企业负担的增加,生产成本加大,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实践中,许多国家把养老金的水平确定为该劳动者原工资的60%~80%。另外,对于养老保险需求更高的社会成员,他们可以通过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以获得更高的养老收入。第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目前大多数国家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都实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即要求参保人员只有履行规定的义务,才能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这些义务主要包括: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依法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达到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养老保险缴费为条件,并与缴费时间长短和数额多少直接相关。第三,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原则。从理论上说,养老保险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但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一样,它的首要作用是为了帮助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和社会公正。因此,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能脱离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养老金的待遇标准也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能盲目地攀比发达国家的养老金水平。另外,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也要符合实际情况,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广覆盖是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扩展过程的。因此,基于各国的实际情况,既要最大限度地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也应从具体的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出发,逐步地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第四、养老金要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增长相一致的原则。一般来讲,一定的养老金待遇标准是相对静态的,而社会经济则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只要社会处于常态发展状态,既定的养老金水平必然会逐渐落后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也会相应的受到损害。因此,有必要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使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求。10.1.2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从经济学的视野和个人的角度看,养老金的经济作用就是重新分配一个人的终生的收入和消费。一个人年轻时的工作所得大于他的消费,而年老时的消费大于他的工作所得,他需要一种制度安排来平滑这种时空上的所得与消费之间的冲突。理论上,人们可以运用两种方法且仅有的两种方法来转移消费:他们可以储存现在的产品,或者他们能够获得未来产品的要求权。确保未来消费的方法之一就是留出部分产品供未来使用,你可以窖藏你年老所需要的食品和其他用品,但问题是这种方法的效率低下,因为放弃了储蓄的潜在回报,且存储的成本高昂,还有就是存储多少和储藏什么存在不确定性,因为你还不知道你未来的需要是多少,你的偏好会有什么变化。靠大规模储存现在的产品来组织养老金的方法注定是没有希望成功的①①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郑秉文等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214。人们可以用现在的产品去换取未来产品的要求权。人们可以通过货币收入的储蓄,以备年老后用自己的储蓄来购买那时年轻一代生产的产品。但是,这种情况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不可以想象的。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制度安排,养儿防老的经济基础是扩大家庭(三代人及以上的家庭)制度,且家庭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基本组织单位。养儿防老是最原始的生命周期理论和世代交叠理论。“养儿防老”已经将人生的消费分为三个阶段:儿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成年人赡养年老父辈,是年老父辈对子代抚养的产品要求权的实现;成年人将剩余产品的一部分用于抚养子女,以求当他年迈时可以向他的子女要求赡养权利,就像他赡养他的父辈。只不过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中,这种代际转移的内容是实务而不是货币,组织者是家庭而不是政府。目前,中国家庭在老年人的经济和服务保障的供给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农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出现,家庭在现代社会的保障功能日益弱化,绝大多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以政府提供养老为主的制度体系。养老的内容不只囿于收入保障,还涉及老年人口医疗及照顾。在养老方面,可供选择的制度有政府提供和私人提供,政府提供一般是现收现付制度,私人提供可以是商业保险(人寿保险和年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包括强制的和自愿的储蓄。到目前为止,170多个国家选择了政府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少是强制性储蓄制度。先回答为什么要实施强制养老保险。因为,个人理性是有限的,个人的非理性是普遍存在的,对于风险的认识普遍具有“短视”的特点,尤其是年轻人对几十年后的退休生活面临消费不足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当即期消费与未来消费发生冲突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即期消费而不是未来消费。正是人们对即期消费的偏好和“短视”弱点的认识,即使保守的政府也会选择强制性养老保险制度。为什么政府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发达国家占主要的地位呢?这里我们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来考察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在私人保险市场上,只有当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和不存在市场失灵的标准假设成立时,自由市场才能有效提供养老金。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完全市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完全是普遍的,而关键的问题是需求方是否对他们购买的技术复杂的金融工具有充分的了解。在保险市场上,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市场能够提供可以预防非预期性的通货膨胀的保险时,人们才能决定购买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都是有效的未来消费(养老保险)。但现实中这种保险是不可行的,原因有二:一是未来的通货膨胀水平是不确定的,并且其概率的分布是不得而知的;二是通货膨胀是一种共同风险,被保人之间不能通过相互转嫁来分散风险,是不可保风险。比如,火灾保险,一个被保人在标的物发生损失后之所以可以得到保险的补偿,是因为其他的人交了保费而没有发生火灾,此所谓保险“众人为一”的功能发挥的结果;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则所有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被保人不能相互转嫁风险。博迪1990年的研究提出:“在美国,事实上没有任何私营养老金方案能提供退休后的自动通货膨胀保护。”MargaretGordon1998年对多国进行调查的结论是:“将退休后的养老金与物价挂钩……将使基金制企业养老金计划呈现重大的困难”①尼古拉斯①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郑秉文等译.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3.220。综合以上的分析,政府提供强制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为了克服人们的“短视”问题,二是为了克服私人养老金制度下通货膨胀的风险,克服通货膨胀的风险有效的办法是代际转移的现收现付的公共退休制度。10.1.3人口老龄化与三支柱养老体系以德国模式为蓝本的现收现付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遇到了人口老龄化与制度可持续性的冲突,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出现了以社会养老保险主体的老年保障形式向“三支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方案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和社会制度的进步,人类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的“两高一低”人口增长方式转型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预期寿命“两低一高”的人口增长方式。人口老年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高收入国家就开始注意到了人口老龄化现象,一些国家开始了制度的准备工作。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现收现付制度的赡养负担越来越重,意味着当下在职职工的赋税越来越重,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各工业国纷纷寻找新的出路,私人养老金的作用日益得到加强,在这方面美国走在各国的前列,形成了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三种制度同时起作用的格局,即所谓“三支柱方案”,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世界银行认为,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单一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日益受到政治和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养老体制不具可持续性,而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计划既可以降低政府责任,又可以分散风险,为老年人提供稳定的保障。虽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多支柱会使得制度进一步复杂化,会增加管理成本和监督成本,而且,政府的“最后出场人”角色也使得政府的责任不见得会降低多少。此外,多支柱分散风险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制度的具体设计和外部经济环境,多支柱还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但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减轻公共退休金制度的权重,另一方面则努力发展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制度。可以看出,中国的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为补充的三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就深受世界银行的影响。10.2国际养老保险模式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千差万别。根据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设计,可将其分为四种模式,即国家统筹模式、投保资助模式、强制储蓄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10.2.1国家统筹模式国家统筹模式由国家承担劳动者的全部养老责任,国家事先对社会保障费用作预留和扣除,个人不缴纳保障费,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工薪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均可享受国家法定的社会保险待遇,但国家不向劳动者本人征收任何老年保险费,老年保险所需的全部资金,都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这种模式在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原苏联是这一类型的首创和代表,我国改革前也实行这种模式。国家统筹模式养老保险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于稳定社会、保障劳动者的晚年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特别是转入市场经济新体制后,国家统筹模式养老保险制度曝露出很多弊端。例如,资金来源过于单一,使国家或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劳动者本人不缴纳任何费用,造成劳动者缺乏自我保障意识,国家和企业身上的包袱越来越沉重等。10.2.2投保资助模式投保资助模式又称为自保公助模式,是社会共同负担、社会共济的养老保险模式。它由劳动者个人参保,国家提供一定的资助。每一个劳动者和未在职的普通公民,都属于社会保险的参加者或称受保对象;在职的企业雇员必须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按期缴纳社会保险费,未在职的社会成员必须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养老保险费,作为参加养老保险所履行的义务,这样才有资格享受社会保险。同时,企业或雇主也必须按照企业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定期缴纳保险费。按照投保的情况不同,领取的保险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家法定退休金,包括普遍养老金和雇员退休金两种。普遍养老金覆盖到全体国民,不管有无工作及收入多少,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并且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过一定的保险费,每一位老年人都有权利享受此项保险金。通常,在实行普遍养老金的国家,公务员有补充退休金。雇员退休金,只有企业的雇员才能享受,雇主和政府工作人员没有此项保险。企业的雇员只要按规定缴纳保险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享受雇员退休金。雇员缴费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工资过低不缴费,工资超过一定数额以上的部分也不需缴费。第二层次为企业补充退休金(企业年金)。这种保险一般由企业实施,企业为吸引、保留优秀员工,提高雇员退休生活水平实施该保险,具体投保及领取办法由企业自行规定。各企业实行的补充退休金标准各不相同,但一般由雇主投保,雇员中途离开企业一般无权领取补充退休金。第三层次为个人养老保险,包括养老储蓄、养老互助储蓄及人寿保险等。未被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的个体劳动者和想提高老年保障水平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参加个人养老保险。10.2.3强制储蓄模式强制储蓄模式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保险费,国家不进行直接投入,只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采取这种保障方式的以新加坡为典型代表,在少数亚非发展中国家实行。强制储蓄模式的典型特点是由中央政府决策,并自上而下的组织开展强制储蓄。因为有中央政府的这种作用和政府在税收和利率方面的政策优惠,才使得这种模式有社会保障的性质。新加坡的基本做法是由政府制定《中央公积金法》,并成立一个权威性的社会保险机构——中央公积金局,制定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进行日常管理;每个雇员都有自己的社会保险卡,卡面上记录着自己的缴费情况;政府只对养老保险金缴费进行税收和利率的优惠。在这种模式下,可积累大量的社会保险基金,配合良好的资金运营管理,可以为退休者提供高水平的保障。10.2.4福利国家模式福利国家模式是在英国、北欧国家及其其他英联邦国家普遍推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作为福利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强调普遍性和人道主义,把所有老年人作为普遍养老金的发放对象,退休者还享受与收入关联的年金。普遍养老金的基金来源于税收,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不缴纳或只缴纳少部分保险费。10.3中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前中国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另一部分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主要包括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从业人员、部分农村户籍人口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4年10月1日起);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而成。10.3.1城镇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发展历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1951年创建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历史,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该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大阶段。改革开放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是以国家保险模式为主,个人不缴纳保险费,实行全国统筹;改革开放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引入个人负担机制,开始尝试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由国家保险模式向投保资助模式转变。(2)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轨前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为法律依据。第一,覆盖范围和参保对象。并轨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对象包括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部分地区放开了户籍限制,有条件的农村户籍人员也可比照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具体可以划分为“老人”、“中人”及“新人”三种。这种划分方法是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老制度”向“新制度”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般来说“老人”是指《国务院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前的退休人员;“中人”是指《国务院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新人”是指《国务院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后的参保人员。但由于各地实施新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时间不同,所以划分“老人”“中人”“新人”的时间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划分点以各地实施新制度的开始时间为准。第二,缴费基数与费率。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的缴费方法与个体工商户及灵活就业人员不同。现行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的缴费办法规定:企业按照本企业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的20%缴费并计入统筹账户;职工个人按照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8%缴费并计入个人账户,月平均缴费工资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办法为:以当地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为20%,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12%计入统筹账户。第三,领取资格。参保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退休年龄: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二是缴费年限:累计缴费满15年以上。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的领取条件时,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大,部分人口输出大省养老金收不抵支。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方案已基本成熟,将适时推行。学界就适度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的讨论业已基本定格,延长最低缴费年限是大势所趋,推行只是时间问题。第四,待遇支付。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其计算公式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是由统筹账户支付的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1%;个人账户养老金,即由个人账户支付的养老金,月支付标准为个人账户存储总额除以计发月数。对于“中人”,其养老待遇除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外,还包括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R×视同缴费年限。式中R为计发系数,其值为1%—4%,由各地具体测算后确定。视同缴费年限是指国务院《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前的工作年限,是对“中人”以前保险扣除的公平补偿。第五,养老金调整机制。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实行不定期调整机制,并且养老金标准与物价变动挂钩,物价和工资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养老金水平也应随之上调,从而使老年人生活水平不至于出现大的滑坡。2.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制度(1)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初创阶段。1955年政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退职处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该法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作出了规定:养老保险费由国家机关行政经费和事业单位的事业经费直接支付,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进行综合管理。第二阶段:调整阶段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退职处理的暂行规定》,将城镇企业职工和政府公务员办法合并,从此,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办法基本统一。该规定的出台,放宽了退职、退休的条件,提高了离退休待遇,解决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待遇不一致的问题。第三阶段:倒退阶段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十年动乱,使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劳动保险条例》被称为腐蚀职工的修正主义条例,受到了否定。1969年,管理社会保险的内务部被撤销,中央政府主管民政工作的专门机构不复存在。第四阶段:恢复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有关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的改革全面展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197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将1958年统一的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制度又重新分立,并对企业职工退休退职条件、对劳动模范和特殊贡献人员的退休问题做了明确规定。1992年,人事部颁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但改革只局限于部分地区,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第五阶段:起步阶段随着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以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配套工程,被提上了日程。同年,上海、辽宁、海南等地率先开展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尝试将城镇所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统一。截止1997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下达文件的省级政府有19个,推行试点的省市为27个,县市区达1700个。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改革采取的是“部分铺开”的做法,而实行“一步到位”式改革的地方只有极少数,改革不够全面和彻底。第六阶段:事业单位独立改革阶段2005年11月,人事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国家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向了第二个高潮,对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首先进行“改企转制”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成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辅助保障。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全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认真做好启动准备工作,这一改革实行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相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缴费基数、缴费比例、计发办法等都与企业养老保险相同。实行改革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筹资模式、计发办法等方面要与现阶段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相一致,以便不同群体间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但由于阻力过大,此次改革仅停留在纸质文件上,未有实质性进展。第七阶段:机关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阶段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以下简称《决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是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体制外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五个同步”是: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发过大的阻力。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2)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内容。参保范围为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缴费基数、比例,养老金计发办法与企业相同,政策依据为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可以申请转入户籍所在地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决定》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仍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离休费,并调整相关待遇。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10.3.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土地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孝道文化亦受到较强冲击,使得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愈发困难。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传统“养儿防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有30年历史,大体可以分为5个阶段。(1)试点阶段。1986年10月民政部根据“七五”计划提出“建立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的要求,在江苏省沙洲县(现张家港市)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这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险在我国开始萌芽。会后,民政部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推广阶段。1991年6月,民政部农村养老保险司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采取政府引导、组织,农民自愿参加的方式,资金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到1995年底,全国已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50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该项工作,有近5000万农村人口(含乡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农村社会保险,积累保险基金50多亿元。(3)整顿阶段。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划归新组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滞状态。1999年,《国务院批转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可以逐步过度为商业保险。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中央关于“整顿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的指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整顿规范进行了分类指导。2002年10月1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整顿规范农村养老保险进展情况的报告》,阐明了农村养老保险整顿规范既要考虑目前我国尚不具备普遍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这一总体判断,同时也要考虑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参保人数和基金积累已达到一定规模,上百万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果简单停办或退保可能引发农村社会稳定,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要坚持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施,同时要研究探索适合农民工、失地农民、小城镇农转非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4)恢复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与1992年实施的《基本方案》区别,政府和学界把《基本方案》称为“老农保”;2003年之后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称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在政府的指导下,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进入新农保探索试点阶段,纷纷出台新农保政策,大体原则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在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创新制度模式、建立调整增长机制、防范基金风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5)快速推进阶段。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这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11年6月21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国务院决定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在本界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随后,各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进本省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工作。新农保制度全覆盖比原计划要提早8年。2.新农保制度的原则与主要内容《指导意见》从参保对象、基金筹集、养老金待遇给付、基金管理、经办管理、制度衔接几个层面系统介绍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10.3.3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国务院于2011年6月7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指导意见》规定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开展城居保试点工作,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1.城居保制度的内容及现状(1)参保范围和对象。《指导意见》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于城镇非从业居民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从各省市城居保的实施情况来看,城镇非从业居民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第一,城镇失业居民;第二,城镇残疾居民;第三,城镇60周岁以上没有社会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第四,城镇就业不稳定人员;第五,城镇灵活从业人员。虽然灵活就业人员被纳入到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但由于其收入的不稳定,难以承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负担,使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至今仍游离在社会养老保险费制度之外。所以,对于缴费确有困难的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自愿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基金筹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缴费标准起步阶段设计为100元到1000元不等的10个档次,各档次差100元,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部分省市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在上述10个基本档次的基础上,增设了相应缴费档次。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办法和标准同新农保。对城镇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同时,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从政府的补贴来看既“补入口”又“补出口”。“补入口”是指对参保人员缴费进行补贴,包括对缴费困难群体的缴费补助和对普通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补出口”是指在养老金待遇的给付上给予补助,包括基础养老金的全额补助和对缴费年限达到一定标准的,地方政府加发的基础养老金。(3)建立个人账户。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同新农保,除财政补贴外其他资金来源均划入个人账户,并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4)养老金待遇及领取条件。城镇居民养老金待遇及领取条件与农村户籍老年人养老金待遇及领取条件相同。即: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每月至少55元)+个人账户存储额÷139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和加发基础养老金,其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是个人账户存储额除以139,与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计发系数相同。10.3.4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在总结新农保和城居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城居保)。政策规定: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可在户籍地自愿参保。城居保制度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城居保的资金来源除个人缴费外,还有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的补贴,个人缴费越多,政府补贴也越多,而且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参保人的个人账户。二是城居保的基本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由账户储存额,也就是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总额来决定;基础养老金则由政府全额支付。2015年,财政对城居保基础养老金资助标准由55元每人每月提高至70元每人每月。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如:2015年上海为每人每月645元,北京为每人每月470元。中国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在经济转型的时代,它不仅是老年收入保障制度,也是社会改革时期的稳定器。它为中国经济体制顺利转型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变,并在制度安排上由县(市)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并相应建立了社会化管理体制,这些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条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方针是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覆盖率的高低是衡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覆盖率高意味着更多的人受到制度的保护,当然也意味着制度更具有财务上的可持续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1年保障对象仅限于国有企业职工,到1995年扩大到各类企业职工,2005年则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灵活从业人员参保,现在部分地区农村户籍人口亦可根据意愿选择参加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至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打破了体制内外职工养老权益的非公平性。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及上述两险的整合,城乡非职工养老保险的公平性有了制度的保障。至此,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经过六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从“国家统筹”模式转向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保资助”模式,从完全的现收现付制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从无到有,保障水平由低渐高,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改革尚不彻底,转轨尚未完成,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可持续性问题。尽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多次通报了当前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不存在收不抵支的问题,但仍未有效消除民众的疑虑。人社部是从全国范围考量给出的数据,当前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仍停留在省级统筹层面,地区间基金收支不平衡。青年外出务工量较大的省份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保证地方退休职工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而广东等省份适龄参保缴费人群庞大,前些年政策允许退保,大量由单位缴费形成的统筹账户养老金被地方截留入库,基金相对富余。“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加剧了基金的负担,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名义缴费率已居世界高位,提高缴费(税)率已无空间。城乡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分账管理,统筹互济功能缺失。人口老龄化,低层级的统筹层次,低效率的基金管理方式加剧了基金的财务负担,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二是职工基本社会养老保险与居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差距悬殊,制度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双轨制并轨后,体制内外的养老权益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但职工与居民养老金的悬殊并未得到同步化解。2015年全国职工月均养老金水平达2250元,而城乡居民养老金月均仅100余元。若职工养老金继续保持年10%的增速,而居民基础养老金仍由55元到70元的幅度慢增,两者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这将违背社会保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基本理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在账户设计方面,债务不清晰,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政策规定,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决定》实施后,相当比例的退休职工没有积累或少有积累,加之为国企改革让路的提前退休者,缩短了其缴费年限,相应延长了他们的待遇领取时间,社会统筹资金远远满足不了支付庞大退休群体基础养老金的需要。在新制度实际执行中,没人承担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制转换的转制成本。为了解决社会统筹资金匮乏的问题,政策规定统筹资金不足支付时,可以透支个人账户养老金。如此,个人账户名存实亡,也即名义账户。截止2014年底,个人账户空账超过3.5万亿元。养老金空账正成为国家财政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四是作为第二支柱的补充保险发展缓慢。尽管相关部门积极鼓励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但实际情况与预期有较大差距。已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群,由于养老待遇多次调增,因而该群体有持续增长的预期,参保意愿不强。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较低的城乡居民,由于缺乏付费能力,参保比例较低。因此,补充性保险领域呈现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有购买能力者无意购买,而有购买需求者却无力购买。按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三五”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当理性的走向定型,补充保险应有更快的发展,国民期待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为目标,以追求社会公平为天职。要按照“抑峰填谷”的思路,有效控制并缩小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与城乡居民的差距;要规范并统一各地养老金待遇调整办法、缴费基数和缴费率调整方法,以统一劳动力基础成本,促进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是化解基金压力和个人账户空账的重要条件。养老金收支倒挂并非全国性问题。事实上,一直到2013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总额均大于支出总额。如果实行全国统筹,即便没有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亦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便无需借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当期养老金发放,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就不会继续增加,原来用于补贴当期养老金支出的财政资金便可用于做实个人账户。2015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养老金实行中央集中运营,市场化投资运作的原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明确表示2016年将出台延迟退休方案。养老金投资战略的转向有望改变基金投资收益跑不过CPI的现象。随着延迟退休方案的实施,增加了缴费年限,相应缩短了养老金领取时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可持续性压力降大大降低。在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回归“保基本”的过程中,以及“三农政策”的逐步到位,城乡居民支付能力逐步提升。补充性养老保险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各种政策逐步到位,用人单位员工福利计划得以落实,未来企业年金、商业性养老保险等补充性养老保险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第11章社会福利课时:3课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目的是了解社会福利的类型和内容,了解老年福利政策、儿童福利政策和残疾人福利政策。教学重点:本章教学难点是了解社会福利(socialwelfare)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旨在改善和提高全体公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措施,而狭义的社会福利通常仅针对特定的领域和范围。我国狭义的社会福利主要包括老年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内容。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老年福利、儿童福利和残疾人福利。11.1社会福利概论1.1.1社会福利概念社会福利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旨在改善和提高全体公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措施,而狭义的社会福利通常仅针对特定的领域和范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学者都认为,作为广义的社会福利概念,其内涵和外延要比社会保障宽泛的多,社会福利应当包含社会保障,而狭义的社会福利与狭义的社会保障的差别仅在于针对的社会问题不同。在我国,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要大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部分。其中,社会福利制度基本框架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传统的民政福利,即针对老年、儿童、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二是职工福利,即针对劳动职工的基本生活补贴、住房、医疗等福利;三是公共福利,即主要面向全体公民的基本卫生、教育等福利。传统的社会福利政策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困境的减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消极福利转向了积极福利。现代社会的积极福利观强调对社会风险的事前干预,注重对弱势群体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积极福利政策还强调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的干预,推行从福利到工作(welfare-to-work)福利政策。11.1.2社会福利的类型与内容社会福利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社会福利的分类详见表11-1。表11-1社会福利的类型划分标准类型按责提供主体划分政府提供的福利,非营利第三部门提供的福利,企业提供的福利,社区提供的福利,家庭提供的福利按享受对象划分公共福利、职业福利、老年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按福利形式划分现金福利、实物福利、服务福利按政府的角色划分残补型福利、制度型福利按福利的功能划分生存型福利、发展型福利11.1.3社会福利水平社会福利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福利的高低程度。社会福利水平是一个量与质相统一的概念。从量上讲,社会福利水平有高低之分,具体的衡量方法是一国社会福利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比重。其计算公式为:社会福利水平=社会福利总支出/国内生产总值(GDP)*100%其中,社会福利总支出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实际支出的各种社会福利费用的总和。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或地区GDP。社会福利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的程度。同时,这样一个指标用比例的形式,消除了因量度不同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表11-2是部分国家不同时期社会福利支出比重表。表11-2部分国家不同时期社会福利支出比重(%)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00年2005年2010年英国18.620.523.7美国14.516.019.9日本16.318.5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发展指标数据库./data/home.aspx;OECD数据库.http.///Index.aspx?DataSetCode=SOCX_AGG.从质上讲,社会福利水平有“适度”与“不适度”之分,作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度的社会福利水平既要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缩小收入差距,又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体而言,社会福利水平是量与质的统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水平要与其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过低或过高都不好。除经济因素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也对其社会福利水平有较大影响。11.2老年福利11.2.1老龄化与老年福利概述1.老年及人口老龄化(1)老年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老年定义为65周岁及以上人群,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定义为60周岁及以上人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社会福利中的老年,一般按一国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为标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各国相继出台了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2)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表11-4为2000-2015年我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虽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但同时也给经济增长、政府财政、家庭功能及社会发展等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第一,人口老龄化增加了人口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必然加大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第二,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中年轻劳动人口占比减少,由此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导致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资金大幅提高,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导致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第五,随着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独居、失独,以及失能与半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养老资源整体缺口较大、福利水平过低、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重大挑战。2.老年福利概述(1)老年福利的含义和内容。老年福利是以老年人为特殊对象的社会福利项目,一般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多元化手段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支持、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及其他福利项目四个方面。(2)老年福利的功能。老年社会福利在整个社会福利制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了现代福利项目的多样化。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如长期护理、精神慰藉服务等,丰富了社会福利的整体内容和形式,使得社会福利从内容到形式更加多样化。第二,推进了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老年福利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推动了社会福利的多样化,而且,也推进了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福利需求的不断增加,在政府无法满足新增老年福利项目的情况下,对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组织、互助组织、宗教团体、商业机构以及市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为必然趋势。非政府组织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老年福利责任,特别是在策划管理和资金提供方面,非政府组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三,推动了老年福利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社会,医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对老年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果,使人们对老龄问题有了更加科学的认识。因此,社会福利开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合理地规划和提供针对老年人的服务,使得越来越多的福利项目走向专业服务的轨道。11.2.2国外典型国家的老年福利政策1.英国老年福利政策1942年,英国《贝弗里奇报告》的出台,成为了福利国家的奠基石,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里程碑。英国的老年福利政策比较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收入保障。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方面,共有三种收入补贴:退休金、公共救助和养老年金。在领取退休金方面,凡参加社会保险年满65周岁的男性公民及年满60周岁的女性公民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均可领取退休金;男性达到70周岁,女性达到65周岁,不论是否有其他收入均可领取额外退休金;80周岁以上的老年退休金略为增加。在领取公共救助金方面,老年人养老金难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时,可申请公共救助,经家计调查审核属实后,可按周领取,领取救助金的时间直到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好转为止。在领取养老年金方面,凡残疾不能参加保险,或超龄不能投保者,合乎特定条件才可以领取养老年金。(2)医疗健康保障。老年人在患病时首先接受家庭医生的服务,然后持家庭医生所开的处方到药房免费领取药品。若病情比较严重,就送到当地医院接受免费治疗,医院派专车接送。近年来,英国政府逐渐将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HS)的重心转向社区,社区全面免费提供预防保健、门诊、住院等卫生服务。老年人医院是社区老年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门为老年人设置的医院。此外,一些社区还为老年人设有周日医院和日诊医院等。(3)老年住宅。英国老年住宅大致可分为六种:公有住宅;出租住宅;老人购房优待;给予老人免费住房;为鼓励子女照顾老人,如果子女附近有空地,可向政府申请,由政府出资盖一些平房,供老年父母居住;小团体住宅等。(4)发展型老年福利项目。现代社会福利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挖掘社会成员的潜力,通过社会参与实现人生价值。老年福利不仅应当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其个人发展的需要。发展型老年福利项目主要包括发展老年教育、建立专门的社交场所,以及举办各种联谊会等。(5)其他老年福利服务。英国老年人的福利服务主要包括院舍服务和社区照顾,院舍服务主要有老年人公寓、老年院和暂托所三种形式,社区照顾则包括居家服务、家庭照顾、医护、心理服务等内容。2.美国老年福利政策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起步较晚,其特点是实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但对受益者的条件有严格规定。美国老年福利具体包括以下四点内容:(1)老年保险与救助。老年保险与救助包括老年、遗属、残疾保险(OASDI)、雇主养老金计划、补充性收入保障(SSI)、老年公共救助等。凡缴纳社会保险税、年满65岁(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职工为67岁)的公民都可以享受养老退休金,这项社会保险是强制的。补充性收入保障计划属于家计调查型的社会救助计划,凡不能获得养老保险金且年满65岁的贫困老人,经审核合格后均可领取。老年公共救助包括两种:一是对那些既没有领取老年年金,也没有申请补充性收入保障的老人,如生活困难,经调查可以申请公共救助;二是为需要医疗救助的老人提供公共救助。(2)医疗保健。美国老人医疗保健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老人养护之家等。凡享有补充性收入保障者,均可享受医疗保险的优惠。医疗救助是给低收入者的医疗照顾,凡是无固定收入或收入太低、领取联邦收入维持金的老人及其家属,都有资格享受此补助。老人养护之家主要是针对患有慢性病而需要长期护理与疗养的老人而设立的,是一种介于医院和家庭之间的机构,其工作重点是护理与康复,老人养护之家分为治疗性的养护之家、休养性的养护之家和居住性的养护之家三种。(3)老年住宅。美国老年住宅类型多样,且功能齐全。老年住宅主要有独立式的老年住宅、老年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等形式,其中,老年公寓又分为了自住型、陪护型和特户型三种。在功能上,既有防滑和无障碍技术等满足老年人基本日常生活需要,同时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4)其他老年人福利。其他老年人福利主要包括老年福利机构和老年福利服务,其中,养老院、老人活动中心、老人日间托护中心等是美国主要的老年人福利机构。美国老年福利服务项目则主要包括一些社团或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的电话服务、友好访问、图书服务,以及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的膳食服务、家事管理员服务等。3.日本老年福利政策日本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由厚生劳动省主管老年人社会福利,颁布法律法令保障老年人权益,并出台一系列措施解决老年人福利问题。日本老年福利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养老金。日本的养老保障主要由公共年金和私的年金组成,公共年金由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组成。凡20岁以上65岁以下的公民必须参加国民养老保险,缴费25年以上且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均可领取国民老保险金。厚生养老金则以雇员在5人以上的企业的在职员工为对象,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险计划,保费则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共济年金主要以中央/地方公务员为对象。私的年金主要是指企业年金或个人购买的商业保险及储蓄等。(2)医疗保健。老年医疗保障包括医疗保健制度和介护保险制度,主要考虑的是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日本的医疗保健制度主要有老人保健法案,以及老人保健医疗、健康检查、健康教育、补助老人医疗费用、卧床残障老人康复训练等内容。介护保险以居住在日本的40岁以上公民作为保障对象,保障对象包括作为第一号参保人的65岁以上老年人和作为第二号参保人的40-64岁人口。因卧床不起、痴呆等原因需要起居护理或者需要帮助照料家务和日常生活时,两类保险人均可以申请得到护理保险服务。介护保险费用则由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共同承担,65岁以上老年人的保费由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个人各负担50%,40-64岁人群的保费由政府承担50%,剩下的一半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3)精神慰藉。日本政府除了建立了老年福利中心、老人休憩之家、老人休养之家等专门福利机构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外,对于护理机构中的健康老年人,还提倡通过定期组织各种文化体育比赛、外出郊游等活动,满足其精神生活需要。(4)老年人福利服务。老年人福利服务项目包括设施福利服务及家庭福利服务两类。养护老人之家、特别养护老人之家、老人安养之家属于设施福利服务。而老人日间照护、提供家务服务人员、为患病老人入户诊疗等属于家庭福利服务。4.国外老年福利政策经验总结与对中国的启示(1)建立完善的老年福利法律体系。发展老年福利,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老年福利有法可依。先立法,后实践,制度从一开始就纳入法治化发展的轨道,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问题。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老年福利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我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的一项主要内容。(2)形成多元化的老年福利供给主体。在国家主导的福利制度中,在资金投入、管理运行等方面都需要市场、非政府组织、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社区照顾服务逐渐兴起,社区不仅建立了老年人活动的设施,还派出老年护理人员、志愿者等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社区医院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护理服务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的、系统的福利服务。(3)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发展多样化老年福利项目。现代社会,要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住房、交通优惠、精神慰藉,以及个人发展等涵盖老年人日常生活各方面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项目。(4)发展多种养老模式供老年人选择。各国在提供养老服务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养老模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等,不同的养老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因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进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5)组建专业化的老年服务队伍。各国从职业准入、教育与培训、收入和社会地位、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强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保障老年人获得全面的、高质量的服务。11.2.3我国老年福利政策及其变革1.改革开放后我国老年福利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对社会福利制度,包括老年福利制度进行了适应新形势的探索。我国老年福利政策改革主要历经以下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民政部提出“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90年代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健全了我国老年福利法律体系,老年人福利工作走上了法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2000年正式提出居家养老、社区福利服务和福利机构相结合的福利服务体系;2005年由民政部制定了《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通知》,加快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促进了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在2011年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提出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福利的发展模式,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适度普惠型老年社会福利事业。2015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增老年人社会优待、社会服务和社会服务内容,进一步完善了老年人权益保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我国应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我国正在构建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权利的建构、适宜的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与企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2.我国老年福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老年福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老年福利政策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老年福利社会化程度不足。尽管2000年的《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就已经强调社会福利要实现社会化,即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然而我国社会力量在参与老年福利提供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2)老年福利发展不均衡。我国老年福利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公立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我国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不到位,其自身也存在着管理不健全、专业程度低、服务水平差等问题,发展比较缓慢;二是不同地区之间老年福利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老年福利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3)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低,专门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影响了社会福利项目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现有的服务队伍在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的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上,还远不能适应老年福利发展的客观需要。(4)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结构、规模、功能也发生变化,核心家庭和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然而受传统的家庭养老的限制,老年人无法从家庭内部得到足够的照料,即使有些老人能够获得家庭照料,也存在专业不足、家庭成员压力大等问题。因此,老年人长期护理应从家庭内部层面走向社会层面。3.我国老年福利政策的变革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当前老年福利事业在量的规模上和质的结构上,均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老年福利政策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共同为老年福利服务的机制。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应承担主导作用,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政府应给予社会组织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鼓励其参与举办社会福利项目;简化社会组织办理手续,更好地扶持、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市场应为老年福利提供各式各样的选择,使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均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家庭要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2)推进老年福利均衡发展。在公立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应进一步加大保护和支持力度,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老年福利领域,就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包括土地、税收减免以及补贴等。此外,政府还需要指导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加强其自身能力建设。在城乡老年福利均衡发展方面,应当根据城乡老年人的福利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专业的养老服务,因此,城乡老年福利均衡发展并不意味着福利供给完全一致,而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形提供不同模式的福利。(3)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了更好地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社区工作,为老人提供高效的服务,必须加强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首先,应当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管理等老年相关专业;此外,要加强对养老机构和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最后,也要加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业务素质水平,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老年福利工作。(4)逐步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养老问题既是老年人及其家庭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当前阶段,老龄化矛盾相对缓和的情况下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尤其必要。我国可以逐步建立社会护理保险制度,社会护理保险不仅能解决养老服务供给的问题,而且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根据国外已有的经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且经济实力较强的青岛、南通、日照等地已进行社会护理保险的试点,逐渐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必然趋势。11.3儿童福利11.3.1儿童及儿童福利概述1.儿童的定义及特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未成年人为0-18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刑事法律中则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因此,我国法律对儿童概念界定并不一致。“儿童”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儿童界定存在着较大差异。儿童时期特殊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决定了其自身的脆弱性,需要特殊保护。2.儿童福利概念界定儿童福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由特定形态的福利机构向特殊儿童群体提供特定的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指处于不利境地的儿童,而服务功能则相应地倾向于救助、矫治、扶助等恢复性功能。此类福利本身具有残补性取向,是一种残补型儿童福利。广义的儿童福利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这种观念实质上是认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单凭一个家庭无法面对所有的问题,根本不会存在各种功能完全健全的自然型家庭,每一个家庭都需要外力的帮助,社会对每一个儿童都负有责任。这一类型的儿童福利具有发展取向,是一种普惠型儿童福利。11.3.2国外典型国家的儿童福利政策1.英国的儿童福利英国的儿童社会福利体系涵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基础教育、医疗服务、津贴补贴等多方面的内容,且法律体系比较健全。从1948年的《儿童法》到2010年的《儿童贫困法》、《儿童、学校与家庭法》等,英国儿童福利立法坚持“儿童利益至上”原则,充分保障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完善的立法为英国儿童福利政策实施提供了保障。在儿童福利提供过程中,英国政府承担着主要责任,作为“福利国家”的英国实行的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揽子福利项目,其中针对儿童的福利主要包括:一是儿童津贴,这是针对英国所有16岁以下儿童的津贴;二是监护人津贴,主要是针对孤儿监护人的津贴;三是家庭津贴,针对16岁以下儿童的贫困监护人,津贴标准按照家庭经济状况和儿童数量确定;四是单亲津贴,针对需要照顾儿童的单亲家庭。此外,英国的儿童福利内容还包括儿童医疗保险,即儿童可享受除牙科手术、视力检查和配眼镜之外的一切免费医疗;教育资助,即儿童免费接受中小学教育,享有免费的课本、文具、在校午餐;以及社会服务,即在社区内设有儿童之家,为无暇照顾孩子的家庭提供帮助并收留孤儿、弃儿,负责其生活和教育。除政府外,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各类学校以及社区等组织和团体,也都在各自领域开展儿童福利服务,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儿童福利服务网络。2.美国的儿童福利确的法律规范规定儿童福利政策,从最早的1935年《社会保障法》到20世纪60年代的失依儿童家庭补助(AidtoFamilieswithDependentChildren,AFDC),再到90年代的贫困家庭临时援助(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饭店转包合同范文
- 2025年度养老机构宠物养护服务合同示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竞业禁止劳动合同在文化产业的关键作用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租房合同签订及补贴发放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学校食堂兼职校医食品安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素食餐饮技术加盟经营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土方运输车辆智能化改造与升级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电动汽车租赁合同2篇
- 2025年度年度租赁车辆保险责任协议3篇
- 2025年度极限运动赛事委托承办授权协议3篇
- 常见中药价格表
- IDC云数据中心机房运维服务解决方案
- 产品经理必备BP模板(中文版)
- 维西县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处理工程环评报告
- GB/T 9128.2-2023钢制管法兰用金属环垫第2部分:Class系列
- 网络经济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主治医师(中级)-临床医学检验学(中级)代码:352考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锁梁自动成型机床切削机构
- 顺产临床路径
- 人教版培智一年级上生活适应教案
- 推动架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