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菜白金科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3)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2.(2023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他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墨子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产技术工艺,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概念和理论分析为手段,既有浓厚的实践性、实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墨子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家认为衡量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即所谓“功,利民也”(《经上》35条)。这突出地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如光学投影和成像实验、小孔成像实验,虽然比较粗糙,但它们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结构的科学活动过程。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献。”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巧传是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求即求取,探究。求其故,是对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询问为什么,揭示原因、本质和规律,从而将手工业技术上升到科学理论。这句话道出了墨家建构科学、形成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制,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面对变化的自然界和各种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墨子认为正确地描述其然,摹略万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指向。墨家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而作出的客观记录。《墨经》中的每一条科学知识都有其立论依据,都用“说在……”的形式,阐明其所以然。这种对事物所以然的追索,必然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墨家认为,人之所以能知,在于人具有认识能力,发挥这种能力,才能获知;强调只有感官与事物接触,再加上心的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选自陶贤都《先秦墨家科技思想论析》,有删节)材料二墨子以桔棒机起重的力学原理,揭示了“举之则轻,废之则重”的力学规律性。《墨子•经下》说:“举之则轻,废(放)之则重,若石、羽,非有力也。”当用桔棒机举起重物时,重物似乎显得很轻,犹如举起一根羽毛似的,毫不费力,而当把重物放下时,反而显得很沉重,就像放下一块大石头一样。这并不是由于驾驭桔棒机的人的力量大,而是因为机械发挥了作用。桔棒机的构造原理,是用一横杆AB系于一立柱上端(支点为O)。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之所以能省力,是因为负重(P)的AO端(本)比作用力(F)的BO端(标)为短。如图所示。《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物体负重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墨子•经说下》说:“衡木如(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横木增加重量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在横木上左右移动支点,没有加重却倾斜了,那是因为失去了重心不能胜任重量了。在横木的一边加上重量,这一边必定下垂,因为权和称物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横木平衡,那么本方(AO)短而标方(BO)长,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时如在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重量,则标方必定下垂,因为标方得到了秤锤加重的力。墨子关于秤杆平衡原理的认识,与阿基米德所阐述的杠杆原理可以说是异曲同工。(选自杨武金《墨子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删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这是他成为墨家创始人的主要原因。B.以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这也是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表现。C.胡适从《墨经》关于光学和力学的诸条中,推断出墨家学者能做许多实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墨家科学思想注重实验和实践。D.《墨子•经下》中的“权”即秤砣,汉语“权重”“权衡”中“权”的意义由此引申而来。根据杠杆原理,秤砣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第三段可以看出,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是中国古代很多科技发明与墨家科技思想的不同。B.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因为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C.“巧传则求其故”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它也说明墨家对科技知识采取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D.“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虽是设譬说理,也暗含探究所以然的精神。(3)下列选项,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的一项是A.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上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北宋毕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C.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长途跋涉,南至西沙群岛,北至北极圈附近,测量子午线,完成历法《授时历》的修订。D.道家《抱朴子》的丹方,包含硝石、硫磺和炭类等物品,道士试图借助它们“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4)材料二的内容证明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5)材料一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红山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待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B.“日暖南山石。”一句为实写,作者回到家乡看到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2)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红山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增广贤文》有言“知彼知己,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所讲的道理相似。(2)《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3)“江”与“月”作为典型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诗人常以此来描写雄浑壮美、孤独寂寥、闲适清雅的画面,如“,”。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东安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文学曰:“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且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夫李梅实多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而旧谷为之亏。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楚人搔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今商鞅之册任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匮于室,老母号泣,怨女叹息;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也?”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春秋》曰:‘末言尔,祭仲亡也。’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周道之成,周公之力也。虽有裨谌之草创,无子产①之润色,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②之凿枘,则功业不成。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选自《盐铁论③•非鞅》有删改)[注]①裨谌、子产郑国大夫。②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周、吕:周公和姜子牙。③《盐铁论》:西汉桓宽据“盐铁会议”而撰述之史书。是一部对话体书籍。双方参加辩论的人物分别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主的朝堂一方,和以贤良文学(有德之士和儒生)为主的民间一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不A从B地C出D一E取F之G民H间I谓J之K百L倍M此N计O之P失Q者R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通“返”,意思是“返回”。文中“反裘”指的是为了背柴把皮衣送回去。B.“居者匮于室”中“于”意思是“在”。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于”意思并不相同。C.隳,文中意思是毁坏,与“隳名城”(《过秦论》)中的“隳”字含义相同。D.凿,榫眼。枘,榫头。比如说“方凿圆枘”。文中“凿枘”连用比喻互相配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夫一方认为,商君在秦国制定的朝廷内和朝廷外的政策都很合适,既注重法制建设又注重政治教化,又实施强有力的经济政策。B.大夫一方是赞成盐铁官营的,他们认为盐铁官营可以帮助老百姓解决急需的问题,还可以让军费开支充足,对国家有益,对民众无害。C.文学一方认为,天地也不能做到两全其美,就像李子梅子今年果实结得多,来年肯定结得少,新谷成熟时候,旧谷就要减少很多了。D.文学一方认为,商鞅和吴起分别搞乱了秦国和楚国,削弱了两个国家的实力,使国家财物耗尽,丢失国土,所以不能实行他们的政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②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大丰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今年“十一”期间,博物馆成为热度爆表的目的地。如果说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参观博物馆是最快了解这座城市的方式,一眼千年,一眼千里;那么对于本地人来说,还要常去家门口的博物馆吗?有数据显示,“俺也一样”。曾经,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可简单地描述为“人—玻璃—展品”,参观方式相对直观,作用较大,而非像有些人吐槽的那样①_______。今天,博物馆的空间不再局限于馆舍天地,而是走向大千世界乃至元宇宙。故宫博物院在紫禁城建成600年的2020年,上线了“数字故宫”小程序,并不断迭代,数字故宫可以“一站式”满足用户需求。有了元宇宙的博物馆,自然还有元宇宙的藏品。今年4月,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联合推出数字藏品,让分藏两馆的国宝级文物在元宇宙②_______,共同呈现一段数字藏品的传奇。(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俺也一样”的叙述风格似乎与整个文本不一致,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爆表”原意是指仪表爆炸,即仪表指针超过仪表所能显示的上限。当下网络上多用来形容人或物在某一方面特别厉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网络词汇的表达效果。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十)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菜白金科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①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木匠好酒。②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他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木匠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③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④却是怎么也夹不动。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原载《小小说月刊》2020年9月上)(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生活气息浓郁。语言平白晓畅,同时又不失生动形象,这与汪曾祺作品的平淡自然、韵味无穷的语言风格类似。B.木匠把徒弟带着一起上工,教他技艺和规矩,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C.见过大世面、洋玩意儿的新木匠来梅家里上工后,经历了由骄傲不屑到郁闷不解,再到尴尬羞愧,最后端正态度的心理变化。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野开阔,自由灵活地展现了跨度较长的乡村生活。(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句子①综合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了徒弟当时的落魄可怜。B.句子②展现出木匠的悠然自得、闲适惬意,与后文发现徒弟吃鱼之后的紧张焦急形成对比。C.句子③中的“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增强了情节的连贯性。D.句子④聚焦新木匠的动作,单独成段,似电影的特写镜头,展现了“木鱼”的栩栩如生。(3)看起来“煞是喜人”的咸鱼却是条“木鱼”,这一结果虽出人意料,但前文多处伏笔又使之合情合理。除开头提到木匠尤善雕刻以外,文章还有哪些伏笔?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小说描写了特定时代的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有评论家称“《看菜》透露出苦涩,但也不乏温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伏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评价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解答】(1)B.“但木匠不善于教导徒弟,所以徒弟没能成才”表述有误,根据文章提到的徒弟观“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可知,徒弟没能成才可能是没有天分,也可能是上进心不强。故选B。(2)C.“‘这条鱼’在文中多次出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说法有误。“这条鱼”是木匠师徒吃掉的那条鱼,没有贯穿全文,不是文章的线索。故选C。(3)如,文章前面说因为体谅主家生活贫苦,木匠们尽量不吃主家的咸鱼,但吃收工饭时,木匠特意对徒弟强调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而后文他们走后,梅母女收拾饭桌时却发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吃完了鱼,本应该只剩三个菜,那么这四个菜又从哪里来呢?可见是木匠雕刻了一条鱼放在那里。木匠走时,特意对梅母女说“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说明木匠还特意留下一个东西,但小玩意儿是什么呢?这也是一个伏笔。文章前半部分特意介绍梅母女给木匠们准备的咸鱼“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好看”。而后来,梅为儿子娶媳妇做家具,给小木匠准备开工饭时,所做的鱼竟也是“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时隔多年,两条鱼竟然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4)文中“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描绘了给木匠的菜可看不可吃这一种特殊的情况,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子艰难,大家都懂”。那是个艰难贫苦的年代,人们吃穿艰难,才不得不如此,透露出苦涩。文中说“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木匠教导徒弟非常用心,而结合文中最后新木匠一开始没认出木头鱼也可看出老木匠技艺精湛。尽管如此,最后“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这也是一处苦涩。此外,梅请来的新木匠“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说明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老木匠所做的传统工艺,但没认出木头鱼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这也透露出苦涩。在老木匠徒弟因不了解情况误吃咸鱼后,同样吃不饱穿不暖的老木匠本也可以索性将鱼吃掉,但最终老木匠的选择是“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这体现了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的温情。在那个艰难的年代,看待无家可归的孩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并且“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都得慢慢来”可见他耐心教导徒弟,以及小徒弟误食咸鱼后,木匠只是“赶紧制止,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这都体现了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的温情。答案:(1)B(2)C(3)①收工饭时,木匠交代徒弟这顿只吃鱼,且要吃完。但梅母女去收拾碗筷的时候,看到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②木匠临走时告诉梅母女:“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暗示他留下了个东西。③结尾后生看到的那条鱼与多年前木匠师徒吃的那条鱼一模一样。这说明这个鱼很有可能是假的,为结尾部分揭示鱼的身份埋下了伏笔。(4)苦涩:①文中描绘的可看却不可吃的看菜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显示了当时的物质条件之艰苦、贫乏。②技艺精湛的木匠悉心教导徒弟,徒弟却没能成才;自幼呆在城里、见过洋玩意儿的新木匠看不上梅用的家具,但技术也不如老木匠。这种种现象显示了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传统技艺没有得到传承并日渐遭受冷落。温情:①木匠知晓看菜的规矩,在鱼身遭破坏后给鱼翻面来让这道菜继续出现在饭桌上,他体谅农户的艰难,积极主动维护农户的体面和尊严。②木匠对徒弟有爱心,有耐心。面对处境艰难的徒弟,主动提出收他为徒。同时,他把徒弟带在身边上工,细心教授技艺,徒弟犯错把看菜给吃了之后,他也没有太过苛责,并赶紧给徒弟讲了相应的规矩。2.(2023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他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墨子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产技术工艺,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墨家的科技思想,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概念和理论分析为手段,既有浓厚的实践性、实用性,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墨子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家认为衡量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价值,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即所谓“功,利民也”(《经上》35条)。这突出地表现了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如光学投影和成像实验、小孔成像实验,虽然比较粗糙,但它们表明墨家已建立了初具结构的科学活动过程。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献。”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巧传是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求即求取,探究。求其故,是对世代相传的手工业技巧,询问为什么,揭示原因、本质和规律,从而将手工业技术上升到科学理论。这句话道出了墨家建构科学、形成理论的过程、方法和机制,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面对变化的自然界和各种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墨子认为正确地描述其然,摹略万物之然和探究其所以然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目的、指向。墨家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反复观察而作出的客观记录。《墨经》中的每一条科学知识都有其立论依据,都用“说在……”的形式,阐明其所以然。这种对事物所以然的追索,必然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科学的进步。墨家认为,人之所以能知,在于人具有认识能力,发挥这种能力,才能获知;强调只有感官与事物接触,再加上心的活动,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选自陶贤都《先秦墨家科技思想论析》,有删节)材料二墨子以桔棒机起重的力学原理,揭示了“举之则轻,废之则重”的力学规律性。《墨子•经下》说:“举之则轻,废(放)之则重,若石、羽,非有力也。”当用桔棒机举起重物时,重物似乎显得很轻,犹如举起一根羽毛似的,毫不费力,而当把重物放下时,反而显得很沉重,就像放下一块大石头一样。这并不是由于驾驭桔棒机的人的力量大,而是因为机械发挥了作用。桔棒机的构造原理,是用一横杆AB系于一立柱上端(支点为O)。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之所以能省力,是因为负重(P)的AO端(本)比作用力(F)的BO端(标)为短。如图所示。《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物体负重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墨子•经说下》说:“衡木如(加)重焉而不挠,极胜重也。右校交绳,无加焉而挠,极不胜重也。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横木增加重量能够不倾斜,是因为可以胜任重量。在横木上左右移动支点,没有加重却倾斜了,那是因为失去了重心不能胜任重量了。在横木的一边加上重量,这一边必定下垂,因为权和称物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横木平衡,那么本方(AO)短而标方(BO)长,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这时如在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重量,则标方必定下垂,因为标方得到了秤锤加重的力。墨子关于秤杆平衡原理的认识,与阿基米德所阐述的杠杆原理可以说是异曲同工。(选自杨武金《墨子的科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有删节)(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这是他成为墨家创始人的主要原因。B.以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为目标,《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这也是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表现。C.胡适从《墨经》关于光学和力学的诸条中,推断出墨家学者能做许多实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墨家科学思想注重实验和实践。D.《墨子•经下》中的“权”即秤砣,汉语“权重”“权衡”中“权”的意义由此引申而来。根据杠杆原理,秤砣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材料一第三段可以看出,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是中国古代很多科技发明与墨家科技思想的不同。B.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是因为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C.“巧传则求其故”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它也说明墨家对科技知识采取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D.“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虽是设譬说理,也暗含探究所以然的精神。(3)下列选项,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的一项是DA.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上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北宋毕昇,根据实践经验,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技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C.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长途跋涉,南至西沙群岛,北至北极圈附近,测量子午线,完成历法《授时历》的修订。D.道家《抱朴子》的丹方,包含硝石、硫磺和炭类等物品,道士试图借助它们“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4)材料二的内容证明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5)材料一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本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的论证方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A.强加因果。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注重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与“他成为墨家创始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且主要原因于文无据。故选A。(2)B.于文无据。“当时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思想的核心都是‘王天下’,都是为君王称王称霸服务”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证据。故选B。(3)D.道家“炼仙丹”,追求自身“长生不老”,不是为广大民众服务,不符合墨子“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科技思想。故选D。(4)①材料二研究对象为生产工具桔棒机,结合材料一“墨家科技思想的核心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主张从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出发,研究利用自然法则”可知,证明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②材料二“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之所以能省力”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原理,材料一“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③材料二“《墨子•经下》总结说:‘贞(负)而不挠,说在胜。’”墨子对秤杆平衡原理进行总结,材料一“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说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证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相似的态度。(5)①举例论证。“《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负担”运用举例论证,这个例子证明了墨家科技思想具有“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观点。②引用论证。“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就曾说:‘墨家论知识,注重经验,注重推论。看《墨辩》中论光学和力学的诸条,可见墨家学者真能做许多实地实验。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墨学的贡献。’”引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论断,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的观点。③对比论证。“国古代科技发展中,不乏重大的科技发明,但是却缺少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的思维。墨家既能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料,又能对科学技术资料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引入实验的环节”把中国古代科技不太注重科学实验,缺少科学理论探索和归纳思维与墨家注重从实验中获取科学技术资料,并开展系统理论研究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墨家科技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基础上”的观点。④类比论证。“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相似的态度”将“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特点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对科技的态度进行类比,证明墨家科技思想“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的观点。答案:(1)A(2)B(3)D(4)①研究对象为生产工具桔棒机,证明墨家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②墨子通过反复实验,知道以桔棒机起重原理,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③墨子对秤杆平衡原理进行总结,证明墨家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对科技知识采取一种与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相似的态度。(5)①举例论证。《墨经》总结了辘轳、滑车、车梯等器械的工作原理,提出利用杠杆、斜面移动重物,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体力劳动。这个例子证明了墨家科技思想具有“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的观点。②引用论证。引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的论断,证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的观点。③对比论证。把中国古代科技不太注重科学实验,缺少科学理论探索和归纳思维与墨家注重从实验中获取科学技术资料,并开展系统理论研究的事实进行对比,突出墨家科技思想是“建立在实验科学和科技实践基础上”的观点。④类比论证。将“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其巧传则求其故’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特点与“近代以来西方科学”对科技的态度进行类比,证明墨家科技思想“具有高度自觉的科技理论意识和科技思想”的观点。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红山区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待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B.“日暖南山石。”一句为实写,作者回到家乡看到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颔联上句中的“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2)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答案】(1)B(2)①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③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诗人的经历以及注解,抓住诗中传情达意的关键字词对诗歌抒发的感情的进行探究。【解答】(1)B.“‘日暖南山石。’一句为实写”错误。选项中的“日暖南山石”,使用了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故选:B。(2)题目“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首联“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这两句是说在外漂泊千里满心的悲凉,而家乡的山都是暖和的,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诗人总是客居他乡,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尾联“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答案:(1)B(2)①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③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译文: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赏析:羁旅在外,诗人思绪万千。此时,李贺正值壮年,本应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然而,却只能离乡背井、困顿于异乡。为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来抒写自己的忧怨。“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这是怎样的尴尬和无奈?失意之中,人总是会生出思乡之情,李贺也不例外。“屡弹铗”,诗人希望能像冯谖那样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艰难,根本无法实现。更令诗人伤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异乡。可以说,失意之中又增添几分痛苦。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红山区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增广贤文》有言“知彼知己,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讲的道理相似。(2)《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江”与“月”作为典型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往往并存,诗人常以此来描写雄浑壮美、孤独寂寥、闲适清雅的画面,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施)(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重点字:累)(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重点字:潮)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东安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无害于人。百姓何苦尔,而文学何忧也?”文学曰:“昔文帝之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见利之所利也,而见其害也。且利不从天来,不从地出一取之民间谓之百倍此计之失者也。无异于愚人反裘而负薪,爱其毛,不知其皮尽也。夫李梅实多者,来年为之衰;新谷熟而旧谷为之亏。自天地不能两盈,而况于人事乎?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吴起长兵攻取,楚人搔动,相与泣悼王。其后楚日以危,秦日以弱。故利蓄而怨积,地广而祸构,恶在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人不苦也?今商鞅之册任于内,吴起之兵用于外,行者勤于路,居者匮于室,老母号泣,怨女叹息;文学虽欲无忧,其可得也?”大夫曰:“秦任商君,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春秋》曰:‘末言尔,祭仲亡也。’夫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作者使人绍其功。周道之成,周公之力也。虽有裨谌之草创,无子产①之润色,有文、武之规矩,而无周、吕②之凿枘,则功业不成。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选自《盐铁论③•非鞅》有删改)[注]①裨谌、子产郑国大夫。②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周、吕:周公和姜子牙。③《盐铁论》:西汉桓宽据“盐铁会议”而撰述之史书。是一部对话体书籍。双方参加辩论的人物分别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主的朝堂一方,和以贤良文学(有德之士和儒生)为主的民间一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不A从B地C出D一E取F之G民H间I谓J之K百L倍M此N计O之P失Q者R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反,通“返”,意思是“返回”。文中“反裘”指的是为了背柴把皮衣送回去。B.“居者匮于室”中“于”意思是“在”。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于”意思并不相同。C.隳,文中意思是毁坏,与“隳名城”(《过秦论》)中的“隳”字含义相同。D.凿,榫眼。枘,榫头。比如说“方凿圆枘”。文中“凿枘”连用比喻互相配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大夫一方认为,商君在秦国制定的朝廷内和朝廷外的政策都很合适,既注重法制建设又注重政治教化,又实施强有力的经济政策。B.大夫一方是赞成盐铁官营的,他们认为盐铁官营可以帮助老百姓解决急需的问题,还可以让军费开支充足,对国家有益,对民众无害。C.文学一方认为,天地也不能做到两全其美,就像李子梅子今年果实结得多,来年肯定结得少,新谷成熟时候,旧谷就要减少很多了。D.文学一方认为,商鞅和吴起分别搞乱了秦国和楚国,削弱了两个国家的实力,使国家财物耗尽,丢失国土,所以不能实行他们的政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②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答案】(1)DIM(2)A(3)C(4)①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拓边境,不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费用就很充足。②用来帮助百姓的解决急需,补足军队的费用,尽力积蓄物资以防备匮乏。【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句意:也不是从地下长出来的,完全取之于民间,还说有什么百倍的好处,这种政策是错误的!“出”为谓语,省略主语“利”,主谓结构单独成句,D处断句;“民间”作“取”的状语,状语后置,状语后I处断句;“此计”作“之失者也”的主语,“此计之失者也”为判断句,主语前M处断句。故选:DIM。(2)A.错误。文中“反”的意思是“反穿”,文中“反裘”指的是“反穿皮衣”。B.正确。“居者匮于室”中“于”意思是“在”,句意:在家里的人缺吃少穿。“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于”意思是“被”,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C.正确。“隳名城”句意:毁坏高大的城墙。D.正确。故选:A。(3)C.“旧谷就要减少很多了”错误。由原文“新谷熟而旧谷为之亏”可知,新谷子成熟了,陈谷子也就要吃完了,而不是“旧谷就要减少很多了”。故选:C。(4)①“是以”,因此;“征”,征服;“攘”,夺取;“斥”,开拓;“赋”,征收赋税。译文: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疆拓土,不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的给养就很充足。②“所以”,为了,用来;“佐”,帮助解决;“足”,满足;“务”,努力;“备”,防备;“乏绝”,匮乏。译文:正是为了帮助解决百姓的急需,满足军队的费用,努力积蓄物资财富以防备匮乏。答案:(1)DIM(2)A(3)C(4)①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拓边境,不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费用就很充足。②用来帮助百姓的解决急需,补足军队的费用,尽力积蓄物资以防备匮乏。参考译文:桑弘羊说:“昔日商鞅作秦国宰相的时候,对内制定了法令制度,严明了刑罚,整顿了政令和教化,奸伪无所容。对外采取了许多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