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62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研究发现小鼠第8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缺失,导致小鼠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极高,具有动脉硬化倾向,后代也几乎都出现该倾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变异为可遗传变异B.小鼠8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C.该变异为碱基对缺失造成的基因突变D.缺失的片段上有影响甘油三酯含量的相关基因2、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但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下列说错误的是()A.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B.癌症发生的机制可能是抑癌基因甲基化的结果C.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则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不变D.若某蛋白参与DNA转录,则该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3、下列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所作出的判断中,错误的是()A.长期使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B.三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不都是物种C.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4、与正常细胞相比,下列哪项不是癌细胞具有的特点()A.细胞分裂次数不受限制B.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C.细胞膜成分发生了改变D.出现原癌基因、抑癌基因5、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其他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基因DNMT3被甲基化有关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没有改变,但可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6、高茎抗病(VVSS)水稻与矮茎易感(vvss)水稻杂交,F1全部为高茎抗病水稻。现有5个品种的水稻分别与F1杂交,依次得到如下结果:(1)高抗:高感:矮抗:矮感=9:3:3:1(2)高抗:高感:矮抗:矮感=1:1:1:1(3)高抗:高感:矮抗:矮感=1:1:0:0(4)高抗:高感:矮抗:矮感=1:0:1:0(5)高抗:高感:矮抗:矮感=3:0:1:0这五个品种的基因型按(1)~(5)的顺序依次是A.vvssvvSSVvSsVVssVvSSB.VvSsVVssvvSsVvSsVVSSC.VvSsvvssVVssVvSSVvSSD.VvSsvvssVVssvvSSVvSS7、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突变B.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自然条件下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性状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8、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___________。9、DNA的复制场所:_____。10、杂交育种的原理是_____,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____集中在一起,再经过_____和_____,获得_____的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____,提高_____的常规方法。1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生物_____________的集合。如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或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都可以看作一个种群。种群是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也是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________传给后代。1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具有一定的_________,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_________随_____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种______中,随_____独立地遗传给后代。13、细胞______的本质就是______的选择性表达。______的选择性表达与_________的调控有关。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______)A.正确B.错误15、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______)A.正确B.错误16、人类的大多数疾病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______A.正确B.错误17、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性染色体传递()A.正确B.错误18、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保持该物种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A.正确B.错误19、若一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一定是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错误20、杂合子(Aa)自交后代一定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A.正确B.错误21、人工诱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非选择题(共3题,共27分)22、下图表示某雄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状态或时期的细胞;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以上A~E细胞有可能同时在该动物的____________(器官)中观察到。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期;图中C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子细胞名称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这种动物可产生__________种生殖细胞。
(4)D细胞中有____对同源染色体,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各有____对同源染色体。23、为研究豇豆花色遗传规律,科研人员用纯合的紫花与纯合的白花豇豆品种杂交,获得的F1全为紫花,F1自交后代的花色及个体数目如下表所示。
。花色。
紫花。
白花。
浅紫花。
F2个体数目。
267
68
26
(1)F1自交后代的花色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
(2)在F2中紫花与非紫花的比率约为___________,且在非紫花中,白花与浅紫花的比率约为3:1,推测豇豆花色由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_______定律。F2代中紫花豇豆的基因型有______种,F2中白花豇豆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3)为验证此推测,可用F1与花色为_________的豇豆杂交,统计__________,预计结果为_________。若统计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说明推测正确。24、疫苗和抗体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的过程;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疫苗的生产和抗体的制备流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③构建A基因重组载体时,启动子和终止子是重新构建的,它们应该能被受体细胞的________所识别;以便于其催化转录过程。
(2)下图为A基因的结构示意图,已知Ⅱ区的碱基数是2000个,其中阴影区域碱基数是800个,空白区域中G和C的总数共有400个,则由该区域转录产生的能指导蛋白质合成的mRNA中A和U总数是________个。
(3)在给小鼠皮下注射A蛋白时,要重复注射几次的目的是通过二次免疫,增加小鼠体内的________数目。过程⑥的实质为________。
(4)在将X进行扩大培养前,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次筛选,其中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扩大培养的原理是________。
(5)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________来制备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以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出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核酸序列比较,或用图中的________与分离出的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4题,共24分)25、科研人员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拟南芥突变体库;并研究光信号(远红光)控制拟南芥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生长的分子机制。
(1)拟南芥突变体库的构建过程如下。
①将插入了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与农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获得转化液。将转化液稀释后对野生型拟南芥进行转化,继续培养拟南芥植株并收获其种子,再将种子放入含有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培养筛选出能正常萌发的种子,命名为F1代种子,F1代种子因插入了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导致DNA分子发生了_____________这一分子结构上的变化。
②下面是利用F1种子构建纯合突变体库的流程图。
将每株F1植株所结种子(F2代种子)单株存放,用①中的方法筛选F2代种子,表现为正常萌发和不能正常萌发比例约为____________时,F1植株为单拷贝插入(只有一个位点插入T-DNA)的杂合转基因植株用同样的方法筛选出单株F2。植株所结种子(F3代种子),若都能正常萌发,则F3植株为纯合转基因植株;F3自交得到F4代种子即为纯合突变体库。
(2)将上述突变体库中的种子置于远红光条件下培养;挑选出拟南芥种子萌发时下胚轴明显变长的甲;乙、丙三个突变体植株。
①将甲、乙、丙分别与野生型杂交,其后代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均表现为下胚轴长度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说明3株突变均为___________突变。
②将甲和乙杂交得到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下胚轴长度与甲和乙两株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请在图画出甲、乙突变基因与其以及对应的染色体的关系______(甲的基因用A或a、乙的基因用B或b表示)。
③将甲和丙杂交得到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表现为________则可推测甲和丙的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科研人员还获得了甲和丙的双突变体;并在远红光条件下培养,测定其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的长度,结果如下图。
有人提出了下面两种种子萌发时基因调控下胚轴生长的示意图(A、a表示甲的相关基因;D、d表示丙的相关基因)。
为验证上述两种推测是否正确;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已知A基因控制A蛋白的合成,D基因控制D蛋白的合成。研究发现远红光下,D蛋白进核后才能调控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的生长。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D基因启动子连接,分别转入野生型和突变体甲,将其幼苗在黑暗处理4天,再在远红光处理30分钟,发现两种转基因植株细胞核中均出现绿色荧光且强度无明显差异。该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别提取黑暗条件和远红光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甲的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得到D蛋白的电泳结果如下图。
上述结果表明,在远红光条件下,磷酸化D蛋白只在___________拟南芥植株的__________中大量积累,由此推测______________(图1、图2)更为合理。26、番茄的杂种优势十分显著,在育种过程中可用番茄叶的形状、茎的颜色(D/d)以及植株茸毛等作为性状选择的标记。为研究这三对性状的遗传规律,选用以下A1—A4四种纯合子为亲本做了杂交实验,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且无致死现象)如下表所示:。亲本组合F2表型及数量(株)F2表型及数量(株)一A1×A2缺刻叶缺刻叶(60)、薯叶(21)二A1×A4浓茸毛、紫茎浓茸毛、绿茎(19),浓茸毛、紫茎(41)多茸毛、紫茎(15),少茸毛、紫茎(5)三A2×A3浓茸毛浓茸毛(60),多茸毛(17),少茸毛(5)
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叶的形状和茎的颜色两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
(2)根据亲本组合______杂交结果可判断,植株茸毛受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______定律,判断理由是______。
(3)亲本组合A1×A4杂交F2中缺少少茸毛绿茎和多茸毛绿茎个体,推测原因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番茄植株茎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①控制番茄茎颜色的基因与控制植株茸毛的其中一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②______。为进一步确认出现上述现象的具体原因,可通过增加样本数量继续研究。若为情况①,请画出F1体细胞中控制茎的颜色和植株茸毛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画出一种即可,用|表示染色体,“A/a、B/b”为控制植株茸毛的基因,用“·”表示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______。
(4)低温处理会导致某种基因型的花粉存活率降低,用低温处理A1×A2组合的Fl后,F2的表型为缺刻叶:薯叶=7:1,可推知携带______基因的花粉存活率降低了______。请设计实验验证该结论。(写出实验思路、实验结果及实验结论)______。27、豌豆腋生花对顶生花(花的位置性状)为显性,红花对白花为显性,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三个纯合品系,甲:顶生红花高茎(aaBBDD),乙:腋生白花高茎(AAbbDD);丙:腋生红花矮茎(AABBdd)。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让甲×乙,乙×丙分别得到F1,再让Fl自交。统计发现两个杂交组合的F2均出现了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由此确定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___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系乙与品系丙杂交,得到F1,F1自交,F2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将F2中的高茎豌豆自然种植,F3中高茎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将品系乙与品系丙杂交,F1中出现了一株矮茎豌豆,原因经过初步探究,还需进一步判断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可采取的具体判定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28、李振声院士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远缘杂交,培育出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
(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要表现型_________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_______代。
(3)小偃麦有蓝粒品种。如果有一蓝粒小偃麦变异株,籽粒变为白粒,经检查,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______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的F1代自交,请分别分析F2代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与不正常个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小偃麦外;我国也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
①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配子形成时处于减数第二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
②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____倍体植物;
③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由此F1代可进一步育成小黑麦。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2题,共14分)29、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有眼;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其特点如表所示。
。表现型表现型特征基因型基因所在染色体甲无眼无视力eeⅣ乙黑体体呈深黑色bbII丙残翅翅退化,部分残留ddII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是否遵循分离定律_________(填“是”或“否”)。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只考虑体色和翅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4)若对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则应测果蝇_________染色体上的全部DNA碱基序列。30、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品之一。育种专家常采用杂交的方式来选育新品种。育种专家在用纯合的细茎(不抗倒伏)玉米(AA)和粗茎(抗倒伏)玉米(aa)杂交得到的后代中;发现了一株粗茎的个体,对于粗茎个体出现的原因,提出以下的假设:①环境条件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④水肥充足造成茎秆粗壮,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回答下列问题。
(1)若是该粗茎玉米是由染色体数目加倍引起的,则引起这种变异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_,检测该变异类型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_。
(2)有人欲用杂交的方式确定假设②③的变异类型,已知玉米若出现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片段的缺失,则形成的种子无发芽能力。用该粗茎玉米与纯合的细茎玉米杂交获得F1,F1随机受粉产生F2,观察、统计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a.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该粗茎植株的成因是基因突变,并用遗传图解解释F1到F2的过程_______________。
b.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该粗茎植株的成因是染色体片段缺失。
(3)欲探究该粗茎玉米的产生是否由水肥条件影响的,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
A;该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缺失;且后代几乎出现相同症状,是可遗传变异,A正确;
B;小鼠8号染色体具有短臂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B正确;
C;该变异为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缺失造成的染色体变异;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缺失的片段上有影响甘油三脂含量的相关基因,D正确。
故选C。2、C【分析】【分析】
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DNA甲基化的概念;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但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
【详解】
A;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甲基转移到正常的碱基上的过程;甲基转移酶发挥作用需要与DNA分子进行结合,A正确;
B;DNA的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的沉默;基因组总体甲基化水平低会可能会导致抑癌基因甲基化,B正确;
C;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该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则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会发生改变,C错误;
D;若某蛋白参与DNA转录;则该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C。3、A【分析】【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耐药性变异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产生了;长期使用抗生素对细菌本来就产生了的耐药性突变的个体进行了选择,A错误;
B;物种必须是能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而三倍体西瓜不可育,不是物种,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C正确;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A。4、D【分析】【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转移。
【详解】
A;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A正确;
B;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形态发生改变;B正确;
C;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C正确;
D;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当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后,导致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5、B【分析】【分析】
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DNA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研究表明,工蜂大脑细胞中约600个基因被甲基化,而蜂王大脑细胞中的基因没有甲基化。如果某DNA片段被甲基化,那么包含该片段的基因功能就会被抑制。DNA的甲基化是由一种酶来控制的,如果让蜜蜂幼虫细胞中的这种酶失去作用,蜜蜂幼虫就会发育成蜂王,和喂它蜂王浆的效果是一样的。
【详解】
A;从题目干中的图示可以看出;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A正确;
B;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DNMT3基因其他区域是否甲基化有关,B错误;
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导致转录和翻译过程变化,使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C正确;
D;从题目干中的图示可以看出;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DNA内部的碱基排列顺序,未改变DNA片段的遗传信息,但可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6、D【分析】F1的基因型应为VvSs,(1)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抗:高感:矮抗:矮感=9:3:3:1,可推知F1应与VvSs杂交;(2)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抗:高感:矮抗:矮感=1:1:1:1,可推知F1应与vvss杂交;(3)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抗:高感=1:1,可推知另一亲本不含矮秆基因,且为感病基因纯合子,基因型应为VVss;(4)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抗:矮抗="1:"1,可推知另一亲本不含感病基因,且为矮杆基因纯合子,基因型应为vvSS;(5)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高抗:矮抗=3:1,可推知另一亲本不含感病基因,且为高杆杂合子,基因型应为VvSS。选D。7、D【分析】【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
A;由基因中碱基对改变而引起的DNA分子结构的改变才称为基因突变;A错误;
B;若一对相对性状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则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自然条件下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性状,只能将原有性状进行重新组合,D正确。
故选D。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8、略
【分析】【分析】
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发生联会行为。
【详解】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发生联会行为;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发生缠绕,交换相应片段。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染色体行为。【解析】联会9、略
【解析】细胞核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基因重组交配选择培育新品种改良作物品质农作物单位面积11、略
【解析】①.同种②.全部个体③.生物进化④.生物繁殖⑤.各自的基因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等位基因独立性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配子配子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分化基因基因基因表达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4、A【分析】【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但这种适应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正确。15、B【分析】【详解】
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的碱基序列;
故错误。16、A【分析】【详解】
人类大多数疾病与基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故正确。17、A【分析】略18、A【分析】略19、B【分析】略20、B【分析】略21、A【分析】【详解】
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正确。四、非选择题(共3题,共27分)22、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有丝分裂末期,B表示有丝分裂后期,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据此分析。
【详解】
(1)以上A~E细胞既有有丝分裂;又有减数分裂,故有可能同时在该动物的睾丸中观察到。不具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细胞有A;B、E。
(2)据分析可知;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中C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精细胞。
(3)据图可知;该动物有2对同源染色体,理论上这种动物可产生4种生殖细胞。
(4)D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各有0对同源染色体。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图、识记层次的考查,难度不大。【解析】睾丸ABE有丝后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42023、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要求学生熟知9:3:3:1的比例及其变式,以及常规的遗传计算。
(1)F1为紫花,其自交后代出现了紫花、白花、浅紫花,因此F1自交后代的花色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
(2)在F2中紫花与非紫花的比率为267:94,约为3:1,在非紫花中,白花与浅紫花的比率约为3:1,综合考虑F1自交后代紫花:白花:浅紫花约为12:3:1,推测豇豆花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用A、a、B、b表示其控制花色的基因,则F2代中紫花豇豆的基因型可能为A_B_和A_bb,有6种。F2中白花豇豆(1/3aaBB、2/3aaBb)自交后代浅紫花aabb为2/3×1/4=1/6;则白花为5/6,其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花:浅紫花=5:1。
(3)为验证其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测交,即F1AaBb与花色为浅紫色aabb杂交,统计测交后代表型及分离比,预计结果为紫花(AaBb、Aabb):白花(aaBb):浅紫花(aabb)=2:1:1,若统计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说明推测正确。【解析】性状分离3:12基因自由组合6白花:浅紫花=5:1浅紫色测交后代表型及分离比紫花:白花:浅紫花=2:1:124、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基因的表达、细胞工程、免疫;考查对基因表达载体组成、转录过程、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与应用、二次免疫及免疫应用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基因中碱基比例关系和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第(2)小题的计算,根据浆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结果分析两次筛选的目的。
(1)A基因重组载体中;启动子和终止子是RNA聚合酶的识别部位,以开始和结束转录过程。
(2)Ⅱ区的碱基数为2000个;减去阴影部分碱基数800个,得到空白区的碱基数为1200个,该区段能指导蛋白质合成,其中C和G占400个,则A和T共800个,每条链中A和T有400个,转录以基因的一条单链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得到的RNA中A和U应为400个。
(3)给小鼠皮下注射A蛋白时;重复注射几次的目的是让小鼠产生更快;更强的二次免疫反应,使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较多的浆细胞。过程⑥为B细胞的分化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浆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由于存在多种融合细胞,首先要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然后经克隆化培养,用A蛋白作为抗原检测,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过程中杂交瘤细胞通不断的有丝分裂,增加杂交瘤细胞数目。
(5)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病毒表面的A蛋白可作为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但不会使人致病。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利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用图中的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分离出的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
【点睛】DNA分子中的碱基数量的计算规律。
(1)在DNA双链中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同;即A+G=T+C。
(2)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任意一条链及整个DNA分子中都相同,即若在一条链中=m,在互补链及整个DNA分子中=m。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即若在DNA一条链中=a,则在其互补链中=而在整个DNA分子中=1。【解析】RNA聚合酶400浆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出产生特定(抗A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细胞增殖(有丝分裂)A蛋白抗A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五、实验题(共4题,共24分)25、略
【分析】【分析】
1;Ti质粒上有一段特殊的DNA区段;当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时,该DNA区段能自发转移,插入植物染色体DNA中,Ti质粒上的这一段能转移的DNA被称为T-DNA。根据这一现象,将Ti质粒进行改造,将相关基因置入T-DNA区段中,可通过农杆菌侵染细胞,实现外源基因对植物的遗传转化。利用农杆菌Ti质粒转化植物细胞,是获得植物突变体的一种重要方法;
2;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拟南芥植株产生的种子;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能正常萌发。光信号(远红光)对拟南芥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的长度有影响。
【详解】
(1)①将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重组质粒,并导入农杆菌中。将转化液稀释后对野生型拟南芥进行转化,继续培养拟南芥植株并收获其种子,再将种子放入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筛选出能正常萌发的种子,命名为F1代种子,F1代种子因插入了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T-DNA导致基因突变;即DNA分子发生了碱基对的增加这一分子结构上的变化。
②F1植株为单拷贝插入(只有一个位点插入T-DNA)的杂合转基因植株用同样的方法筛选出单株F2。植株所结种子(F3代种子),若都能正常萌发,则F3植株为纯合转基因植株;F3自交得到F4代种子即为纯合突变体库。由于F1植株为杂合子,即突变型拟南芥(假设基因型为Aa)自交后代中,氨苄青霉素抗性(A_):氨苄青霉素敏感(aa)=3:1,将每株F1植株所结种子(F2代种子)单株存放,用①中的方法筛选F2代种子;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种子能够正常萌发,因此,表现为正常萌发和不能正常萌发比例约为3:1。
(2)①基因突变分为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将甲;乙、丙分别与野生型杂交;其后代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均表现为下胚轴长度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说明野生型为显性性状,3种突变均为隐性突变。
②甲和乙发生的均为隐性突变,将甲和乙杂交得到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下胚轴长度与甲和乙两株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说明长度与甲、乙比,没有区别,因此,是同一位点的基因突变。甲的基因用A或a、乙的基因用B或b表示,则甲突变个体是A突变为a,乙突变个体是B突变为b,甲、乙突变基因与其以及对应的染色体的关系如图所示:
③将甲和丙杂交得到种子在远红光下培养;萌发时表现为下胚轴长度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说明甲丙突变的不是同一位点,则可推测甲和丙的突变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①经过前面的分析;突变体均为隐性突变,故野生型基因型为AADD,甲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DD,丙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dd,双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dd。已知A基因控制A蛋白的合成,D基因控制D蛋白的合成。研究发现远红光下,D蛋白进核后才能调控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的生长。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D基因启动子连接,分别转入野生型和突变体甲,将其幼苗在黑暗处理4天,再在远红光处理30分钟,发现两种转基因植株细胞核中均出现绿色荧光且强度无明显差异。野生型有A基因,即有A蛋白,甲无A基因,即无A蛋白,故自变量为A蛋白的有无,而两者细胞核中均有绿色荧光,即两者均有D蛋白向细胞核转移,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A蛋白不参与远红光条件下D蛋白向核内的转移。
②D蛋白的电泳结果图表明;1代表磷酸化D蛋白,即为功能异常的D蛋白,2代表非磷酸化D蛋白,即为功能正常的D蛋白,在远红光条件下,野生型的细胞核中既有磷酸化D蛋白,又有非磷酸化D蛋白,而甲突变体aaDD的细胞核中只有正常功能的D蛋白,说明甲突变体aaDD抑制了D基因的磷酸化,因此,磷酸化D蛋白只在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的细胞核中大量积累,由此推测图1更为合理。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构建纯合突变体库的流程图,黑暗条件和远红光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拟南芥植株的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的分布情况,再根据题意作答。【解析】氨苄青霉素碱基对的增加3:1隐性下胚轴长度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别A蛋白不参与远红光条件下D蛋白向核内的转移野生型细胞核图126、略
【分析】【分析】
先根据表格内容和题干判断显隐性关系,由于亲本都是纯合子,亲本组合A1×A2杂交F1表型为缺刻叶,F1自交后代F2缺刻叶:薯叶=3:1,说明缺刻叶是显性;亲本组合A1×A4杂交F1表型为紫茎,F2紫茎:绿茎=3:1;说明紫茎是显性。
【详解】
(1)根据题干说明A1-A4均是纯合体,那么亲本组合A1×A2杂交F1表型为缺刻叶,F1自交的子代F2缺刻叶:薯叶=3:1,说明缺刻叶是显性;亲本组合A1×A4杂交F1表型为紫茎,F2紫茎:绿茎=3:1;说明紫茎是显性。
(2)由于亲本都是纯合子,A1×A4或A2×A3这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都全是浓茸毛;子二代出现浓茸毛:多茸毛:少茸毛约为12:3:1,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植株茸毛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亲本组合A1×A4杂交F2中缺少少茸毛绿茎和多茸毛绿茎个体,推测原因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要么是控制番茄茎颜色的基因与控制植株茸毛的其中一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要么是控制番茄茎颜色的基因与控制植株茸毛的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但后代数量太少。如果符合前一种情况的话,由于F1的基因型为AaBbDd,就可能是A/a基因和D/d基因连锁在一起,或者是B/b基因和D/d基因连锁在一起;作图如下:
(4)用低温处理A1×A2组合的F1后,F2的表型为缺刻叶:薯叶=7:1,假设这是由E、e基因控制的,那么F1的基因型就是Ee,由于雄配子存在致死现象,但是雌配子是正常的,即1/2E和1/2e,根据F2的ee=1/8=1/2×1/4推知,它是由雌配子e和雄配子e结合而来,说明e的雄配子占1/4,原本正常的雄配子是E和e各占1/2的,可以推测携带薯叶基因(e)的花粉存活率降低了2/3。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由于是雄配子致死,所以选择将低温处理的F1作为父本(Ee)与薯叶番茄(ee作为母本)杂交,由于e的花粉只有1/3存活,故花粉的基因型及比例为3/4E、1/4e,故有:若子代缺刻叶(Ee):薯叶(ee)=3:1,说明低温处理携带薯叶基因的花粉存活率降低了2/3。【解析】(1)缺刻叶和紫茎。
(2)二或三2自由组合F2浓茸毛:多茸毛:少茸毛约为12:3:1;符合9:3:3:1的变式。
(3)控制番茄茎颜色的基因与控制植株茸毛的基因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但后代数量太少(一种即可)
(4)薯叶2/3将低温处理的F1作为父本与薯叶番茄杂交,子代缺刻叶:署叶=3:1,说明低温处理携带薯叶基因的花粉存活率降低了2/327、略
【分析】【分析】
试题中涉及到三对基因;三对相对性状,且提供的材料均为纯合子。
【详解】
(1)甲×乙,即aaBBDD×AAbbDD→F1:AaBbDD,AaBbDD自交后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可说明A、a和B、b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a和B、b基因在两对染色体上;同理可说明B、b和D、d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b和D;d基因在两对染色体上;综上可知,A、a和D、d基因是否位于不同对染色体并不可知。
(2)杂种后代中既出现显性性状又出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F2中的高茎豌豆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自然状态下,豌豆为自花传粉,即自交,故F3中矮茎为2/3×1/4=1/6,则高茎为1-1/6=5/6。
(3)要判断是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最简便的方法是直接取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进行镜检,观察染色体形态;若该矮茎植株的染色体与高茎的染色体无明显区别,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反之,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解析】不合理该方案只能确定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b和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不能确定A、a和D、d的位置关系性状分离5/6分别制作F1中高茎和矮茎的分生区细胞临时装片,显微观察判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8、略
【分析】【详解】
(1)由于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故亲本的一对等位基因是杂合的,另一对是纯合的,故共AaBB、Aabb、AABb、aaBb四种。
(2)线粒体DNA的遗传特点是细胞质遗传,因此若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题中母本必须是抗寒的,故以抗寒晚熟的个体作母本,早抗寒晚熟(aa)×不抗寒早熟(AA)→F抗寒早熟(Aa)→自交→F2抗寒早熟纯合体(AA)。
(3)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为染色体数量变异;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代;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产生不正常的F2代。
(4)①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所以为42条;
②配子染色体组数为1;则体细胞中含2组染色体组,所以是二倍体植物;
③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4。【解析】①.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②.抗寒晚熟③.F2(或子二)④.数目⑤.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代;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产生不正常的F2代。⑥.42⑦.二⑧.4六、综合题(共2题,共14分)29、略
【分析】【分析】
1;本题的切入点为题意信息“从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人事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选集【人事管理】十篇
- 《学校组织结构》课件
- 《建筑环境管理技术》课件
- 《纸板的创想-坐椅设计》课件
- 2024年公务员个人年终总结
-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福建)(空白卷)
- 税务稽查事项总结
- 双十二旅游狂欢节
- 乐器销售工作总结
- 防爆电话施工方案
- 【苏教版】2022-2023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 03S702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图集
- 《铁路运输市场营销实务》教学课件合集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PPT
- 九年级化学校本教材自编
- 浙大中控DCS形化编程讲义课件
- 新媒体中心规章制度
-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说课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
- 5GC核心网基本概念课件
-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目录(普及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