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心理学_第1页
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心理学_第2页
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心理学_第3页
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心理学_第4页
现代建筑理论-建筑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xiàndài)建筑理论——建筑心理学共三十八页目录1建筑心理学简介2重要的心理学流派3建筑环境心理4案例赏析5问题与总结共三十八页建筑心理学简介(jiǎnjiè)建筑心理学是现代建筑学新概念的重要一环,建筑心理学是围绕心理学研究与建筑学研究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对建筑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一般性的描述,并将心理学、社会学的有用(yǒuyònɡ)知识用于解决建筑设计与规划的实际问题。我们也可以运用建筑心理学的原理于自己的设计中,以求进一步收到为人而设计的实效。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共三十八页建筑(jiànzhù)-----人------环境环境(huánjìng)建筑人建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均是人,而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和环境存在的,人的行为可以认为是由环境和人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有必要以建筑学为基本原理,吸收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环境学科中的相关部分,研究“建筑---环境---人”这样的一个课题,这是值得建筑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共同关心的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共三十八页共三十八页共三十八页共三十八页共三十八页建筑环境(huánjìng)心理

1建筑环境的形式心理1.形状与视知觉2.空间形式的力感与动感3.建筑的情态特征2建筑环境的色彩心理1.色与光2.色与情3.色与形4.色彩的心理作用5.色彩的社会心理与民族心理3人居环境心理1.归属感2.归宿感3.走向自然心理4.邻里效应5接近与疏远心理6住所私密性共三十八页形状(xíngzhuàn)与视知觉知觉能力是随着能够逐渐把握外部事物的突出结构特征而发展起来的。形状,是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那种外部形象。从心理学角度对建筑形式的理解,是建筑师运用材料,通过设计对空间、形体、光线、色彩等人们可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它有组织地传递着视觉信息,使审美主题的视觉器官受到刺激。建筑形式体现出的空间感、质感、量感、力度感、节奏感与和谐感等,对观赏者的审美情绪的激活产生一定的诱发和心理暗室(ànshì)作用。共三十八页空间(kōngjiān)形式的力感与动感例如——点,人们凝视的注视点,根据点的位置,或产生安定感,或产生浮游感。通常,点的形状(xíngzhuàn)是圆形,有时也用正方形、三角形等表示点。在同质的形中,适当地加上不同质的形,就造成了强调的效果,同时给人们带来紧张感。共三十八页埃及神庙的空间序列均沿着一条纵长的轴线展开,进入神庙之后,天花一进比一进低,地面一进比一进高,光线一进比一进暗,空间一进比一进紧张。由于空间尺度(chǐdù)、明暗、开闭的渐变,从而使这一空间序列表现出强烈的紧张感和力感。共三十八页建筑(jiànzhù)的情态特征建筑的空间环境是与物质形态和知觉相联系(liánxì)的,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liánxì)的,是与人的经验和生活幻象相联系(liánxì)的。空间因为人而有情,空间环境作用于人,有时人也将自己的心情作用于空间环境。人在凝视遍地绿茵或如镜的水而这样一些自然景色时,似乎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十分宁静的心理状态中。共三十八页建筑(jiànzhù)环境的色彩心理色彩(sècǎi)存在于周围环境和几乎一切事物之中,作为物质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色彩(sècǎi),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客观依据。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sècǎi)和亮度产生的。一切色彩(sècǎi)感觉都是客观物质,包括光和物,与人的视觉器官交相作用的结果。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色彩构织的情感内涵十分丰富,色彩给人的感受,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各种色彩在这方而的表现性各不相同。共三十八页色彩(sècǎi)的冷暖○橙为暖极是最暖色

○红、黄是暖色

○红紫、黄绿是中性(zhōngxìng)微暖色

○紫、绿是中性微冷色

○蓝紫、蓝绿是冷色

○蓝为冷极是最冷色。

共三十八页色彩的生理(shēnglǐ)感受西方心理学家中有人提出,常见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对人的生理有不同的影响。

红色: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进血液循环。橙色:诱发食欲,帮助(bāngzhù)恢复健康和吸收钙。黄色: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绿色:有益于消化和身体平衡,有镇静作用。蓝色:能降低脉搏、调整体内平衡。靛蓝:调和肌肉、止血、影响视听嗅觉。紫色:对运动神经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黑色:精神压抑。导致疾病发生。共三十八页按照光线与照射物之间的关系,光源可分为直射光源、反射光源以及透射光源三种。

如果直射和反射光源设计的角度不合适,都会产生眩光来刺激眼睛,导致眼疲劳。

昏暗的房间容易使人产生疲倦感,造成精神萎靡。如果居室内有合理的采光和照明,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过强的光线还容易令人疲劳、烦躁,具挑衅性和攻击性。

当自然光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人工照明光予以补充。进行(jìnxíng)人工照明时,荧光灯的效果要比白炽灯好3到4倍,因为荧光灯的光接近太阳光,而且比较经济。

光线(guāngxiàn)与心理共三十八页住所与住区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室内外环境布局对居民(jūmín)心理及行为往往产生微妙的影响。人居环境首先要使居民(jūmín)生活方便安全,感觉舒适而且具有美好的情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建筑物越来越密集,见到的蓝天绿树少了,居民感到越来越离开了自然,生理上造成不利,心理上受到压抑。在人居环境中,人需要大自然景色来调剂精神,需要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来增进健康,也需要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现在,国内外的规划与设计十分注意人居环境的“走向自然心理”或“回归自然心理”。人居环境(huánjìng)心理共三十八页怎么(zěnme)把建筑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呢?以重庆市图书馆为例来分析(fēnxī)一下建筑环境心理学是怎么运用的。共三十八页在空间与环境(huánjìng)的创造中如何调动人的参与行为以重庆市图书馆为例,对于大多数进入图书馆的民众,他们来到这里都有明确的目的,对于这类人群就不需要唤醒其内驱动力。而对于另外一些并未打算(dǎsuàn)进去图书馆的民众来说,就需要一个吸引他们进入图书馆的理由,也就是要提供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有想进去看书休息的理由,而重庆图书馆有会让人有这样的冲动。首先,它的造型丰富,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和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就吸引了周围人群的眼球。对于这样一个如此有视觉吸引力的建筑,人们首先会很感兴趣。其次,它的立面处理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能够使建筑外的人对室内环境有一个模糊的视觉效果。这就更能激起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好奇,能够积极调动民众参与的主动性。共三十八页

该建筑通过人的心理“诱导(yòudǎo)”人的行为图书馆外立面的玻璃幕墙上经过特殊处理后隐约显示出一些名言警句和名著中的经典语句,加上玻璃幕墙下的镜面水池中的倒影,这样一个多视角的空间(kōngjiān)容易让人产生一定的假想或幻觉,好像眼前展示的是一个虚拟画面,而画面中是一列一列的经典语句和名人名言,给人们提供了强烈的文化氛围。这样更能浸入人的潜意识,而潜意识更能无意识的控制人的行为,引导人进入图书馆。从而让图书馆成为一个他们经常停留的场所。共三十八页在空间组合和环境组构中如何进行心理(xīnlǐ)调节人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空间所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旷奥、幽静,对人具有感染(gǎnrǎn)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刻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灵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例如:增加层次上的远近距离感,利用各种对比手法、镜面反射、内外渗透、模糊边界、改变透视关系、延伸某一元素、虚化能见度、色彩进退感、曲折幽深,利用线条、绘画造成视错觉,断续形成形尽而意相连的意境。共三十八页抓住人的心理,巧妙营造(yíngzào)空间

想延伸空间。可以通过增加层次,分出远景、近景、中景不同的空间层次,破折实体边界,延伸心理空间。

想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xiānɡlián)。设置一列石象生,增强了透视,造成空间的扩大与深远。

想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是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图4是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增强流动感多采取以上四种建筑手段对人流加以引导和暗示,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直至把人流引导至预定的目标。

想造成悬想与期待感。采用曲线形,或弯或直,半遮半掩,使人产生好奇的心理反应,从而作出进一步行为。共三十八页人在空间(kōngjiān)中的活动行为可循的规律性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对于建筑设计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者可以依据这些规律性在空间序列的创造达到应有的效果。一般在人的活动中有以下规律可循:1)人向人群集中的地方集结,形成活动中心;2)人的兴趣群和阶层文化体现类聚性;3)一切活动始于边界,而后向中心扩展;4)日常行为都是始于原点至工作场所的往复循环运动;5)人的社会活动按交织的网络进行分布;6)公共活动展现(zhǎnxiàn)一定的阵发性和不定性。共三十八页小结(xiǎojié)

重庆市图书馆室内空间功能分区(fēnqū)明确,并针对不同爱好和人群进行一定的区域划分,为不同人群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空间。馆内空间结构明晰,空间放大收紧运用合理,主导空间布局合理。外部空间明确合理集散空间宽敞平坦简洁,休憩空间尺度适宜,景观良好。共三十八页目的:用建筑(jiànzhù)心理学来引导建筑(jiànzhù)设计

讲到这里,我们对心理学也有一定了解了,就是人的内心情绪跟随着外界信息变化从而产生了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科学就叫心理学。建筑心理学是就是心理学与建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学科,它既要求对人类意识形态可以渗入建筑形成的各个环节的认识及内容,同时也探求建筑形式、空间、色彩等量化因素(yīnsù)对人的心理变化可产生影响力的分析。共三十八页建筑设计要素(yàosù)与心理学的关系空间对于空间,功能主义者的提法是:建筑空间形式必须符合于功能要求,即功能决定了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它规定了空间的形状,甚至规定了空间的质量。比如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大多数就是这种从平面到立面的设计(shèjì)流程,老师总是先要求我们把功能整理清楚之后再对造型、空间等其它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这诚然是没错的。但他忽略了功能和空间之间的联系者,人的因素。功能所有的特征,只不过是人对空间要求的反映。而且它仅仅满足了人对空间要求的一个方面。共三十八页

人是空间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人在其中,空间才会有意义。空间的所有的特性因人的介入才变得活跃起来。就像这个古堡,千百年来,如果没有人的来访,它的内部空间就会陷入死寂。因此空间具有(jùyǒu)这样一个特性,一旦被界定,它就被确定下来。但每个人感受到的“同一空间”却可能不一样,具一定程度上的可变性。因此空间与人的心理就这样被复杂的绑在了一起。共三十八页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具体体现了密斯-凡-德-罗努力使结构逻辑(luójí)性、自由分割空间同建筑造型密切相连的特点。这样的空间即可封闭又可开敞,或半封闭半开敞,或室内各部分相互贯通,或室内与室外相互贯通,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流通空间”。但这种流动性是以人的感观或思维转移而才起作用的,也就是如果人感受不到这种“顺其自然”的空间变化,就不会有流通空间的存在。密斯的设计思路体现了人感观与建筑相互渗透的关系,虽然看起来似乎只是在建筑的空间上有“无缝”的链接,但真正链接的是人的心理意识。共三十八页

房屋所有的面(墙面、地面、屋面)是由不同的色彩,不同质感的石灰岩、大理石、玛瑙石、玻璃(bōlí)、水面和地毯造成的。它们相互衔接与交错产生了空间的相互穿差、引伸。同时他们的衔接方式与交错方式即如馆内小水池中的塑像一样,对于参观者的视线起着明显引导与指引作用。但人们一眼望去时,常会觉得景色丰富,一时不知从和看起,随着人们按着一个方向跟踪下去,又会步随景移,幻变多端。共三十八页色彩(sècǎi)色彩测试心理学家吕舍尔分析的颜色与性格的关系:红色代表人的征服欲与男子汉气概的颜色。蓝色代表沉稳与女性气质的颜色。喜欢蓝色的人性格上都很沉着稳重,而且诚实。黄色代表活泼、明快与温暖的颜色。绿色代表自信心、稳健与优越感的颜色。黑色是代表断绝念头、屈服、拒绝、放弃的颜色等。我对吕舍尔分析的颜色与性格的关系的准确度稍有怀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颜色肯定可以对心理产生刺激作用,这点在诸多建筑作品中都可以得到(dédào)证明。共三十八页

我们可以从两个例子来分析建筑色彩对心理而产生的作用。迈耶的道格拉斯住宅,被誉为森林之中的一块钻石,而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让这片森林更有动人之感,个人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住宅纯粹结交的白色(báisè),试想如果把白替换成其它颜色都不会有据此成功的效果,原因只有白色(báisè)才能与这一片深纯形成最显明的对比。共三十八页

再来看看更为复杂的中国建筑色彩,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宫殿色彩丰富且明亮,体现出活泼温暖且又不失沉稳的气质,这正是因为这种以黄、红为主,以蓝、绿为点缀色的构成(gòuchéng)关才起到的作用。如果按照吕舍尔的分析正可以证明此论断的成立。共三十八页利用(lìyòng)心理学来引导建筑设计有些特殊的建筑类型就应该从人的心理需求作为建筑设计的起始,如纪念管、殡仪馆等建筑。以殡仪馆为例,殡仪馆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死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考虑生者的心理需要。尤其在建筑处理上,除考虑殡仪馆内部明确地区分各种功能及流线外,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类表达哀思、向往自然、渴望生命有理想归宿的心理需要。对于建筑空间而言,在进行殡仪馆建筑设计时,应特别注重对内外空间气氛的处理和营造(yíngzào),力求创造出一个震撼心灵、释放情感、具有纪念意义的空间。共三十八页设计(shèjì)细节体现心理关怀

以建筑疏散为例,就可以看出心理学是如何辅助设计,而设计又如何满足日后人的行为需要的,当建筑中的人们因为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需要紧急疏散时,往往具有“归巢”性、趋光性、从众性的心理。“归巢”性是指人有习惯于走老路的“归巢”本能。疏散时首先奔向经常使用的出入口或楼梯。例如在发生火灾时,人们一般从原进口逃生,很少寻找其他出口或楼梯疏散。故疏散楼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