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二)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二)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二)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二)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二)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东莞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疲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划(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副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今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衰行南《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谦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不再固于生死,而是顺应自然,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A.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B.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C.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2.(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的军长(节选)邓友梅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杜宁脸上一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三〇〇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啊……”“军长,在我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接受批评,我下去。”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杜宁会心地点点头,退进了地堡。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这我也理解。”“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陈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〇〇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B.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C.“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D.小说中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陈毅说“这也是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4春•仁寿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美好氛围。B.颔联写景状物生动,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2)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手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东莞市校级期末)名篇名句默写。(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2)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墨子校注》)材料二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铬铬之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节选自《墨子•亲士》,有删减)【注】①丑:羞耻、耻辱。②弗弗之臣:指敢于诤谏之臣。③铬:同谔。说话正直。(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下重其爵位A而不言B近臣C则喑D远臣E则噤F怨G结于民心。(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贼,劫夺财物的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意义不同。B.“家”“国”,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分别指卿大夫的封地和诸侯的封地。C.安,安宁、安定,与课文《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字意义相同。D.归,赠送,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方法,要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得出结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材料二以齐桓、晋文、勾践等贤君与桀纣昏君对待贤人的不同态度为例,证明能否用贤亲士,关系着国事成败。C.材料二为强调亲士的重要性,墨子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表明定要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实现己安国强。D.材料一、二体现了墨家主张: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强调亲士重贤,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②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5)要做到“亲士”,对君王应有怎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五.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6.(2023秋•恩施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国现代作家兼画家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慢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A____,但书信中所传承的文化不应该覆灭。当今之时,①互联网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②其特点是快速、便捷,与书信相比,③能使人们真切地产生“天涯若比邻”。④但也许正是缘于这一原因,⑤人们对于信息的内涵却忽略了,⑥对于传递信息的技巧更随意了,⑦远远没有古人看到手书“见字如面”时的仪式感和亲切感,⑧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首当其冲下,⑨传统书信所承载的思想力量和美学韵味正在消失。鉴于书信的文本格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文体,它潜蕴着深湛的文化内涵和丰沛的历史信息,表达着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心性品格。因而,人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B_____,既培养“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优良习惯,也彰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弘扬。(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2025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二(上)语文寒假作业(二)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东莞市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疲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场)划(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副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今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衰行南《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谦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不再固于生死,而是顺应自然,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AA.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B.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C.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答案】(1)A(2)D(3)A(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及相关态度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态度,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脉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及题干中的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表明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故选A。(2)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选D。(3)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A.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B.出自于《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于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D.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A。(4)本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5)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答案:(1)A(2)D(3)A(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2.(2023秋•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的军长(节选)邓友梅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杜宁脸上一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三〇〇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啊……”“军长,在我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接受批评,我下去。”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杜宁会心地点点头,退进了地堡。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这我也理解。”“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陈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〇〇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B.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C.“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D.小说中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陈毅说“这也是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关键语句含意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含意。(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D.“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分析不全面,由“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可知,还衬托了陈毅的沉着冷静。故选D。(2)C.“内心活动”错误。本文并未直接描写陈毅的内心活动。故选C。(3)①由“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可知,“这”指的是陈毅要求杜宁和他在地堡中安稳地下棋,“这也是战斗”指“下棋也是战斗”;②由“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可知,陈毅认为自己身处前线,从容与否,安全与否,将极大影响士气和战局,安稳地下棋也是在战斗。(4)①由“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可知,可以表现陈毅的豪迈气概和儒将风范,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②由“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的内容可知,抒发了我军取胜后的豪情,表达了对我军将士上下一心、英勇作战的赞颂,使主题更为突出;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以吟诗结尾,使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小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答案:(1)D(2)C(3)①“这”指的是陈毅要求杜宁和他在地堡中安稳地下棋,“这也是战斗”指“下棋也是战斗”;②陈毅认为自己身处前线,从容与否,安全与否,将极大影响士气和战局,安稳地下棋也是在战斗。(4)①可以表现陈毅的豪迈气概和儒将风范,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②抒发了我军取胜后的豪情,表达了对我军将士上下一心、英勇作战的赞颂,使主题更为突出;③以吟诗结尾,增添了文学色彩,使小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4春•仁寿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苏轼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美好氛围。B.颔联写景状物生动,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2)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手法和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B.“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有误,“水中明月卧浮图”的意思是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因此“浮图”非实景,应为喻体。故选B。(2)“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答案:(1)B(2)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月下之感叹张本。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译文: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坐位的旁边。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已约轻舟,泛舟五湖,可拟当下。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赏析: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日,与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十月十五日,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观月正当时,诗人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此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诗人心情极为畅快,遂作此诗以记之。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需用红纱灯照着坐位的旁边。这是写“下元之天气”,从侧面描写“下元月明”。用“不用红纱”,反衬“明月皎洁”真匠心别运,巧妙至极。此处化用了唐人诗句“接日红霞照座隅”之诗境。远远望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就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写“下元之佳景”,从正面描写“下元月明”。水中浮图是明月,清景已然在镜中。此处或亦联想到唐人元稹“浮图诗”,“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早霞”之诗境。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已约轻舟,泛舟五湖,可拟当下。这是写“下元之志趣”。颇有李商隐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此句并非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拜师,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事实上,此时距离“乌台诗案”已经很近了。幸福的诗人毫无察觉,只是将最美的诗歌,献给了这座楼,献给了朋友,也献给了自己。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东莞市校级期末)名篇名句默写。(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答案】(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重点字:饱)(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重点字:焉)(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跃)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杭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墨子校注》)材料二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铬铬之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节选自《墨子•亲士》,有删减)【注】①丑:羞耻、耻辱。②弗弗之臣:指敢于诤谏之臣。③铬:同谔。说话正直。(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下重其爵位A而不言B近臣C则喑D远臣E则噤F怨G结于民心。(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贼,劫夺财物的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意义不同。B.“家”“国”,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分别指卿大夫的封地和诸侯的封地。C.安,安宁、安定,与课文《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字意义相同。D.归,赠送,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意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方法,要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得出结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材料二以齐桓、晋文、勾践等贤君与桀纣昏君对待贤人的不同态度为例,证明能否用贤亲士,关系着国事成败。C.材料二为强调亲士的重要性,墨子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表明定要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实现己安国强。D.材料一、二体现了墨家主张: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强调亲士重贤,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②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5)要做到“亲士”,对君王应有怎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近臣则喑”“远臣则噤”,对称句式;由“暗”“噤”可知,“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怨结于民心”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应在“言”“喑”“噤”后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译文: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暗叹,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2)C.“意义相同”有误,根据句意“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安”分别解释为“安定”和“性情安和”的意思。故选:C。(3)D.“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有误,”材料中没有谈及“反对世袭特权”“反对纸上谈兵”,此处属无中生有。故选:D。(4)①“以……为……”,把……作为……;第一个“恶”,怎么;第二个“恶”,仇恨;“劝”,鼓励、劝勉。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②“难”,苛求;“众人”,一般人;自难、自易:都是宾语前置,应是“难自”“易自”。译文:因此贤明君子总是能苛求自己而宽容别人,而一般人则宽容自己而苛求别人。(5)从“君子自难而易彼”可概括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可概括出“积极进取”;从“彼有自信者也”可概括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