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3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解析版)_第1页
专项3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解析版)_第2页
专项3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解析版)_第3页
专项3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解析版)_第4页
专项3 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3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①春秋时期:老子、孔子

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孙武等

③秦汉时期: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尊崇儒术)

基础题

1.孔子以“礼”为核心,主张君臣的权力应该以礼为界限。孟子认为君主只有爱民、保民才

能使君权稳固和扩大。荀子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采来加强君权。这些主张旨在(B)

A.扩大儒学影响B.重建社会秩序C.宣传以德治国D.加强君主权力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君权的

主张,目的是要重建社会秩序,B项正确;扩大儒学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孔子主张

以德治国,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

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

物。这说明孔子的教育理念(C)

A.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主张以德治国

C.主张“有教无类”D.提出“因材施教”理念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

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

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可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一视同仁,也

就是主张“有教无类”,C项正确;题干材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关,排除A项;以

德治国是政治方面的主张,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因材施教”的理念,排除D项。

故选C项。

3.墨子的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对于社会具有积

极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主张是(D)

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为政以德”D.“兼爱”“非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墨子的主张,D项正确;“无为而治”

是老子的主张,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法家学派的主张,排除B项;“为政以德”是儒家

孔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4.主张“仁政”治国,按时令进山伐树,对自然资源要持续利用的思想家是(B)

1

{#{QQABAYiQogCAQAAAAAhCQQGwCgGQkhACCQgGwAAMIAAByRFABAA=}#}

A.老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主张“仁政”、“民

贵君轻”,反对一切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主张有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按时令进山伐

树,B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

项;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排除D项。故选B项。

中等题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则提出“君为阳,臣

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的思想。据此可知,他们都主张(C)

A.恢复周礼B.无为而治C.贵贱有序D.以法治国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主张‘君为阳,臣为阴;

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和所学可知,二者都主张贵贱有序,C项正确;孔子主

张恢复周礼,董仲舒没有主张恢复周礼,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以法治

国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B)

A.天人合一•道法自然B.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以法为教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

【解析】据题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段材料的意思分别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

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自己”“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

在最后”,可以得出,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以德治国•以民为本,B项正确;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排除A项;“以法为教”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崇德

尚贤“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

央集权需要的是(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2

{#{QQABAYiQogCAQAAAAAhCQQGwCgGQkhACCQgGwAAMIAAByRFABAA=}#}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建立后,诸子百家的思想还很活跃,思想上不统一的局面不

利于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这样,在思想领域,汉武帝实现了大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正是董仲舒要求“尊崇儒术”的言论,C符合题意;AB项体现了以德治国

的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体现了黄宗羲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不合题意。故选C。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若生活在此时期,作为诸侯王,下列最容易被接受的思想

是(C)

A.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法家:依法治国,强化集权,锐意变法

D.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解析】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旧的奴隶制逐渐瓦解,新的封建制逐步形成,各

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严酷刑罚,建立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顺应了

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得到了各国重用。儒家主张民为贵、君为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

思想不符,排除A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思想不符,排

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思想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提升题

1.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下列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B)

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三人行必有吾师

【解析】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得

3

{#{QQABAYiQogCAQAAAAAhCQQGwCgGQkhACCQgGwAAMIAAByRFABAA=}#}

以持续利用,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B符合题意;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反

映的是赏罚分明,公平,A排除;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反映的是事务的双方可以转化,

C排除;三人行必有吾师反映的是要多向别人学习,D排除。故选择B。

2.学习历史要关注文明演进中的重要转型。下边材料中的“这一时期”是指(B)

……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

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政治混乱也迫使

思想者不断反思人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

则,另一些人则希望远离社会,找到属于个人内心平静。“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

景下应运而生的,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近年来,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要求各地公安机关配枪上岗,对涉嫌恐

怖主义的行为毫不手软。这样的执政理念和下列思想相符的是(A)

A.“仁政”和“法治”B.“兼爱”和“非攻”

C.“无为而治”和“严刑峻法”D.“道法自然”和“为政以德”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孔子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爱人”、“为政以

德”。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实行“仁政”。构建和谐社会属于“仁政”;各地公安机

关配枪上岗,对涉嫌恐怖主义的行为毫不手软,这样的执政理念和法家韩非的“法治”观念符

合。故答案选A。

4.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D)

A.钳制思想,摧残文化B.加强文化专制

C.区别对待古代文化D.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解析】依据题干“根本着眼点”可知是根本目的。结合课本所学,秦朝时,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刚刚建立,一些儒生攻击郡县制度,儒家思想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所以秦

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时,一度泛起的分封势力被铲除,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

治上的统一,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D项符合题意。A项

是两者措施起到的作用,不合题意;B项两位统治者的措施是思想方面,与题意无关;C项两

4

{#{QQABAYiQogCAQAAAAAhCQQGwCgGQkhACCQgGwAAMIAAByRFABAA=}#}

者的措施不是对待古代文化,不符合题意。经分析ABC都与题意不符,选D。

5.中国传统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能反映出的共同智慧是(C)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礼记》

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

—《管子》

A.顺应自然B.勤劳节俭C.以和为贵D.重视孝道

【解析】材料“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意为伐木和种树要同时进

行,这样山林就不会光秃,百姓也有生活用的木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父子笃,

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意为父子之间心意诚厚,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妻之间和和美美,

家业才能旺发达,体现了家庭和睦;材料“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意为

外内和睦,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体现了国家和谐。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以和为

贵的思想,C项正确;荀子的观点强调顺应自然,但与《礼记》《管子》的观点无关,排除A

项;《礼记》的内容强调家庭和睦,但并未涉及勤劳节俭,排除B项;重视孝道是《礼记》强

调的内容,但材料中荀子和管子的观点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思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名称:_______

朝代:商周时期图二

评价: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根据提示信息,写出图一相关的文字名称。图二文字的统一,有何作用?

名称:甲骨文

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传播;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不再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因为传统的颠覆而兴起

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作用恰恰是加速了传统的消亡。——(这场运动)塑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底

色——政治、文化乃至民族性格,无不于此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5

{#{QQABAYiQogCAQAAAAAhCQQGwCgGQkhACCQgGwAAMIAAByRFABAA=}#}

——摘编自丁伟《中国人与中国文化》

(2)材料二中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这场运动对后世中国的影响。

运动: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一次是……,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

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3)材料三中,中国古代文化遭受到的前两次厄运分别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两次事件

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焚书坑儒;尊崇儒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