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菁优高考历史压轴训练2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3秋•深圳月考)宋人李觏非常讨厌某位思想家,有人投其所好写了几首诗。其中有云:“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必纷纷说魏齐。”李觏“见诗大喜,留连数日所与谈”。据此判断,李觏讨厌的是()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2.(2024•丰城市校级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如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主张。这些主张()内容出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威德》A.推动了民本思想发展 B.促使封建王权渐趋衰落 C.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D.推动君主专制思想产生3.(2024•博爱县校级开学)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4.(2024秋•合川区月考)与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不同的是,法家并不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和利害的权衡视为恶行并加以禁止。相反,法家思想家们主张顺应人性,通过奖赏来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同时利用刑罚来威慑民众,防止他们违法。在法家看来,刑罚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功绩不能抵消罪行。这表明法家诸子倾向于()A.建构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法治和德治 D.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观5.(2024秋•冀州区校级月考)《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彊(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灭),不得休息。”据此可知,《吕氏春秋》提倡()A.施行君主专制制度 B.国与国间平等相处 C.全面推广郡县制度 D.恢复周天子的权力6.(2024秋•闽侯县校级月考)某中学课题组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治商鞅变法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思想文化百家争鸣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D.民族关系融合发展7.(2024秋•合川区月考)老子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两位思想家都强调统治者应该()A.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B.坚定重农抑商的农业政策 C.严格规范执政方式 D.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8.(2024春•宁波期中)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9.(2024春•诸暨市校级期末)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言:“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此“言”体现“孝文”时的治国思想为()A.法家思想 B.独尊儒术 C.黄老思想 D.程朱理学10.(2023秋•溧阳市期末)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11.(2024秋•重庆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社会发展的许多方案,下列主张属于法家思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2024秋•桃城区校级月考)春秋时期诸侯间互相兼并,出现了大国“尊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各大诸侯国都想争雄称霸,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春秋五霸”。这反映出当时()A.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B.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C.贵贱等级界限已被颠覆 D.君臣契约关系基本解体13.(2024秋•桃城区校级月考)下列百家诸子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14.(2024秋•九龙坡区校级月考)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各家共同之处是()A.希望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 B.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阶级关系的变化 D.社会发生大变革15.(2024秋•静海区校级月考)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一、战国七雄二、商鞅变法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四、百家争鸣A.社会变革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思想繁荣16.(2024秋•天心区校级月考)《隋书》卷三载,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对此,北宋卢襄在《西征记》中评价说:“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A.有效纾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 B.客观上巩固了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 D.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17.(2024秋•静海区校级月考)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该工程()A.是秦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B.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展示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18.(2024秋•中山区校级月考)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认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据此可知,六家“同归”表现为()A.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D.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19.(2024秋•南岗区校级月考)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 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 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20.(2024秋•中山区校级月考)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 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 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21.(2024•望城区校级开学)有学者在评论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并主张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由于这一理想违背了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由此可知,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22.(2024•汉川市校级开学)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曾做过大量思想探索。下面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A.以民心的向背为本 B.反对各国攻伐兼并 C.强调树立君主权威 D.提倡顺应自然法则23.(2024秋•临潼区校级月考)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穿衣问题,展开了讨论,甲:穿衣要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选择穿不同等级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合乎大自然的规律;丙同学:不用麻烦,根据上面规定进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可。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甲——儒家乙——道家丙——法家丁——墨家 B.甲——墨家乙——法家丙——道家丁——儒家 C.甲——道家乙——墨家丙——儒家丁——法家 D.甲——法家乙——儒家丙——墨家丁——道家24.(2024秋•杭州月考)下列描述语句与水利工程对应正确的是()A.芍陂——“湘漓水荡荡,秦汉风偏偏” B.郑国渠——“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C.都江堰——“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大运河——“自是天下利于运输”二.材料题(共3小题)25.(2024•未央区校级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均推崇“勇”德,如表是儒法两家关于“勇”德的论述:内容出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要与面临任务知戒备、善谋划并能实现的人共事)《论语•述而》“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荀子集解》“‘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中庸章句》“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春秋》“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商君书锥指》“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韩非子集解》材料二西方的“勇”德最早表现于《荷马史诗》,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战场上越勇,获得的战利品越多,荣誉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来,思想家们又不断从哲学层面思考“勇敢”。亚里士多德:“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一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见子行动”。斯宾诺莎:“勇敢是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康德:“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摘编自陈娟《论“勇”——基于中西方传统德性教育的比较视角》(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勇”德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法两家推崇“勇”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认识的相同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勇”德思想的当代价值。26.(2023秋•江西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外儒内法》(沈联涛)(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27.(2023春•汉滨区期末)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论语》材料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材料三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2025年菁优高考历史压轴训练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4小题)1.(2023秋•深圳月考)宋人李觏非常讨厌某位思想家,有人投其所好写了几首诗。其中有云:“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必纷纷说魏齐。”李觏“见诗大喜,留连数日所与谈”。据此判断,李觏讨厌的是()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解答】乞丐二妻的典故出自《孟子》,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邻家焉得许多鸡”,是《孟子》里的一个典故。孟子讲,有一个人天天到邻居家去偷鸡,仔细的人就会质疑:邻家哪来的那么多鸡,天天给你偷?真要是有那么多鸡,还会做我们邻家吗?早就成富人,搬进城市去了。而后两句有人说是讽刺孔子的,也有人说是连孟子和孔子一起讽刺的。其意思是说周朝天子在位时候既讲忠义,而孔夫子和孟子当时就应该效力周朝匡扶盛世礼乐才是,可他们都没有,而是四处奔波劳累,投靠其他王室诸侯做官。可见该诗句主要讽刺孟子,B项正确,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024•丰城市校级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如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主张。这些主张()内容出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威德》A.推动了民本思想发展 B.促使封建王权渐趋衰落 C.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D.推动君主专制思想产生【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表格中的主张“民为贵”、“以为民也”、“以为天下”均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推动了民本思想的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不同程度加强了王权,排除B项;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兼并战争,以民为本的思想,有限制君权的倾向,因此既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也不会推动君主专制思想产生,排除C、D两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3.(2024•博爱县校级开学)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北方和南方都各自重新建立了漕运体系,这说明动荡时局影响南北各地的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排除A、C两项;单纯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4.(2024秋•合川区月考)与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不同的是,法家并不将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和利害的权衡视为恶行并加以禁止。相反,法家思想家们主张顺应人性,通过奖赏来鼓励人们遵守法律,同时利用刑罚来威慑民众,防止他们违法。在法家看来,刑罚不分贵贱,一律平等,功绩不能抵消罪行。这表明法家诸子倾向于()A.建构社会运行的强制规范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社会治理兼用法治和德治 D.体现了人本主义哲学观【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法家诸子以法令作为衡量人们行动的标准,通过赏赐刺激人们逐利的欲望,以鼓励的方式诱使其行动纳入律法的轨道,通过刑罚遏制人们的不当得利,以儆戒的方式迫使其行动符合律法的规定,意在造就令行禁止、整齐一致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君主集权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法治的理念,未涉及德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以人为本是指重视民生和民意,法家思想是服务于统治阶层富国强兵的需要而实行严刑峻法,顺应人性并不等于以人为本,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学生需掌握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和意义。5.(2024秋•冀州区校级月考)《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彊(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灭),不得休息。”据此可知,《吕氏春秋》提倡()A.施行君主专制制度 B.国与国间平等相处 C.全面推广郡县制度 D.恢复周天子的权力【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由材料“乱莫大于无天子”可知,《吕氏春秋》认为只有树立天子的权威,才能制止“彊(强)者胜弱,众者暴寡”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著的,其主旨应为确立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国内需要天子维持秩序,而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郡县制度相关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天子对维持秩序的重要性,排除C项;题干只是强调需要天子维持秩序,并没有特指要恢复周天子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2024秋•闽侯县校级月考)某中学课题组在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治商鞅变法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思想文化百家争鸣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封建国家建立 D.民族关系融合发展【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材料“商鞅变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和“百家争鸣”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处于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的时代,A项正确;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兼并战争不断,直到秦朝才完成统一,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2024秋•合川区月考)老子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两位思想家都强调统治者应该()A.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B.坚定重农抑商的农业政策 C.严格规范执政方式 D.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据题干“老子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他坚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与此同时,孟子则主张‘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和孟子都隐含了对统治者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老子强调统治者应顺应自然、不妄为,这要求统治者具备高度的道德自觉和修养,而孟子更是直接要求国君具备仁爱之心,A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B项;题干中未明确提及对执政方式的严格规范,老子更偏向于一种哲学理念,而非具体的执政方式,孟子更侧重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排除C项;积极推动政治的统一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8.(2024春•宁波期中)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 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 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庄子》,制鐻过程体现出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C项正确;先秦时期,佛教并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尊法观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的人本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学生需掌握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和意义。9.(2024春•诸暨市校级期末)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言:“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此“言”体现“孝文”时的治国思想为()A.法家思想 B.独尊儒术 C.黄老思想 D.程朱理学【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及孝文即位……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和所学可知,汉朝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尤其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纳的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用来休养生息,C项正确;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程朱理学是在宋朝以后,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0.(2023秋•溧阳市期末)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输与贸易,说明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植是否普及,排除A项;大运河促进国内商品贸易发展,并非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农业结构优化,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1.(2024秋•重庆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社会发展的许多方案,下列主张属于法家思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法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法家主张法治,“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属于法家思想,C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排除B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法家,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2.(2024秋•桃城区校级月考)春秋时期诸侯间互相兼并,出现了大国“尊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各大诸侯国都想争雄称霸,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春秋五霸”。这反映出当时()A.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B.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C.贵贱等级界限已被颠覆 D.君臣契约关系基本解体【分析】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尊天子以令诸侯”“各大衰微,各大诸侯国都想争雄称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项都太绝对,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3.(2024秋•桃城区校级月考)下列百家诸子中,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的是()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C项正确;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B项;韩非主张法治,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4.(2024秋•九龙坡区校级月考)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各家共同之处是()A.希望建立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 B.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阶级关系的变化 D.社会发生大变革【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诸子百家的具体主张不同,但其观点都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设想,A项正确;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主要是法家,这不是各家共同主张,排除B项;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发生大变革是百家争鸣的背景,而非各家共同之处,排除C项、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4秋•静海区校级月考)下面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一、战国七雄二、商鞅变法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四、百家争鸣A.社会变革 B.战争频繁 C.经济发展 D.思想繁荣【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解题关键信息是“商鞅变法”等。【解答】A.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频繁,出现了战国七雄;同时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如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经济上,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等。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而,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社会变革,正确;B.“战争频繁”只符合战国七雄,排除;C.“经济发展”不符合战国七雄与百家争鸣,排除;D.“思想繁荣”只与百家争鸣有关,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战国七雄,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6.(2024秋•天心区校级月考)《隋书》卷三载,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对此,北宋卢襄在《西征记》中评价说:“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衔,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据此可推知,隋朝大运河的修建()A.有效纾解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 B.客观上巩固了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有利于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 D.打破了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交通格局【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据材料“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及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沟通南北,据材料“今则每岁漕上给于京师者数千百艘,舳舻相街,朝暮不绝,盖有害于一时,而利于千百载之下哉”可知,大运河交通繁忙,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大运河的修建推动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南北经济交流增强,不能反映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是否得到缓解,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社会矛盾,并没有巩固隋朝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是反映了运河交通的发展,但不能得知其与陆路交通的对比情况,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7.(2024秋•静海区校级月考)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它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该工程()A.是秦国称霸的决定因素 B.加速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展示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都江堰灌溉系统利用地势和水势,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说明都江堰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材料强调都江堰科学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体现古代人民智慧,而不是强调对秦国称霸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都江堰一个水利工程,未涉及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都江堰的修建晚于商鞅变法,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8.(2024秋•中山区校级月考)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认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途)。”据此可知,六家“同归”表现为()A.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C.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 D.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只是)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和所学可知,百家争鸣的实质是在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各学派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六家“同归”表现为提出政治主张力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B项正确;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排除A项;理学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排除C项;理学对天地万物的本源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19.(2024秋•南岗区校级月考)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 C.对儒家理念的坚守 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对秦国的以法社会治理是给予称赞的,但对于统治者的功名却予以否定,说明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也存在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B项正确;A项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荀子对今的秦国是称赞的,排除A项;秦国是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理念,材料对秦国的称赞,说明荀子思想不是单纯坚守儒家思想理念的,排除C项;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儒家不主张变法图霸,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20.(2024秋•中山区校级月考)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 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 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解题关键信息是“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解答】A.隋朝的统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原本是陈朝的疆土,在隋朝灭陈后才被纳入隋朝统治。隋炀帝时期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目的是强化对新征服的江南地区的管控,正确;B.隋炀帝开通江南河加强对江南的控制,有其积极作用,材料未体现“厉行专制”“施政混乱”,排除;C.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主要是沟通南北,未提及运河航程更短、运输条件更好,不能得出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排除;D.大运河的开通加强南北联系,便利水路运输,促进沿岸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有利于而非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水利工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1.(2024•望城区校级开学)有学者在评论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并主张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由于这一理想违背了现实和历史发展规律,使其天然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由此可知,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据材料“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并主张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老子的思想,老子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体现了他人类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的自然状态中去,老子主张“圣人之治……常使人无知无欲”,体现了他认为治乱的根本,应是人克制自私利己的欲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C项正确;“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表述主张兼爱,是墨子的思想,排除A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主张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主张礼法结合,是荀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2.(2024•汉川市校级开学)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曾做过大量思想探索。下面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A.以民心的向背为本 B.反对各国攻伐兼并 C.强调树立君主权威 D.提倡顺应自然法则【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所学和材料“以百姓之心为心、顺民心、得其民”“可知,均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故A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故B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树立君主权威,故C不符合题意;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2024秋•临潼区校级月考)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穿衣问题,展开了讨论,甲:穿衣要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选择穿不同等级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合乎大自然的规律;丙同学:不用麻烦,根据上面规定进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可。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甲——儒家乙——道家丙——法家丁——墨家 B.甲——墨家乙——法家丙——道家丁——儒家 C.甲——道家乙——墨家丙——儒家丁——法家 D.甲——法家乙——儒家丙——墨家丁——道家【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甲同学认为穿衣要根据身份地位,这符合儒家的思想,儒家讲究礼仪和等级制度;乙同学认为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合乎大自然的规律,这符合道家的思想,道家讲究顺应自然;丙同学认为根据上面规定进行穿衣,这符合法家的思想,法家强调法治和制度;丁同学认为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未尝不可,这符合墨家的思想,墨家提倡节俭和反对奢侈,A项正确;BCD项排列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4.(2024秋•杭州月考)下列描述语句与水利工程对应正确的是()A.芍陂——“湘漓水荡荡,秦汉风偏偏” B.郑国渠——“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C.都江堰——“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大运河——“自是天下利于运输”【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大运河开通后,自是天下利于运输。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极大地方便了物资运输等,该描述语句与大运河相对应,D项正确;“湘漓水荡荡,秦汉风偏偏”描述的是灵渠。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是秦朝时期的水利工程。而芍陂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蓄水灌溉工程,位于安徽寿县,排除A项;“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的岷江上,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而郑国渠是在关中地区修建的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建,引泾水东注洛水,排除B项;“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描述的是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增强了秦国的实力。都江堰是在成都平原上的水利工程,功能主要是防洪、灌溉等,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材料题(共3小题)25.(2024•未央区校级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均推崇“勇”德,如表是儒法两家关于“勇”德的论述:内容出处“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要与面临任务知戒备、善谋划并能实现的人共事)《论语•述而》“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荀子集解》“‘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中庸章句》“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春秋》“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商君书锥指》“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韩非子集解》材料二西方的“勇”德最早表现于《荷马史诗》,它把尚武勇敢看作是最高美德,战场上越勇,获得的战利品越多,荣誉也就越高,越是受人尊敬。后来,思想家们又不断从哲学层面思考“勇敢”。亚里士多德:“一个勇敢的人,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以应有的方式,在应该的时间。一个勇敢的人,要把握有利时机,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而见子行动”。斯宾诺莎:“勇敢是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康德:“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轻率的人则是莽撞的,他敢于去冒险是因为他不知道危险”。——摘编自陈娟《论“勇”——基于中西方传统德性教育的比较视角》(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勇”德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法两家推崇“勇”德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认识的相同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勇”德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的认识。第一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第二问,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归纳概括;第三问,运用所学知识从对个体、国家、民族、世界等角度阐释。【解答】(1)内涵:由材料一“贱礼义而贵勇力”得出儒家的勇德强调以“仁义“来引导;由材料一“好谋而成者也”得出重视个人修养提升;由材料一“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违强陵弱,非勇也”得出认为只有勇气勇力不是真勇(勇德为贵);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得出尊重生命;由材料一“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得出法家的勇德强调“法”的约束;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得出服务于战争和君主集权;由材料一“勇民使之以赏,则死”得出有漠视民众生命的倾向。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得出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列国纷争,民族认同;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得出小农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结合法家变法的主张得出变法创新,孕育统一。(2)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材料二“怕他所应该怕的,坚持他所应有的目的”得出都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勇”对立面(鲁莽与怯懦);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认为勇者不怕牺牲(尚武),倡导理性之勇;由材料一“怯民使之以刑,则勇”、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认识到“勇”需要规范;由材料一“死而不义,非勇也”“违强陵弱,非勇也”、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就是勇敢”得出看到“勇“的多重价值;由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得出领会到“勇”的实质是智慧、正义;由材料一“法之所加,勇者弗敢争”、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重视“勇”的社会性。(3)由材料一“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得出自然德性的“勇“有利于个体和国家获得福祉和兴旺;由材料一“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材料二“心灵通过思考而镇静地去承担危险”得出道德德性的“勇”对个体修养、社会风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由材料二“一个人被激动而作同辈的人所不敢作的危险之事的欲望”得出“勇”是人类相通的智慧,有利于民族气节的塑造;由材料二“按照理性的指令而感受”得出勇德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故答案为:(1)内涵:儒家的勇德强调以“仁义“来引导;重视个人修养提升(积极人世实现人生价值);认为只有勇气勇力不是真勇(勇德为贵);尊重生命。法家的勇德强调“法”的约束;服务于战争和君主集权;有漠视民众生命的倾向。背景:百家争鸣,学术下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列国纷争,民族认同;小农经济发展,士阶层崛起;变法创新,孕育统一。(2)相同点:都从哲学层面探讨了“勇”对立面(鲁莽与怯懦);认为勇者不怕牺牲(尚武),倡导理性之勇;认识到“勇“需要规范;看到“勇“的多重价值;领会到“勇”的实质是智慧、正义;重视“勇”的社会性。(3)当代价值:自然德性的“勇”有利于个体和国家获得福祉和兴旺;道德德性的“勇”对个体修养、社会风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勇”是人类相通的智慧,有利于民族气节的塑造;勇德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与西方对“勇”德的认识,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26.(2023秋•江西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外儒内法》(沈联涛)(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解答】(1)据材料中“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赖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即可。(2)结合所学得出儒家和法家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法的多人承包合同模板
- 2025租赁合同普通我方为承租人
- 2025切边模具合同书
- 老屋修复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2024年肛肠科医院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探究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过程的有效策略
-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安装工程安全防护设施采购合同2篇
- 2025年牛津译林版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鲁科五四新版九年级地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GB/T 45107-2024表土剥离及其再利用技术要求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商场电气设备维护劳务合同
- 《妊娠期恶心呕吐及妊娠剧吐管理指南(2024年)》解读
- 202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行政执法)及答案解析
- 全国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英语七年级上册(人教2024年新编)《Unit 2 Were Family!》单元教学设计
- 2024智慧医疗数据字典标准值域代码
- 年产12万吨装配式智能钢结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
- 【独家揭秘】2024年企业微信年费全解析:9大行业收费标准一览
- 医疗器械经销商会议
- 《±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使用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