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解[单位:];则由图可知()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13.5%、20%C.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能量流动具有多向性和循环性的特点D.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数越多,受害越小2、在某人工饲养的线虫种群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不能产生成熟精子的突变型雄虫。有学者分别观察了一定数量的野生型雄虫与突变型雄虫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断中最合理的是。

A.野生型雄虫比突变型雄虫的平均寿命长B.野生型线虫与突变型线虫应分属两个物种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野生型雄虫在生殖期间的死亡风险比较高3、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会影响果树的产量D.该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次级生产量是消费者对有机物质的第二次生产B.顶极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都大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C.因为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倒金字塔形D.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陆地5、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6、我国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D.“螟蛉有子,螺赢负之”体现了生物种间的寄生关系7、将异养的夜光藻加入到含有一定量盐藻(一种单细胞绿藻)的无机培养液中,20天内测得的二者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藻的能量同化方式不同,且二者在营养结构上处于不同的营养级B.两种藻在实验培养条件下均有一段S型增长期,均有各自种群的K值C.在培养2~10天内,夜光藻数量增多是导致盐藻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D.若增加盐藻的起始数量,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盐藻种群的K值会增大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C.受灾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特征D.珠峰地区海拔25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带与海拔4500米的高山阔叶林带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9、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B.多食牛肉、少吃蔬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C.生态足迹值越大,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11、垃圾实际是“被人们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C.“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B.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入其天敌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C.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可提高出生率,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1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B.四个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C.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14、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活动,下列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不合理的是()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直接忽略,不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一些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土壤小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15、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16、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如图,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17、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出生率和死亡率、λ(等于Nt+1/Nt)、增长率及增长速率是判断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列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的是()A.B.C.D.18、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使臭氧层出现空洞D.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易发生生物富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又称K值。20、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_。21、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_______,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22、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23、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加强_______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_______。2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25、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20分)26、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7、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填“>”“<”或“=”)t2时的数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分析】

图中A利用了太阳能,所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是464.6J/cm2;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62.8J/cm2;D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14.6J/cm2。解答本题应以群落为单位分析能量流动;输入到群落中的能量分为呼吸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的部分。

【详解】

A、识图分析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464.6J/cm2;A错误;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62.8÷464.6=13.5%、12.6÷62.8=20%;B正确;

C;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热能;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C错误;

D;若从生态因素考虑;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经食物链逐级浓缩,因此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受害越大,D错误。

故选B。2、D【分析】【分析】

【详解】

A;据图分析;野生型雄虫存活率低,说明平均寿命短,A错误;

B;野生型线虫与突变型线虫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在第15-20天时线虫的存活率降低;不能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C错误;

D;野生型雄虫在生殖期间;存活率低,说明死亡风险比较高,D正确;答案是D。

故选D。3、D【分析】【分析】

1;植物的垂直结构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另外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

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与灌木、草本等植物也可构成垂直结构,A正确;

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能调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对果树的产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C正确;

D;该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可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D。4、D【分析】【分析】

1;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

2;生物量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某些特定组分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物质的总量。

【详解】

A;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的同化过程;即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质再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A错误;

B;顶极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同类型的非顶极群落;B错误;

C;因海洋生态系统中以捕食食物链为主而导致生物量为正金字塔形;特定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是倒的,C错误;

D;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比食高等植物的消费者对植物的利用效率高;次级生产量较高,海洋中的初级消费者以食单细胞藻类的消费者为主,故海洋中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转化效率远高于陆地,D正确;

故选D。5、C【分析】【详解】

考查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取代的现象叫做群落演替,由于大火不一定会破坏地下根、茎或种子等,因此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6、D【分析】【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成,竹林能带给人赏心悦目的作用,有观赏价值,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A正确;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枯枝落叶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被生产者再次吸收利用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B正确;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由分析知“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主要为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D。7、D【分析】【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夜光藻属于异养生物,盐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属于光能自养生物,夜光藻培养在含有盐藻的无机培养液中能够增长,可知夜光藻可以捕食盐藻,盐藻为第一营养级,则夜光藻为第二营养级。

【详解】

A;题干信息显示;夜光藻属于异养生物,盐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属于光能自养生物,二者能量同化方式不同,并且夜光藻培养在含有盐藻的无机培养液中能够增长,可知夜光藻可以捕食盐藻,盐藻为第一营养级,则夜光藻为第二营养级,A正确;

B;曲线图显示;在资源有限的实验条件下,夜光藻和盐藻种群均有一段S型增长时期,都可以出现各自种群的K值,B正确;

C;结合A项分析;夜光藻捕食盐藻,夜光藻属于盐藻的“天敌”,则在培养2~10天内,夜光藻数量增多可以导致盐藻数量下降,C正确;

D;根据K值(环境容纳量)的定义:在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所容纳的种群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K值)与种群起始数量无关,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增加盐藻的起始数量,盐藻种群的K值不变,D错误。

故选D。8、B【分析】【分析】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若网孔过大,最后调查出的是大鱼的密度,不是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偏小,A错误;

B;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指数增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B正确;

C;受灾水稻呈斑块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

D;珠峰地区海拔25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带与海拔4500米的高山阔叶林带是两个不同的群落;反映了群落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群落的垂直结构一个群落内部的特征,D错误。

故选B。9、C【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详解】

A;生态足迹除包括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外;还包括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A错误;

B;与食用蔬菜相比;食用牛肉的食物链延长,会增大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B错误;

C;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

D;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不一定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A【分析】【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分析图可知:图1中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C;E为消费者;图3中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E,A错误;

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图2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

D;上述三图中均没有涉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D正确。

故选A。11、B:C【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施用的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无废化生态社区”生产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改变,D错误。

故选BC。12、C:D【分析】【分析】

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会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粮食短缺问题;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孩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调节人口年龄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

【详解】

A;大量开垦森林、草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态环境,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A错误;

B;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不能盲目引入其天敌;引种不当会造成新的生态灾难,B错误;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故CO2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C正确;

D;我国实行的二孩政策提高了人口出生率;使幼年个体增多,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调节年龄结构,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D正确。

故选CD。13、A: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

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

故选ABD。14、B:C【分析】【分析】

1;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详解】

A;统计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同时;还可以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A正确;

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B错误;

C;土壤小动物一般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错误;

D;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BC。15、A:B: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详解】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ABD。16、A:B:D【分析】1;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若λ=1,种群数量不变;若λ>1,种群数量增加;若λ<1,种群数量减少。

2;据图分析;2008年~2010年,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11年~2013年,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2013年~2015年,λ降低,但是λ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λ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

C;根据图中数据可知λ的变化趋势;2008年~2015年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故选ABD。17、C: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减少。

2;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

A;图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A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当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B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图中种群的增长率为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

D;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增加地越来越慢),D正确。

故选CD。18、A:D【分析】【分析】

1.氮;磷是植物的营养元素;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2.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不是二氧化硫;

3.甲醛;苯、氡气等有毒、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

4.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变性。

【详解】

A;富营养化是水体中氮、磷过多造成的;A正确;

B;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B错误;

C;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是使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C错误;

D;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容易排出,所以容易发生生物富集,D正确。

故选AD。

【点睛】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9、略

【分析】【分析】

如果某种群处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解析】环境容纳量20、略

【分析】【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睛】【解析】丰富度21、略

【解析】①.多②.复杂③.强④.高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