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早期中华文明(2024年9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早期中华文明(2024年9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早期中华文明(2024年9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早期中华文明(2024年9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早期中华文明(2024年9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早期中华文明(2024年9月)一.选择题(共21小题)1.(2024•安徽开学)据如表可推知,当时()商朝建立前商族历史的信息摘编出处记载《周易•大壮》商代先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在与有易部落交换时,被该部落劫掠、杀害,“丧羊于易”《管子•轻重甲》商人用自己生产的“文绣基组”去交换夏人的粮食,“一纯得粟百锤”A.贸易推动了族际交往 B.官府垄断商业经营 C.内外服制度受到破坏 D.商族农业生产落后2.(2024•安徽开学)安徽郎溪县磨盘山文化遗址的早起阶段(距今约6200—5300年)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其中渔网网坠所占比例很高,猪、鱼等仿生形器物独具特色,水稻、莲子等植物遗存和鹿、野猪等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的空间分布广泛。据此可知,磨盘山的先民们()A.生活平等而富足 B.深受良渚文化影响 C.生计方式多样化 D.主要从事农业生产3.(2024•南靖县校级开学)“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4.(2024•潮阳区开学)从对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考古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和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址还有很多。这说明,考古发现()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反映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C.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 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5.(2024•张掖开学)据考古发现,在良渚贵族墓葬中有祭祀功能的玉琮、玉璧、三叉形器、玉石钺和带有短柄的权杖;在陶寺遗址的大墓中随葬品有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礼器;在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墓葬中随葬的成套陶礼器,器物组合与摆放位置固定。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A.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B.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 C.历史研究须与考古发掘相印证 D.古代礼制文化已初现端倪6.(2024•大通县开学)《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关于西周乐队的规定:“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八佾”,即八列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即三十六人;卿大夫“四佾”,即十六人;士“二佾”,即四人。这些规定()A.反映出周天子牢固管控地方政治权力 B.表明西周敬祖习俗非常盛行 C.体现出宗法分封制下等级鲜明的特征 D.突显出西周社会生活的奢侈7.(2024秋•中牟县校级月考)周代亲属制度中,亲戚称呼常带伯、仲、叔、季等。《白虎通义•姓名》中说只有嫡长子才能称伯,例如伯禽;庶长子只能称孟,例如鲁国的大夫孟氏。这一制度()A.优化了血缘政治 B.体现了宗法观念 C.防止了家族纷争 D.规范了等级秩序8.(2024•广安区校级开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提出,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强制性权力四个方面,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下列考古发现中,可用来作为社会分工出现的证据的是()A.有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B.出土大量粟的粮食窖穴 C.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种类相差悬殊 D.发掘出青铜器、石镰、陶鬲、三足瓮等物品9.(2024•朝阳区校级开学)考古研究发现,河北张家口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出土的筒形罐,与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素面平底筒形罐具有相似性;此外,邓槽沟梁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与河套地区海生不浪文化相似,应是受河套地区同类遗存东进影响,邓槽沟梁遗址第四期文化遗存面貌,与龙山时期河套地区永兴店文化也十分接近。这表明当时()A.黄河流域文明水平最高 B.中华文明展示多元特色 C.区域文化呈现交融现象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形成10.(2024•朝阳区校级开学)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 B.私有制已经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 D.宗法制开始萌芽11.(2024•利津县校级开学)据考古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存有占地数百平方米、厚度约20~50厘米的稻谷堆集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遗址发掘区域,也发现了大小不等的地窖200多个。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A.农业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 B.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 C.社会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D.人们已有原始的储备意识12.(2024•蚌埠开学)如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 B.内外服制确立 C.打破禅让传统 D.王权初步形成13.(2024•招远市校级开学)西周时期,贵族服饰色彩有严格规定,而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颜色则更加自由多样,整体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这反映出()A.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B.审美观念日益多元 C.染色技术进步巨大 D.华夏风俗逐渐异化14.(2024•浙江开学)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陶守遗址的同一墓地中有大墓和小墓之分且差别十分突出,大墓往往随葬上百件器物,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玉器、象牙和漆器。小墓大部分没有任何随葬品,即或有,也只有一二件粗劣的陶器或骨器。这说明陶寺遗址()A.属于母系氏族的遗存 B.形成了部落联盟 C.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D.国家已经产生15.(2024•海口模拟)周人青铜器铭文内容中最有特色、最多见的是“颂扬”。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中曾大量出现臣下对君主的颂扬以及属下对上司的颂扬,多见于册命赏赐。但后来,这种因册命赏赐而发的颂扬逐渐消失。材料反映出周代()A.礼乐制度逐渐消亡 B.王权由强盛到衰落 C.青铜铸造业的变迁 D.敬天保民思想丢失16.(2024秋•上高县月考)距今5100年左右,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17.(2024•湖南开学)项羽击败秦军,成为天下共主后,没有沿袭秦代的郡县制,而是分封天下诸侯。项羽分封诸侯的依据,是在秦末战争中所获取的战功大小及掌控军队的多寡。这反映了()A.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 B.秦朝政治制度被全盘否定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 D.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18.(2024春•西安期中)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峁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9.(2024秋•南昌月考)据如表可知,该时期()距今约4500—4000年前龙山时代在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特点特点表现印证一城址林立,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区域。与文献所记载的“万国”时代的情景颇为吻合。二书写在陶器、玉石器上的陶文出现,如陶寺朱书陶文、澄湖陶文。与仓颉造字的传说产生联想。三以玉器、陶器、漆木器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更加完备。《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A.呈现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进入可考的信史时代 C.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完善了封建礼乐制度20.(2024秋•长安区月考)公元前841年,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经济专利政策,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周厉王不听,甚至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从而引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国人暴动的发生说明商周时期()A.国人的民主意识高涨 B.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权 C.王位世袭制遭到破坏 D.思想专制保障集权体制21.(2024•未央区校级开学)考古发掘表明在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分布着若干座史前城址,其中以焦家城址最具代表性。焦家城址范围内发现了城墙、壕沟、大型墓葬、祭祀坑等丰富的文化遗迹2000余处,出土玉器、彩陶、白陶、黑陶等各类文物万余件。据此推断,焦家城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早期中华文明(2024年9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1小题)1.(2024•安徽开学)据如表可推知,当时()商朝建立前商族历史的信息摘编出处记载《周易•大壮》商代先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在与有易部落交换时,被该部落劫掠、杀害,“丧羊于易”《管子•轻重甲》商人用自己生产的“文绣基组”去交换夏人的粮食,“一纯得粟百锤”A.贸易推动了族际交往 B.官府垄断商业经营 C.内外服制度受到破坏 D.商族农业生产落后【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建立,解题关键信息是“商代先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在与有易部落交换时,被该部落劫掠、杀害”“商人用自己生产的‘文绣基组’去交换夏人的粮食”。【解答】A.根据材料“商代先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在与有易部落交换时,被该部落劫掠、杀害”“商人用自己生产的‘文绣基组’去交换夏人的粮食”可知,商朝建立前通过商业贸易促进了族群之间的交往,正确;B.材料《管子•轻重甲》中提到商人,没有体现官府垄断经营,排除;C.当时商朝还未建立,不能得知是否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D.材料只涉及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农业发展状况,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商朝的建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2.(2024•安徽开学)安徽郎溪县磨盘山文化遗址的早起阶段(距今约6200—5300年)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其中渔网网坠所占比例很高,猪、鱼等仿生形器物独具特色,水稻、莲子等植物遗存和鹿、野猪等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的空间分布广泛。据此可知,磨盘山的先民们()A.生活平等而富足 B.深受良渚文化影响 C.生计方式多样化 D.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其中渔网网坠所占比例很高,猪、鱼等仿生形器物独具特色,水稻、莲子等植物遗存和鹿、野猪等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的空间分布广泛。”可知磨盘山的原始族群生产方式既涉及到农业、渔业、狩猎还有手工业,体现出磨盘山的先民们生计方式多样化,C项正确;原始社会的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不可能富足,排除A项;仅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磨盘山文化深受良渚文化影响,排除B项;磨盘山先民不仅仅有农业生产,还有手工业、渔业、狩猎等,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4•南靖县校级开学)“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A.阶级分化的出现 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处于中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可知,随葬品随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反映了阶级分化的出现,符合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特点,A项正确;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仅涉及陪葬品,不体现宗教信仰,排除B项;玉器是礼器,但不一定与祖先有关系,因此材料无从体现“敬畏祖先观念”,排除C项;“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无从体现,材料强调的是玉器等的出土,并非生产工具,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2024•潮阳区开学)从对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考古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和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址还有很多。这说明,考古发现()A.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B.反映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C.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 D.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史前时期没有文字记载,即便进入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也多有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考古学研究成果对于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平,可见,考古发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同源共祖”,排除B项;凸显了文明的地域性特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现的意义和影响,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4•张掖开学)据考古发现,在良渚贵族墓葬中有祭祀功能的玉琮、玉璧、三叉形器、玉石钺和带有短柄的权杖;在陶寺遗址的大墓中随葬品有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礼器;在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墓葬中随葬的成套陶礼器,器物组合与摆放位置固定。这些发现可用于说明()A.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B.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特征 C.历史研究须与考古发掘相印证 D.古代礼制文化已初现端倪【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在良渚贵族墓葬中有祭祀功能的玉琮、玉璧、三叉形器、玉石钺和带有短柄的权杖;在陶寺遗址的大墓中随葬品有陶鼓、木鼓、石磬、龙盘、玉石钺等礼器;在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墓葬中随葬的成套陶礼器,器物组合与摆放位置固定”可知,在良渚文化、陶寺文化、龙山文化都出土了礼器,说明古代礼制文化已初现端倪,D项正确;阶级分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并非起源于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并非所有历史都会有对应考古发掘去印证,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需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遗产。6.(2024•大通县开学)《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关于西周乐队的规定:“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八佾”,即八列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即三十六人;卿大夫“四佾”,即十六人;士“二佾”,即四人。这些规定()A.反映出周天子牢固管控地方政治权力 B.表明西周敬祖习俗非常盛行 C.体现出宗法分封制下等级鲜明的特征 D.突显出西周社会生活的奢侈【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关键信息是“排列三面”“排列两面”“八佾”“六佾”等。【解答】A.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材料主要说的是西周时期礼乐方面的不同规定,并不能说明西周敬祖习俗非常盛行,排除;C.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不同的社会等级享有的待遇不同,这体现了宗法分封制下等级鲜明的特征,正确;D.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主要体现的是等级秩序森严,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7.(2024秋•中牟县校级月考)周代亲属制度中,亲戚称呼常带伯、仲、叔、季等。《白虎通义•姓名》中说只有嫡长子才能称伯,例如伯禽;庶长子只能称孟,例如鲁国的大夫孟氏。这一制度()A.优化了血缘政治 B.体现了宗法观念 C.防止了家族纷争 D.规范了等级秩序【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据本题材料“《白虎通义•姓名》中说只有嫡长子才能称伯,例如伯禽;庶长子只能称孟,例如鲁国的大夫孟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亲属制度中兄弟行辈按长幼排序进行称谓,《白虎通义•姓名》中提到,只有嫡长子才能称伯,而庶长子只能称孟,这种亲属称谓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家族秩序和等级制度的重视,通过严格的命名规则来规范家族内部的关系,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亲属制度的排行方式,并没有直接体现这种方式优化了血缘政治,排除A项;尽管材料中涉及了宗法观念对亲属制度的影响,但这不是其主旨,其主旨是强调亲属应该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侧重的是维护等级秩序,排除B项;嫡长子继承制减少了家族纷争,但材料中未涉及该信息,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学生需掌握西周宗法制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影响。8.(2024•广安区校级开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提出,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强制性权力四个方面,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下列考古发现中,可用来作为社会分工出现的证据的是()A.有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B.出土大量粟的粮食窖穴 C.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种类相差悬殊 D.发掘出青铜器、石镰、陶鬲、三足瓮等物品【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需要掌握新石器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理解社会分工的含义。【解答】A.有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说明神权色彩浓厚,不能说明社会分工出现。B.出土大量粟的粮食窖穴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社会分工出现。C.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种类相差悬殊体现了阶级分化,不能说明社会分工出现。D.结合所学可知,社会分工是指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根据其特长、技能或资源的不同,分别从事不同的工作或活动,“发掘出青铜器、石镰、陶鬲、三足瓮等物品”体现了不同的手工业出现,能够说明社会分工出现。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9.(2024•朝阳区校级开学)考古研究发现,河北张家口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出土的筒形罐,与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素面平底筒形罐具有相似性;此外,邓槽沟梁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与河套地区海生不浪文化相似,应是受河套地区同类遗存东进影响,邓槽沟梁遗址第四期文化遗存面貌,与龙山时期河套地区永兴店文化也十分接近。这表明当时()A.黄河流域文明水平最高 B.中华文明展示多元特色 C.区域文化呈现交融现象 D.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形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信息“河北张家口崇礼邓槽沟梁遗址出土的筒形罐,与尚义四台遗址出土的素面平底筒形罐具有相似性”“第三期文化遗存与河套地区海生不浪文化相似,应是受河套地区同类遗存东进影响”“第四期文化……永兴店文化也十分接近”可知,当时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具有相似之处,说明存在交流,反映了当时区域文化呈现交融现象,C项正确;题干缺少文明水平高低比较的相关信息,不能确定黄河流域文明水平最高,排除A项;材料强调多元中的相似性,而不是多元性,排除B项;国家的初始形态通常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材料无从判断其是否基本形成国家初始形态,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2024•朝阳区校级开学)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A.音乐演奏技艺高 B.私有制已经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 D.宗法制开始萌芽【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从随葬品和墓葬规格判断,陶寺遗址在墓葬随葬品方面存在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这说明陶寺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形成,B项正确;仅凭出土乐器不能说明音乐演奏技艺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有关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等,无法得出早期国家出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陶寺文化时期具体的宗法继承关系,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2024•利津县校级开学)据考古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存有占地数百平方米、厚度约20~50厘米的稻谷堆集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遗址发掘区域,也发现了大小不等的地窖200多个。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A.农业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 B.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 C.社会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D.人们已有原始的储备意识【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存有占地数百平方米、厚度约20~50厘米的稻谷堆集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遗址发掘区域,也发现了大小不等的地窖200多个。”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为了保证生活所需,会贮备粮食,说明当时已有原始的储备意识,D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农业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强调新石器时代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显现,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社会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2024•蚌埠开学)如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 B.内外服制确立 C.打破禅让传统 D.王权初步形成【分析】本题考查部落统治与禅让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执玉帛者万国”“置万国”“诸侯万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国家的初步概念,因而这些关于“万国”的描述说明大禹时期王权已经初步形成,D项正确;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实行于商朝时期,排除B项;打破禅让传统是在夏朝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部落统治与禅让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2024•招远市校级开学)西周时期,贵族服饰色彩有严格规定,而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颜色则更加自由多样,整体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这反映出()A.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B.审美观念日益多元 C.染色技术进步巨大 D.华夏风俗逐渐异化【分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信息“西周时期,贵族服饰色彩有严格规定,而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颜色则更加自由多样,整体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可知,西周到战国时期人们服饰颜色的变化是社会转型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反映,A项正确;B、C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礼乐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2024•浙江开学)根据考古发掘的成果,陶守遗址的同一墓地中有大墓和小墓之分且差别十分突出,大墓往往随葬上百件器物,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玉器、象牙和漆器。小墓大部分没有任何随葬品,即或有,也只有一二件粗劣的陶器或骨器。这说明陶寺遗址()A.属于母系氏族的遗存 B.形成了部落联盟 C.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D.国家已经产生【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题意可知,陶寺遗址中的墓葬中存在大小的区别,而且随葬品的差别也很大,这体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C项正确;陶寺遗址时期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陶寺遗址时期尚未形成部落联盟,排除B项;陶寺遗址时期,国家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4•海口模拟)周人青铜器铭文内容中最有特色、最多见的是“颂扬”。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中曾大量出现臣下对君主的颂扬以及属下对上司的颂扬,多见于册命赏赐。但后来,这种因册命赏赐而发的颂扬逐渐消失。材料反映出周代()A.礼乐制度逐渐消亡 B.王权由强盛到衰落 C.青铜铸造业的变迁 D.敬天保民思想丢失【分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答】根据材料中青铜铭文的变化可知,西周青铜其中的铭文由中期多臣下对君主的颂扬以及属下对上司的颂扬到晚期因册命赏赐而发的颂扬逐渐消失,可以反映出西周王权权威逐渐衰落,王的影响力下降,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礼乐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青铜其中铭文的内容,而非青铜业的发展变迁,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思想演变,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6.(2024秋•上高县月考)距今5100年左右,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都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A.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 B.奠定了中华文明基本格局 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题干“这样大规模的聚落营建,可能需要调动较大空间范围的人力物力,已经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一番‘成建制’的整合”及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群所在区域出现大规模的聚落营建,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凸显了地缘关系,各族群经历了“成建制”的整合,这表明良渚文化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项正确;良渚文化虽然具备了一些国家的特征,但不能说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夏朝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排除A项;良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排除B项;良渚文化遗址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的初始形态,但还未完成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17.(2024•湖南开学)项羽击败秦军,成为天下共主后,没有沿袭秦代的郡县制,而是分封天下诸侯。项羽分封诸侯的依据,是在秦末战争中所获取的战功大小及掌控军队的多寡。这反映了()A.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 B.秦朝政治制度被全盘否定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 D.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据材料信息可知,项羽虽然重新分封了诸侯,但他并非按旧贵族的血统来分封诸侯,也没有大封自己的子弟,他是按照军功和实力来封诸侯,显然受到了秦的军功爵位制的影响,既有制度上的复古,也有受时代影响而做出的变化,C项正确;项羽是按照军功和实力来封诸侯,不是分封的旧贵族,排除A项;项羽并没有全盘否定秦的制度,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项羽的分封是不同与西周的分封制度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2024春•西安期中)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峁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①正确;根据材料“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③正确;根据材料“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可知,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提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④正确;材料无法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②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9.(2024秋•南昌月考)据如表可知,该时期()距今约4500—4000年前龙山时代在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特点特点表现印证一城址林立,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区域。与文献所记载的“万国”时代的情景颇为吻合。二书写在陶器、玉石器上的陶文出现,如陶寺朱书陶文、澄湖陶文。与仓颉造字的传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