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华东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96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北宋初年,太祖在各州设医学助教;嘉祐六年(1061年),各道、州、府仿太医局模式在地方设立医学,设官专管。宋代统治者还将医学考试与科举考试一并进行,对成绩优异者奖励、提拔。由此可见,宋代A.科举制度的内容不断丰富B.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重塑C.重视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D.医生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2、班固《白虎通义》载,“为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历史材料()A.可以印证神农创建了古代传统农业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C.由此确立神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D.证明神化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途径3、爱因斯坦晚年写道:“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从象佛陀、摩西以及耶稣这样的伟人身上得到的教益,就我来说要比所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建设性的见解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此话的主旨是A.现代科技是抵制宗教迷信的武器B.古人的智慧是崇尚道德C.具备高尚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前提D.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4、在《汪公锡文运熙家抄》中;引用了点评古水系的话来评价宏村水圳,“引水入室掘井家中,防祝融之肆虐,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这段评价表明宏村水系。

①是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的完美结合②使村落聚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相结合。

③运用独特的生态平衡思想规划水系④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诗经·大雅·绵》中“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记载的是周的先祖建造的居所,就有“穴”和“复”,“穴”指的是地穴,“复”指的是立柱盖顶。这种居住方式是()A.B.C.D.6、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于是更多的荷兰人成为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到18世纪,由于咖啡、茶、糖和烟草等大宗商品的出现,世界贸易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扩张手段发生变化B.荷兰经济转型得以完成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扩大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7、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6分)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反常的有利的经济表现是有原因的。首先;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其次,这种经济力量也得益于发达国家自觉地推动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国内政策。

——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国家类别/年份。

1970年。

1992年。

32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7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摘编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材料三从全球治理体系来看;目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由美国;部分西欧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筹建亚投行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也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一个体现。

——摘自国际在线网(2016年1月14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初期,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出新型“自由国际秩序”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0—1992年间世界经济发展特点。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24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比价提示:如1580年的中国,1两黄金=5.5两白银,即当时中国5.5两白银可兑换1两黄金)。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80

1∶5.5

1∶11.7

1∶12.12

1635

1∶10

1∶13

1∶13.13

1637

1∶13

1∶13.5

1∶13.13—15.45

——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根据材料,提炼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变化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结论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漕运与古代中国社会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下是几个不同时期漕运的一些基本情况。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整理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阅读材料,拟定一个与中国古代漕运相关的主题。井结合所学及材料中三个阶段的相关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13、近代时期,拆城筑路并将老城街巷改造为新式马路,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马路主义(roadism)的城市建设模式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摘编自高幸《新生与转型——中国近代早期城市规划知识的形成(1840―1911年)》

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0分)14、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5、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详解】

宋代统治者在州设医学助教,在地方设立医学,并进行医学考试,这些举措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对地方医学教育的重视,C正确;医学考试不属于科举考试的范畴,排除A项;宋代私学教育较为兴盛,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医生的社会地位,排除D。2、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知,材料记载了神农氏制作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因此这段历史材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B项正确;《白虎通义》属于文献史料,不能印证神农创建了古代传统农业,排除A项;材料记载了神农氏的功绩,但是不能由此确立神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排除C项;此项说法本身错误,神化不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3、D【分析】【详解】

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造福人类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错误利用科技进步,残害人类、破坏人类文明的事件屡见不鲜。爱因斯坦所想、所思、所写实际上是反思科技对人类的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项。4、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引水入室掘井家中”可分析出是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的完美结合,①正确;根据材料“取汲浣之便利,求滚滚之财源,”可分析出使村落聚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相结合,②正确;根据材料“荡里中之秽气,灌村外之良田”可分析出运用独特的生态平衡思想规划水系,③正确;结合整个材料可分析出符合现代人类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④正确。综上,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5、C【分析】【详解】

通过观察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中描绘的周代祖先源于黄河流域,其建造房屋居“穴”“复”即地穴、立柱盖顶,与第三幅图片中呈现的半地穴式住宅相符,C项正确;第一幅图片显示的是洞穴,并非“地穴”和“复”,排除A项;第二幅图片展示的是南方的干栏式建筑,排除B项;第四幅图片为早期罗马的住宅,排除D项。故选C项。6、C【分析】【详解】

荷兰从亚非拉进口原料,大宗商品出现,世界贸易发展,这些都是世界市场扩大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扩张手段有变化,排除A项;17、18世纪的荷兰重视贸易,材料没有讲经济转型,排除B项;到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才最终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7、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6分)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1950—1973年间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要快。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反常的有利的经济表现是有原因的。首先;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其次,这种经济力量也得益于发达国家自觉地推动高水平的需求和就业的国内政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新型的自由国际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创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稳定世界经济秩序;签署关贸总协定,促进自由贸易。

(2)第一小问“特点”,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小问“中国做法”,中国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积极参与经济规则制定、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和推动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等方面来回答。【解析】(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稳定世界经济秩序(货币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促进自由贸易。

(2)特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贫富差距拉大。

中国做法: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经济规则制定;承担应有的大国责任;推动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五、论述题(共4题,共24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首先根据要求,阅读图表,通过比较相关数据,得出具体变化趋势,如1580年时中国银价偏高,1635至1637年时中国银价与西欧持平,将其整理出来并作为结论表达以后,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相关变化的时代、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原因、说明规律、指出问题或影响,阐释时注意联系世界和中国的形势,结论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析】参考示例。

变化:16世纪晚期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人用美洲的白银购买中国的商品,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加之中国外贸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银价的贬值,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顺差更加明显。11、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中国古代、近代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化进程。因此在阅读材料后可对二者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这一观点。论述时可概括得出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军营、城墙、护城河等。近代城市主要是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最后得出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军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是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官署;武庙、军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力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三。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说明:①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围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深沟高墙,布兵重重,注重防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皆为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②近代城市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示例四。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交通条件不同。

说明:①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交通依赖自然条件,城市主要依靠河运与陆上驿道(官道)。②进入近代,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2、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及所学可知,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根据材料“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根据材料“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及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解析】主题:漕运的方向反映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

阐释: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由此可见,漕运的方向反映了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13、略

【分析】【详解】

观点:根据材料中“禁止中道行走”“新房翻修退让马路”“街道每日两次洒水”等信息可知;城市的街道修筑逐渐规范,因此可以得出观点:城市街道的修筑和规范化要求,加快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说明: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城市街道的相关规定,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城市街道的规范化要求和城市近代化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伴随着欧美列强入侵,近代城市观念也传入中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的开展,修建马路成为发展实业和振兴商贸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改善公共卫生、提升城市面貌的诉求提上日程;城市交通的规范、城市房屋建筑的规范和商业摊点的位置规定等等,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空间,还提升了城市经济职能和卫生条件。一批沿海沿江口岸城市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率先发展为工商业城市,带动了交通和工矿类城市的兴起。总之,城市街道的规范化和城市布局的合理化,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结构的变迁,为城市转型奠定了基础。【解析】观点:城市街道的修筑和规范化要求;加快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说明:伴随着欧美列强入侵;近代城市观念也传入中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的开展,修建马路成为发展实业和振兴商贸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