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的路径探索_第1页
“两个结合”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的路径探索_第2页
“两个结合”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的路径探索_第3页
“两个结合”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的路径探索_第4页
“两个结合”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通识课的路径探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文学赏析课的学习过程是内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要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在学科和专业学习中传承创新。1“两个结合”视域下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1.1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升华“两个结合”的中心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自信是指对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充分认可,对文化价值的肯定。我国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成为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意味着具有相同文明起源的人在生活延续中对其文化传统具有共同的认同,明白文化的来源,理解其特点与发展方向,知道与体认的目的是在发展后的环境中延续和创新传统文化[2]。让文化自信内化于心,能不断推动学生开拓创新,在创新中选择优质文化,以文化为底蕴来审时度势,顺应规律进发。1.2文化自信是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为民族独立提供了精神支持,民族文化与民族发展相伴随。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和保持独立性的重要力量,也是即使经历过风雨和挫折的民族在艰难中站立凝聚团结起来的精神支柱。文化由诸多要素构成,其中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认可和欣赏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形成及延续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我们民族优质的古典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底蕴,古典文化中的典故和隐喻等影响着我们的思辨方式,甚至形成了一个辐射源,将古典文化的精华辐射到了更广阔的地域,形成了儒家文化圈。1.3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必经之路百年党史充分证明,守正创新是党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经验,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关键,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做到守正创新,就要坚持“两个结合”。精神力量能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当文化发挥出比经济和物质更强大的力量时,可以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凝聚力。2将课程思政融入文学赏析课突显文化自信的诸多优势2.1“两个结合”视域下的文学赏析课有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核[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相统一,是激发中华民族生命力的精神桥梁。将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使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树人”先“立德”。《管子·形势解》提出“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4]。第一次提到“国富的重要性”。《史记·李斯列传》《淮南子·泰族训》《颜氏家训·归心》《和吴御史汴渠》等文学作品中都出现“富强”二字,“富强”的内涵在中华民族血脉中延续至今,这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是古今价值观的体现。“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早在先辈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是民族精髓的来源。2.2“两个结合”视域下的文学赏析课有利于培养品德品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培养文化自信的同时,应将正确的导向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哲理是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能充实学生精神世界,使其具有归属感,增强使命感。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个体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内化产物,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5]。叶圣陶在提到品德时,提倡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来融入品德教育,文学作品恰好是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赏析作品时容易增强自己的代入感,思考自己面临如此情景时该如何去选择。叶圣陶在《给少年儿童写东西》中提到,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6]。文学正是人们喜欢看、看了容易懂的作品,文学赏析课既能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丰富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品德。释今无在《寿江若海》中也提到“名誉高缙绅,品德洁清修”。2.3“两个结合”视域下的文学赏析课有利于坚定意志意志是个体确定目标、依据目标而行动、为克服困难而呈现出的精神品质,实际中表现为对行为的发动、坚持、制止、改变等的调控作用,意志力的第一阶段是动机的形成,第二阶段是为实现动机而选择策略、方法和手段,并促使动机的实现。文化自信可以作为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在优秀传统文化——苏轼、王阳明“治学精神”“学问行为”的影响下,学生要解决为什么学习的动机问题——为自己而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容易产生“躺平”思想,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学习的动机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作家和时代的背景来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产生为理想、为祖国而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还伴随将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实现从“想”到“行”的实质性跨越,学生需要坚定地执行计划,克服主客观存在的各种困难,从而实现计划[7]。在文学赏析课上让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读书、查阅资料文献,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行动目标,并选择达成目标的有效策略、方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3将课程思政融入文学赏析课的探索文学赏析是医学类院校的一门医学人文课程,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在医学人文教学中起到塑造学生品德的作用。文学赏析课以介绍各国文学概况为基础,重点赏析中华民族古典传统文学,让学生溯源我国文学和文化,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熟悉我国历代典范作品、作者及文学现象。在此基础上,用文学启发学生,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人文意识及其理想信念。3.1以情感启迪,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表明了诗歌的情感作用,这种情感作用一直延续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说明了高校教育的重要作用[8]。“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语出《论语·八佾》,是孔子在评价《诗经·关雎》时的话,教师讲解其中包含的含义,在课堂上通过作品赏析启发学生情感。王阳明在“致知在格物”的基础上提出了“致良知”,强调了情感和良知的重要性。汤显祖在《牡丹亭》中以奇幻的故事解释“情之至”的力量,发出了“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的感叹。通过诵读、理解、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产生情感认同,从情感入手,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情感是更深层次的育人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强调人际和谐之道,注重尊重他人情感,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具有重要意义[9]。3.2以哲思启迪,树立文化自信哲学以世界本源为探究对象,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最普遍的问题,以探索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的问题,哲学蕴含着认识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强大力量,哲学开启智慧。蕴含着数千年文化精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先辈育人的哲思。儒家提倡的“仁”是为了实现“仁者爱人”的政治理想,包含在《论语》及相关文学作品中;庄子一脉用辩证思维看待纷乱杂芜的表象世界,用“寓言”“卮言”“重言”的叙述方式启发和警戒着人们。在文学赏析课上,可通过与先哲“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问答思辨中厘清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不管是“仁者爱人”的德治智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福祸相依”的人生哲学,还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都是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教师要选择优质文学作品并系统设计教学方案。二十四节气是祖辈生存的指南,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很多民俗文化故事和美学思想,可以将二十四节气相关诗词文章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总结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以此种方式在文学赏析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增强文化自信。3.3增强文化自信,在体验式学习中创新文化文化创新基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表现就是根据优质文化开拓创新。文化创新是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在内容丰富的中国文学体系中,历代作家学者继往开来,传承创新,从集体作者的《诗经》到个体作者的《楚辞》,再到历朝历代的诗作,我国形成了“诗言志”“诗抒情”的传统,也形成了诗歌这样的表达方式。在文学赏析课教学中融入医学发展史相关内容,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到《本草纲目》,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药物品种慢慢在增加、分类方式更系统细致、对药物药理的理解更加具有规律性。对药物认识的源头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神农氏采摘各种植物的根、茎、叶、果,并以身试药,以发现其有缓解和治愈作用;《诗经》中提到130多种植物,这些植物有很多出现在明代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中;《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用鹿鸣悦耳、鹿食优雅赋比兴宾客的品德高尚;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也提到了“青蒿”,“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发掘了青蒿的药用功效,再到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就是在民族自信基础上的创新,并且这种创新的源头是有所记载的,有着这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生再寻找方法进行创新便是有底气的。所以在文学赏析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掌握基本文学知识,建立文学中心意识,如“《诗经》中的草木”是某次文学赏析课的“文学中心”,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文献寻找“《诗经》中的草木”,找寻的过程便是学生体验式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文学赏析课中分析文学作品时,会涉及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通过文史结合,学生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持久性、光辉性、延续性和穿透力;师生还可以讨论古典文学相关内容,通过朗读原典、理解分析、谈体会、谈认识、谈美学价值及梳理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的脉络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改编古代文学戏剧作品,学生通过演出改编的戏剧等方式来深入分析文学中的内涵;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网络资源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钉钉课堂等,实现文学赏析课教学创新,还可以将文学赏析课延伸到课外,通过举办社团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