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1900字_第1页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1900字_第2页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19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目录TOC\o"1-2"\h\u19453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 129794一、文学中的“真”,是反应作家想表达的真实感受 117680二、文学中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对生命的情感 211937三、文学中的“美”,指的是运用语言创作的技巧和方式 229585参考文献: 3[摘要]文学的真善美是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在这篇论文中,我以理论结合作品,阐述了对于文学的真善美的理解:文学的“真”,是反应社会的真实面貌,人最真诚的内心情感、作家想表达的真实感受;文学的“善”,来自作家进步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批判意味的“善”,是具有启蒙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善”;文学的“美”,是运用语言创作的技巧和方式,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美,也是决定一部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点。[关键词];文学作品;真善美;解析;文学的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将思想与情感融入,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真善美作为他们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也在其中有所体现。以下我将结合我所了解的一些文学作品,谈谈我对文学的“真善美”的一些理解。一、文学中的“真”,是反应作家想表达的真实感受从马克思主义层次上进行理解,就是要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我的能动性,表达真情,展露真实,追求真理。“真”是善和美的基础。巴尔扎克曾说过:“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可以说,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便是“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与我们生活中的真实不同。生活真实以古今以来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作为自己的全部内容、客观、具体、界限清晰。但求真的文学是创作者对生活真实的反映,具体表现为一种理智的认识和情感的感悟,这在《我们仨》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作为纪实文学的《我们仨》,杨绛先生以自己一家三口作为描写对象,通过描绘“我们仨”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刻画出三个人的形象。这似乎是生活真实的内容,可《我们仨》开篇描绘的是一个似真似幻的梦境。梦本就是幻境,为何说它“似真”呢?这就在于这场梦隐喻了作者本身理智的体察和直觉把握。对于书中阿瑗与锺书的病重以及逝去,作者一直以梦境中的失散做着暗示。书中每一个字都朴实无华地讲述着作者对于渐渐开始的死别的理性认识,又都在在诉说着她与爱人及女儿失散的悲伤与思念。在这种理智与情感的交织中,文学真实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读者与作者同喜同悲。总之,求真的文学是基于现实真实而又高于现实真实,类似于科学真实但又超越科学真实的。正如鲁迅所说:艺术是“以假为真”“假中见真”的。文学中的“善”,是指文学要反映对生命的情感文学的本质是意识形态与审美属性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其中的审美属性所包含的情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学要追求“善”。因为只有拥有了对于“善”的追求,文学才能实现对读者的共鸣与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有的作家爱运用反讽的方式,即以展现恶来表达善,要求作品在善恶间表现出的情感能够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传达一种“正能量”。这里的“恶”只是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善”却是内在的共同追求。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想必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书了,他在描写阿Q那种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法,封建糟粕对祥林嫂的压迫,科举制度对一个落魄的读书人孔乙己的残害时,都是选择正面展示生活中恶的部分,但你要说他的目的不是善吗?那显然是说不通的,因为他采用这样的描写手法是为了讽刺那个时代对人民的压迫,以及渴望唤醒国民愚钝而麻木的灵魂。在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理性视角上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在历史与人生中崇尚人的生命、价值、情感、尊严、自由的精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与幸福。三、文学中的“美”,指的是运用语言创作的技巧和方式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不仅要求文学作品具有“真”与“善”,更多的是要求作品具有一种审美感受。这种文学艺术形式美,也是决定一部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点。“美”只是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展示文学内涵的外衣。如果“美”脱离了“真”和“善”的基础,那就只能流于毫无艺术价值的“浮华”的地步,必然导致消亡。民国时期的鸳鸯蝴蝶派和张爱玲小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张爱玲的小说能够盛行并且占据极高文学地位的原因——美的内部还有真和善的灵魂。作为文学创造的三种价值原则,“真、善、美”反映的是文学作品中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要求。三者不能互相替代,缺一不可。如俄国作家蒲宁的短篇小说《乌鸦》,因其缺失对“善”的价值追求,虽然感情真挚但读来却让人感到不适。总之,成功的文学作品一定是“真、善、美”三者的完美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参考文献:[1]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M].陈代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43.[2]杨绛.我们仨[M].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