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必修3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该生态系统调节的结果2、右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3、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4、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图甲①②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的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B.若图甲④中茎的背光侧的浓度为g,则向光侧浓度可能在m~e之间C.如果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的茎弯曲生长D.若图甲①中植物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大于2m5、在2019年开始的新冠肺炎(OVID-19)疫情中,部分患者病情快速恶化与细胞因子风暴(简称CS)相关。病毒入侵机体后,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细胞因子会激活更多免疫细胞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最终可能引起多种器官的衰竭。我国在本次疫情中使用中药防治CS取得较好成效。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细胞因子风暴过程存在反馈调节B.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导致肺部组织水肿C.CS现象体现了免疫调节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某些中药成分可能通过促进免疫细胞增殖以达到治疗CS的效果6、大型哺乳动物种群的数量增长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曲线表示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Nt+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点之前,近亲繁殖可能是导种群绝灭的一个原因B.X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S点之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数量回落S点7、持续干旱的地区容易发生蝗灾,导致玉米等农作物减产。科学家对某蝗灾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地所有蝗虫和玉米等作物构成一个群落B.蝗虫灾害加快了当地生物群落的演替速度C.标志重捕法是调查蝗虫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D.蝗灾过程中,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符合“J”型增长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阳光是决定海洋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B.受灾的水稻呈斑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森林中动物的分层分布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密切的关系D.人类的活动可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一致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意味着生态系统在衰退10、研究植物激素作用机制常使用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化学方法处理萌动的拟南芥种子可获得大量突变体。经大量研究,探明了野生型拟南芥中乙烯的作用途径,简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B.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C.若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个体称为1#突变体,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突变体相同的突变,则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推迟D.乙烯能够催化细胞核内的相关生理反应11、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12、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如图1所示;某同学绘制的碳循环模型如图2,其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相关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的水稻、鸭分别属于图2中的甲、丁B.图1中的有机物碎屑为水稻提供肥料,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田鱼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田鱼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D.图2中①②③④⑦过程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⑤⑥过程碳以有机物形式存在13、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C.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D.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14、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15、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其种间关系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16、几年前浏阳河起源地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及人类电鱼行为引起水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出现水华。科研人员运用生物学相关原理对该段河流的水华进行治理。下列措施与原理都正确的是()A.禁止电鱼、保护鱼类等水生动物,可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B.定期定量打捞浮游藻类,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氨、磷等无机盐平衡C.投放大量杀藻药物让浮游藻类从水体中消失,可维持氮、磷平衡D.引入大量捕食浮游动物的本地鱼类,通过捕食关系可调节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7、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18、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19、生态系统:由_______和它的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20、_______,传递效率为_______。2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_______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到_______,又从_______回到_______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_______。22、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3、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等,通过_______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其来源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24、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注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______;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6分)26、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32分)27、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包括________(填名称)。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
(4)人体内环境通过________调节网络实现相对稳定。
(5)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无机盐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________,这些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28、图1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过程(未画出各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甲、乙、丙表示连续的三个营养级,数字表示能量[单位为kJ/(m2·a)]。图2表示碳循环过程;A-D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组成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乙固定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kJ/(m2·a),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kJ/(m2·a)。
(2)图1中“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据图可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2个方面)。
(3)在图2所示的三种生物成分中,C在生态系统存在的意义是_______(答2点),增加________(填字母)的数量可以缓解温室效应,理由是_______。29、草地贪夜蛾;原产地为美洲,是一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粮食作物重大致灾害虫,主要危害玉米,其适应能力强,迁飞扩散快,繁殖能力强,群体作战,可把整块玉米地植株心叶;叶片啃光,然后迁移下一片地,号称“行军虫”。自2018年年底从缅甸入侵我国云南,至今已对全国22个省份的农田造成威胁,各地多措并举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工作。
(1)在虫害发生初期,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增长方式近似于___________。这时通常可选用茚虫威、乙酰甲胺磷等药剂进行化学防治,但效果会随着施药期的延长而下降,原因是_____。
(2)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成虫往往在夜间活动,白天几乎看不到成虫的活动,使得遭遇虫害的玉米田地昼夜风貌有较大差异,因此,晚上可以利用性引诱剂配合草地贪夜蛾诱捕器捕杀雄虫,大大改变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性比率,直接影响___________,从而降低玉米田中草地贪夜蛾的种群密度,这种方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发现玉米田里的龟纹瓢虫除了会捕食玉米蚜虫之外,对草地贪夜蛾的卵和低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根据以上信息,绘制出玉米田中的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龟纹瓢虫摄食草地贪夜蛾后,其能量有一部分被同化,还有一部分流向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对害虫进行防治的措施被称为____________。30、我国南方很多的村落背后都有一片充当绿色屏障的防护林。防护林保留了部分原始植被的特征;但同时由于深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与自然群落有一定差异。
(1)在一定干扰程度范围内,随着干扰(主要是砍伐成树)强度的增加,防护林林下的植物丰富度_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
(2)在重度人工干扰的防护林中,动植物种类锐减,导致____________简单,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与自然林相比,防护林更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
(3)我国南方某地的一个稻田生态系统近3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了,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
①该稻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泥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资料说明,人类活动也可使群落演替向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进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但是甲不一定是生产者,A错误;M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小于死亡率,B错误;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C错误;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该生态系统调节的结果,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者为捕食者的规律,判断图中甲乙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2、C【分析】【分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C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AB之间,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说明电流计指针不会同时发生电位变化,故选C。3、C【分析】过敏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抗体;说明该过程有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异常反应,B错误;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该细胞最终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D错误.
【考点定位】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名师点睛】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4、C【分析】【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①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②植株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③植株直立生长;④植株向光生长。图2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曲线。
2;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3;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详解】
A;据图分析;用③和④进行对照可知生长与单侧光的关系,A错误;
B;若图甲④中茎的背光侧的浓度为g;则向光侧浓度可能在0~g之间,B错误;
C;如果将装置④放在匀速旋转器的圆心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的茎仍弯向窗口生长,C正确;
D;若把图1的装置放回地球上;由于重力的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促进生长的效果大于远地侧,故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是大于m小于2m,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单侧光照和重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即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题干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自变量是解题的关键,对于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5、D【分析】【分析】
细胞因子风暴是指机体感染微生物后引起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脏器衰竭的重要原因。
细胞因子风暴作用机理:
免疫系统的日常工作是清除感染;但是如果免疫系统被激活到极限程度或者失去控制,它就会伤害宿主,极端的免疫攻击是“细胞因子风暴”。
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彼此沟通;细胞因子是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小分子,可以令免疫细胞冲到感染部位;吞噬遭到损伤的细胞,甚至穿透血管壁。细胞因子还可以引发炎症,令被破坏的机体肿胀、发热以及疼痛。
细胞因子风暴是一种求助信号;目的是让免疫系统霎时间火力全开。这最后一招自杀式的攻击能够损伤病毒,但也会留下一大堆连带伤害。血管承受了其中最主要的攻势。细胞因子风暴令血管壁变得更容易穿透。因此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都开始渗出血液和血浆。
细胞因子风暴还会引发一氧化氮的大量释放。这种物质会进一步稀释血液并破坏血管。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把血压降到了危险的水平,所以患者不是死于失血,而是死于某种类似严重感染性休克的问题。
【详解】
A;由题目可知病毒入侵机体后;受感染的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帮助抵御病毒,细胞因子会激活更多免疫细胞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即细胞因子风暴形成过程中存在正反馈调节,A正确;
B;细胞因子风暴令血管壁变得更容易穿透;造成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血液和血浆,血浆进入组织液中,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肺部组织水肿,B正确;
C;细胞因子是人体内正常免疫物质;但是当其含量超过一定界限时,就会造成机体损伤,所以免疫调节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
D;中药可以防治细胞因子风暴现象;说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细胞因子的作用,减弱免疫细胞对机体的损伤,所以不会促进免疫细胞增殖,D错误。
故选D。6、B【分析】分析题图:在虚线偏上的点,Nt<Nt+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在虚线偏下的点,Nt>Nt+1;表示种群数量减少。当种群数量高于S时,种群数量都可以回归到S,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
【详解】
A;近亲繁殖会使后代获得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大,因此X点之前,近亲繁殖可能是导种群绝灭的一个原因,A正确;
B、X点表示绝灭点,Nt+1=Nt;增长速率为0,B错误;
C、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Nt+1>Nt;表示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
D;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均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S点表示稳定平衡点,数量高于S点时,可以回落到S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可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从而使数量回落到S点,D正确。
故选B。7、B【分析】【分析】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调查种群密度时,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详解】
A;生物群落是一定地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蝗虫和玉米等作物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蝗虫灾害的发生可促进当地优势种的取代;使演替的速度加快,B正确;
C;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蝗虫种群密度的最佳方法是样方法,C错误;
D;在蝗虫灾害发生和消除的过程中;蝗虫种群数量经历了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既不符合“J”型增长,也不符合“S”型增长,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以蝗虫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群落的改变,掌握群落演替的方向和趋势,区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理解种群数量变化,难度不大。8、B【分析】【分析】
1;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外源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其中外源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内源性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在多种外源因素、内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2;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种群和群落;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影响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A正确;
B;受灾的水稻呈斑状性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
C;群落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正确;
D;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一致,也可使方向不一致,D正确。
故选B。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甲;乙两种群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
【详解】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A正确;
B.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C正确;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趋于动态平衡,D错误。10、A:B: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不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可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没有乙烯的条件下,酶T能催化E蛋白磷酸化,植株表现无乙烯生理反应。
【详解】
A;由分析可知:R蛋白具有结合乙烯和调节酶T活性两种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乙烯与R蛋白结合后;酶T的活性被抑制,导致E蛋白被剪切。剪切产物进入细胞核,调节乙烯相应基因的表达,植株表现有乙烯生理反应,B正确;
C;若R蛋白上乙烯结合位点突变的纯合个体称为1#突变体;仅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番茄中也存在与拟南芥相似的乙烯作用途径。若番茄R蛋白发生了与突变体相同的突变,即丧失了与乙烯结合的功能则会启动无乙烯生理反应,乙烯有催熟作用,故这种植株的果实成熟期会推迟,C正确;
D;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催熟功能,作为一种信息分子,能够对细胞核内的相关生理反应做出调节,而不是其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正确把握图中的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所以在讲授本题时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图中的调节信息。11、C:D【分析】【分析】
曲线分析: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m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m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逐渐在m点稳定下来,n点时种群数量达到平衡,高于n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大,p点达到新的平衡点,高于p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然后在p点稳定。
【详解】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
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即m点,D错误。
故选CD。
【点睛】12、A:B:C【分析】【分析】
图2为碳循环模型图,其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相关过程,故甲为生产者,戊为大气中的CO2;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②③④⑦均为呼吸作用,⑤⑥为捕食。
【详解】
A;图1中的水稻为生产者;鸭为消费者,2为碳循环模型图,其中甲~戊表示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相关过程,故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故图1中的水稻、鸭分别属于图2中的甲、乙(丙),A错误;
B;图1中的有机物碎屑可以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故图1中的有机物碎屑为水稻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实现了物质循环,但不能提高能量利用率,B错误;
C;结合图1中的食物关系;构建部分与鱼有关的食物链,水生杂草→田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田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动物→田鱼,田鱼分别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C错误;
D、图2中,①为光合作用,②③④⑦均为呼吸作用,故图2中①②③④⑦过程中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⑤⑥为捕食;在生物之间的摄食过程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D正确。
故选ABC。13、A:B:C【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零废弃生态农业”技术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既能减少废弃物的数量,还可以减轻污染,改善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
【详解】
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没有发生改变;“零废弃”只是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并且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该生态系统部分废弃物,A错误;
B;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加速物质的分解,但并不能提高分解者的作用,B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改变的;废弃物再利用属于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C错误;
D;原来的生态系统中;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是由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植物体重新吸收的;而在“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不仅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还能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ABC。14、A:D【分析】【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15、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正确;
B、通过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种间关系,B正确;
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化学信息,C错误;
D、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等,D正确。
故选ABD。16、A:B【分析】【分析】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又叫蓝细菌,包括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念珠藻、蓝球藻、发菜等)、绿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
【详解】
A;水华是由于淡水湖泊中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浮游动物及植食性鱼类都可以捕食浮游藻类,禁止电鱼,保护鱼类等水生动物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能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
B;定期定量打捞浮游藻类;能将浮游藻类吸收的氮、磷等无机盐输出河流,从而抵消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排放的氮、磷等无机盐,进而维持了河流生态系统氮、磷等无机盐平衡,B正确;
C;投放大量杀藻药物让浮游藻类从水体中消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一方面杀藻药物会污染河流,另一方面浮游藻类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氮、磷等无机盐仍然在增加,C错误;
D;引入大量捕食浮游动物的本地鱼类;会使浮游动物大量减少,浮游藻类被捕食减少,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B。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7、略
【分析】【分析】
在自然界中;气候;生物、天敌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故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
【详解】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种群的数量总是处于波动中。
【点睛】
种群的数量不会恒定不变。【解析】波动18、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逐级递减10-20%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H、O、N、P、S无机环境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3、略
【解析】①.光、声、温度、湿度、磁力②.物理过程③.无机环境④.生物。24、略
【分析】【分析】
通过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示意图和不同营养级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来回答相应的生态学习题。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现象称作群落的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中不同生物之间形成不同的种间关系: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关系;能量的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呈现相对平衡时,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对对方有利的生物关系。
(2)根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的同化量(乙)而言,其能量的流动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
(3)种群S型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型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此时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点睛】
本题是生物的生态学知识点的考察,通过能量金字塔来完成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相关问题,难度适中,多为一般性的概念考察,在做题时需要通过题干与知识点结合来处理具体的问题。【解析】水平(空间)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提供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25、略
【解析】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四、判断题(共1题,共6分)26、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综合题(共4题,共32分)27、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红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壁,⑥是组织液,⑦是组织细胞。
【详解】
(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渗出的⑥组织液。
(2)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④血浆;⑥组织液和①淋巴组成。
(3)②处细胞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内部为①淋巴,外面为⑥组织液,所以其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含量明显减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4)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血浆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它们对于维持pH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如果脑中缺血,使细胞内Na+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细胞吸水。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升高,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内环境概念和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解析】⑥①④⑥淋巴、组织液蛋白质神经-体液-免疫pH升高28、略
【分析】【分析】
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3)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一口价建筑成本合同包含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搭建、拆除等3篇
- 2024年跨海大桥建设施工合同
- 2024年膨润土原土科研合作采购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口译服务行业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合同3篇
- 2024年物业管理项目信息化建设补充协议合同范本3篇
-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足球教学理论与实践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版防水材料研发合同3篇
- 滨州职业学院《影视配音》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滨州职业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摩擦阻力系数公式计算
- 旱稻栽培管理技术
- 自费药品知情同意书
- (完整版)泌尿外科手术分级目录
- 2023-2024学年邓州市数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2021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附答案详解)
- 张家爷爷的小花狗2
- 高中思想政治-高三一轮复习讲评课教学课件设计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
- 教师评职称个人综述
- LSI-阵列卡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