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假期提升专项练习历史解密之隋唐时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25高考假期提升专项练习历史解密之隋唐时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25高考假期提升专项练习历史解密之隋唐时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25高考假期提升专项练习历史解密之隋唐时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25高考假期提升专项练习历史解密之隋唐时期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菁优高考历史解密之隋唐时期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3春•新城区校级期末)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 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2.(2024春•福州期末)有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共议国政,同为“佐定政令”的宰相机构;而到了唐代,随着尚书令的虚废和左右仆射加衔为相,仅掌管行政的尚书省不再具备宰相机构的资格,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而是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的宰相体制。这一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唐代()A.君主权力出现下移 B.三省职权各有分工 C.中书门下执掌实权 D.决策效率有所降低3.(2024•魏都区校级开学)806年,唐宪宗任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属翰林院,位在诸学士之上)。十七年间(805—821年),由郑(郑絪)至杜(杜元颖)十一人,九人参大政,谓拜相。这反映了()A.中枢决策权力的失控 B.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 C.君权相权矛盾的激化 D.中央内部权力的调整4.(2023•山东学业考试)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5.(2024秋•洛阳月考)《文献通考•职官考》在解释政事堂出现的必然性时说,唐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初设立政事堂意在()A.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中央的决策效率 C.削弱宰相权力 D.限制君权的运用范围6.(2022秋•宜丰县校级期末)《资治通鉴》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傜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出两税法的实施()A.扩大了收税的对象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D.增加了财政收入7.(2023春•吉林期中)如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时间诏书内容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而且用于赈灾的粮食是“杂种及远年粟”。开皇十六年(596年)二月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也就是百姓按照划分的户等纳粮食税。规定上等户不超过一石,中等户不超过七斗,下等户不超过四斗。A.边疆危机持续加重 B.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D.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8.(2024•广东模拟)唐初官吏任命需经吏部、门下省,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前,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皇帝的任命诏书需中书省用朱笔正封。然而,武则天后的唐中宗李显,而径自封拜官职,所书“敕”字,也不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墨敕斜封”。“墨敕斜封”的出现表明()A.三省六部制度被废除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中枢运行机制遭破坏 D.朝廷腐败现象严重9.(2023秋•方正县校级期中)唐朝实施集体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皆为正宰相,临时差遣各类其他官职加封“参知政事”“参知机务”者为副宰相,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然其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和职责是相同的。这一制度的实施()A.减少了行政摩擦 B.迎合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扩大了选才范围 D.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合理10.(2024•兰州一模)唐朝中后期,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陆贽被视为亲信,“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处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这一变化()A.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B.使行政中枢一分为二 C.导致中书省不复存在 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11.(2023春•彭泽县校级期末)隋文帝颁发《开皇律》时说道:“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这反映了隋文帝()A.崇尚法治 B.以民为本 C.注重革新 D.维护公正12.(2023秋•湖北期末)武则天主持修定《姓氏录》,其基本标准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书成之后,“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这说明()A.武则天执政遭遇普遍抵制 B.门阀世家与皇权分庭抗礼 C.统治基础扩大的趋势明显 D.士族的衰微并非一蹴而就13.(2023秋•大同期末)《新唐书》中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唐德宗贞元中,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据此可知,袁高行使“涂归”权()A.保证了君臣间的权力制衡 B.有利于决策的公正与合法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门下给事中的权力14.(2024•邯郸模拟)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时间朝代门下省诸局502—557南梁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550—557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581—604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604—618隋炀帝符玺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15.(2023•鄢陵县校级模拟)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延转移 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16.(2024春•香坊区校级期中)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A.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 D.有利于实现民族之间的交融17.(2023秋•大武口区校级月考)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政治制度。根据各部门职能,其运行顺序是()A.皇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六部 B.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六部——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皇帝 D.皇帝——尚书省——六部一中书省——门下省18.(2023秋•让胡路区校级期中)《唐六典》卷三记载:“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材料能够说明唐政府赋税征收()A.统一采用租庸调制度 B.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 C.形式创新并成效显著 D.沿用原诸国蕃胡的征收体制19.(2023秋•广陵区校级期中)“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他”指的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20.(2023秋•高安市校级期中)1970年在陕西出土的唐代一枚银饼有铭文:“洊安县(属广州南海郡)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新唐书》亦载:“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二者可用于佐证当时()A.地方政府拥有铸币权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白银承担部分赋役职能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21.(2022秋•东城区期末)两税法颁布以后,在唐德宗建中年间,就有了1300多万两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实施以前的全部财赋收入还多出百万两,这主要是得益于()A.“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B.“若不役,则收其佣” C.“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D.“赋役合并,一概折银”22.(2023•宜丰县校级模拟)《资治通鉴》载: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大会。“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一记载能用以佐证隋朝()A.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 B.短暂统一,但影响深远 C.制度创新,但民不聊生 D.劳役繁重,但泽被历代23.(2024春•青岛期末)河洛地区在先秦时即为经济发达的地区,秦汉以后其经济更有了长足的发展,至唐代而达到了它的繁荣期,但在唐中期以后逐渐衰落。河洛地区的衰落主要是由于()A.藩镇割据的出现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安史之乱的影响 D.经济重心的南移24.(2023秋•东莞市期中)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爆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需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 C.义仓设置以民为本 D.决策体制包含效能滞后隐患25.(2024•大余县模拟)唐代负责文化教育的部门是多机构并存的,下表所示机构组织反映了当时()主管上级机构职能来源尚书省(六部)礼部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北周始设内待省(九寺)太常寺具体的祭祀和乐舞秦九卿演变而来鸿胪寺接待宾客和丧葬仪制(五监)国子监学校管理,最高学府汉太学演变而来A.政务与事务有一定分工 B.分权制衡为其设置初衷 C.制度设计主张因循守旧 D.中央集权得到适当加强

2025年菁优高考历史解密之隋唐时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5小题)1.(2023春•新城区校级期末)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 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统治,需要结合唐朝统治的特征来解答。【解答】解读材料“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大事,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可知,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只隶属于门下省,经过武则天时期的调整,谏议大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谏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且数量大幅增加,形成不同部门之间相互监督之势,这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D项正确;谏官的监督权没有扩大,排除A项;完善三省制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谏官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且数量大幅增加,不利于中枢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统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024春•福州期末)有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共议国政,同为“佐定政令”的宰相机构;而到了唐代,随着尚书令的虚废和左右仆射加衔为相,仅掌管行政的尚书省不再具备宰相机构的资格,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而是宰相中书门下“二省制”的宰相体制。这一论述从侧面说明了唐代()A.君主权力出现下移 B.三省职权各有分工 C.中书门下执掌实权 D.决策效率有所降低【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隋代三省同为宰相机构,而唐代尚书省不再是宰相机构,只是一个执行机构,由此形成的并非“三省制”,这从侧面说明唐代的三省各有分工的状况,B项正确;三省制度下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使得君主将实权掌握于自己手中,排除A、C两项;尚书省不参与决策,实际上减少了决策者之间的拉扯,有利于决策效率提升,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3.(2024•魏都区校级开学)806年,唐宪宗任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属翰林院,位在诸学士之上)。十七年间(805—821年),由郑(郑絪)至杜(杜元颖)十一人,九人参大政,谓拜相。这反映了()A.中枢决策权力的失控 B.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 C.君权相权矛盾的激化 D.中央内部权力的调整【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三省六部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题干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宪宗任命郑絪为翰林学士承旨,并且在此后的十七年间,由郑至杜十一人中有九人参大政,谓拜相,这反映了唐朝中央内部权力的调整,使翰林学士承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到国家的重要决策中,D项正确;题干中的信息并未体现出中枢决策权力的失控,排除A项;虽然翰林学士的选拔方式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所不同,但题干中的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权力的调整,而非官员选拔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君权相权矛盾的激化不是题干信息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4.(2023•山东学业考试)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唐朝时代特征及表现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国力强盛,民族关系和睦,对外联系密切,因此,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项正确;国家统一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时代特征,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2024秋•洛阳月考)《文献通考•职官考》在解释政事堂出现的必然性时说,唐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由此可知,唐初设立政事堂意在()A.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中央的决策效率 C.削弱宰相权力 D.限制君权的运用范围【分析】本题考查了三省六部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中“唐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可知,唐代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分工带来的争论,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机构,并非地方机构,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政事堂的设立一定程度上会加强宰相权力,排除C项;政事堂设立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并非为了限制君权,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2022秋•宜丰县校级期末)《资治通鉴》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傜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出两税法的实施()A.扩大了收税的对象 B.简化了税收名目 C.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D.增加了财政收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税法,重点掌握两税法的内涵及影响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傜悉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样就简化了税收名目,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两税法扩大了收税的对象,排除A项;两税法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而非加强,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两税法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税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7.(2023春•吉林期中)如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时间诏书内容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而且用于赈灾的粮食是“杂种及远年粟”。开皇十六年(596年)二月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也就是百姓按照划分的户等纳粮食税。规定上等户不超过一石,中等户不超过七斗,下等户不超过四斗。A.边疆危机持续加重 B.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 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D.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分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结合隋朝经济政策的变化内容分析。【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隋朝政府结合北境诸州的特殊情况划定户等的户籍制度,制定了义仓纳粮集中存贮、梯度缴存的各项措施,这表明隋朝政府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边疆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南北经济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隋朝经济政策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8.(2024•广东模拟)唐初官吏任命需经吏部、门下省,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前,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皇帝的任命诏书需中书省用朱笔正封。然而,武则天后的唐中宗李显,而径自封拜官职,所书“敕”字,也不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墨敕斜封”。“墨敕斜封”的出现表明()A.三省六部制度被废除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中枢运行机制遭破坏 D.朝廷腐败现象严重【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三省六部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三省六部制度被废除,不符合史实,排除;B.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然而,武则天后的唐中宗李显,而径自封拜官职,所书‘敕’字,也不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分析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皇帝任命诏书需要经过中书省用朱笔正封,而唐中宗李显自己给自己封官,并且自己用墨笔“斜封”,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三省的权力,体现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遭到了破坏,正确;D.材料并未涉及官员贪污腐败,无法说明朝廷腐败现象严重,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9.(2023秋•方正县校级期中)唐朝实施集体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皆为正宰相,临时差遣各类其他官职加封“参知政事”“参知机务”者为副宰相,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然其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和职责是相同的。这一制度的实施()A.减少了行政摩擦 B.迎合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C.扩大了选才范围 D.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合理【分析】本题考查了隋唐三省六部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A.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但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相同,会带来行政摩擦,故A项错误;B.据本题材料“正副宰相称号虽各不相同,然其在政事堂议政的发言权和职责是相同的”可知,集体宰辅制度削弱了三省正宰相的权力,宰相权力得到分散,君主专制得到强化,迎合了加强皇权的需要,故B项正确;C.材料是集体宰辅制度,是议政的,不是人才选拔,故C项错误;D.“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隋唐三省六部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4•兰州一模)唐朝中后期,品秩较低的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德宗时期,翰林学士陆贽被视为亲信,“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处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这一变化()A.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B.使行政中枢一分为二 C.导致中书省不复存在 D.使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唐朝三省制的演变及其影响解答。【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翰林学士品秩较低,皇帝更容易控制,翰林学士取代中书舍人掌管国家制诏之权,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草拟诏令的权力的转移,而非决策过程的转变,不能减少决策失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翰林学士逐渐取代中书舍人,而非两者并立和形成两个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中书省制诏之权逐渐丧失,不能说明该机构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1.(2023春•彭泽县校级期末)隋文帝颁发《开皇律》时说道:“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这反映了隋文帝()A.崇尚法治 B.以民为本 C.注重革新 D.维护公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隋文帝的功绩来分析。【解答】题干“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大意是:帝王制作法,沿革不同,取正当时,所以有增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本着“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的精神,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并非是崇尚法治,C项正确;题干中的“作法”是对法律的改革,而非单纯崇尚法治,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开皇律、大业律在“帝王作法,沿革不同,取适于时,故有损益”指导思想下,更多的体现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但题干信息未涉及,排除B项;题干信息强调的是法律要适时而变而非维护公正,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2023秋•湖北期末)武则天主持修定《姓氏录》,其基本标准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书成之后,“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这说明()A.武则天执政遭遇普遍抵制 B.门阀世家与皇权分庭抗礼 C.统治基础扩大的趋势明显 D.士族的衰微并非一蹴而就【分析】本题考查武则天和武周政权,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材料仅反映了《姓氏录》上士大夫的不认同,并不代表其他事宜上的态度,故不能得出执政遭普遍抵制,故A项错误;从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对《姓氏录》的不认同,不能反映士族与皇权力量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武则天修订《姓氏录》遭到士大夫的抵制,故C项错误;从所学知识可知,士族敢于对武则天修订《姓氏录》表达不认同,说明士族势力犹存,故选D。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武则天和武周政权,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3.(2023秋•大同期末)《新唐书》中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唐德宗贞元中,德宗将要起用卢杞担任饶州刺史,门下给事中袁高行使“涂归”权,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据此可知,袁高行使“涂归”权()A.保证了君臣间的权力制衡 B.有利于决策的公正与合法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门下给事中的权力【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结合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的职权和三省六部制的作用解答。【解答】依据材料“封还词头,揭杞罪状,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见”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和封驳,对于皇帝的某些诏令,门下省可以不予通过。因此袁高行使“涂归”权是行使合法权力,有利于决策的公正与合法,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不是君臣间的权力制衡,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袁高行使“涂归”权是正当行使的权力,并没有加强了门下给事中的权力,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4.(2024•邯郸模拟)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时间朝代门下省诸局502—557南梁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550—557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581—604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604—618隋炀帝符玺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梁门下省有公车、太官、太医、骅骝厩,北齐门下省有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隋文帝时门下省有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六局。从名称上可以发现,这些机构主要是具有服务皇帝衣、食、行、医药等生活起居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时期增设的符玺局掌管皇帝的印玺,与皇帝下发诏书相关,到了炀帝时期,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给皇帝生活服务的诸局,都被移出门下省,说明门下省日益从服务于皇帝生活起居转变为政务机构,这也为唐朝时期门下省演变为具有封驳审议权的政府机构做好了准备,这表明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A项正确;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君主集权不断削弱,排除B项;门下省仅是中央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无法反映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排除C项;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行政效率逐渐提升,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3•鄢陵县校级模拟)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延转移 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及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解答】题干所给材料“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反映了唐朝时期的中枢大权逐渐由皇帝的亲信控制,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6.(2024春•香坊区校级期中)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唐睿宗时始设节度使,到玄宗天宝年间,从西北到东北共设八个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将原本只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这一变化()A.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 D.有利于实现民族之间的交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盛唐年间,出于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八个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安史之乱后,存在边地的军镇又扩展到内地。结合所学,这一变化是迫于当时国内形势的需要:一方面为了抵御叛军,另一方面当时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他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对于唐王朝统治力量是一种严重削弱,C项正确;军镇扩展至内地,是加强统治的需要,不能说明边疆与内地联系的加强,排除A项;节度使是,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内容,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23秋•大武口区校级月考)三省六部制是唐朝的政治制度。根据各部门职能,其运行顺序是()A.皇帝——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六部 B.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六部——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皇帝 D.皇帝——尚书省——六部一中书省——门下省【分析】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根据皇帝指示起草诏令,然后交给给门下省审核,如门下省审核通不过,驳回中书省重新拟旨,如审核通过交给尚书省及下属机构六部执行,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过程不符合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错愕。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8.(2023秋•让胡路区校级期中)《唐六典》卷三记载:“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材料能够说明唐政府赋税征收()A.统一采用租庸调制度 B.呈现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 C.形式创新并成效显著 D.沿用原诸国蕃胡的征收体制【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的意思即可。【解答】材料“凡诸国蕃胡内附者……上户丁税银钱十文,次户五文,下户免之。附贯经二年已上者,上户丁输羊二口,次户一口,下户三户共一口”的意思是唐朝政府对归附的外族,根据归附的时间不同、地点(全族归附、内迁),采取不同的赋税制度,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因地制宜,而非“统一采用”,故A项错误;“形式创新”、“成效显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因地制宜的治理特点,而非“沿用原诸国蕃胡的征收体制”,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唐朝赋税制度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19.(2023秋•广陵区校级期中)“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他”指的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将唐朝推向历史的全盛时期”说明是唐朝的“开元盛世”,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唐高祖、唐高宗统治时期,并未出现盛世局面,排除A,C两项;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是“贞观之治”,并非唐朝的全盛时期,排除B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0.(2023秋•高安市校级期中)1970年在陕西出土的唐代一枚银饼有铭文:“洊安县(属广州南海郡)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新唐书》亦载:“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二者可用于佐证当时()A.地方政府拥有铸币权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白银承担部分赋役职能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洊安县(属广州南海郡)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新唐书》亦载:‘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结合租庸调制的内容和特点分析。【解答】依据材料“洊安县(属广州南海郡)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新唐书》亦载:‘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开元年间的租庸调制,从材料“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可知,当时白银承担部分赋役职能,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铸币权”问题,看不出地方政府是否拥有铸币权,故A项错误;当时白银并非主要流通货币,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租庸调制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1.(2022秋•东城区期末)两税法颁布以后,在唐德宗建中年间,就有了1300多万两的两税收益,比两税法实施以前的全部财赋收入还多出百万两,这主要是得益于()A.“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B.“若不役,则收其佣” C.“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D.“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的赋税制度,需要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来解答。【解答】由于两税法强调“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调整赋税标准后,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是西汉前期推行的与民休息的赋役制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实施期间,提出“若不役,则收其佣”,并非两税法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因,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是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的赋税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2023•宜丰县校级模拟)《资治通鉴》载:609年至610年,隋炀帝在洛阳举行大会。“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自昏达旦,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胡客或过酒食店,醉饱而散,不取其直,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这一记载能用以佐证隋朝()A.盛极一时,但短命而亡 B.短暂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