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_第1页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_第2页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置管后,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觀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1.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6%(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恶性肿瘤患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应用。标签:护理干预;PICC置管;静脉血栓;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易出现血液高凝、血管内膜损伤及血流迟缓等现象,导致血栓形成[1-2]。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静脉化疗的主要方式,给患者提供提条简便、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及化疗给药通路[3-4]。但是PICC置管后局部血流更加迟缓,加之导管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使得血栓发生率大大提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5]。置管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对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1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4.36±3.78)岁;癌症类型:胃癌25例、肺癌23例、乳腺癌22例、宫颈癌19例、鼻咽癌8例、肝癌8例、大肠癌7例、胆管癌4例、脑癌2例;未行静脉化疗患者87例,其他31例患者已接受静脉化疗;置入导管类型:硅胶4Fr置管鞘102例、硅胶3Fr置管鞘11例、聚胺脂材料4Fr置管鞘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联合改良赛定格技术肘上PICC置管。将11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化疗史、导管类型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常规护理方式,主要包括置管处热敷、抹药、常规消炎、血栓预防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运动及置管侧肢体功能训练。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1)置管前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血管状态全面评估,从而了解PICC穿刺禁忌症,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利用B超检测掌握血管状态,选择适宜的导管类型,尽可能避免穿刺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降低并发症产生;(2)置管前加强与患者共同交流,讲解PICC的优势以及注意事项,并耐心细致的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打消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鼓励患者保持积极、放松,引导其主动配合治疗,增加置管成功率;(3)置管后的护理:a.B超检查确定导管位置,确保导管尖部送达上腔静脉,置管后第1w,护理人员每天严格监测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及臂围,同时指导病人适量运动,保持肢体功能,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及时发现并发征兆,控制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发生;b.提醒病人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并加强该侧手部运动,加速置管手臂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发生率;嘱咐病人置管侧肢体若发现肿胀、麻木、发热、及肩周不适等情况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c.对带管出院的病人,应对其强化PICC相关知识、维护的讲解,并定期随访,若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入院治疗;(4)置管后血栓的预防。当置管侧肢体及颈、肩部出现红肿、酸胀、疼痛和堵管等现象时,应及时采用X线片确定导管位置,因为导管位置改变会严重损伤血管内膜,若导管移位,则采用B超检测,观察是否形成血栓。若怀疑出现血栓,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同时准备相关治疗药品、器械,严格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应特别关注胸闷、缺氧等肺栓塞症状,一旦发生,立即采取吸氧、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处理。遵照医生嘱咐,给予静脉输液稳压及溶栓治疗,并安抚病人,缓解其恐惧、紧张的心理。1.3评价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均于置管后第1d评估1次,住院期间每7d评估1次,出院后每14d评估1次,直至拔管。评价标准:患者主诉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及腋窝酸胀疼痛,手臂局部发生红肿、酸痛、发热等现象,且臂围增大;采用B超检测显示有静脉血栓形成。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表1列出了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观察组59例患者经干预护理后,仅有1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69%;对照组59例患者中有7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1.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3讨论恶性肿瘤患者采用PICC置管化疗,大大降低了化疗药物外渗及对外周血管造成的损伤,因此PICC置管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6]。但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同时导管置入会加速血管内膜损伤、降低血液流速,所以PICC置管后,将加重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积极高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并及时处理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情况。本研究显示,观察组59例患者仅有1例并发血栓,发生率1.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6%。由此可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和生活水平,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杨艳,宋洋,徐茹.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116例的预防性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432-6433.[2]林小芳,黄先玲,黄格,钟番香.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病人预防发生静脉血栓中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下旬版),2013,11(5):1370-1372.[3]PaauwJD,BordersH,IngallsN,BoomstraS,LambkeS,FedesonB,GoldsmithA,DavisAT.TheincidenceofPICCline-associatedthrombosiswithandwithouttheuseofprophylacticanticoagulants[J].JPENJParenterEnteralNutr,2008,32(4):443-7.[4]宋晓红.4例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2):1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